编辑部那些事儿-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臼榈腃IP数据,”吴纯钧输入一串数字,陆鸣鸿站在他身后看他操作,网页刷新,“可以对照一下,CIP是一点都不能改的。除了重印的书会在初版时间后面加上重印的时间,其他都保持一致。”
“OK,明白。”陆鸣鸿点点头,又问:“这个CIP是广电总局分配下来的吗?”
“不是,是编辑申请的,这个以后你做到这个流程我再教你。”
“了解。”
陆鸣鸿又接了一本新稿,坐回自己的工位。忽然想起来一件事,说:“纯钧,我下周要请假一天,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
共事了一个月,吴纯钧都差点忘记了这家伙还没毕业的。“哦,好,这个你要先跟王总监当面请假,再上钉钉走流程。”
王乾是编辑部总监,进穗城社6年了,之前在很多家民营图书公司和出版社待过,在出版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不少自己的资源,编辑四室的项目大部分都是他拉回来的。
陆鸣鸿敲开了王总监的办公室大门,“王总,我想请假,回校参加毕业典礼。”
“可以。”王乾笑眯眯地让人坐下,“既然来了,先别急着走。小陆,你来了有一个月了吧?聊一下这段时间的感受。”
陆鸣鸿在王乾对面坐下,气定神闲,“要说感受,总体就是充实。虽然只做了一个月,但是每天都学到不少东西,以前都不知道出版要讲究的东西那么多,感觉就像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哈哈,年轻人心态就是好。”王乾鼓励一笑,“跟办公室的同事都熟了吧?”
“是,他们都很有经验,也很乐意教我,我觉得这样的工作氛围很好。”陆鸣鸿展露笑颜。
“这就好。”王乾点点头,“刚开始做编辑,因为要注意的东西太多,又很琐碎,年轻人很容易就不耐烦,觉得这是个枯燥的工作,你能这样积极学习,很好,要坚持下去。”
“嗯,我明白。”
王乾收敛了一点笑意,回忆起往事,“我在出版行业做了差不多二十年了,也出过一些畅销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还是挺喜欢做出版的,还是有点成就感的。”
王乾顺手从口袋里摸出一包烟,刚抽出一半,犹豫一下,又塞了回去,放在桌子上。
“我从毕业就开始做出版,一直没有做过其他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很可能就决定人一生要走的路。虽然现在的社会发展跟以前的变化很大,现在的人也更加浮躁,但要成事就要静下心来做,这一点是没错的。”
“是。”陆鸣鸿不多作评论,边听边猜测王总监是要表达什么。
“出版这个行业的工资,是比不上金融、IT什么的,这跟它的产业链长、投资大的特点有关。但它本身也有等级,真正厉害的编辑,月薪一两万也是有的。不同行业之间比薪资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同行业内比才有意义。”王乾看着他,“工作就跟伴侣一样,也要找自己喜欢的才行,你既然选择了出版社,就说明你对出版是有兴趣的。面试的时候我就觉得你是个有理想的人,出版行业也需要不断补充新血进来,带来一些新的理念。”
王乾拍了一下他的肩膀,“编辑是个需要沉淀的工作,你既然进来了,我希望你能保持学习的热情,同时静下心来研究出版的事,为出版社,也为你自己,创立一个品牌。”
离开王乾的办公室,陆鸣鸿慢慢走回编辑部。毕业之后的1…3年内,是多数人探索选择职业的时期,有的人会一直做同一份工作或者在同一个行业耕耘,有的人会不断变换直到找到觉得适合自己的。王总监大概是怕他太快辞职吧。
说实话,以他的条件,的确还有很多选择。不过,至少目前他对当下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暂时还没有另觅高枝的想法。
第一份工作啊……
“……第一份工作,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有的同学还在寻找。不管最终你们选择的是什么,我的建议是,去热爱它。”演讲台上,优秀校友代表慷慨陈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前提是你要热爱自己的行业,对工作始终保有激情、热情,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这一行业的佼佼者。我们每个人,走出华大的校门,就是华大的一张名片。希望当我们亮出这张名片的时候,看到的人会肃然起敬而不是鄙夷漠视。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维护母校的荣誉,让‘今日我为华大骄傲,明日华大以我为傲’变成现实!这很高尚,也很简单——去热爱生活吧!社会的大门已经向你们打开,青春呼唤你们的创造,生命呼唤你们的辉煌。让我们彼此期待,彼此见证,那属于你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雷动的掌声之后,就进入毕业典礼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流程了——毕业证书授予及拨穗仪式。
偌大的礼堂,台上是一排学校领导、老师们,台下是数百学子以及他们的家属。
“同学们,你们终于要毕业了。当年,你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来;今天,你们将带着母校的肯定而去。”在司仪的指示下,一排端着毕业证书的礼仪小姐鱼贯而上,把证书放在各位领导、老师的面前。“接下来我们将要开始授予顺利毕业的同学以学位证书,请念到名字的同学依次上台。金融班22人,分别是……医学班35人,分别是……公共管理班20人,分别是……”
每念一批名字就要起一阵骚动,尤其学生家长最为兴奋,几乎全程录了下来。
“哥,怎么还没到你?”陆鸣雁手机早就准备就绪,却一直没有听到自家老哥的名字。
陆鸣鸿却很淡定,“按专业顺序来的,快了。”
陆家夫妇就坐在旁边,微笑地看着。
“……历史班18人,分别是:林培军、张展清、孙佳音……”
“哥你们学历史的这么少人啊?”
“历史学本来就不热门,这18人还是各有各的方向呢,一个导师也就带两三个学生。”陆鸣鸿一边同妹妹说话,一边留意司仪报名字。
“……陆鸣鸿……”
终于听到自己的名字,陆鸣鸿快速地站起来,稍微整理了一下着装,然后步履从容地走上台。站定,恭敬地接受老师把硕士帽的流苏从右拨到左,双手接过学位证书。转身,看向台下,一眼就找到了自己家人所在的位置,嘴角上翘。
“小陆这张照照得可真帅。”卢绿沉点开朋友圈的图,手机都凑到吴纯钧的脸上去了,“整个一精英。”
其他人听闻消息,纷纷掏出手机刷朋友圈。
吴纯钧瞥了一眼,认同了她的话。这张照片上的陆鸣鸿笑得稳重而深沉,跟平时那副傻白甜的样子很不一样,带着一股自信,上翘的嘴角又透出一丝魅惑。
还真是“照骗”啊,吴纯钧心想。
其他几张就都是跟其他人的合影,跟导师,跟同学,跟家人。其中有个女生跟他长得颇为神似,一看就知道是妹妹。旁边的自然就是他的父母了。
吴纯钧刷完图,仔细看他写的文字:拨穗正冠,学将致用。校园若是象牙塔,社会则是更广阔更精彩的乐园。汗水浇灌鲜花,泪水粉饰笑脸,我欲乘风破浪,直待携手共行。
下面点赞的跟评论的已经盖了几十楼,吴纯钧想了想,也跟着点了一下赞。
看到朋友圈又有动静,陆鸣鸿点开看一下,就看到那人的赞,于是又笑了一下。
“什么好笑的吗?”妹妹凑过来看。
陆鸣鸿把手机收起来,“没什么,同事点赞而已。”
“这么久了,跟同事关系怎么样了?”妈妈关心地问。
“都挺好的,大概这个行业的人都比较单纯,而且办公室里年轻人也不少。”
“那就好。我们也不管你太多,你自己选的职业,好好做就行。”
“行了,他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开口,又转向他,“既然你不想接我的生意,就要自己做出点样子来,也不要你赚多少钱,但不能不思进取地混日子。”
“我知道啦,爸。”
“起码自己把老婆本攒出来。”妹妹插嘴,惹得一家人都笑了。
说着话就走到宿舍了,室友们都在收拾,陆家也开始收拾起来。
陆鸣雁说:“姐姐虽然没来,但她的车我们开来了,两辆车,够装你的东西了吧?”
“够啦,”妈妈边利索地收拾边说,“他才多少东西。”
小半天就都收拾好了,四人分两次就搬完了,塞到两辆车上。陆鸣鸿检查了一下,确实没有遗漏了,一些没用了的东西早就贱卖的贱卖、送人的送人处理掉了。
陆鸣鸿最后看了一下又空又乱的宿舍,心里有点感慨,三年前刚搬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吗?真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三年的时间眨眼便过了,今日之后,大家就各奔东西了。
不过,大概因为对未来有着期盼,陆鸣鸿并不觉得多伤感,反倒有一种雀跃,好像要展开一段大冒险似的。
陆鸣鸿交出钥匙,转身离开,顺手一带,门在背后缓缓关上。
再见了,我的室友。再见了,我的学生时代。
作者有话要说:
听说人数多的专业是派代表上台领证书的,反正历史系人少,是能上的都上了。
第4章 第〇四章 职场人士
从学校搬出来之后,陆鸣鸿暂时住在家里,虽然他有考虑搬出来住,也听说公司有提供员工宿舍,但据说那只是一个三室两厅套间,而且已经住了四个人。
时间进入七月份,陆鸣鸿进来穗城社的第三个月。下个月初,他将转为正式员工了。
上班的日子很规律,正式毕业后的陆同学依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过他也感觉到了,这个月,办公室有点低气压。
气压中心来自他身后的编辑一室。为了赶在九月开学前送货到校,再扣除印刷和物流的时间,他们就要在七月底八月初把所有稿件签印掉,这个月正是加班加班再加班的修罗场。
另一个小型的气压中心来自他右方……
刘承影忽然仰天长啸,“什么烂稿子,这种东西也能出吗?这个人是要纪念母校还是要黑掉母校啊?”
编辑三室虽然主要做本版书,有时候也会接一接项目,比如刘承影现在手上这本。
“怎么了?”程西凤斜着眼看他。
“你看看你看看,”刘承影抓起几张纸,手指在上面戳戳戳,简直要在“罪状”上戳出洞来,“这写的都是些啥啊,成群结队偷看女人洗澡,这也好意思写出来?!还有打架斗殴、夜不归宿,很光荣是不是?!毫无市场价值!”说完往桌子上一拍,气愤地抱胸,死瞪着稿件。
“淡定淡定,有钱是大爷,人家自费出版,管你有没有市场价值。你只管按照出版规范来,该删则删,公事公办就好啦。”程西凤不理会他的义愤填膺。这是一本青春回忆录,主要写一群男生的初中岁月,年少轻狂干点荒唐事很正常,再说,四五十年前的事了,有什么好气愤的。
刘承影长叹一口气,半个身体都摊在桌子上,挺尸。“小吴你们有没有做到这样的稿?”
吴纯钧轻蔑地瞥他一眼,“这算什么,政府机关的稿件才难搞,脾气大、任务重、时间紧,还反复改。”
陆鸣鸿抬头看他,一副老江湖的样子,觉得有点好笑。
陈佳瑶手里端着一杯咖啡走过来,“刘哥,今时今日你咁服务态度是唔够噶。”
“现在的老人家为什么动不动就要出书,那点钱留着养老不好吗?”编辑二室郑华苗探头搭了一句。
“人家不差钱,差钱的是我们这群小年轻。”刘承影依然趴在桌上有气无力。
“哈,”程西凤哂笑,“你这小年轻的范畴可真大。”
龙芽芽回应郑华苗的问题,“人老了也没什么可追求的,就想出出书,精神上慰藉一番吧。总编室那边接过好几次这样的稿件。”
“是吗?有人接吗?”吴纯钧听说有人投稿,也有点感兴趣地问。
“当然没有啦,”刘承影了然一笑,“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社的纳稿率。这些自费出版的也就算了,只要不违反出版规范就行,那些投稿的,文笔一般般,内容乏善可陈,一看就没有市场,谁会接啊?”
程西凤点点头,“就算稍微好一点的,也无法通过选题论证。搞笑的是,有个人说看到我们出过类似的书,觉得自己写得差不多,还追着问为什么不能出。我问他你是要自费出版吗,他还说我们用他的稿子要给他稿费才对。”
其他人一听,也都又好笑又无奈地摇摇头。
“西凤姐,什么情况要给稿费什么情况不给呀?”好学生陆鸣鸿提问。
“因为我们不负责发行,所以我们不用给稿费。”程西凤答了一句,觉得答案不够标准,朝编辑二室喊一声,“芽芽,你是理论型的,你来说说。”
众人都已经很习惯他的十万个为什么了。接到求助的任务,龙芽芽马上做出为人师表的样子,“出版活动包括组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一系列环节,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作为商业活动,它也会产生一定的收益。成本和收益是统一的,应该由同一主体来承担。如果组织方是出版社,那么成本由出版社承担,稿费是成本的一部分,出版社应该支付作者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