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兵在1917 >

第1143章

天兵在1917-第1143章

小说: 天兵在1917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晓峰说道:“从最近的情况看,斯大林已经是蠢蠢欲动了,我们必须提防他的野心!”

鲁祖塔克表示认同:“最近一段时间,斯大林的态度是愈发地咄咄逼人,连带着他那些狗腿子也开始人五人六。真心以为我们是他们的跟班,这个风气不可长!”

斯维尔德洛夫点点头,最近一段时间,斯大林确实越来越嚣张了,什么事情都抢在前面,真心把他自己当成了一把手。可惜,小斯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斯大林的二把手,想超他的车?哼!

斯维尔德洛夫很清楚,这是之前两年为了维护同斯大林的联盟做出妥协和让步的副作用了。如今,看样子得调整策略了。

很快,斯维尔德洛夫就向自己的人马传递了一个指示:不必让着斯大林的人了,只要这帮孙子敢逾矩,那就坚决地反击,一定要狠狠地打那些不老实的家伙的脸!

小斯就是要用这种强硬地态度告诉斯大林:“让老子做你的二把手,你丫地醒醒吧!”

斯大林很快就感到了压力,当斯维尔德洛夫不再选择妥协,而选择强硬地还击时,他的办法也不多。虽然总体形势好转,但实话实说,他和斯维尔德洛夫联合起来才能压住托洛茨基,没有斯维尔德洛夫,他最多跟托洛茨基打个平手。

“现在怎么办?再试探一次?”斯大林向他的两个狗头军师米高扬和日丹诺夫问道。

后两者苦笑了一声,还有什么好试探的,斯维尔德洛夫已经用强势表明了一切,再试探恐怕会被打脸!

“暂停吧!”米高扬叹了口气道,“还有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可以慢慢来!”

米高扬为什么软了了呢?不光是因为小斯的强硬,还因为昨天乌博列维奇这个总装备部长忽然下了一个通知给米格设计局,告之他的弟弟小米高扬米格1截击机立刻停止生产,红军将不会再定货。不光是停止米格1的生产,还否定了米格1的低成本改进方案,甚至已经上马的米格3方案的资金也被削减了大半。这对米格设计局来说,就是当头棒喝!

大米高扬很清楚,这是为什么?还不是之前他为了帮助自己老弟狠狠地摆了波利卡波夫一道,以出国考察的名义将老设计弄出国,然后指示小米高扬成立新的米格设计局,而这个所谓的米格设计局其实就是抽调波利卡波夫的老底子,将格列维奇等一批高手全部拉走,架空了波利卡波夫。

等波利卡波夫回国之后,是立刻傻眼了,他原来的已经不存在了,各设计师纷纷独立成立了新的设计局,而所谓的波利卡波夫设计局根本就只剩下一个空架子,甚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落实。

当然,这些也就算了,更气人的是,一直由波利卡波夫主持的伊200项目(米格1)也被米高扬和格列维奇摘了桃子。这给老设计师气得,差点当场突发脑淤血。

而李晓峰知道这个事儿之后,也是相当的愤怒,因为米高扬干的事儿太不地道了,官司一直打到了斯维尔德洛夫和斯大林的案头,最后为了维护政治联盟的稳定选择了不了了之。

反正当时是闹得很不愉快,李晓峰只能自己想办法弥补波利卡波夫,动用候补局委的手段重新帮老头东山再起,以波1的名目研究米格1的改进型。

而现在,情况变了,李晓峰立刻就给米高扬上了眼药,敢打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脸,难道不要付出代价?总装备部可是他这边的,让米格滚蛋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而且米格1在部队的口碑也确实不好,收拾它乌博列维奇和阿尔克斯尼斯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

那么大米高扬为什么会忍让呢?很简单,客观上说,斯维尔德洛夫的势力确实比斯大林强那么一点,以前人家是为了团结忍让,现在不让了说不鸟你就不鸟你。

如今人家还仅仅是下马你的项目,如果你再不知进退,下一步恐怕就是关闭你的设计局,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呢。闹到了那一步,那可是相当的不好看了。

在斯大林还没有决定跟斯维尔德洛夫翻脸的时候,米高扬不会傻乎乎的挑起冲突制造矛盾。他是玩政治的,不是街头的泼皮无赖。

李晓峰在获知米高扬服软之后,冷笑了一声:“算你识相!”实际上这位已经将后续手段全准备好了,只要米高扬敢炸刺,分分钟就收拾他老弟,最轻的也是去西伯利亚垦荒,至于会不会不明不白地死在KGB的监狱里那谁也说不准。不就是个中央委员的弟弟嘛,算个屁!

为波利卡波夫出了一口恶气之后,李晓峰也就放下了这个事儿,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关注。比如西班牙战场上的情况。

让我们暂时回到西班牙,顺便将时间往前拨两个月,在阿兰胡埃斯战场,迎头对撞的图哈切夫斯基和古德里安杀得那个叫难解难分。

在获取更多的战机夺取制空权未果之后,图哈切夫斯基也只能面对现实,一方面调整兵力配置,另一方面也积极思考新的突破战术。通过之前的战斗总结,图哈切夫斯基发现,红军的装甲部队突击速度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攻坚能力不足,在面对坚固的野战工事时,BT5的火力严重不足,他迫切地想要一种攻城拔寨的坦克……(未完待续。)

95又作死

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不是第一次对重型坦克有兴趣了,之前他就是多炮塔的T28拥护者,为了这个坦克一度跟李晓峰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让他下台的原因之一。

当然,现在是1938年,跟之前迷信多炮塔坦克相比,图哈切夫斯基已经从那个坑里爬了出来,现在,他提交给军委的建议是一款拥有强大装甲防御力,能抵挡现有和未来三年内反坦克武器攻击,并且拥有强大攻击火力,能够有效摧毁堡垒和工事的坦克。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这种坦克战斗全重至少要在35吨左右,炮塔和车首正面装甲不低于50毫米,侧面不低于30毫米,装备一门76毫米榴弹炮,如果有可能的话85毫米更好。

反正看图哈切夫斯基的意思,这个坦克有点像轻量化的KV1,火力差不多,防御稍差。如果按照他的意图发展新式重型坦克,那恐怕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至少李晓峰是不会同意上马如此废柴的重型坦克的,在他看来,这个垃圾还不如北方工业的54号工程,还不如直接给54号工程换一门L11或者ZIS376。2毫米炮凑合。如果时间充分的话,干脆换后来IS2和IS3的D25122榴。反正后世的天朝魔改59的时候,丧心病狂地塞进去了一门125毫米坦克炮,换D25没有任何问题。

在李晓峰看来装备122榴的54号工程可以将未来所有的KV系列和IS系列全部PK下去,根本就不需要在重型坦克上浪费精力。而图哈切夫斯基此时的要求根本就是不合时宜的。

另外,多说一句,54号工程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差不多完全成熟了,可能在装甲质量和火力上不如原本T54/T55,但是在其他性能上完美的完成了山寨任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技术攻关,让苏联最蛋疼的传动系统问题终于被北方工业攻克了。说起苏联的坦克,可能很多同志的第一印象就是坦克海,仿佛毛子就靠人海战术取胜,而其技术装备水平很烂。

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苏联坦克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管是数量还是总体技术水平都是领先于西方同行的,除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动力系统。

万年不变的B2系柴油机包打天下就不用说了。进入20世纪70年代,说实话B2这条路子就已经走不通了。得亏毛子的设计师牛逼,以高水平的总体设计压低了坦克的重量,让B2才支持得住。

而跟爷爷辈的B2相比,苏联最糟糕的就是传动系统了,也就是所谓的变速箱。这个需要精密加工的元件是苏联最差的方面,从二战前到二战后一直都落后于西方。一直在单功率流传动上打转转,跳不出那个坑。

比如说T34,其最糟糕的就是那个相当简陋的机械式固定轴转动,寿命低、可靠性差,每一辆T34得准备至少两套传动才够用,更那啥的是这套传动长度还很大,迫使T34只能纵置发动机,导致底盘变长,影响了机动性能。

实际上不光是T34,二战中毛子凡是使用B2作为动力的坦克或者突击炮,都存在相同的问题,这个传动实在是让人蛋疼。一直到了T54,毛子才通过工艺提高解决机械式固定轴传动的体积和可靠性问题,否则T54将又是一个炮塔“很靠前”的怪胎。

好在这个时空有某仙人,通过北方工业的大投入,终于提前了6年解决了这个问题,从1938年2月份开始,54号坦克终于可以定型了。

当然,54号工程定型的时候跟历史上的T54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说之前提到过的装甲钢质量问题,这个稍差。另外就是火力问题,比如说D10坦克炮,这门由海军舰炮发展而来的高膛压大威力坦克炮还没有诞生,自然是装不上。

并且北方工业并没有选择山寨D10,从一开始,在李晓峰的规划中,北方工业就没打算在线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进了博福斯的高膛压火炮技术之后,北方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滑膛炮。不过一开始并不是未来的那种大威力高膛压滑膛炮,而是选择了渐进式发展路线。

先搞一款发射破甲弹为主的中等膛压坦克炮,等未来技术成熟了再上一个台阶,发展膛压更高的发射动能弹为主的滑膛炮。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先搞一门技术水准不是那么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简单:第一,二战是一场消耗战,武器首先要便宜能大规模量产,而中等膛压的滑膛炮比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炮生产难度小(不用车膛线),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钢(成本低),符合大规模量产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够用了,一百毫米口径的破甲弹,在那个年月静破甲水准在300毫米左右,动破甲水平也不会低于70~80毫米,改进药罩结构和成分之后,轻而易举的能达到静破甲500毫米,动破甲120毫米左右的水准,基本能搞定二战中出现的一切装甲目标。

而且,破甲弹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弹对弹芯的加工那么复杂。比如苏联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76。2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其工艺始终存在问题,废品率高得吓人。一度在1941年战争爆发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装到部队的穿甲弹,导致遭受德国突然袭击的时候,装甲部队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弹跟德国人周旋。

破甲弹没那么麻烦,只要弄一个锥形药罩,加一点高能炸药,再解决一下引信的问题就齐活了。反正按照李晓峰的方案,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难道只有你苏联能用破甲弹,这么好的办法英美德怎么不用?而且后来冷战中著名的L7105毫米坦克炮就有破甲弹。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线膛炮不是不能用破甲弹,而是发挥不出破甲弹最大的威力。因为有膛线的关系,弹丸高速旋转,而破甲弹是靠射流“烧穿”装甲,射流自然具有流体的特性,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会让射流分散,极大的影响穿甲效能。哪怕是法国人发明了滑动弹带技术,用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动破甲威力也只有静破甲威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样子。

可以说线膛炮天生不适合发射破甲弹,而滑膛炮不一样,弹丸发射后只有轻微的旋转,基本靠尾翼维持稳定,破甲威力保存得很好。当然,有一说一,滑膛炮的精度确实比线膛炮差。不过考虑到二战中坦克观瞄设备的落后,大部分坦克和反坦克战都在一千米以内,这个距离上精度还能接受。

实际上当时唯一制约滑膛炮使用的其实是个观念问题,老顽固固执地认为滑膛炮不好,不相信一款装备滑膛炮的坦克能有多少战斗力,更是对破甲弹没有太大的信心。

为了这个原因,李晓峰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卖了不少人情才让军委同意小规模采购一批装备后来命名为1A10型的100滑膛炮的T54坦克。很有意思的是,最初在红军当中,T54被划分为重型坦克,其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打碉堡。

为了配合T54的新任务,北方工业特别研发了碎甲弹,不过一般不用其攻击装甲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攻击工事的专用弹药。在当时T54主要使用三种弹药,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尤其是碎甲弹,作为一种既能攻击装甲目标也能攻击土木工事的弹药,十分受到红军战士的欢迎。

从1938年2月份开始,T54开始进入近卫机械化步兵第一军服役,首批的采购数量为一百辆。按照红军总参谋部的说法,如果T54表现优秀,将会继续采购。

在此时,图哈切夫斯基突然要求上马新的重型坦克项目,这在李晓峰看来就是抢生意,自然是比较恼火。而更让他恼火的是,一部分老顽固还觉得那厮说的有道理,连斯大林都站在了图哈切夫斯基那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