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战隋 >

第174章

战隋-第174章

小说: 战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风云的脸色渐渐阴沉;眼里悄然掠过一丝凌厉杀气。

第两百三十九章李密的智慧

李密显然从通济渠战场上看到了他不想看到的东西;而东都高层传来的指示显然与他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的态度骤然强硬;倚势凌人;向李风云发出了威胁。

“某还是那句话;某愿意信守承诺;帮助你们击败齐王;但某有个前提;那就是某必须确保联盟利益不受损失;假若某不顾联盟利益一意孤行;联盟豪帅们必然会联手对抗;某将失去对联盟的掌控。”李风云语气平静;态度非常坚决;没有因为李密的威胁而愤怒;“在某看来;你们对东征战局过于乐观;并没有看到东征战局正在发生变化;假若你们能够耐心一点;再等一等看一看;到了七月上旬前后;再依据东征战局的最新变化重新审视一下东都政局;或许你们就能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因为过于匆忙而犯了急功近利的错误;导致在未来的局面中陷入被动。”

李密听进去了。虽然他对李风云的这种说话方式和口气十分鄙夷;认为有装腔作势之嫌;但李风云对中外大势、东都政局和东征战局的分析非常精妙;其推断也屡屡中的;正因为这种特殊天赋的存在;李风云才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始终把握着主动。

就如此次齐王出京戡乱;两万大军呼啸而至;换做任何一个贼帅都不敢挡齐王之锋锐;但李风云就夷然不惧;不但留在了通济渠战场;还摆出了与齐王决一死战的架势。这种做法看上去狂妄自大;荒诞;不可思议;但身在局中的人;看法却截然不同;因为李风云继续掌控着通济渠战场上的主动权;导致他们都很被动;齐王如此;李密亦是如此;结果齐王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纡尊降贵诚心谈判;而李密则另辟蹊径;直接以通济渠的断绝来要挟李风云。

李密之所以要挟李风云;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无法控制李风云;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东都杨玄感对东征战局的推断。

杨玄感认为;东征因皇帝和中枢的决策错误;今年已无法攻克平壤;战争不可避免地要延续到明年;而同一时间;中枢决策层和军方统帅部之间的矛盾亦愈演愈烈;皇帝和中枢埋怨军方攻击不利;而军方则痛恨皇帝和中枢过度攫取军权;事事于涉;外行指挥内行;结果导致双方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而这种冲突必将对这场战争的结果产生深重影响。可以预见;未来东征能否取得预期战果;完全取决于中枢决策层、军方统帅部和东都三者之间能否在政治上达成妥协;而东都政局的稳定尤其重要;所以;杨玄感迫不及待了;在他看来;只要在通济渠战场上击败齐王;摧毁齐王;沉重打击以韦氏为首的关陇本土贵族集团;那么他和元文都等政治大佬就能完全掌控东都;如此便能胁迫皇帝、中枢和军方;从而在政治上赢得更多利益。

然而;李风云却质疑杨玄感的观点;他告诫李密;东征战局会发生新的变化;而在东都尚未得知这种新变化之前;匆忙做出决策并不合适;一旦这个决策的后果与本方的利益目标背道而驰;那就不可收拾了。

“远东雨季已经开始了。”李密沉吟稍许;试探道;“远征军还在辽东城下;距离平壤尚有一千余里;待雨季结束;已是七月初;留给远征军的攻击时间最多只剩下两个多月;到那时远征军即便势如破竹;杀到平壤城下也是八月了;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决无可能攻克平壤;所以皇帝和中枢即便迫切想在今年结束战争;但两个多月的攻击时间太少了;皇帝和中枢不得不面对现实;把战争延续到明年。以某的判断;今年远征军将止步于鸭绿水;绝无可能杀到平壤。”

“所以某说;你们对东征战局过于乐观了。”李风云笑道;“如果皇帝和中枢迫于重压;突然改变攻击策略;决心以武力摧毁高句丽;决心于今年结束战争;那东征战局是否会出现重大变化?”

李密摇摇头;一口否决;“远东雨季已经来临;远征军的攻击时间已严重不足;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就算皇帝、中枢和远征军都想在今年结束战争;但无论他们的心情多么迫切;事实上都不可能拿出创造奇迹的攻击之计。”

李风云微微一笑;问道;“北平襄侯的遗策呢?”

“北平襄侯的遗策?”李密吃惊地望着李风云;“北平襄侯有遗策?你怎么知道?什么遗策?”

北平襄侯段文振三月十二日病逝;临终上奏;但所献计策因为与中枢决策相悖;皇帝和中枢并没有将其公开;亦没有传达至东都;以免造成不好的影响;结果知者甚少;即便是前线的军方统帅;也是直到皇帝和中枢决意执行段文振遗策之时;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礼部尚书杨玄感不知道有段文振遗策;李密当然更不知道;所以李密的吃惊也在情理之中;但连杨玄感都不知道的事情;李风云又从何得知?假如这一消息是真的;那只有一个解释;李风云的背后有中枢核心大员;而这个核心大员就在皇帝身边;深得皇帝的信任。这样的中枢大员本朝只有五个人;号为当今“五贵”;即门下省长官纳言苏威、副长官黄门侍郎裴世矩;内史省副长官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台长官裴蕴;十二卫府第一大将军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

一瞬间李密心思电闪;做了无数设想和推测。李风云的背后不是山东人?当初下命令将其羁押到东都的就是宇文述;所以李风云肯定不是宇文述的人。苏威是关中本土贵族集团的领袖级人物;而裴世矩和裴蕴都是河东裴氏的精英;虞世基则是江左人;似乎与李风云都扯不上关系。

蓦然;李密灵光一闪;想到了一种可能。从目前所知的讯息中;真正与李风云扯得上关系的只有宇文述。如果宇文述有意针对通济渠设计;故意把李风云从东北羁押到中原;然后设下一个“苦肉计”;那么今日通济渠战场就是一个天大的陷阱;这个陷阱要诱杀的人不仅有齐王杨喃;还有留在东都的所有试图利用通济渠来破坏东征的人;所有皇帝和改革派的敌人都是这个陷阱要宰杀的对象。

李密的心底忽然涌出一丝畏惧。圣主的智慧非常恐怖;这从他竭尽全力经营江左;然后利用江左之力赢得皇统;便能看出他高超的政治手段;而帮助圣主实施这些手段的亲信中;能力最强谋略最为出众的便是宇文述。如果宇文述提前布局;利用这次东征的机会;帮助皇帝铲除阻碍改革的政治对手;那么就算杨玄感如愿以偿的击败了齐王杨喃;最终他自己的头颅也保不住;也要落地。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李密知道得太多;想的也就太多;越想越复杂;虽然他知道事情未必就如自己想像得那么复杂;但他太聪明了;越是复杂的东西;对他的诱惑力就越大;以致于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他剥茧抽丝;层层推理;认为自己逐渐接近了真相;断定李风云的背后便是宇文述。唯有如此;才能合理解释;为什么以杨玄感的能力都没有探查出李风云的真实身份。杨玄感权势大;资源丰富;人脉深厚;要查一个人还是很简单的;当初他就查出一路追杀李风云的贼寇中便有大漠上的突厥人;但再查下去就陷入了死局。

为什么会陷入死局?因为杨玄感不敢查了;再查下去就要查到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头上;这显然触及到了宇文述的底线。

宇文述权势太大;若当初老越国公杨素在世;倒是可以与之抗衡;但以小越国公的实力;差距就大了;一旦激怒了宇文述;双方大打出手;杨玄感必败无疑。

为什么会查到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头上?大业三年;圣主巡视北疆;东。突厥的启明可汗、可贺敦义成公主及北虏诸酋于榆林觐见圣主。当时盛况空前;欢乐祥和;偏偏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时为禁卫军亲卫府校尉的宇文智及;私自向突厥人走私违禁武器;此事还牵连到了宇文智及的哥哥;时为太仆少卿的宇文化及。

这事非常严重;但不能查;越查越大;必定会影响到时为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的声名;而宇文述是圣主的第一心腹;是亲家;是中枢的核心成员;是十二卫府的第一大将军;如果事情闹大了;必定要影响到圣主的声名和中枢的权威;所以这件事给强行压了下去。

圣主没有杀他们兄弟;而是将他们罪黜为宇文述的家奴;算是饶了他们性命;不过“纸包不住火”;这件事在豪门世家圈子里还是人所皆知;只是贵胄们政治素养高;仔细推敲后;便发现这是高层的政治斗争;而宇文兄弟很不幸成了牺牲品。

宇文兄弟向突厥人走私违禁武器;肯定做得非常机密;但他们的父亲是本朝第一权臣;是坚定的改革派;是保守派的“眼中钉”;而保守派为了打击宇文述;必定要寻找突破口;于是宇文兄弟就成了保守派打击皇帝和宇文述的“武器”。

在突厥人的牙帐内部;继承人之间的斗争同样激烈。启明可汗和义成公主是坚定的亲隋派;为了维持和平的南北关系;启明可汗当然需要一个能够继承他的执政理念的接班人;但随着突厥人的重新崛起;重建了横扫大漠的诸虏大联盟;一部分突厥贵族的野心也就爆发了;他们要入侵中土;要雄霸中土;要主宰天下;为此他们要破坏和平的南北关系;于是宇文兄弟就成了反隋的突厥人恶化南北关系的“工具”。

这事发生后;南北两边的政局都不约而同地掀起了风暴。在中土;皇帝和改革派赢得了胜利;保守派的领袖太常卿高颍、尚书右丞宇文弼、右候卫大将军贺若弼均以“诽谤朝政罪”诛杀;当时持中立立场的先帝朝老臣尚书左仆射苏威亦被罢黜;受到连累的保守派官员更是难以计数。随后改革进程加快;一系列改革制度出台;最为突出的便是西征吐谷浑和第二次刮户运动;前者是根据国内外形势推行新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后者则是自先帝的第一次刮户运动后再一次削弱和遏制豪门世家对中土财富的掠夺。在大漠;以启明可汗和义成公主为首的亲隋保守派遭到了牙帐野心家们的猛烈打击;而以特勤阿史那咄吉世为首的反隋激进派则在牙帐赢得了全面胜利;阿史那咄吉世也因此成为牙帐储副;坐上了可汗继承人的宝座。大业五年;启明可汗辞世;阿史那咄吉世即位;号始毕可汗;随之而来的则是北虏频频寇边;南北关系日趋紧张。

圣主急于发动东征;与南北关系恶化;与突厥人、高句丽人结盟;与北虏诸种对中土的威胁越来越大有直接关系。试想;若南北战争爆发;国力必然要集中在对抗北虏和维护边疆安全之上;这必将影响到改革的推进;必将激化东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对维护东都政局的稳定和加快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非常不利。

东征开始之前;中土肯定要想方设法维护与突厥人之间的和平;而突厥人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肯定要利用这个机会想方设法从中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但双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肯定有官方表面文章;也有私下见不得光的。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兄弟显然是特殊的存在;对皇帝来说;这对兄弟绝对值得信任;很多见不得光的事可以⊥他们去做;而对突厥人来说;这对兄弟有权有势值得利用;双方各显神通;就看谁的手段高明了。

大业三年的那件案子对杨玄感来说记忆深刻;所以他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宇文述、宇文兄弟、李风云和突厥人之间肯定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但他不敢查;而且也查不到;以宇文述和他背后的皇帝的能量;如果要蓄意掩藏一个秘密;谁能查到?

然而;今天李风云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让李密无意间窥探到了那个谁也查不到的秘密。

段文振遗策?段文振遗策的内容是什么?皇帝和中枢是否会实施段文振遗策?这些对李密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风云有通天之路;李风云的身份秘密呼之欲出;这才是最重要的;而由此产生的变化让他不得不暂时搁置所有想法;任由李风云去掌控通济渠战局的走向。

第两百四十章走进误区的李密

“如果圣主在东征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实施段文振遗策;则七月之后的东征战场必将出现新的变化。”李风云简要述说了段文振遗策的来历和内容之后;非常严肃地告诫李密;“如此一来;在冬天来临之前;圣主都有机会攻克平壤;结束东征;所以;你们切莫盲目乐观;一旦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招致雷霆打击;则后果不堪设想。”

李密相信了。

他知道东征之前;中枢在东征策略上曾发生了激烈争执;政界和军界的大佬们从各自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各执一词。政界大佬注重东征的长远效果;东征的目标是维护持南北之间的长久和平;打高句丽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而已;为此他们认为在战争中摧毁敌人是次要的;彰显绝对实力对北虏形成巨大威慑才是主要的。而段文振做为军界大佬;明确反对在战争中使用外交手段;明确反对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攻击方式;坚持以武力摧毁高句丽;坚持速战速决;只要以雷霆之势击杀了高句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