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隋 >

第342章

战隋-第342章

小说: 战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回天之术?



。。。

第四百六十三章不要低估圣主





杨恭仁表面上是简要介绍了东都大战的攻防策略;实际上是明确了东都在这场大战中的一个根本原则;即坚守皇城;并且依靠东都现有的卫戍力量坚守皇城。换句话说;东都不会向西京求援;也不会向齐王求援;东都还是坚持既定原则;不允许代王进京;也不允许齐王进京;竭尽全力把这场风暴控制在军事政变的范围内;绝不允许它演变成皇统大战;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这场风暴对东都和国祚的伤害。

从东都的立场来说;杨恭仁的策略虽然消极保守;但确确实实可以减少这场风暴对东都和国祚的伤害;不但坚决维护了皇族的利益;也有效维护了关陇保守势力的利益。

然而;这个消极保守的策略有个致命之处;它最大程度的损害了圣主和改革派的利益;因为东都为了把这场风暴控制在军事政变的范围内;把西京和齐王这两股力量坚决“拒之于门外”;结果便是陷东都于败亡之险境;而东都岌岌可危自身难保;当然也就无力兼顾到大运河的安全。大运河长久断绝;远征军便陷入困境;二次东征就不得不中止;而二次东征的功亏一篑;对圣主和改革派的打击是致命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连续失败必将让他们失去对朝政的控制;权威大损的背后是改革的停滞和倒退;结果便是动摇了他们的权力根基;根基摇摇欲坠了;距离“大厦”坍塌的日子还会远吗?

当然了;如果杨恭仁的策略改为积极进取;最理想的结果是:越王把代王和齐王都请到东都;三王联手;以对实力迅速摧毁杨玄感;然后火速打通大运河;如此则有确保东征胜利之可能。只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遥不可及;最理想的结果不可能出现;相反;最恶劣的结果肯定会出现;军事政变会演变为皇统大战。

然而;未来不可知;杨恭仁凭什么认定实施积极策略;就一定会导致最恶劣的结果;军事政变就一定会演变为皇统大战?谁敢说就不会出现最理想的结果?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当二次东征中止;圣主和中枢返回东都后;不可能承认杨恭仁的消极保守策略是正确的;否则二次东征失败的责任谁来承担?所以他们会认定积极策略是正确的;认定三王联手必能迅速解决这场风暴;而杨恭仁决策错误;会受到严惩;越王杨侗和樊子盖等军政大员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杨恭仁已抱定了“舍身成仁”的决心;无所顾忌了;一条道走到黑了;崔赜也是一样;舍身赴死;豁出去了;但樊子盖不能失去自己的立场;改变自己的原则;他必须维护圣主和改革派的利益;必须竭尽所能帮助圣主和中枢赢得二次东征的胜利。

樊子盖毫不犹豫地发出了质疑之声;“观公;依照你的策略;皇城或许可以守住;但大运河呢?二次东征是否就此中止;功亏一篑?”

大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大佬们也是清一色的面无表情;唯有杨恭仁神色冷厉;他早就预料到危急关头有人会跳出来反对;如果他的策略成功了;虽然他和越王杨侗都将因此受到责罚;但对皇族、对国祚是有利的;他问心无愧;只是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竟是樊子盖;这是什么意思?这背后有什么隐秘?

杨恭仁无意改变既定策略;改了只会让东都局势更恶劣;而恶劣结果的出现;足以证明他迫于压力而修改后的策略还是错误的;他还是要承担责任。既然无论他怎么做都是错的;为何还要改变策略?坚决不改。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圣主的智慧。”杨恭仁冷笑;毫不犹豫的祭出了杀招;你敢怀疑圣主的谋略?二次东征如此重要;大运河如此重要;圣主会没有预防措施?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你是东都留守;你的职责就是确保东都政局的平稳;确保东都的安全;而大运河畅通与否;二次东征胜败与否;与你何于?

“任何时候都不要逾越了礼法律法的底线。”官场的原则是尽忠职守;恪守本分;不要僭越;不要违法;否则就是众矢之的;人人喊打。

樊子盖无所畏惧;针锋相对;“观公说得好;某的职责是确保东都安全;但现在东都还安全吗?依照观公的计策;只坚守皇城和宫城;但东都除了皇城和宫城外;还有南北外郭;南北外郭怎么办?南北外郭有数十个里坊;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口;某拿什么去保护他们的安全?观公可以视人命如草芥;但某不行;保护他们是某的职责所在;所以某决定;东都留守府即刻向西京留守府求援;请求西京留守府十万火急增援东都;帮助东都剿杀叛贼;平息叛乱;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结束这场危机。”

大堂上一片死寂;气氛陡然凝滞。

杨恭仁勃然大怒;目露杀机;一双手难以控制地颤抖起来。

崔赜与元文都相顾失色;心里都不由自主地涌出一丝寒意。樊子盖在这种关键时刻与以越王杨侗为首的政治势力公开决裂;肯定不是因为江左人纷纷投降杨玄感而愤怒得失去了理智;而是早有预谋;是圣主及其忠实谋臣共同拟制的应急对策;一旦东都有难;就向西京求援;而西京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以及西京卫戍军里忠诚于圣主的西北籍将领;肯定也得到了圣主的密诏;只要东都留守樊子盖求援;则火速出兵;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杨恭仁失策了;自他复出以来不遗余力的遏制和削弱樊子盖;基本上都成功了;都把樊子盖架空成傀儡了;他都可以控制东都了;谁知最后关头;樊子盖却一击致命;直接摧毁了杨恭仁之前所做的全部努力。

杨恭仁的话犹言在耳。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圣主的智慧。”结果杨恭仁自己低估了。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结果杨恭仁自己打自己的脸。

“任何时候都不要逾越了礼法律法的底线。”结果杨恭仁自己逾越了“底线”;被樊子盖算计得死死的;“坑”得不能再“坑”了。

韦云起和韦霁四目相顾;彼此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然后心情就沉重了;虽然他们对此已有所预料;但等到事情当真发生后;西京的斗争也就愈发艰难了;形势就向不利于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方向发展了。

西京的政局实际上比东都更恶劣;各方势力纠缠在一起错综复杂;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西京本来就是关陇统治集团的根基所在;另一方面则是圣主和改革派的蓄意为之。若想让东都大踏步发展;改革大踏步前进;东都最好是中央集权;“一言堂”;圣主和改革派说了算;而西京则必须乱成一团;门阀士族争权夺利;让关陇保守势力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无法集中精力在东都朝堂上与改革派激烈搏杀。时至今日;关陇本土贵族集团虽然是西京最大的一股政治势力;却掌控不了西京;在各个方面都倍受掣肘;很多简单的事被大大小小的势力一吵一闹就复杂了;所以关陇本土贵族集团常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殚精竭虑;各种手段齐上阵;无所不用其极;搞得精疲力竭;心力交瘁。

西京在这场风暴中肯定要出兵;但这个出兵的时机非常重要。不能太早;太早不要说实现既定的牟利目标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自己卷进去;被杨玄感活活拖下水;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损失惨重;反之;也不能太迟;太迟意图就暴露了;授人以柄;会遭到圣主和改革派的报复;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就是东都失陷之刻;乘着混乱不堪之际;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杨玄感;顺带把东都变成废墟;如此则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然而;他们想到的事情;圣主和改革派也想到了;并且制定了对策;让西京方面忠诚于圣主的军政大员们齐心协力;第一时间出兵支援东都;也就是说;代王杨侑被排除在外;以韦氏为首的关陇本土贵族也被排除在外;虽然这个难度很大;但如果圣主提前做好了准备;用各种手段成功拉拢了西京卫戍军里的主要将帅;再加上圣主特意留驻西京的政界大佬们的默契配合;双方联手抗衡关陇本土贵族集团;胜负就难料了;西京第一时间支援东都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这将破坏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全盘谋划;导致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樊子盖站了起来;冲着汗流满面的越王杨侗深施一礼;说自己要回去给圣主和行宫拟写奏章;给西京留守卫文升写求援书信;要尽忠职守;然后便扬长而去。

很快;大臣们陆续告退。已经没什么可议的了;杨恭仁的坚守策略很不错;但他放弃了大运河;放弃了对二次东征的支持;为圣主和中枢所不容;所以大家即便支持也只能放在心里;樊子盖的求援之计也没有错误;但一旦皇统大战爆发;一旦东都损毁;那就万死也莫赎其罪了;考虑到第一次东征大败后;于仲文身败名裂而来护儿却加官晋爵;那么樊子盖也应该不会罪黜;倒霉的只能是杨恭仁;是皇族;是所有支持杨恭仁的人;所以大家对樊子盖敬而远之;不支持但也不反对。

崔赜留在了最后;他犹豫良久;低声征询杨恭仁;“武牙郎将高毗和河内郡主薄唐炜目前都在临清关;是不是命令他们向黎阳发动攻击?”

“河内是我们的唯一退路;不容有失。”杨恭仁大手一挥;斩钉截铁;“东都已陷入生死危机;南北大运河均已中断;东征事实上已不可继续;我们必须放弃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竭尽全力守住东都。”

崔赜摇头叹息;“但西京那边……”

杨恭仁看了崔赜一眼;自嘲一笑;“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圣主的智慧。”



第四百六十四章序幕拉开

六月十二;上午;杨玄感率军离开偃师;水陆俱进;气势汹汹杀向东都。

河南赞务裴弘策果断后撤;向东都北郭靠近;而河南令达奚善意不敢撤回东都;只能与裴弘策会合;合兵一处共御强敌。

东都对他们的畏惧不战非常愤怒;越王杨侗在命令中措辞严厉;明确要求他们必须迟滞杨玄感的推进速度;以帮助城外更多的人撤进城内。

裴弘策无奈;止步于城东的白司马坂;利用地形优势设阵阻击;而达奚善意则止步于城东汉王寺;据险而守。

下午;杨积善、顾觉率选锋军由陆路急速杀到汉王寺;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就在此刻;达奚善意的部下突然倒戈;全体投降了杨玄感;措手不及的达奚善意狼狈不堪;夺路而逃。

裴弘策孤立于城东;独自面对杨玄感的大军;前有强敌;后无援军;其势已不可为;所以他急书越王杨侗;详述城东战局;请求撤回北郭坚守。

然而;此刻越王杨侗所面对的局势;远比裴弘策更为危急。

十二日凌晨;李密、李风云、韩相国和韩世谔各领大军;在夜色的掩护下;同时北渡洛水;向刚刚撤到西苑一线布防的右骁卫将军李浑部发动了全线攻击。

李浑措手不及;虽然李风云已经告诉他要于凌晨之后强渡洛水;但并没有提醒他要全面进攻;要从积翠池方向撕开卫府军的防线;所以李浑疏于防范;直到诸鹰扬频频告急;防线连续告破之后;他才意识到李风云终于露出了锋利的“獠牙”;要与杨玄感东西夹击皇城了。

李浑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皇城不能失守;这也是他之前与杨恭仁达成的妥协;杨恭仁可以指挥他本人和他麾下的军队;他和他的军队也愿意为坚守皇城而战;但仅此而已;两人合作的前提是齐王不进东都;如果杨恭仁放弃了皇城;放弃了整个东都;如果齐王进了东都;皇统大战爆发;两人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这就是杨恭仁有坚守皇城的信心所在;既然他能坚守皇城;他当然要竭尽全力阻止齐王和代王进入东都战场。

李浑的“底线”同样也是与李风云合作的基础;按照约定;李风云的目标是东都外郭;那么他此刻露出“獠牙”的真正目标应该不是皇城;而是把杨玄感拉到皇城战场上;让杨玄感与越王杨侗两虎相争;以便其渔翁得利;也就是说;李风云的真正目标是外郭;是外郭三大市的财富。李风云费尽心机杀到东都;不可能只是为了帮助杨玄感在东都战场上坚持更长时间;还有一个目的肯定是掳掠东都财富;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在诸鹰扬频频告急之下;李浑终于拿出了决策;再一次收缩防守;把主力集中于积翠池一线;在积翠池的南北大堤上全力阻御叛军;同时以偏师守慈涧道;以一府鹰扬据白虎门和建国门的外围堡垒阻截叛军。

上午;韩相国部在城西的慈涧、芳华苑一线与卫府军形成对峙;李密和韩世谔在城南的白虎门、建国门外围与卫府军角逐厮杀;李风云则指挥本部精锐向积翠池的南北大堤展开了猛烈攻击。

积翠池的北大堤直通皇城;南大堤与南郭是一墙之隔;从清晨开始;惊天动地的杀伐声就由远而近;始终回荡在东都上空;气氛空前紧张。

东都市民躲在家里战战兢兢;而从城外避祸而来的难民们则无助地站在街头惶恐不安;贵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