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隋 >

第271章

战隋-第271章

小说: 战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些船来私下用度。现在四渎津河道上的船只都由徐世鼽暗中调遣而来;基本上装满了从历城洗劫而来的财物;就等着李风云一声令下便进入济水西进了。

本来所有人都认为这批船只是为河北人准备的;哪料到水师突然封锁了大河水道;河北人的归路已被断绝;这批船只继续滞留四渎津已不合适;必须尽快离开;一旦离狐徐氏暗中帮助义军的秘密暴露;则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徐世鼽忧心如焚的时候;崔家十二娘子的舟船出现在四渎津外的大河水面上;随后李百药父子和崔九换乘徐世鼽的小舟;悄然来到了义军联盟的总营。

李百药现在还是鲁郡泗水鹰扬府的步兵校尉;虽然官小;但贵州等级高;又是中土儒林名士;声名赫;到哪都倍受关注。鲁郡太守李珉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请李百药“出山”;有这样的人物站在身边;不仅面子上有光彩;更能有效缓和关陇人和山东人之间的矛盾;而地方政务上的诸多困难;很多就源自这种矛盾;矛盾缓和了;政务也就顺畅了。李百药因为李风云的原因;根本不愿去齐鲁;于是便以老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需要侍奉为由;拒绝了李珉的恳请。

齐王杨喃到了鲁郡后;第一件事也是请李百药“出山”;但齐王的目的就不单纯了;虽然他不知道李风云的真实身份;但十分怀疑其出自赵郡李氏;把李百药请来;便有“旁敲侧击”的意思;当然了;李百药有“太子党”的政治标签;为圣主所忌恨;齐王也不敢公开延请;于是依旧假太守李珉之手。

李百药不为所动。他的政治生命本来就毁在皇统之争中;岂肯重蹈覆辙;再一次跳进火坑自掘坟墓?

然而;崔弘升突然出面了;亲自请他到齐鲁走一趟;但不是请他去应齐王之邀约;而是私下拜会李风云。上次崔钰太任性、太冲动、太冒失了;竟然不顾危险亲自去贼营面见李风云;这样也就罢了;竟然还胆大包天;以强权胁迫李风云满足崔氏之利益;结果双方闹得很不愉快;不欢而散;如果李风云不是给崔氏面子;最终还是透露了一点东都兵变的机密;崔钰必定一无所获;颜面丧尽;不但连累崔氏受辱;还伤害了博陵崔氏和赵郡李氏的世交之谊。

崔弘升的目的显然不是单纯的表示歉意;而是另有所图;否则不需要请李百药出面;随便找一个有地位的家将或者有头脑的子侄辈;暗中跑一趟就行了。崔弘升所图为何?看看当前大河南北波诡云谲的局势就知道了。本来他追随圣主东征;也算暂时摆脱了眼前的危机;哪料风云突变;还没等到他赶到圣主身边;圣主就诏令他去对抗齐王;这无异于把他往火坑里推;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左右为难。但齐王还不是崔氏危机的最大根源所在;如果李风云不是危言耸听;不是蓄意诬陷;越国公杨玄感当真要发动东都兵变;那才是崔氏生死存亡的重要一刻。

崔弘升所图为何?就是想从李风云这里知道更多的有关东都兵变的秘密;以便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李百药只有跑一趟;虽然他不想跑;也知道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危险;而且李风云也一再警告过了;但事关重大;博陵崔氏的利益与赵郡李氏的利益过于紧密;这一趟他不跑也得跑。另外;上次李安期回来后;把李风云所说详细告知;他便与族中长者商讨了很多次;但如此大事;族中长者个个谨慎;至今也没有拿出决策。或许;赵郡李氏自李德林之后便不可遏止的走向衰落;与他们这一代人才智平庸有着直接关系。李风云终究是李氏血脉;李百药更无法置身事外;如今就连博陵崔氏的当代家主崔弘升都做出了积极表态;李百药当然义无反顾;更要拿出个积极态度了。

到了崔钰的船上;李百药看到了博陵崔氏的一位年轻才俊崔孝仁。崔孝仁是博陵崔氏大力培植的下一代接班人;在山东儒林中颇有名气;之前是国子监助教;崔弘升复出为河北讨捕大使后征辟为大使府主薄;不但要“言传身教”;更要在仕途上着力推一把;以便让其上升的速度更快。崔弘升派遣崔孝仁为秘使;足见他对这次会面的重视程度。不过想想也正常;如果东都兵变都不是“大事”;那还有什么是“大事”?而任何一个“大事”;都会对崔氏产生或大或小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不容有失。

见面之后;李风云的态度不冷不热;明显就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意思;随便寒暄闲聊了几句;便借口军务繁忙告辞了;丢下四个豪门贵族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但四个人都无意争这口闲气;相比东都兵变这件大事;以及两大豪门可以从中牟取的巨大利益;这点无伤大雅的小节算什么?再说李风云刚刚从历城战场上撤下来;身上还散发着血腥味;而十几里外就是东莱水师和河北官军;齐王杨喃的戡乱大军也要马上追过来;如此紧张局势下;指望李风云陪着他们聊天打屁当然绝无可能。

不过李风云还算给面子;第二天下午把他们请到了偏帐;让他们侧耳旁听了自己在主帐里的怒声咆哮。四个人一听就明白了;李风云这是指桑骂槐;崔氏若想从李风云得到所需要的东西;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否则双方之间的合作必然中止。

李风云回到偏帐的时候;心情已经恢复平静;显然一番惊天动地的怒吼让他郁积于心的怨愤得到了宣泄;情绪有所好转。

稍事寒暄之后;崔孝仁率先进入正题;“将军撤离齐鲁后;转战何方?”

这句话一出口;李百药、李安期父子和崔九的心顿时“悬”了起来。联盟转战何方属于军事机密;崔孝仁这样冒失问出来是一件犯忌讳的事;搞得不好就会激怒李风云。

李风云看了崔孝仁一眼。崔孝仁年近三十;英俊儒雅;风度翩翩;沉稳有度;卓然不群;而从骨子里发出来的那股尊贵和矜傲更是一个醒目标签;一看就是个豪门世子;是个人物。

“问得好。”李风云微微一笑;说道;“某要转战中原。”

此言一出;第一个脸上变色的就是徐世鼽。去年李风云已经转战过中原;今年李风云还要转战中原;同样的计策连续使用;结果肯定截然不同。然而;李百药父子和崔孝仁、崔九想到的却是东都兵变;很显然;东都兵变确有其事;否则李风云不会第二次杀进中原。

难道李风云要参加这次兵变?如果李风云参加这次兵变;之前他拒绝击败齐王杨喃就有了解释;因为他和那些兵变者都需要齐王杨喃充当东都兵变的“大旗”。而齐王杨喃正是崔氏在新一轮皇统之争中的心腹大患;此人不除;崔氏寝食不安。

李风云直言不讳;崔孝仁也就不客气了;“将军曾说;越王会留守东都;越国公要坐镇黎阳督办东征粮草;现在事实证明将军的预测非常准确;而将军还曾说过;越国公将在在六月的某一天发动兵变;由此推及;将军转战中原;是不是有意参加这场兵变?”

李风云笑容更甚;目光不禁转向了李安期。当初正是因为李安期的提醒;李风云才突然做出了参加兵变的决定;虽然风险之大难以估量;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所获利益也是大大增加。李安期心有灵犀;与李风云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实际上当初李安期之所以“善意提醒”;也是私心作祟;毕竟与崔氏相比;赵郡李氏从这场兵变中能够牟取的利益十分有限;为此必须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让崔氏在兵变中大获其利的同时;欠下赵郡李氏的人情;只要这份人情在;赵郡李氏的利益就不会少。

“你来的目的;应该不是打探某是否参加这场兵变吧?”

李风云没有回答;而是语含双关地反问了一句。

崔孝仁微微颔首;“某来的目的;是想知道齐王在这场兵变中的作用。”

李风云笑了起来;“现在你知道答案了。”

崔孝仁眉头微皱;略略思索了一下;问道;“将军确定;这就是某要知道的答案?”

“你怀疑甚?”李风云笑道;“难道你怀疑越国公要篡位自立?当年先帝受禅;不仅因为他是摄政的大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因为他击败了尉迟炯、司马消难和王谦这些强大对手;前进路上再无障碍;而以越国公之才智;他岂会愚蠢到失去理智;盲目仿效先帝?”

崔孝仁心领神会。以越国公之实力;当然没有篡位自立的可能;所以他若想兵变成功;就必须更迭皇统;就必须要一个新皇帝;而这个新皇帝的最佳人选;无疑就是齐王杨喃。

“将军有何需求?”

崔孝仁当机立断;直接提出合作意向。你要什么我满足你;但前提是;你必须维护崔氏的利益。



第三百六十二章崔孝仁

李风云沉默不语。

崔氏的态度出乎他的预料;很显然;崔氏已有证据证明这场兵变的确存在;并且对这场兵变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已有了悲观预测;毕竟齐王杨喃是嫡皇子;而圣主和改革派与整个中土的保守势力已势成水火;再加上圣主和中枢因第一次东征大败导致权威大损;如此局势下;齐王杨喃与杨玄感联手发动军事政变;必将赢得整个中土保守势力的支持。

圣主和改革派若想击败兵变者;难度相当大;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而随着内战的延续;局势对圣主和改革派肯定是越来越不利;大一统改革严重损害门阀士族利益所造成的恶果将在这场兵变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爆发和释放;最终就算圣主和改革派打赢了;也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崔氏深陷其中;不死也要脱层皮;其利益损失之惨重完全可以预见。

崔氏当然不甘“束手就缚”;当然要自我拯救;当然要拿出各种对策;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于是崔氏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李风云;试图从李风云这里获悉更多秘密。但形势变化太快;一转眼;李风云就要转战中原了;甚至有可能参加这场兵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李风云很可能一开始就是兵变谋划者之一;去年他西进中原名义上是劫掠通济渠;实际上很可能是帮助齐王杨喃“逃”出东都;以便在兵变发动后能够高举起齐王这面“大旗”。由此推及;李风云积极谋求与崔氏之间的合作;就是居心叵测了;就是想在关键时刻把崔氏“拉下水”;逼迫崔氏支持这场兵变;反对圣主和改革派;而以崔氏在山东贵族集团中的崇高地位;一旦它确立了在这场兵变中所采取的政治立场;必将对山东豪门乃至整个山东贵族集团产生难以估量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当这种猜测突然涌入崔孝仁的脑海后;崔孝仁有些措手不及了;遂决意试探。此刻李百药父子都在当面;双方即便拔刀相向;也不会大打出手;安全上没问题;再说以两家荣辱与共的关系;把事情摊开来说更好;如果李风云居心叵测;有利用和陷害崔氏的意图;中止合作反而是一件好事。

所以崔孝仁也不转弯抹角;直奔主题;如果我们继续合作;你要什么条件?只要你开出了条件;你的目的也就暴露了;想瞒都瞒不住。

李风云的目光转向了崔九。崔孝仁如此直接;固然可以免去一些虚伪的笑容和费神的试探;节约彼此的时间;但问题是;崔孝仁有没有做主的权力?能不能当场拍板?如果崔孝仁还是一个“传话筒”的角色;那这次密谈就可以结束了。

崔九心领神会;犹豫了半天;终究没有做出肯定的答复。崔孝仁依旧平静;既不羞恼;也不尴尬;反而微微一笑;拱手说道;“十二娘子就在津口外。”言下之意;目前局势下;十二娘子肯定不能以身犯险;而李风云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能玩“失踪”;所以这场密谈还得继续;如果当真有崔孝仁不能决断之事;那就只有去请示十二娘子了;但好在只有十几里水路;耽误不了太长时间。

李风云再次望向崔九。这次崔九没有犹豫;崔孝仁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如果他还是拿崔孝仁不当回事;认为崔孝仁做不了崔氏的主;那就是崔九的不对了。“临行前明公一再嘱咐过;此行以公子马首是瞻。”

李风云微笑颔首;然后正色问道;“你对南北关系有何预见?”

崔孝仁愣了一下;疑惑不解。东都兵变和南北关系之间有什么联系?

“东都爆发了兵变;二次东征功亏一篑;对南北关系的影响显而易见。”李风云不待崔孝仁回答;继续说道;“若这场兵变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内战;对南北关系的影响就更为巨大了。”

崔孝仁点点头;同意李风云所说;并且敏锐意识到东都兵变不但会改变东都政局;还会改变南北关系;并影响到中外大势;而东都政局的动荡给家族利益所带来的损失;与南北关系恶化给中土利益所带来的损失;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一瞬间;崔孝仁突然有一种异样感觉;感觉李风云超越了自己;凌驾于自己之上;这让他平静的心绪不禁起了几丝涟漪。

李风云从南北关系的恶化说到南北战争;从南北战争爆发后;中土若想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所必需的中土局势和东都政局;说到了当前形势。

当前大一统改革背后所郁积的重重矛盾和冲突;第一次东征大败所造成的军政两界的对立;新一轮皇统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