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第5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可是我。。。。啥也没做啊?”
袁耀一头雾水,他总感觉自家师君换了个人似的。
“你不知道,这些日子里,各地太守一直在调查豫州的实情,包括世家大族的情况,你把各地大小世家的家主全部叫到你的身边,使得他们族内无首,这调查事务因此才做的很是顺利啊,我只是用了不到十天,就差不多弄清楚了豫州内的情况。。。”
听到诸葛亮的言语,袁耀恍然大悟,他有些呆滞的看着师君,问道:“师君,你不是说,利用幼童是很可耻的行为嘛?”
“嗯,我也未曾利用你啊,只是凑巧罢了,不然,我又何必告知你实情呢?”
“好了,不要再想这些,我问你,你可知道,我为何如此急着要弄清楚豫州的各个情况吗?”,终于,还是到了袁耀最熟悉的考校环节,袁耀点了点头,说道:“师君想要大治豫州,首先就要了解豫州。”
“说的没错,无论你要做什么,是带兵还是治政,你都要对自己做的事情足够清楚才可以,我曾见过几个太仆,当了十几年的太仆,却对马匹一窍不通,全部事务都交予下属,自己只是占个名,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将来无论你做什么,第一件事,就是去了解你要做的事情。。。”
诸葛亮说着,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这些时日,书籍之类的,你就不必再看了,跟着我,学习如何治政,书本只是书本,可以参考,却不能全部相信,究竟如何,就需要你亲自来看了。。。”
“谨喏!”
诸葛亮将文书摆在了自己面前的案上,袁耀站在他的身后,两人看着这些文书,诸葛亮说道:“都言益州天府之国,其实,你看,豫州也是不差,豫州以一州之地,有山川丘壑,有深林奇木,有河流水泽,平原良田,可谓是得天独厚啊,水系纵横,郡县相接。。。”
放在案上的文书,自然就是豫州的各个情况,包括耕地,户籍,地貌等方面,划分还很细,至于县,袁耀认真的看着,诸葛亮撤了案,直接将这些文书铺满在了地面上,按着地域分布,将文书放在了不同的地方,站在了远处,打量着面前的“豫州”。
“西高东低。。。”,诸葛亮喃喃着,猛地指着几个地区,说道:“戈阳郡,阳安郡等这些靠着山脉的郡县,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炼铁之上,我准备在这些边缘地区设立炼铁厂,大规模的进行炼铁,按着情况,这些地区的矿物是很多的,长期都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在手里,嗯,很适合发展炼铁以及挖掘矿。。。。”
“师君,可是,我们挖那么多的矿物,炼那么多的铁做什么啊?”
“农具以及其余生活用品的铁器化,都需要大量的铁器。。。即使豫州用不完,也可以用以出售,像那些没有矿产的地区,我想还是很乐意买下这些的。。。这样一来,促进了豫州的经济,甚至,在其他方面,也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诸葛亮说着,又看着地面上的那些文书,方才说道:“另外,东部这些平原地区,就应当全力的发展农耕,还有很多的荒地没有进行开垦,另外,太多农田都荒废在了世家的手里,按着曹司徒的世家等级制度,不够等级却拥有过量耕地的世家。。。这下是要倒霉了。。。”
“将这些水系联系起来,在汝南,谯,襄城,梁国,汝阴形成灌溉渠。”
袁耀瞪大了双眼,看着面前指着各地,迅速的想出相应发展方案的诸葛亮,诸葛亮忽喜忽悲,忽而大叫,忽而摇头叹息,可是,袁耀却是格外的羡慕他那种指点江山的感觉,当然,师君所说的那些,他也是认真的记录着,据说每个人治政,都有自己的风格。
师君的治政风格,袁耀已经感受到了,因地制宜,这就是诸葛亮的风格,他从不会将一州联系起来,一同去发展,而是将各地分开,按着各地的情况而制定不同的计划,甚至,诸葛亮对各地的谋划都是非常粗糙的,什么发展冶炼,什么开垦农田,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却是没有提及。
袁耀好几次都想要去问,却又不知该如何询问。
直到日落,诸葛亮坐了下来,算是结束了今日的操劳之时,袁耀方才小心翼翼的问道:“师君啊?这具体详细的安排,我们是不是要以后再制定啊?”
“当然不是,若是我为一地的县令,那我应该亲自制定所有的方案,亲自施行,若是我为一地的太守,我应该指定所有的政策,让县令们按着我的政策去做具体施行,可我乃是一州之牧,我可制定大略,具体施行,却是要交予太守们的。。。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亲自施行才是最好的,后来受了一位高人的指点,方才改变了想法。”
“若是事事亲为,下属将失去执行的热情,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个人,也没有办法去做所有的事情。。。”,诸葛亮笑着问道:“你或许不知,孝宪皇帝时期曾有一位崔公,此人担任司徒之后,什么也不插手,任由众人自己去做想做的,正是在他那个时代,家国大兴,国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库存量,这才有了后来的征伐贵霜。。。。”
袁耀茫然的点着头,问道:“那曹司徒那般的行为是错的?”
“谈不上错,曹司徒执政时期,不也是让庙堂在数个方面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么?因人而异罢。”
“师君,那位高人是谁啊?”
“那位高人,正是如今的太府仆射贾公,此人才能非凡,却行事低调,不争名利,乃是道德高尚之人。。。你不说,我还险些忘却了,这样的人,不能屈居太府啊,我得写文书向尚书令与天子举荐一番才行。。。。”,诸葛亮抚须说着。
袁耀笑了笑,摇着头。
“怎么了?”
“无碍,弟子只是在想,与师君同名的我家大人,他是如何治政的呢?”
“仲达??”,诸葛亮笑了笑,说道:
“他啊。。。做什么事都是一个风格。。。。”
“要么。。。”
兖州,陈留国。
州牧府里,司马懿淡然的坐着,在他的面前,还坐着两人,这两人都是低着头,不敢抬头看司马懿,司马懿摇着头,说道:“唉,这样可不行啊,收回耕地,竟然还能被打出去,这可是真的是丢人啊。。。”
听到司马懿的言语,其中一人顿时说道:“司马公不知啊,这些人并不是亲自出面,他们挑唆佃户,乃至百姓,说什么我们是要收回所有的耕地,这才使得官吏被打伤,这些无知的愚民,夺取那些大族的耕地,本来就是要分给他们的,可他们不信,还敢来阻碍我们,这实在让人恼怒啊!”
“他们压根就是不把州牧放在眼里!”
另外一人说着,司马懿却是忽然笑了起来。
“官吏被打伤了?”
“是啊。”
“死了几个,伤了几个?”
“啊?没有死啊,只是伤了两个,轻伤。。。”
“什么??死了二十个??他们这是要谋反啊。。。公然杀害庙堂官吏,大罪,大罪,跟我来。。。”,司马懿说着,缓缓站起身来,来到兖州后低调了如此之久,总算是有了机会啊,那两位官吏茫然的跟着司马懿走到了府外,府邸之外,已经是站着诸多的贼曹,凝重的看着司马懿。
“趁着贼人不备,迅速出发,捉拿贼人,反抗者处死。。。”
“谨喏!”
“要么就是稳着不出手,可当他出手的时候,那绝对是迅速而又狠辣的,一击致命。”
“攻守结合,稳中处政。”
第0784章 匠人地位
延康九年,元月
刚刚进入新的一年,荀彧的一项提议,就使得群臣争吵了起来,争吵不休,话题并不新鲜,不过,这一次,却是初次将问题放在了明面上来处置,这项提议,正是关乎于匠人的。
延康八年,这位新的尚书令只做了两件事,第一,费尽心思的提拔了一大批的官吏,不怀好意者将这些得到重要的地方官吏以及庙堂重臣们称为尚书亲随,这些尚书亲随们,分布在了各个地方,从州牧至于县令,无不是延康八年里所提拔的,故而,他们也有对自己的称呼,唤作”八年官“。
在新年第一次的庙堂朝议中,有人想好了该如何吹捧天子这一年里的功德,也有人想好了该如何迎接新的一年,反正,没有人想到荀彧竟会如此提议。
在中书令宣布朝议正式开始之后,荀彧忽然站起身来,语出惊人。
“臣以为,大汉官员当设立一个固定的任期,五载的任期,当任期至,吏府进行政绩审核,以五年内的政绩为由,进行提拔升迁,另外,往后官吏不得举荐!”,荀彧这一番话出来,众人顿时就惊呆了,五年的任期,有些人赞同,有些人反对。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吏府的严格盘查,认真任命,群臣里无缘无故反对的人已经没有了,这些争吵的人,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的,赞同者以为,在地方上,官吏任期太长,会动摇庙堂对地方的统治,另外,这样的任期制度有利于官吏们的步步升迁,不会有人因举荐而一步升天,这对其余勤勉的大臣无疑是不利的。
能够排除那些只会靠着口舌之利来讨取欢心的,能够通过获得上官赏识来升迁的投机取巧之人。
也有反对者,认为五年的时间太长,这样会将淹没很多的人才,就如诸葛亮,司马懿那样的人才,若是按着荀彧的方法来,岂不是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爬到庙堂的核心来?这种循循渐进的方法对于人才而言,实在不公,要么缩短任期,要么就对人才网开一面。
不过,显然,荀彧是不认可网开一面这种说法的,荀彧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看着群臣依旧在争吵着,他看向了吕布,吕布这才缓缓走到了最中间,没有言语,只是冷冷的看向了众人,正在争吵的大臣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吕布这才说道:“尚书令请讲。”
“诸位同僚,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是需要时间来磨砺的,就算是如诸葛亮,司马懿这样的人,也必须要经历一个从下到上的过程,不然,那就是一个只会空谈的大臣,与国不利。。。”
“没错,只靠名气,没有任何经历的话,农科都会不及。”,一旁的郭嘉懒洋洋的说着。
“哈哈哈!!!”,张飞忍不住笑了起来,看到荀彧那有些肃穆的脸庞,方才摆出一副认真的脸来。
荀彧继续说道:“当然,诸君说的也有道理,我可以将任期减少,在任期间政绩杰出的,可以进行升任,不够格的或惩罚,或者调任。。。循循渐进,从县令到太守,从太守到州牧,再进入庙堂。。。不会一步登天。”,说完,他方才坐了下来,吕布示意众人继续商谈,庙堂里方才再次变得喧哗起来。
从开始到现在,刘熙都没有开口,只是静静的看着他们。
郭嘉坐在下方,只觉得浑身难受,戒掉酒之后,他整日都是打不起精神,不断的打着哈欠,萎靡不振,张飞就坐在他的身边,看着群臣商谈,低声问道:“郭君!!!你以为此策如何啊???”
“我觉得是可以的,还有,下次劳烦你坐的远一些。。。。”
“总是感觉庙堂里有些不同了!!!”
“少了些跳梁小丑,少了蠢物,自然是不同,起码,他们现在是真的在商讨。。。。”
就在争吵之中,终于,此事算是完成了,得到了群臣的同意,而中书令已经拟定完成了,送去侍中台便好,就在众人都以为最大的争议已经过去的时候,荀彧再次起身,他开口说道:“臣以为,当设以工府之学,以招学子匠人。。。。另外,对于那些有重大贡献的匠人,当以千石之待遇。”
“什么??要给匠人千石的待遇?”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工府的马均,都被吓了一跳,在上朝之前,荀彧的确是给他说过,想要改变匠人的地位,稍微的进行提升,可是,他没有想到,这稍微的提升就是给与千石的待遇,那要是稍大的一些的提升,是不是就干脆两千石的待遇啊?
看到群臣异样的沉默,荀彧看向了人群里的马均,马均缓缓起身,说道:“荀公,多谢你的提议,不过,天下匠人何其多,若是都给与这样的待遇,只怕这耗费是庞大的。。。。千石有些过了。。。”,就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过分,说着,他看向了人群里的刘巴。
刘巴起身,说道:“荀公,这话不假,庙堂俸禄承担太多,方才进行了新制改革,这种时候,若是又要耗费大量的俸禄去养匠人,怕是不合适的。”
“那你觉得当如何啊?”
刘巴说道:“有功者赏赐钱财便可。”
“不可,我所要做的,乃是提升匠人的地位,能够让更多人愿意成为匠人,如马公这般,能够弄出更多的东西来。。。所以,钱财并不是重要的,主要还是地位问题,光是些许的钱财,怕是不能解决问题。”,荀彧认真的说着,他刚刚说完,孙权便站起身来。
“既然如此,那就更不必在俸禄上提升了,这样,对于有贡献的大匠,由天子赐云龙纹袍,以示地位,至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