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第13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湾号的成功通航,不仅仅意味着可以通航万吨海船,更意味着运河公司在调度方面的诸多细节计划已经完善,后续运河就可以正式通航,为往返东亚和欧洲之间的船只提供更加便捷的通航条件。
大湾号进入地中海后,一群代表们先后乘坐交通艇离开,大湾号则是继续自己的旅程,按照预定计划,大湾号将会先前往亚历港,卸载一部分货物后,继续启程前往雅典,黑海海峡等港口,最后前往休达卸载最后一批货物。
这个过程里,同时也会装载一部分货物。
从本土运输过来的上万吨的货物,最后将会从这几个比较大型,拥有现代设施的大唐海军基地港口里卸载,最后进行分发,装上中小型船只,分发到各个土著港口。
最后这些货物将会进入整个欧洲地区。
不过后面的事和大湾号已经是没什么关系了。
大湾号在休达卸载了货物后,在当地的海军基地维修厂进行了简单的维护之后,重新装上了煤炭和淡水,并在休达港再一次装上大约三千吨的货物,再加上之前从亚历港、雅典港、黑海港装上的货物,满载着大约九千多吨的货物离开休达港,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后进入大西洋。
该舰将会一路继续往西航行,中途将会抵达已经被大唐全面控制,并且移民,同时还在上面建设了军事基地的英雄港,并在上面再一次补充煤炭和淡水后,继续前往北美洲东海岸的新江南港。
大湾号的航程,将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抵达北美洲后,它还会前往南美洲巴西,阿根廷地区,再绕过南美洲最南端,最后一路北上新金山等地区,然后才会跨越太平洋,途径珍珠港,最后返回帝国东亚本土。
当然了,帝国的很多大吨位货轮都会跑这种全球航线,实际上只有少数一部分才会这么干。
大部分的大吨位货轮,其实都是在帝国本土航线跑,帝国东亚本土的沿海各省份,包括北海省以及南洋各省在内,围绕着这些地方各港口的航线,才是目前帝国最主要,也是最繁忙的航线。
至于海外航线,虽然一天也比一天繁忙,但是依旧无法和本土沿海航线相提并论。
而且这一部分海外航线,实际上都集中在本土到美洲航线,至于跑到欧洲去的万吨货轮,其实很少。
毕竟目前欧洲地区,乃至算上红海地区,这些地方也不是目前帝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地区。、
这海外移民不多,这货运量自然也就少了。
至于土著那边的市场,一共也就那么点,是不可能支撑太多帝国远洋航运市场的。
帝国的三大航运公司,其核心业务其实都是围绕着本土沿海航线而进行的,顶多再算上一个美洲航线。
至于印度洋航线和欧洲航线,那都是比较偏僻的航线了。
但是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帝国欧洲战略的全面展开,未来欧洲航线的比重必然会逐渐加大,但那都是以后的事了。
至于现在,帝国的航运公司其实更加关注美洲航线,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情况。
这巴拿马运河的开工时间,可比苏伊士运河的开工时间还要早呢,但是那地方自然环境更加恶劣,施工难度也要高得多,以至于开通时间要晚许多。
第二千一百四十八章 海军的真正敌人
因为巴拿马运河的自然条件恶劣,早期的时候,导致施工人员的伤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迫使巴拿马运河公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用来改善当地自然条件上。
为了挖运河,降低伤亡率,巴拿马运河公司直接和国内的数大化工企业合作,研发了专门的杀虫剂,除草剂等专门的药物,直接大量喷洒在运河沿途上。
但即便如此,这地方的运河开凿工作依旧非常困难。
目前该运河的主体工程都还没有完成呢,就算是大唐人自己,这么多年累积下来,都已经是有至少上百人死在这个鬼地方。
要知道大唐人来到这地方工作,基本充当的都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各方面的待遇可不是底层的那些工人能够相提并论的。
但是疾病这玩意,可不分大唐人还是土著,该生病的还是会生病,生病了还是会死人。
大唐人自己都死了这么多了,那些土著工人死伤的就更多了。
好在他们都是和几个劳务公司之前签订合同的,几个劳务公司也一直努力维持着运河工程至少十万人以上的工人数量,要不然的话,这运河根本开凿不了。
因为严重的疾病所导致的伤亡,直接导致了运河工程的进展一直不算大,也就是后来运河公司咬牙,花费大代价采购化学药剂,直接来大面积无差别喷洒各种化学药剂,同时从国内申请使用各类大型蒸汽、汽油机机械,这才是让工程的进度加速起来。
但是到目前为止,巴拿马运河公司公布的预计开通时间,最少还需要三年。
三年后如果成功开通,那么未来不仅仅美洲地区的航运更加便捷,前往美洲的船只,就能够直接通过巴拿马运河方便往来美洲的东海岸或西海岸。
这样将会进一步刺激美洲地区的航运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帝国对美洲的控制。
从这一角度来说,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是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作用,都是帝国掌控全球的核心战略要地。
而具有同样战略作用的还有几个天然海峡,比如马六甲海峡、黑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丹麦海峡等。
而大唐帝国,尤其是大唐海军就喜欢掌控这些战略地方,直接控制这些地方,进行移民,建立军事基地,以进行彻底掌控。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海海峡了,为了这条海峡,硬生生的把海峡沿岸地区,从奥斯曼王国里切割开来,甚至都顾不上吃相了。
要知道大唐帝国最近这些年已经是比较注重吃相了,很少会说直接强行上手霸占某个地方的。
大多时候大唐帝国是更倾向于花钱购买,或者是用其他条件进行利益交换。
美洲殖民地,东欧地区就是这种政策下的典型产物。
购买看似花钱了,但实际上这点购买土地的钱对于庞大的大唐帝国而言并不算什么,并且还能够通过军事采购等其他渠道回笼资金,最后算下来,比打仗夺取便宜多了。
东欧地区则是直接利益交换,这样成本更低。
但是在黑海海峡问题上,当年大唐帝国却是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措施,看似是和平谈判,最后购买而来的,但实际上这是拿着枪盯着别人脑门上,这才完成的交易。
吃香有点难看!
而从这也更是证明了,大唐帝国对这些海峡的看重。
这些海峡,代表的就是航线,航线代表的就是全球的海上霸权,而全球的海上霸权进一步延伸,那就是全球的掌控权。
这也是为什么帝国海军方面一直不遗余力的想要掌控这些战略要地的原因了。
甚至可以说,这已经是成为了最近这些年,海军继续保持存在感的一项重要政策了,要不然话,就算是有太子的支持,海军方面也很难说服广大的国民们,继续维持规模这么庞大的一支海军。
如今的大唐海军,规模庞大无比。
千吨以上的各类战舰加起来超过一百五十艘呢……
但问题是,这么多大吨位的战舰平时其实没啥卵用,而且还会耗费大量的军费。
至于海上安全这些,其实一些几百吨的近海巡逻舰,甚至内河炮艇就能够完成这些任务了。
但是,大唐海军依旧保持着规模庞大的远洋舰队,哪怕是目前没有什么明确威胁。
而且太子一直都是坚定的支持海军维持规模。
为啥?
这自然是为了防备海外领地。
这事大家都不明说,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
不过实际上现在的主力舰队的规模,比早些年已经是减少许多了,七八年前的时候,大唐帝国海军的远洋主力舰队规模达到了巅峰,各类千吨以上的战舰数量超过两百艘,这可不算各类补给舰之类的辅助舰。
后来这几年,通过对战舰的更新换代,逐渐用战斗力更先进,续航能力更好,作战效能更高的新一代战舰,取代了落后的旧一带护卫舰,巡洋舰,这数量才是慢慢减少到现在的一百五十艘。
目前的大唐海军,其规模整体上已经进入一个平稳阶段,战列舰以及装甲巡洋舰,作为主力战舰维持在总数十六艘的规模,这个主力舰乃是海军的核心战略威慑力量,主要驻防几个核心海军基地,目前这些主力舰,只驻防本土,马六甲港、锡兰岛港、珍珠港这四大港口。
而海外地区彰显海军存在的,乃是大量的巡洋舰以及护卫舰,这两个舰种的规模就比较大了,加起来数量有将近近百艘。
日常里一部分在本土大修,维护,一部分在前往预定海域的路上,一部分在目标海域进行巡逻执勤,一部分在回来的路上。
因为要巡逻全球海域,所以这数量少了还真不行。
但是吧,实际上平日和土著打交道的也不是这些远洋战舰,更多的还是那些小个头的近海巡逻舰以及内河炮艇。
但是,未来如果想要有效的威慑那些心怀不轨的藩王们,太子李暠认为还是得靠这些主力战舰。
这,才是太子李暠支持海军保持规模,并持续更新换代的目的!
大唐海军的敌人,从来都不是什么土著,而是自己人!
第二千一百四十九章 扩张东欧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将会让大唐帝国的海军以及商船极大的缩短地中海,中北大西洋抵达印度洋的时间。
进而直接缩短东亚地区到地中海沿岸以及欧洲地区大西洋沿岸,英伦三岛地区的海上距离。
此举意义重大!
意味着东亚本土地区和欧洲地区的贸易将会更加便利,海上运输时间更短,运费更低廉,可以进一步扩大东亚本土地区和欧洲地区的贸易总额。
同时还能大幅度的降低大唐陆海军在欧洲地区的驻防、战争费用。
不管是贸易上的便利,还是部队的驻防战争费用降低,对于帝国在欧洲地区的扩张具有极大的战略作用。
以往的时候,帝国在欧洲地区的驻防部队,不管是北非还是地中海沿岸,乃至黑海沿岸,其补给主要是依靠大吨位船只绕行南非抵达欧洲,又或者是直接通过亚欧铁路补给。
船只补给,虽然费用比较低廉,但是耗时日久。
而铁路补给的话,则是费用非常的高昂。
毕竟亚欧铁路的距离非常的遥远,铁路运输跨越大几千公里之后,其运费可就高昂无比了。
最关键的是,单纯依靠亚欧铁路的话,运气还有限!
欧洲铁路里的东欧段、中亚段、西北段可都是单线铁路,而且当时修筑的时候还是优先考虑建设速度,因此设计标准并不是很高,整体的运力有限。
这些铁路需要保障民生运输,还要保障军事需求,一旦在欧洲地区发动什么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话,单纯依靠这条铁路恐怕是难以为继。
毕竟大唐的陆海军已经是全面进入了后装线膛时代,其中的联合二型步枪更是带弹仓的步枪,子弹射速高的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了子弹消耗量。
同时还已经广泛装备重机枪、迫击炮等速射武器,导致弹药消耗量进一步提高。
而最近几年,海军以及近卫军舰队开始大规模装备所谓的中小口径的速射舰炮,这种速射舰炮其实依旧是架退炮,不过和之前的旧式架退炮还是有极大的区别。
早些年大唐刚弄出来后装线膛炮的话,中小口径的火炮的后坐力,一般都是依靠炮架硬抗。
陆军的火炮开炮后,经常整门火炮都会向后退好几米,因此陆军的炮兵阵地里,经常可以看见在野战炮后头都会搞一个土堆作为缓冲,这个土堆就是用来帮忙制退以及附近的。
而大口径火炮,尤其是海军的舰炮,则是会搞一些炮架,炮架上会有一些缓坡轨道。
舰炮开火后炮身在炮架上的轨道上向后退,依靠缓坡减轻部分后坐力,然后依靠重力和人力进行复位。
上述不管是单纯硬抗,还是依靠炮架进行硬抗,都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复位困难,复位后需要重新进行瞄准,难以短时间内进行精确射击。
针对这个问题,大唐帝国里的诸多武器专家们,多年来一直都是在尝试解决。
并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其中不乏先进的液压管退方案,只不过有理论不代表能够搞出来。
后来又是搞过弹簧管退方案,依旧很不成熟,近卫军好几年前就尝试性装备过这种弹簧管退舰炮,看似射速很快,但是液压装置三天两头出问题,怎么说呢,设计理论是好的,前景也是有的,但是以目前大唐的基础工业很难搞出来能够实用化的管退火炮。
后来近卫军舰队忍无可忍,直接把这些所谓的先进管退炮给撤装了,回归到了海军那边一直坚持研究发展的架退炮上来。
这个时候海军的架退炮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了,海军的架退炮其整体设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