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科举之男装大佬 完结+番外 >

第48章

科举之男装大佬 完结+番外-第48章

小说: 科举之男装大佬 完结+番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块,称第二警戒线,再往下是第三警戒线,如此一共八级。今年春天雨水虽多,但一般都徘徊在七八左右,而现在有的河段已经到了四。
  举着伞站在堤坝上,看浑浊的河水滚滚翻涌,雨线交织,洒在河水里,程平心里一片阴霾。照这个下法,堤坝或许还能扛一个月,但若下得再久……好在仓里有粮,现在以工代赈、加固加高河堤还来得及。
  程平又很阿q地安慰自己,总比前些天从早到晚面筋似的雨往下泼强,如果那样的雨再来上半个月,整个米南都得喂鱼。
  从堤上回到县衙,程平没回后面换衣服,先来前衙。
  “有朝廷赈灾的消息吗?”
  赵主簿摇摇头:“尚未有消息。”
  程平无奈地点点头,朝廷这效率……真是吃枣药丸的节奏。
  “明府,我们的夏税……”李县丞请示。早就到了交夏税的日子,但因为下雨,一直没收。七月初常稻将熟未刈,连日大雨,那些稻不用说,都扔在地里了。李县丞知道,县令早把免赋税的笺表呈送上去了,但至今没有回音儿,那今年的夏税收不收,怎么收,什么时候收,李县丞得讨程平一句明白话。
  程平淡淡地说:“别想赋税的事了。照着这雨的下法,今年不饿死人就不错了。”
  “可万一上面……”李县丞欲言又止,不经过朝廷同意就免去赋税,这胆子也未免太大了。
  “不至于的。”程平安慰他。如今水灾都这样了,朝廷若还坚持让交税,那离着大乱也不远了。以程平对今上那有限的了解,自己这位“座主”没那么昏聩。
  程平与李县丞等商量以工代赈加固河堤的事。这时候没人反对——若是决了堤,身家性命兴许都得交代在这儿。再往深处想,米南义仓里有粮,前阵子早熟抗涝的稻又已经收了,情况比周边好太多,只要不出事,熬过去,就是政绩。这政绩的肉固然是县令的,自己这帮人,总能喝上肉汤。
  程平抱怨朝廷效率慢“吃枣药丸”的时候,负责处理江南水患的黜陟使已经在路上了,不是别人,正是陆允明。
  户部作为掌管天下田地 、户籍、赋税的部门,这种时候责无旁贷。收到江南道奏报之后,皇帝派户部尚书陆允明作为黜陟使赴江南处理水患事宜,同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同平章事”是贞观之后宰相职衔标志,从此,陆允明要被称一声“陆相公”了,政事堂除陈相、邓相两位老臣外,终于加入了生力军。可惜政事堂的饭没吃两顿,陆允明便要远行。
  临行前大明宫里,皇帝与陆允明对面而坐。
  “好在去岁全国大部分地方都风调雨顺米粮丰收,臣已经从剑南、河南等道购置、调拨百万石粮食,正陆续运往江南。”陆允明道。
  皇帝点头叹道:“也幸好盐政改革已见成效,库里有银子。民间常言‘有钱能使鬼推磨’,若没钱,哪能这么快弄来这么多粮?”
  自全面推行新盐政以来,只今年这多半年,盐政收入已有千万贯,差不多相当于往年全国财政总收入。
  陆允明从袖中取出条陈,“这是此次江南赈灾、运河疏浚臣预拟的章程,请圣人御览。”
  等皇帝看完,陆允明道:“这次江南水患除了多地普降大雨,也因为河流壅塞不通。此次救灾,臣拟以工代赈,疏通运河河道以及沿线河流。一则从根本上治理江南水患,一则重新贯通南北水上输运,以解关中人多粮少之患。”
  关中特别是长安京畿人多粮少,自安史之乱漕运荒废后,已经发生过多少次粮荒,皇帝家也没有余粮是缠绕中晚唐皇帝们的噩梦。
  皇帝点头道:“此时确是疏浚运河的好时机,朝中却为此吵翻天……你尽管做你的,朝中有朕顶着。”
  陆允明点点头。
  皇帝皱着眉:“你说他们阻碍运河疏浚——是不是有人与运河沿线某些节度使有所勾结?”
  陆允明看一眼皇帝,“没有证据,臣不敢回答。”
  “运河疏浚这里面事情太多,你要小心。江南离着京里又远,你尽可便宜行事,不必事事禀告朕。”
  陆允明谢恩。
  “这次去江南,让工部侍郎周望川跟你一起去,他在齐州时曾治过水务,又几次建言疏浚运河,不会扯你后腿。”
  陆允明点点头。疏浚运河涉及工程,工部派人去也是应有之义。
  提到周望川,陆允明便想起程平,他在泗州,正是水患严重的地方,但愿他那河道堤坝真如士子们诗赋里说的那样牢靠。
  绵绵秋雨中,陆允明终于见到了士子们赞咏的水利工程——还有修工程的人。
  不知为何,陆允明一眼就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个纤瘦的身影——一定是因为他的样子最诡异,袍子前摆塞了半截到腰里,手里提着一只鞋,还兀自在那里跟几个人说着什么。


第81章 接待黜陟使
  河官周彻提醒程平:“您看那边; 是不是朝中来人了!”
  我去!程平真想连滚带爬地扑过去搂陆允明大腿:“大哥,你们可算来了!再不来; 我真的扛不住了!”
  白直站在程平身侧,看她眼里瞬间爆发的光芒,不由得也扭头,泗州别驾季宪陪着两个人; 身后跟着好些侍卫。那二人虽没穿官服,但看气势也知道定是朝中大员。
  不顾坡陡路滑; 程平三步并作两步冲下堤去。
  白直看她兴匆匆的背影,再看一眼堤下风姿颀然的陆允明; 皱一下眉,跟上。
  冲到近前才想起来; 手里还提溜着一只鞋呢,程平讪讪地扔了鞋,把掖着的袍子下摆放下来,正正经经地叉手行礼:“下官见过陆尚书。”又对老师周望川行礼。
  不等陆允明说什么; 周望川先“啧啧”两声,“悦安是越发有亲民官的风采了。”
  程平看看自己沾满泥水的袍子和那只把袜子当靴子穿的脚,尴尬地笑了。
  真不是周围人没眼力劲儿,看见县令光脚也不知道给她弄双鞋来; 实在是程平脚太小; 别人“献”的鞋她穿不上。程平本也不是那多注意形象的; 一挥手:“就这水啊泥的; 穿不穿有什么两样儿?都赶紧干活儿!”
  谁想到这散德行的样子被陆允明和周望川逮个正着。
  陆允明看程平; 比先时越发瘦削了,身姿却挺拔,若说在京里时有两分似曲江边的嫩柳,现在就是秀劲瘦节的竹了。便是那眼睛里,也带了两分从前没有的坚硬。
  陆允明温言道:“程县令不必多礼。”
  程平一笑,招呼白直和河官吏人们给陆尚书、周侍郎行礼。老师调为工部侍郎,程平年初的时候就从邸报上看到了,但陆允明拜相,却不知道——江南大水,邸报早就不送了。
  周望川笑道:“要改口称陆相了。”
  程平睁大眼睛,赶忙笑着道歉。
  白直也知道这位是谁了,东都陆五郎!
  白家也住洛阳,但白直祖父不过是个庶族出身的五品定远将军,跟陆氏这种大士族没什么交集。但即便这样,白直也是被“陆五郎”虐大的,不爱念书了,睡懒觉了,出去疯跑了,都会被念叨“你看,陆五郎……”
  白直此时想的却不是小时候的这些“仇怨”,而是程明府的表现。
  白直以一个“公安局长”兼“刑警队长”的专业眼光分析程平,虽然她对陆相行官礼,嘴上说话也是正经下官对上官的路数,但怎么就感觉两人之间有股子熟稔呢,似乎比跟她那位大老鼠老师还要亲近些?再联想到她刚看到这一行人时眼睛里的光芒、那兴匆匆的背影……白直不自觉地眯起了眼。
  程平哪管白直肚子里的弯弯绕,满脑子想的都是“赈灾粮”。人都到了,粮应该就不远了吧?但当着这么多人,又不好问,程平只好先带着这两位上堤看工事,介绍米南水利兴修情况和抗灾情况,顺着也就说到了粮食。
  “义仓里都快见底儿了,最多还能撑五天。”程平哭穷。
  陆允明眼尾微翘,看她一眼。
  周望川道:“甭旁敲侧击了,短不了你的粮食。”
  程平嘿嘿一笑,心说,那就好,那就好!
  话说陆允明和周望川一路行来,跨州过府,所到之处饥溺交困。只缺吃少粮的地方已经算好的,不只一个地方河湖决堤,满眼汪洋,城内城外皆是沟壑,路边墙下飘着尸体。
  泗州刺史穆清辰倒还是靠谱的,州府所在的临淮境况还算稳定,至少没有发生决堤的状况。穆清辰介绍自己治下六县的情况,言必称“米南”,俨然把米南当成泗州的脸面。又极力劝黜陟使一行去米南看看——穆刺史觉得,自己这也是卖陆周两位一个面子,程县令是自己这位同年周忘川的弟子,又是从陆相的户部出来的……
  其实即便穆刺史不说,陆允明和周望川也要来米南看看的,倒不是两人念着与程平的香火情,而是一路见到不只一批携老带幼逃往米南的流民。
  “米南有粮吃!我们去米南就不挨饿了。”
  “听说只要去堤上干活,县里就给吃的。”
  “听说就是老的小的也有善人给粥吃。”
  “米南没有大水!”
  陆允明谢绝了穆刺史陪同的“好意”,只让泗州别驾跟着,一路往南,终于看到了这让泗州刺史自豪、无数流民们念叨的米南河。
  看着蜿蜒的河道,高高的堤坝,还有河堤内侧的胭脂石“警戒线”,再侧头看看那边年轻的县令,陆允明不知道是该感慨还是该欣慰。
  一行人参观完了河堤,便回米南城里。
  一路行来,田间虽然也被水泡了,但村庄依稀还是旧时模样,百姓也还算安定。到米南城门外时,可以看见一些安置流民的简易帐篷,又有仆役用大锅灶在熬粥,又有吏人衙役在旁边维持秩序。
  程平介绍,这是“云家粥”,在东门有“卢家粥”,西门有“袁家粥”,云庆寺有商户们共立的粥棚。
  陆允明和周望川便知道了,流民不只是县衙在养着,还有这些世家大族和大商户们也在出力。但别的郡县也有世家大族,也有商户,虽也有施粥施粮的,断没有这般整齐,且又有吏人衙役在旁边维护——这必是县衙勾连组织的。
  待进了城,发现城内秩序井然,百姓们几乎可以算是安居乐业了——当然,巡街的武侯衙役似乎有点多。
  陆允明问:“没让流民进城?”
  程平点头:“是。”这个时候没法讲平等博爱,大量的流民进入城市,可能造成一系列的治安问题。
  陆允明看她一眼,点点头,没说什么。在陆允明心里,程平是个格外心软的,不说在部里特别好说话,单说上次去山南西道,他殚精竭虑地琢磨新井打法,做各种机关——恐怕主要目的不是多出盐,而是避免矿难、减轻盐工劳力。这次竟然能忍住,不让流民进城……
  周望川则对自己这位弟子由欣赏转为好奇,他是怎么在一年之内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以一县之力,修起这样的水利工程,竟然还立起了义仓的?
  陆允明对程平了解还多些,也知道她之前募捐的事,但也想知道更多细节。
  见官长们问,程平嘿嘿一笑,从卖河段命名说起,再说到义仓,说到购买抗涝早熟稻种,“所以,米南虽然缺粮,却不似周边县缺得那样厉害。”
  在雨稍微小一点以后,程平便约谈米南粮商们,“此时不囤粮,等大家都反应过来,想买粮都买不到。”
  粮商们也深以为然,冒着雨中行船的危险,去外地购买粮食。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这粮到达泗州可比赈灾粮快得多。
  有粮了,又怕粮商们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程平一方面对这些粮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方面用了点不那么民主的行政手段限制粮价,再加上有常平仓平价粮,在水灾之初,流民来之前,米南的粮价一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对上堤的米南百姓,则是半赈济半徭役的形式——百姓家有余粮,还没到完全吃官府的时候。
  后来时间越来越久,百姓家余粮少了,流民越来越多,程平便又找上这些“大户”们。
  程平往云家榻上一坐:“云公,‘市义’的时候又到了。”
  云朗似笑非笑地看着程平:“我家的钱粮十之七八都让程明府帮着买了‘义’了,明府对云氏恩德真是深厚啊。”
  程平脸皮厚,全当听不出话里的调侃,反而正色道:“昔时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保孟尝君一生平安富贵;今某为云公市义,或能让云氏门楣更光耀。”
  这种危急时刻,云氏义举若能上达天听,被朝廷立为“典型”,不只是博个好名声,云氏子弟进入中枢会不会更容易?到那时,云氏恐怕就不再是窝在这小地方的三流士族了吧?不管什么时代,名和利都是相互联系的。
  云朗自然听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