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宦儿 作者:朱藤紫骢 >

第87章

宦儿 作者:朱藤紫骢-第87章

小说: 宦儿 作者:朱藤紫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帐外的军士们听到帐内这一对少男少女竟动上了手,顿时兴奋起来,哄笑着纷纷向前挤着,恨不得打开帐门到里面瞧个究竟。
  那个沙哑嗓音的象是个带队的校尉,眼见得任由这样闹下去,实在不成体统,且帐内人发觉帐外有人在偷听,定会小心戒备,今夜恐怕再难得到更多有用的讯息了,遂大喝道:“看什么看,没和婆姨困过觉啊。都给老子滚回去睡吧。”又冲着帐内的来兴儿和纳玉不怀好意地叫道:“近四更天了,小子,时间不多了,好自珍惜吧。爷儿们就不奉陪了。”
  稍顷,听不见帐内再发出任何声响,那校尉便把手一挥,带着一队军士当真走了。
  来兴儿结结实实挨了纳玉一记耳光,虽被打得眼冒金星,心里却一点儿也不恼她。纳玉越急,他反倒越发来了兴致,紧紧拽住纳玉的腰带就是不放手,只一个劲儿地摆手示意纳玉不要再发出任何声音来。
  直等到帐外众军士的脚步声由近及远、渐渐消失,纳玉终于忍不住向来兴儿责问道:“你真以为闹这么一出,他们便会撇下咱们不管,回去睡觉?”
  来兴儿将纳玉重又拉回到营帐中间,并肩坐下,这才语带俏皮地答道:“莫非你以为他们会真当这儿是洞房吗?留下一两个把门儿的倒是一定会的,再要躲在帐角偷听,岂不是自讨没趣,白耽误嗑睡?”
  纳玉自小长大,除了父亲纳布罗和江陵王李舒之外,平时接触的大多是女子,从未和年纪相当的男子打骂玩笑过,被来兴儿口中冷不丁说出的洞房二字闹了个大红脸,而同时心中却充满了好奇,还夹杂着一丝喜悦。
  “如果江陵王已离开江陵,背叛了朝廷,你还会去投奔他吗?”来兴儿说起话来,果然不似先前那般轻声轻语了。
  “这怎么可能?太妃母女不久前才以身殉葬,我家殿下怎会做下这大逆不道之事?”纳玉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惊恐、意外。
  来兴儿虽不甚了解太妃和江陵王早就包藏祸心、里通外国的种种情由,但单单从钟嬷嬷甘受芙蓉差遣、替她传递消息、充当诱饵这一件事上,即觉察到太妃母子和芙蓉之间早有勾连,并不忠于当今皇帝。
  只是出乎他意料的是,身为太妃国人、又与钟嬷嬷朝夕相处的纳玉竟然会置身事外,对太妃母子和钟嬷嬷所做的一切毫不知情。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我只知道,就在咱们回到长安的那一天,朝廷接到禀报,蒲州叛军营中升起了一面封号为颖王的帅旗,而在此之前,江陵王就在返京奔丧的途中消失了踪影……”
  来兴儿思忖片刻,还是决定把他所知道的关于江陵王的最新消息如实告诉纳玉,如让她自己选择何去何从。
  这一回,纳玉彻底陷入了沉默。
  她本来满怀希望与来兴儿一同前往江陵找到李舒,再寻机为太妃母女报仇。之后,便能在江陵过个逍遥自在的日子,不必再受那种种约束,也无须再卷入邦国、豪门之间的纷纷扰扰,到头来只落得个和父亲一样的冤死下场。
  纳玉也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从钟嬷嬷和太妃母子的言谈举止之中,隐隐察觉出她们似乎在谋划着一件大事。可是,无论是钟嬷嬷,还是太妃母子,都从未向她透露过一点详情。大概是担心自己年纪小,口锋不严的原因吧,纳玉曾暗暗揣摩。
  尤其是李舒被贬往江陵以后,太妃迁到南内居住,钟嬷嬷每次要她到南内面见太妃,传递的都是家长里短的消息,并不牵涉旁的,只是每回都要她向太妃讨样物件回来,有时是几根孔雀金丝线,有时是三尺绢帛……没有一次重样的。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她们之间通过这种隐讳的方式在传递着某种不能被自己知晓的讯息也未可知。
  长宁料想和自己一样,自始至终也被蒙在鼓里吧。纳玉自谓对这位比自己年幼几岁的公主的脾性可称得上了如指掌。如果她早存了必死之心,那么,她差自己到八千里之外的逻些城替她相看未婚夫婿还有什么意义呢?
  倘若来兴儿所说属实的话,她该怎么办呢?纳玉沉思良久,思绪又回到了眼前。李舒投靠叛军,必然会举兵为母亲和妹妹报仇,然后就是为了争做皇帝,与朝廷展开无穷无尽地争斗……
  自己此时前往蒲州投奔他,无异于是主动往火坑里跳。可是,不去投奔李舒,何处又是她的安身之所呢?回逻些投靠姐姐纳珠?纳悉摩出于心中对父亲之死的愧疚,多半是会收留自己的,但是眼瞅着吐蕃对河陇一带虎视眈眈,战争一触即发,到了吐蕃,岂不是也要陷入两国的争斗而无力自拔?
  纳玉久思无果,下意识地叹息道:“这儿也不能去,那儿也回不了,这可如何是好!”
  来兴儿心中,其实也与纳玉有着同样的困惑:依他的本性,留在闲厩院与马作伴,悠然自得的生活是最令他感到惬意和向往的。如今,随着他冒牌宦者身份被揭破,再想回到闲厩院已绝无可能。一个月前,景云丛和柳毅激励他从军的话曾使他热血沸腾,产生了上战场杀敌建功的强烈冲动,但从眼下的情势看,只怕是万难做到。自己难道要在荒郊野外守着一座座坟墓过上一辈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母亲留下的绝命诗中借用了前人的这两句诗,不正是要传达她对自己的期盼吗?来兴儿想到这儿,扭项望了一眼纳玉,脑海模模糊糊产生了一种幻想:要是能和她一起寻一处青山绿水的所在,搭上一间茅屋,从此耕读为生,那该有多好啊!
  可幻想终究是幻想,帐外的军营中响起了天交五更的梆子声,把来兴儿和纳玉都敲回了眼前残酷的现实之中,对于他们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能够活下去。
  当次日清晨,锦屏得到消息,急匆匆地赶到“野狐落”,想要设法解救来兴儿时,吴弼在他的中军帐中单独提审了纳玉。
  “说说吧,长宁长公主府上的亲近侍女,为何要在金明门外行刺当朝宰相,中书令李进忠大人?”
  吴弼不等纳玉进帐站稳,劈头问道。


第六十二章 百官楷模
  西距江陵三百余里的东川重镇巴州城中,巴州刺史汤宽这几天的心情格外舒畅,他打从十六岁明经出身,直到如今年逾花甲,还从未感到像现在这么扬眉吐气过。
  年轻时,因为明经出身的原因,他仕途多舛,远远比不上进士科的同僚,近四十岁时还在部曹小吏的职位上晃荡着,终日埋首于如山样堆积的公文、案牍之中。
  比他小二十岁的同年状元林树早已是身着朱袍的四品要员、太子身边数一数二的僚属了,可他却只能被发遣到蛮荒之地越州做一名无足轻重的州司马,吏部拟下的公文上还美其名曰擢升。
  眼看着日月蹉跎,双鬓染霜,不甘于一生平庸的汤宽终于痛下决心,就是倾家荡产,也要换一身朱袍穿穿,光耀光耀门楣。
  于是,在他整整五十岁那年,正六品的州司马大人汤宽做了一件他前半生中最为重要的大事:一股脑地将并州老家的田产、家业全部变卖,且把卖得的二十万贯分做两半,其中十万送入了时任中书令的裴百药府中,余下的十万也一贯没留,全部孝敬了内侍省监李进忠。
  老天不负有心人,当然,还有一句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李进忠和裴百药这两位内、外朝的当家人,无不被汤宽不惜经济上破产也要追求政治上进步的精神所感动,颇具契约精神地、不约而同地在皇帝面前举荐,赞称汤宽是一位难得的扎根边疆、任劳任怨,且政绩卓著、为民称颂的优秀地方官员,理应受到朝廷的破格提拔重用,以彰显朝廷选贤任贤之明。
  皇帝此时屠杀附逆的官员正杀到欲罢不能的当口,也急于在遍天下的官员当中树立一个楷模,以便激励众臣下真心诚意地为朝廷效命,耳听得两位心腹大臣皆如此称道汤宽此人贤能,不由得龙颜大悦,当即便传下旨意,破格擢升汤宽为正五品的三等州刺史。
  与李进忠相比,裴百药毕竟多读了几卷书,更懂得拿人钱财,成人之美的为人处事之道,暗自在心中掂量:觉得十万贯砸给自己,只换得个官升两级,汤宽只怕不会心满意足。于是,在向吏部转达皇帝的诏命时,特意加批了两个字:巴州。
  巴州向为富庶之地,其治辖之地虽小,但地扼冲要,军事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巴州刺史虽然在刺史一级的地方长官行列中处于品秩最低的第三等,但却是个可以名利双收的肥差。
  本来这是件好事儿。可是,当汤宽喜滋滋地携家带口地从越州不远千里地赶到巴州上任时,他才惊异地发现,自己一夜之间仿佛成了众人攻击的靶子。
  上至顶头上司剑南东川节度使、下至巴州刺史府一众僚属和巴州治下各县的官吏、差员,每个人都或明或暗地在对他这位众臣的楷模使着绊子。不是道上嫌巴州奉朝廷诏旨招募的兵员连年不足,就是刺史衙门的长史、司马、参军们向他抱怨巴州连年向朝廷解交的赋税几乎是相邻的渝州的两倍,却为何渝州刺史衙门的长史、司马、参军们品秩皆要高过自己。
  最可气的是各县的小吏和差员们,每每打着他模范刺史的名号到民间敲诈勒索,胡作非为,而他为了在皇帝和天下同僚面前维护自己众臣楷模的良好形象,还不得不对他们采取姑息包容的态度,竭力替他们遮掩、隐瞒,有时还得亲自出面去替他们安抚百姓,摆平麻烦。
  最近在巴州任刺史的三年时间里,汤宽不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敢往自己腰包里揣过一文钱,还受尽了上司、下僚们的窝囊气。即连他的夫人和小妾都时不时地向他报怨说,自从跟他到了巴州上任,她们的脂粉钱都变得常常接济不上了。
  但是,人生往往就是这样,纵使抛舍万贯家财也乞求不来的东西,忽然之间有一天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
  当汤宽这天才来至刺史府的大堂之中坐下,面对着眼前这位衣衫褴褛、被差役们推推搡搡抓到刺史衙门的杀人嫌犯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前些时,据城东的里长报称,城东老君观里的那个老乞婆不知何时被人杀死在了观内。要说起这位老乞婆,与堂堂的刺史大人曾有过不止一面之缘。她人虽年老埋汰,说起话来语气倒大得很。汤宽至今清楚地记得,一年前他头一回见到老乞婆时,这个老婆子就送过他八个字的谶语:“逢龙即起、从龙不终。”
  汤宽听了,心中颇为不快。他破家舍财,被皇帝钦立为众臣楷模,说是逢龙即起,尚不为过;但这后一句显然不是什么好话,从龙不终,是说他汤宽没有好下场吗?
  因为这个缘故,汤宽对这位老乞婆印象颇深。
  老乞婆被杀,杀人疑犯迅速被辑拿归案,对汤宽来说,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人命案子啦。可是,这个年不及弱冠的杀人疑犯怎么这么像一个人呢?
  汤宽释褐至今,已近四十年,其中在长安各部、院衙门供职就长达三十年,见识不可谓不广。眼见得面前的落魄少年分明就是朝廷明令查访的皇长子、睦王殿下李启,汤宽差点都要醉了。
  当今皇上最宠爱的,被天下人视为不二太子人选的睦王竟被他找到了!
  逢龙即起、逢龙即起,敢情说的是这位未来的真命天子!
  尽管这位年轻人一言不发,既不承认杀人,也不愿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汤宽凭借着他过人的识人本领即可认定,他就是睦王李启!
  一旦意识到自己即将因此而时来运转、飞黄腾达,汤宽随即做出了一个与三年前破产买官相比,丝毫也不逊色的重大决定。在用六百里驿传直接向长安呈送消息之后,他并没有向节度使衙门同时报告找到睦王的消息,而是率领二百名精壮的府军军士,亲自护送睦王踏上了晋京的旅程。


第六十三章 骇世惊俗(一)
  睦王李启平安无事地返回长安,轰动了朝野上下。在巴州的讯息传来之前,包括皇帝在内,几乎没有人怀疑睦王已被投靠叛军的江陵王暗中给杀害了。
  因此,当皇帝一个多月来第一次走出后宫,在延英殿见到从殿外走进来的果真就是李启本人时,抑制不住心头的激动,颤抖着双手走近前,一把抱住李启,父子二人相拥而泣。
  以“尚父”、晋国公、中书令李进忠为首,十几位奉旨前来迎接睦王回京的朝廷重臣见此情形,许多人也都陪着落了几行热泪。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些位朝廷重臣的记忆中,睦王李启本是位风流倜傥的皇子,不但骑射俱佳,而且饱读诗书,颇有辩才。而今数月不见,他竟变得内敛沉静了许多。
  当皇帝拉着他的手,仔细询问起他从江陵城中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