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绣春-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一脸正色朝他看了一眼,却低声道,“不闹了,不闹了。”
看着他的样子,我憋着笑,终于不再为难他,随他一起往道观走去。道衍也从里面迎了出来,他只是对朱棣鞠了个躬,歉然道,“道观之中供着神仙,不便给皇上行跪礼,还请皇上恕罪。”
朱棣摆摆手道,“不必拘礼。”
到了里面,只见几个小道士也是如此行礼,朱棣不以为然,对着三清相上了柱香,便对道衍说道,“大师,换个地方,朕有些话要与你谈谈。”
姚广孝看了看我,笑道,“多日不见,方才只顾着与皇上请安,忘了给姑娘问好了。”
朱棣将我拉到身前,道,“大师,赫连现在封妃了,贵妃。号莲贵妃。”
姚广孝连连鞠躬,“恭喜恭喜!恭喜皇上新得佳人,恭喜娘娘。”
“不过是女子嫁了人,不值得恭喜。眼下朝中有大事请大师出师呢。”我笑着说道。
第276章。32。北平被侵
“哦?国已安定,全国的能人都在争先恐后的往朝廷涌来,静候皇上的重用,还有什么事需要我这个老东西才能办好的?”姚广孝听了我的话,谦逊的说道,只是他的表情和他的语言并不搭调…………依旧是一副看空世俗,一切皆空的样子。
朱棣拱手道,“先生,朕来请你做的这件事,乃是一件荫封后人的大事,这天下能人虽多,但是除了你,没人能够再能做好了。”
“哦?什么样的大事?”姚广孝听到朱棣这么说,才稍稍显示出兴趣来。
我笑着将朱棣准备修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永乐大典的事与姚广孝说了,他听了之后,果然拍起手来,“这事确实该办!皇上有此觉悟,老身甚是欣慰!”
朱棣如今乃是帝王之尊,这种话恐怕除了姚广孝,再没有一个人敢跟他说了,朱棣也不生气,依旧客客气气的,“先生你说,你是不是该出马了?”
从姚广孝拒绝担当太师之职便可以看出,此人十分懂得进退之道,在靖难最后,朱棣面临退缩的时刻,他敢拎着朱棣的衣领告诉他没有退路,在朱棣登基之后,他却又能看淡一切,两袖清风的退居道山上了。荣华富贵并不能打动他丝毫,但他能分辨出什么才是值得他出山去做的。就光凭这一点,他就可以让所有的当朝大臣对其望尘莫及。解缙显然就是被功利迷了眼睛。
姚广孝笑了笑,“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好事。皇上都亲自出马了,老身哪里还能再在这里享清福呢?”
朱棣面露微笑,“那就这么说定了,先生是现在就朕走,还是过两天朕派人来接先生?”
姚广孝摇了摇头,“都不必,此时与皇上下山,太过仓促,老身还要收拾些行礼,过几天也不必皇上派人来接,老身自己会去找皇上的。”
朱棣只得姚广孝性格古怪,便也不再强求,道,“此行目的既已达到,那朕便下山了。朝中政事繁忙,竟没有闲暇再与先生煮酒烹茶,高谈阔论,待先生下山,必定要在宫中住下,每日与先生聊几句,受益匪浅。”
姚广孝也并不挽留,只是低头拱手道,“皇上过誉。”
下了山进了马车,我对着朱棣笑道,“这个人真是奇怪极了。”
“我也奇怪,就是到了如今,我都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图什么。”
“也许有的人活在这世界上,只是做点事,并不图什么。”我笑着说道。
“说难理解其实也可以理解,你不也是这样的吗?”朱棣看着我,淡淡说道。
我低下头,“好端端的扯上我做什么?谁说我不图什么,我不是图到了一个贵妃的位分了吗,还有天下女子最最艳羡的帝王恩宠啊。”
“这话说得明白。”朱棣得意的扬了扬下巴。
姚广孝在三天后自己背着一个竹筐,筐子里装着他的全部家当,就这么来到皇宫了,要不是守门的一个侍卫很早在燕王府办事,认出了他,他差点被人拖出午门暴打一顿了。朱棣一听说他来了,带着我一起亲自迎出养心殿。
有几个奏完事的大臣刚走出养心殿的,见到这番阵势都惊住了,无法想象这个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的老头儿到底是什么人。一听说此人便是姚广孝,都十分恭敬的前来作揖,姚广孝也不谦卑了,一一还礼。到了殿内,朱棣怜他年事已高,特别赐座,姚广孝成了唯一一个在养心殿与朱棣坐着谈事的大臣,恩宠一时荣贯前朝。
朱棣问他对于修纂大典有何建议和要求,他笑着从朱棣求了纸币,在纸上刷刷的写了半天,我走出来将他开出的条件拿起来念道,“翰林学士五员,担任总裁,王景须在内;翰林院官员二十员,担任副总裁;全国上下下诏,诏令饱学之士,不论贫富老幼,召至文渊阁做编撰。另:各州县举荐书法过人之人。
所有召集之人,安排文渊阁编制,每日在文渊阁工作,由光禄寺提供食宿及俸禄。”
朱棣听完,拍手叫好,“看来这几日先生在山上,已经将所有事都思虑妥当,才会跟朕开出这样一个单子!好!好!”
姚广孝笑道,“跟皇上要了这么多人和钱财,若是办不好皇上的事,那老身就该死了。”
“以先生如此殚精竭虑之态度,怎么会做不好?若先生都做不好,那这天下便没有人能做好了。”朱棣满脸骄傲的说道。
我看着两人一拍即合,站在一边来来回回的看着单子。姚广孝笑道,“莲贵妃皱着眉头,是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吗?”
我笑道,“需要翰林学士和饱学之士,我都是能理解的,只是这书法过人,是为了什么?”
姚广孝和朱棣对视一眼,都哈哈大笑起来,朱棣将我拉到身边,道,“小女子就是小女子,永远不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皇上不要再和娘娘卖关子了,让老身来和娘娘解释一番吧,这些学富之人,自不必说,编纂、整理、标注、校对都靠他们,可是皇上心中的这部永乐大典必定是一部囊括古今奇学的鸿篇巨著,一定会引经据典,势必需要从很多古典中抄录摘录各种著作,此时一定需要有人能够做这个抄录的工作,如果叫那些翰林学士去抄录,岂不是大材小用?学士难求,书法好的人却多得是啊!”
听了姚广孝的解释,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我真是糊涂。”
姚广孝连连摆手,“一叶障目罢了,娘娘面向清丽,骨骼精奇,体态窈窕,一看便是聪慧之人。当年靖难之初,皇上去向宁王求援,听说便是娘娘与世子一起护城,想出了用井水浇筑城墙以至城墙结冰,另得建文军队束手无策。现在更是协理六宫,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怎么会是糊涂之人?”
朱棣听着姚广孝对我的恭维,十分受用,好像比人家夸他是个贤帝还要自豪,不住地拿眼睛瞅着我,笑意快要溢出眼睛。我红着脸笑道,“先生此番夸赞,我要永生记着,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如此有用。”
一句话说得两人都笑了起来。我也跟着笑起来。从来没有见过朱棣与哪个大臣聊得如此投机,如此开心过,我跟在旁边也乐起来。这一老一少又聊了大半天,从朝中政事到天文地理,后又是古今历史最后乃至占卜星象。我在一旁听着,也不由得佩服眼前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老头儿如此博学,若说谁能与他比肩,那就只有已经长埋地下的一挂谋定万代江山的刘伯温了。
就在永乐大典在刘伯温的带领之下,有条不紊的进入正轨之时,北平却传来一个坏消息。蒙部游骑兵攻破了北平守卫沈永的防守,闯进北平城内,大肆抢掠了一番,眼见着朝廷援军快到了,又立即退出了北平。
朱棣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暴怒不已。我能理解他这种愤怒。他虽然生在南方长在金陵,但是二十一岁便去了北平就藩,他在北平呆的时间比他在任何地方呆的时间都长。他的生活习惯都已经北方化了,对北平有着很特殊的感情,而且那片土地,在此之前,一直都是他在守卫,北平的子民,对他来说,是最初的拥护者。如今被蒙古铁骑侵犯,是他断断不能容忍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我才离开北平进京登基不过大半年,北平就遭遇此等屈辱!这个沈永,自己守卫不力,还不知道求助,迟迟不肯上报,才会致使北平有如此之大的损失。你知道吗?此次北平被劫走的银钱成千上万,蒙古人更是掳走了许多妇女,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朱棣将折子重重的扔到桌上,对着我怒道。
我端了一杯普洱,递到他唇边,“快别生气,喝杯茶润润嗓子。”
朱棣推开了我的茶,依旧怒火难平,“我已经下令将沈永斩首示众。重新派了人去接任。最气人的还不是沈永,今日早朝,说起这件事,我问那些养尊处优在这里享福的大臣们有没有什么法子可想,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既不能保家卫国,白养着这些人有何用!”
我拍了拍他的背,劝道,“快别说这种话,各司其职,若是没有这些人,整个朝廷便要动荡起来,整个大明更要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中之臣大是文臣,只懂治理,不懂攻守,你问他们也是白搭,不是对牛弹琴吗?”
朱棣稍稍平息了怒气,伸手搭在我的手背上,“话虽这么说,但是难道就任由蒙部如此骑在大明头上撒野吗?”
“自然不能。你想想,文臣们给不出建议,武将们为何不给建议呢?”
朱棣愣了一下,“为何?”
“那日姚广孝说完一叶障目,竟不知请来善书之人是为了摘抄抄录,你此时也是一叶障目了。你自己想想,这二十多年来,北平是谁在镇守?是你啊!你如今到金陵当了皇帝,谁能顶你的职重新把北平护起来?谁也不能。是以你问大臣们有没有办法,没人敢说话,总不能劝谏你不要做皇帝了,继续去北平做藩王吧?”
朱棣听完我的话,沉默不语。
第277章。33。备孕
“这么说,倒是我的缘故,导致了如今这个局面?”良久,朱棣终于不情愿的承认道。
“可不是?”我笑着说道。
“可是我现在能怎么办呢?就算是御驾亲征,也无济于事,蒙部现在有了新的首领,没有当年帖木儿家族的英气与霸气了,他们也不是再图霸业,从此次的侵犯就可以看出,不过是图些小利,抢了就跑,一时间也不可能清缴了,如若没有好的防守,只能是大明的一个大患,如同一个伤口,不治理任由它溃烂,总有一天会影响全局。”朱棣皱着眉头,有些无奈的说道。
我顿了一会,良久才道,“皇上,当日你靖难,总是打不过济南,因此居然鏖战四年,才能进入金陵,请问,你最终打下了济南没有?”
朱棣愣了愣,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你的意思是……”
“济南你并没有明枪明刀的夺下,只是绕过了它,直接取下金陵皇宫,济南不攻自破。有时候一个解决不了的难题,并不是真的没有办法,是我们的思维太过定式了,化简为繁,想的太多太多,反而把那最简单的方法给忽略了。”我重新端起茶水,“再不喝就凉了。”
朱棣这回终于听话的抿了一口,“唯有迁都北平,才能守疆卫土和治理国家两不误。”
我笑道,“孺子可教。”
朱棣思索了一会,刚刚才有些笑容的脸却又沉闷起来,我轻声问道,“怎么啦?”朱棣答道,“迁都大事,岂有那么容易!咱们俩在这两片嘴皮一翻,便是迁都了,可是仔细一想,哪里那么简单呢?北平连带着四周的几座城池附近都不是产粮区,一旦迁都,除了咱们皇宫中的人,朝臣的家眷,再加上慕都而来的人口,要消耗的粮食便是一大笔。再说咱们迁去北平,为的就是控制边界,势必就要养着大批的士兵,那么多人口,靠什么吃食?”
“漕运呢?”我听了朱棣的分析之后,也担忧起来。
朱棣又摇了摇头,叹口气道,“河道不通,运河栓塞,河流改道,这些先帝留下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漕运根本不可能实现。先帝他老人家打仗的时候,需要从南方向辽东、北平一带调集军粮,但河运不通,无奈之下,只好取道海路,经渤海运输,绕远路不说,还因为风浪太大,很不安全,军粮能送到一半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就是北元灭亡的导火线也是因为治理河道。治理水运,劳民伤财,如果耗费太多,动摇了国家根本,就会如同隋炀帝不自量力修建京杭大运河一般,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取灭亡。”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军屯。咱们的兵将们,除了精锐之师,其他的在战乱时自然要上战场效力,但是在太平盛世他们也去种粮食,这样既有了储备兵力又有了储备粮食。”我想了想说道。
朱棣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