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本三国志-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夫罗的神色也是渐渐激动起来,匈奴人在投效了大汉之后,处境十分不好,在草原上,鲜卑,甚至是同族的匈奴人,都是将他们视为草原的耻辱。
而他们数十万人龟缩在并州的东北角,还不能外出,这里草木也不是非常适合放牧,而且最近连年的灾害,更是让他们的处境变得极为艰难,他这次帮助董卓,本来就是想拜见天子,希望天子能够赐予他们一处牧场,能够让他们部众熬过寒冬。
没有想到,天子竟然愿意让他们入驻冀州核心地区,甚至还愿意教导他们耕作识字,他们也可以犹如汉人般做官任职,他顿时起身,慎重的走到了大殿中央,朝着天子重重行礼,天子看了看百官,说道:“大汉,不止是中原百姓,还有边塞居民,入我大汉,食我汉禄,行我王事者,皆是我大汉之子民!”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陛下英明!!”
第0193章 迁徙浪潮(一更)
关于匈奴人迁徙,以及编入户籍之类的琐事,小胖子交给了邢子昂与董卓两人,而董卓被任命为护乌桓校尉,主要是负责召编匈奴士卒,邢子昂被拜为常山国国相,主要是负责迁徙以及定居,两人领命,小胖子令王符重回扬州,而他所建议的科功制,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还是没能全力推行。
可是,刘宏也是答应了他,要在扬州,幽州,贺州,新州,凉州等地任用科功制,便且由庙堂在一年之后,召开第一次的官吏考核,任命到这些地方,这些负责官吏的考核,分别是由尚书台,大鸿胪,太常,司徒等相关官吏以及从属官一同实施的。
刘宏也是害怕群臣会借着考核管理,肆意的安排自己的亲属,培养门生,故而因此交杂错乱的安排,所派遣的人员之中,既然有新党,有旧党,有帝党,不会让任何一派坐大,在处理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刘宏并没有放于夫罗离开,而是在雒阳之中给他准备了豪宅。
又赏赐了他不少的钱财,歌姬,下诏与他,他可以待在雒阳,也可以返回幽州,天子是不会限制他的,于夫罗在雒阳享受到了这般美好的生活,哪里还有兴趣返回幽州那个寒苦之地,便开开心心的回到了自己在雒阳的居所,日夜学习大汉语言文字,更改了服饰,与中原人士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日,刘宏正在大殿内批阅奏折,荀攸就站立在他身边,刘宏也时不时向他询问,荀攸有名臣之资,可毕竟年轻,见识稍微不足,刘宏也是时常以天下大事与他相谈,而另一旁的黄门侍郎,却时不时的偷偷看着刘宏,一连数次,刘宏放下奏折,抬起头看向了他。
那位黄门侍郎急忙低下头,刘宏问道:“你是近日方才入宫的麽?”
那人摇了摇头,说道:“臣入宫久矣,只是没有时机能够向陛下谢恩!”,刘宏一愣,问道:“你有什么事,要向朕谢恩?”,那人顿时大拜,说道:“臣,黄门侍郎金旋,先祖敬候金日磾,世受大汉皇恩,早些听闻陛下与庙堂之中夸赞先祖,故而谢恩。”
刘宏有些惊异,问道:“朕却不知敬候之后竟在朕身边!”
金旋再拜,看到他近乎阿谀的态度,荀攸眼里却是有些不屑,却也没有出声,刘宏看了看他,笑着说道:“日后你便跟随在朕的身边罢。。。。”,金旋大喜,荀攸看了看天子,心里大概也明白他的想法,天子是要向大汉边塞的子民表达一种态度,一视同仁的态度。
不得不说,这位天子,做事是在是周到,荀攸跟在天子身边也有一载,可就是看不懂这位天子,有些时候,这位天子是格外的。。记仇,袁隗那件事,到现在,都没有被天子所遗忘,他都已经完全的退出了庙堂,可是他所著写的书,刘宏是直接令人拿出去焚毁,连看都没有看一眼。
可有些时候,他的容人之量又绝非常人所能比,王符此人,多次触怒天子,以天子的性格,若是说对他没有记仇,荀攸是完全的不信的,可是他却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继续重用他,只是,若是有一日,王符才尽,只怕要被这位天子活生生给烹了!
待在天子的身边,时间越是久,荀攸就越是小心,越是谨慎,刘宏微笑着点点头,便继续与荀攸说道:“公达,这阅文司,便设在雒阳,邺城,北海,下邳,襄阳,江夏,吴县,成都,汉中这九个县城,至于长安,暂时还是算了。”
荀攸在一旁点着头,说道:“宫中藏书,事关重大,还是要陛下派遣心腹之臣,进行辨别,看看那些书可以公之于众,使诸多士子学习。。。另外,抄写这些书,不能是外界的士子,最好还是安排宫中的黄门进行抄写,阅文司建立之后,各地士子可以自行观看。”
“民间所凑列的著作,也摆放在内,派士卒把守,可以观阅,却不能带出。”
荀攸简单的说了自己的建议,刘宏大笑,拉着他的手,说道:“公达,你便是朕最为信任的心腹之臣啊,辨别图书的要事,还是得你来做!”,他又叹息了一声,有些感慨的说道:“何公渐老,日后这司徒之位,还是得你这等的青年才俊来做,不要辜负朕的厚望啊!”
要不是荀攸亲耳听过天子将同样的话说了四遍,险些就信了!
邢子昂也听过这句话,董卓也听过,还有卢植,曹操,而天子说这些话的时候,荀攸就站在他的身边,不过,荀攸还是做出了一幅极为感动的模样,起身大拜,刘宏点点头,便让他去做事了。
刘宏独自坐在案牍面前,手持笔墨,在雪白的纸张上,用尽了全力写了两个字,又恶狠狠地划掉,将纸张猛地丢在了一旁,纸张缓缓漂浮在空中,上面两个大字变得分外的模样,若是认真的去看,便能看到上面的字样,‘王符’。
建宁七年,年末,边塞地区依旧是漫天的大雪,雪灾再一次的降临,百姓苦不堪言,陶谦,卢植,阳球等几位官吏联合赈灾,从冀州,青州运输了大批的粮草,方才缓解了这次的雪灾,因为河北并未建立犹如中原地区的大型驰道,粮草运输成为但难题,修建运河的事情再一次被群臣提及。
匈奴部众,在邢子昂到达之后,便迅速开始了迁徙,大批大批的移居到了冀州,并州数个郡县,最开始的时候,这些匈奴人还是有些惊慌,怀着陌生与畏惧感,他们到达了各个民屯据点,而邢子昂警告这些民屯官吏,不能歧视这些匈奴人,不能故意制造矛盾。
天子有言,这些匈奴人都已经是大汉子民,不能区别对待,违令者斩,在邢子昂的强压政策下,这些匈奴人也是迅速的定居下来,毕竟,他们习惯了迁徙,牵着马匹,四海为家的生活,对于他们则是常事,在迅速的迁徙之后,便是由民屯官吏为他们提供地区,教导他们如何开垦,如何耕作。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大批的匈奴青年都是选择了去学习耕作,而不是跟随董卓成为战士,对于奔波厮杀的生活,似乎他们都有些厌倦,这同样带来了麻烦,迁徙的匈奴民众足足有三十多万,这些人在并州还好,毕竟并州人对于这些生活在并州的匈奴人还是相当熟悉的。
但是在冀州,居民从未见过这些匈奴人,而在他们的认知里,匈奴人是大汉的死敌,当年冠军侯等名将们策马扬鞭的对象,故而,他们对于匈奴人不是很友好,矛盾常常爆发,邢子昂也是忙得焦头烂额,安排他们定居,制定名册之后,他们也是跟着中原百姓,学习如何农耕。
第0194章 扩建雒阳(二更)
在看到匈奴人如此被厚待之后,贺州,新州有数十万的鲜卑故民投奔而来,都是想要跟匈奴人一样,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西凉也是有大批的羌人投效,使得塞外的羌人首领恼怒不已,亲自率领部队在塞外游荡,遇到想要跑进大汉境内的羌人,便直接杀死掠夺。
这一点触怒了凉州刺史郑玄,郑玄听从了长史贾诩的建议,向朝廷上奏,拜羌人切里撤为护羌校尉,并且将那些迁徙而来的羌人进行了划分,老弱妇孺都给与了土地,进行开垦民屯,而青壮则是划分到了切里撤账下,由切里撤率领,外出与这些塞外羌人首领征战。
这些羌人对于这些首领,恨之入骨,在切里撤的率领下,击败了不少的羌人部落,将部落里的羌人百姓都带回了凉州,这让羌人各部首领都有些惊恐不安,昔日段熲击败他们,斩杀他们的王,他们也未曾如今的惊恐,因为段熲击败他们再多次,他们也能卷土重来。
可是这一次有些不同,大汉的包容政策,让大批的羌人逃入大汉境内,摇身一变,竟然就变成了汉人,此时所谓汉人,并不是单指某个种族,所有大汉子民,被大汉记录在户籍名册之中,都是汉人,这是直接挖了羌人的根,部民愈来愈少,还变成了他们的敌人,在塞外与他们作战。
羌人无奈,大多首领都选择了迁徙,与大汉拉开距离,免得部落民众都昏了头,去要做什么大汉百姓,并且在双方的界线处,他们还立下了很多的关卡,要阻挡羌人的大规模逃亡,这样显然也是无法阻止羌人百姓的热情,近十年来,天地逐渐变得寒冷,这些生活在草原上的百姓生活极为困难。
而在这样的时候,有大汉这么一个强国,能够让他们活下去,听闻汉庭还会赈灾,还会救济灾民,不会看着民众饿死,也不会抛弃老弱,这样的情况下,首领们怎么能阻止他们呢?
不得不说,郑玄此人,虽然在处理政事上弱一些,可是个人魅力却是太强,羌,汉,匈奴等都是对他极为的佩服尊敬,他能够整顿混乱的凉州,让凉州逐渐缓过劲来,而他身边还有贾诩,在郑玄不擅长的领域,贾诩为他暗中处置了很多的破坏与混乱。
这两个人,一明一暗,竟然使得凉州局势渐渐好转。
如此大规模的迁徙,再加上刘宏登基之后九年之中,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导致大汉人口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的爆炸性增长,所列户籍人口超过了七千万,户数最多的地方自然就是司隶,整整有六百多万的人口,雒阳也逐渐变得堵塞起来,曹嵩已经上奏,请求扩建雒阳。
作为大汉王朝的首都,雒阳一个县城的人口,接近了七十万,大汉境内一些富裕的郡县才有七八十万的人口啊,这一县超过了很多的有十来个县组成的大郡!人来人往,无数商贾在此处落脚,不仅因为他的繁华,更是因为雒阳乃是驰道的中心,南北东西来往之要道!
刘宏在多次听闻雒阳内的盛景之后,心里不禁也有了些憧憬。
他忽然看着身边的荀攸,说道:“朕欲微服与雒阳,私下看看雒阳盛景,不知如何?”,荀攸一愣,不知天子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想法,不过,大汉的天子从来就是坐不住的,向来就有出宫游玩,哦,不对,是出宫查访民情的习惯,他思索了片刻,方才说道:“要张君随行,方可。”
“张郃?”
“正是!”
刘宏点点头,立刻下令让张郃入宫,张郃急急忙忙的进了宫,听到天子的吩咐,也是大吃一惊,雒阳人多事杂,他本是想反对天子出宫的,可是,如今庙堂之中,除了何公,也没有人能够劝得动天子,天子要做什么,他也只能听令,他便找来了七八位好手,与自己贴身守护在天子的身边。
又安排了大量的绣衣使者,潜伏在他们的周围,一旦有什么异常,便会有数百绣衣使者杀来,他几乎是将整个雒阳明里暗里的绣衣使者都召唤过来了,放下手中的事,一心保护天子。
在做好了种种的准备之后,天子便换上了一套士子长袍,乘坐牛车,走出了皇宫,行驶在街道上,还是有引人瞩目,毕竟七八个魁梧壮汉护在周围,大家心里猜测是哪位权贵子弟,也就没有在意,过了片刻,刘宏就从牛车上下来,开始在雒阳县里随意瞎逛。
不得不说,这雒阳却是要比他昔日进京时的时候要繁华了无数倍,人山人海,沿街叫卖的商贩不计其数,不时有县衙的更卒巡逻,维护治安,那些商贩里,不止是大汉百姓,还有些穿着奇装异服的边塞商人,大汉百姓也是见怪不怪,牛车与牛车紧挨着,一路能都从正城门排到西城去!
刘宏看着这景象,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走到了沿街的商贩面前,还看了不少的物什,这些商贩,大多都是贩卖一些手工制品,如鞋履,木梳,铜镜之类,刘宏笑着问道:“多日不曾到雒阳,怎么商贩变得如此之多?”,那商贩对他有些卑躬屈膝,毕竟刘宏从服饰上便能看出是大家子弟。
他笑着说道:“君有所不知,圣天子降世以来,家中不缺余粮,又逢冬日,无什么农事,便做些小玩意出来挣些钱,家中幼子明日便能入学,也是要为他买些笔墨啊。。。”,他说的时候,脸上也是有些骄傲,刘宏便也笑着夸道:“入学是好事啊,确实该买,将来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