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 >

第292章

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第292章

小说: 六零之穿成极品他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现在不行了,想要卤蛋卖得好,不得不扩大养猪场。
  钱明华倒是很认同,“我看没问题,咱养的鸡那么多都没生鸡瘟,没道理养猪会生啊,猪的抵抗力应该比鸡强吧。”
  王守泉细细一想,也觉得有道理。
  钱明华想了想又道,“大不了到时候咱们喂猪的时候,也用古井里的水。”
  王守泉紧接着又问最关键的问题,“那粮食呢?咱们生产队可没这么多粮食。”
  鸡可以吃蚯蚓,猪可吃不了。猪草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还是要吃粮食。
  众人齐齐看向钱淑兰,毕竟以前可都是她想的法子。
  钱淑兰这次却没有答应,“你们也知道上面来了新政策,我的门路也断了。”
  自从一月份开始,上面又开始了“一打三反”运动,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和反对铺张浪费。
  王家村的房屋后墙都被上面派下来的人刷满了白漆,“杀!杀!杀!杀出一个红彤彤的世界”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这个时候,哪怕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会投机倒把。
  众人都有些失望,可也知道她说的有道理。
  王守泉有些懵了,“那咋整?”
  钱淑兰想了想,“咱们今年可以多种些红薯和萝卜。”
  这两样东西的秧子,猪也很喜欢吃,可以节省一些粮食。只是依旧有些杯水车薪。毕竟只吃草的猪是长不了膘的,还是吃粮食,肉更多一些。
  钱明华提出建议,“要不咱们找公社领导想想办法。能不能不把余粮卖到粮站,用来养猪。咱们养的猪和鸡够多的。”
  每年他们剩的粮食都要卖到粮站,上面有明确归定,每家每户分到的口粮不得超过480斤。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之前不是说360斤吗?
  这是因为一般人家不会只要细粮,粗细搭配着来。
  360斤是细粮,480斤是粗细搭配。两者并不矛盾。
  于是两人到公社去申请,周社长当然想让他们多多养猪了。
  他们生产队去年也就养了三百六十多头猪,上交任务猪之后,剩下的几十头就留着自己分了。
  他以前旁敲侧击让他们多多养猪,可他们都以粮食不够搪塞了。
  现在他们居然主动说要多养猪,他想也不想就应了。
  听到说要把余粮扣下来喂猪,周社长自然也答应。可他上面毕竟还有个革委会主任,所以他一人答应还没用。得要马主任点头才行。
  他让两人去找马主任开条子。
  马主任听到两人的来意,沉思了一会儿,“你们的余粮够吗?”
  钱明华想了半天,“应该将将够。”
  马主任托着下巴,“行吧,我给你们开条子,到时候你们就用余粮来养猪。”
  两人拿着条子,不停地说着感谢之语。
  马主任抬头打断两人,笑着问,“钱婶子从县城回来了吗?”
  王守泉点头,“回来了。”
  马主任嗯了一声,又问,“她说什么时候通电了吗?”
  这事儿王守泉还没来得及问,倒是钱明华知道,“我小姑说就这几天了吧,蒋县长已经答应了。”
  马主任满意了,“行,行!”
  等两人骑着自行车快拐进王家村的小路时,刚好看到一队电工骑着自行车下乡来了。
  那些人还迷路了,领头的人见有人过来,立刻问路,“请问王家村咋走?”
  王守泉和钱明华齐齐对视一眼,都能看到双方眼底的笑意,“我们就是王家村的。”
  于是两人带着这些人到了王家村。
  给他们安排住宿的地方,又拿出好饭好菜来招待。
  许多生产队的大人小孩都过来看。
  要通电这么大的事情,他们也听那些大队干部们议论过,可这事儿太难办了。
  后来听说是钱婶子想的办法,心里都佩服不已。
  又想到她的亲家可是蒋县长,多多少少都明白,她前天去县城是请人帮忙了。
  一个个看到钱淑兰的时候,都面露感激。
  王家村生产队人口多,所以等钱淑兰和几个村里人从广州参加完广交会回来,电依旧是还没装好。
  他们这次去广交会的过程非常平淡。
  因为藤筐有限,他们的量不多,所以卖得相当快。
  卤蛋和鸡蛋干也很受李世荣的喜欢,他也很看好这两样物品。
  卤蛋直接定了五十万个,鸡蛋干也要一万斤。
  可能因为是第一次,有些不太确定市场反应,所以他定的数目并不是很多。
  可这个成绩依旧让一起跟过来的村民们满意了。
  卤蛋的价格是每个一毛九,鸡蛋干是每斤四块五。
  卤蛋的成本大概是每个六分。
  鸡蛋干的成本大概是每斤一块五。
  差不多就是三倍的利润,太赚了。
  如果等秋天交货,五十万个卤鸡蛋就是六万五千块钱的利润。
  一万斤鸡蛋干就是三万块钱的利润。加起来就是九万五千块钱。
  一个个全都激动地睡不着觉。
  等拿到那台价值七千六百块钱的真空包装机,大家也不觉得烧钱了,反而觉得这玩意就跟沈万三的聚宝盆是一样的宝物。
  这次他们不仅仅只定了真空包装机,还定了许多配件和塑料薄膜。
  回去的时候,大家是包着火车皮。
  因为塑料薄膜比较占地方,占了整整半个车皮才装得下。
  到了县城,钱淑兰又请王守义帮忙找车给送到生产队。
  回到王家村,大家自然也听说了定单的事儿。
  一个个振奋得不行。
  之前孵小鸡的时候,大家的兴致已经不是很高了。
  这些小鸡都是别的生产队的,可都是抢他们钱的人。
  要不是因为跟人家已经签了合同,大家伙早就罢工了。
  虽然孵小鸡也算是尽职尽责,可到底没有像以前那样兴奋。
  现在听说卤鸡蛋和鸡蛋干都卖出了高价,大家伙的劲头又被调动回来了。
  等过几天,电全都通上了,钱淑兰也在大家的期盼下使用了这台真空包装机。
  虽然这回去了好几个小伙子,可他们学得非常费劲儿。
  一来是因为翻译说的是粤语他们听不懂,二来是因为教他们操作的人是外国人,说的是英语,他们更加听不懂了。
  于是到最后只有钱淑兰一人学会了。王守泉这个勉强能听得懂粤语的人倒是听了个模模糊糊,要说上手的话,肯定不如钱淑兰熟练。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亲们赠送的营养液,么么哒


第299章 
  钱淑兰学会使用机器之后,原本想让对方把机器拆开,教她认识里面的各种构造,可惜对方死活不肯。
  说如果坏了,只需要请他们过来修即可。
  她也就顺道打听了下价格,好嘛,修一次居然要上千块钱。真是要多烧钱就有多烧钱。她有点替正国发愁,拆一次注定是学不会的,要是多拆几次,他岂不是要倾家荡产?
  钱淑兰拿出塑料薄膜的一端装到卡槽里,再把顶头套着的袋子里放上一颗煮熟的鸡蛋,然后把盖子盖上。
  这个跟后世那种透明的有点不同,这个是全封闭的。
  钱淑兰弯腰对着侧面的按钮操作了几下,等了几秒之后,听到滴的一声响,把盖子打开,只见一个四方形的塑料薄膜袋里装了一颗鸡蛋,里面因为抽完了空气,所以鸡蛋周围全是褶子,摸上去还硬邦邦的。
  “这塑料的质量真好啊。比在供销社看到的塑料薄膜好多了,一点异样也没有。”
  其他人原先的注意力也是在这些堆放整齐的塑料薄膜上,可等成品出来了。
  一个个全勾着头看这枚鸡蛋,“这个真的能存放很久?”
  这年代人们存储食物一般靠腌渍,油炸和冬冻这三样。
  还真没有见过这种的,多多少少都有点怀疑。
  钱淑兰直接从自己挎包里掏出几个完好的成品,里面有的放鸡蛋干,有的放卤鸡蛋。
  她把这几袋东西扬了扬,“这些东西是之前我们在广州的时候做好的。已经过了十天了,咱们来尝尝吧。”
  虽然生鸡蛋的保持期有七天,可煮熟之后就不行,像现在这天气,撑死只能三天。
  更何况广州比刘关县热多了。
  钱淑兰把袋口剪开,然后把鸡蛋干和卤鸡蛋分别切成好几份,势必让在场的人都能有机会品尝。
  王守泉离得比较近,是第一个尝试的,吃了一口之后,啧啧出声,“这味道不错呀。一点也没坏。这玩意真的能保鲜。”
  其他人在尝过之后,也接二连三地说没问题。
  “那我们的鸡蛋能卖出去了,真是太好了。”
  虽然证明这法子有用,可却不需要马上生产。一来是因为猪仔和香料还没长成。
  二是因为这卤蛋的保持期也才九个月,现在生产,等到了秋天交货,保持期已经过了一半了。
  所以只能等九月份的时候现生产,这样才能保证新鲜。
  所以大家伙高兴之后,很快又投入了新的劳作之中。
  时间很快进入五月,王家村又迎来了新一批的知青。
  老一批的知青们原本还想着能回城,这下子是真的懵了。
  诚然他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比来之前好多了,可这依旧不能让他们满意。
  谁想累死累活跟臭烘烘的蚯蚓打交道啊,这些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有些受不住打击了。
  过来领母鸡的时候,一个个都有些没精打采的。
  钱淑兰这次没有跟王守泉他们去领新知青。
  她现在的任务挺重,要教新人学会使用真空包装机。
  这次的人选是由队里投票选的,是两个年轻又识字的小伙子,一个叫王正喜,一个叫王正平。
  两人跟钱淑兰也有拐七扭八的关系,并且还没出五服,都要叫钱淑兰一声三奶奶。
  这两人一个是小学毕业,一个是初中刚毕业。
  年纪都不大,一个十五,一个十七。
  教两人学习的时候,钱淑兰很明显发觉这两人即使识字,也没有比别人多聪明。
  教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会出错。
  “三弟妹,省城卡车来了,就等你呢。”柳月琴老远就冲着这边喊。
  钱淑兰只好摘掉口罩,往外走。
  刚走到大门口,就看到柳月琴的身影。
  她勾头在厂房里扫了一眼,见那两个男孩子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她冲着钱淑兰挤挤眼,“教得挺费劲的吧?”
  瞧她这幸灾乐祸的样儿,钱淑兰有些无语。
  人是生产队选上了,钱淑兰有什么办法。资质不好,她只能多教几遍呗,要是她开口把人退回去,把人家都给得罪了。
  再说了,她也换不来聪明的呀。
  那些知青们脑子倒是挺活,可社员们不认可他们,她也没辙。
  钱淑兰嗔了她一眼,“你就幸灾乐祸吧。”说完她转身朝屋里两人喊了一声,“你们先试试,我先去养鸡场那边帮忙。”
  两个孩子齐齐响亮地回了一声,“好!”
  这声音清脆的,她怎么听着这两小子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呢?
  柳月琴噗嗤一声乐了,“你听听,这两孩子被你教得都有点烦了,估计巴不得你赶紧走呢。”
  钱淑兰无奈摇头,看来还真不是她的错觉。
  柳月琴见她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有点同情她,“你说你这是何苦呢?你家老三那儿子也十五了,人又聪明,为啥不让他过来学啊?”
  柳月琴说的是柱子,钱淑兰搂着她的肩膀,跟她解释,“他今年要考高中呢。说不准就考上了,我哪能耽误他。”
  去年这些知青们下乡之后,学校就复课了,钱淑兰就让柱子也回学校上学。
  李春花原本有点不乐意的,柱子已经十四了,他又随了他亲爹的体格,十四岁的人长得人高马大,说十八都有可能信。
  在生产队干活也能给八个工分,他们生产队的工分又这么值钱。多挣点娶媳妇,多好。
  可婆婆偏让他回去读书,她原本想劝婆婆,可一对上婆婆那双眼,她直接吓得半死,哪里还敢说半个不字。
  于是柱子上学的事情就这么定了。
  原本他就是初二上了一学期就回来了,现在从初二重新学起,倒也跟得上,而且成绩还相当不错。别说考高中有希望,就是中专都未必没有可能。
  柳月琴见她这么一说,就知道柱子学习不赖了,她男人就是教书的,当然知道读书的好处。
  立刻朝她竖了个大拇指,“你这奶奶当得跟亲的似的。”
  钱淑兰微微皱眉,“以后可别提这茬啊。什么亲不亲的,生恩哪有养恩大。”
  柳月琴自觉失言,忙不迭地附和,“对,对,你说得的。”
  钱淑兰也没揪着这事儿不放。本来柱子来他们老王家就已经三岁了,这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柱子估计也听说了。
  可他却泰然自若,对李春花也很恭敬,也没有回家追问说自己亲爹是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