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66章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第66章

小说: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现在,汉王前脚刚受命镇守安西,连到底会不会让诸王镇守外疆,甚至允不允许诸王移藩、让谁移藩都还没说呢,皇长孙都要受封皇太孙了。
  说天子不喜爱太子,那就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东宫之内,自然是喜气洋洋。
  祁元询犯不着去嫉妒自己儿子这一个小孩儿,更何况,儿子这次受封皇太孙还是父皇给他做脸。
  皇长孙自不用说,皇太子有许多儿子,在此之前,他虽然是最受祖父祖母喜爱的孙子,还是嫡长孙,也架不住亲爹未来太能活啊,看光幕的记载就知道,未来是会变的。
  可是这回皇长孙受封皇太孙,东宫之内,就再无任何人能和他竞争了。
  诸王到京以后,除了这回要办的正事,还得准备给即将受封的皇太孙贺喜。
  同样随军出征,只不过没有被安排镇守而是回归京师的梁王,想到了回京前看到的那个露出讨厌的炫耀表情的二哥,嘿然一笑。
  出镇过交趾省,也随军出征过,他理解宁王叔的提议,甚至隐隐赞同,相信他的二哥汉王也是这么想的。
  若真的移藩,现在的安西府指不定就是二哥的藩国了,毕竟这地方是天子率军打下来了,他会支持弟弟还是支持儿子,这还用说吗?
  这确实是件够汉王得意的事了。
  可是想不到啊,前脚他只是受命镇守,连移藩都还没移呢,皇长孙都要受封皇太孙了?
  梁王都快忍不住自己对二哥的嘲讽了,嘿,让他炫耀,这一回消息传到安西那边去,就够汉王难受一阵子了。
  按理说梁王和汉王两个人都是藩王,和皇太子比,两个人相处的时间更久,更加兄弟情深,他应该对皇太子一系更加愤恨才是。
  可是,实在是汉王不大会做人。
  来了京师以后,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天子和皇后是纠正过他,可是那时候太上皇尚在,梁王也不清楚,自己这位二哥到底是为什么会认为太上皇偏颇于太子,父皇母后原本只是受太上皇影响、后来有了皇长孙这个小崽子,就更偏心了。
  反正,汉王是越来越偏激,怼天怼地对世界,看不上皇太子也就算了,连皇太子照顾弟弟们的行为,也说成是他假仁假义,还将梁王也视成是叛徒。
  又因为他们的受封几乎都是同时的,梁王是小儿子,又乖,和汉王的赏赐对半分,或者价值差不多的时候,汉王总觉得天子和皇后又偏心于他,连带着越看梁王越不顺眼。
  梁王和二哥的关系从此也急转直下,愈发的糟糕。
  每个人看同一个消息,角度总是不同的。
  梁王借此嘲笑二哥,那边厢,宁王却是又欢喜又恼怒。
  宁王知晓消息的时候,正在看一份详细的西域地理图书,天子的态度,让他看到了曙光,十有八九,他的提议将会得到通过。
  只不过,移藩安西的请求,就未必能通过了。
  天子让汉王留守安西,其实已经隐隐说明了态度了。
  兄弟和儿子,分量能一样吗?
  就算是他的亲爹太&祖高皇帝,建立大周后分封诸王,让老祁家的血脉都能称孤道寡过上好日子,可是,对待曾经收为养子教养的侄子靖江王一脉,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嗣一脉,态度不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吗?
  只不过乾圣帝对自己的一众兄弟也都很好,很有长兄如父的风范,即便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宁王也还是想要试一试。
  可是这一回,皇太孙要受封了,他知道,移藩安西,是不可能让他如愿了。
  天子要封皇长孙为太孙,可以看成是为太子、为东宫一脉撑腰,可要是汉王没机会得到安西这一块封藩,他又何必要刻意抬举东宫一脉呢?


第81章 恶名
  大周立国至今四十余年; 祁允昭乃是第三位皇太孙。
  皇太孙的册封大典,自然也极为隆重,又有前头的两位皇太孙旧例可循; 操办起来,虽然繁琐,也是有条不紊。
  皇太孙的册立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就算有成例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在操办大典的这些时日; 祁氏诸王便在京师进行了长久的谈话。
  朝廷的宗藩政策; 即便是在宣武年间,也变化了好几次了。
  从诸侯王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够长长久久地称孤道寡; 能够有权力就最好不过了。
  虽然不及九五之尊; 地位也是极为尊贵的。
  可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 一个个藩国,就是国中之国。
  纵然如今的诸侯王们都不掌权,除了王宫; 王令也只能在王府护军之中奏效; 可是; 诸侯王的存在,还是会阻挠朝廷的法度运行。
  削藩是必然之势; 而宗室爵位降袭制度作为极为温和的削藩手段; 让宗室们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
  可是; 和真正地掌握权柄比; 哪个诸侯王能真的甘心认命呢?
  年少一些、没有真正掌过兵的藩王; 其实还比较容易满足一些; 宣武年间受封较早的; 已经领过兵的藩王,能看得开的没几个。
  大周藩王的名声不好,除了他们有些人确实天性残忍暴虐以外,也因为他们自小受到的就是偏向于军事化的教育。
  宣武帝这些儿子养起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统兵,构建宗室屏卫朝廷的统兵体系的,自然不会让他们仁柔到哪里去。
  交趾省和安西府的出现,让藩王们意识到,在中原之地统兵,他们将会成为皇帝一系的心头患,除非成为手中没有兵权的挂名王爷,否则的话,他们依旧没有自由。
  和生活在朝廷长久的监视中,只能坐享富贵,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做相比,有相当的一批藩王是很有上进心的。
  他们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功业。
  中原之地天子不愿给,他们也愿意效仿先秦诸国,同前朝的贵胄一样,在中原之外开疆拓土,只要天子给予足够的支持就行了。
  与会的皇太子其实是比较支持叔叔们的这个想法的。
  皇爷爷生了这么多的子孙,诸王恶行不少,但是才干都还是有的。
  让这些皇爷爷尽心培育的宗室诸王从此以后只能在王府被当成猪养,那就实在是暴殄天物、浪费人才了。
  就算祁元询是皇太子,他也觉得这太可惜了。
  可是呢,就像历朝历代的天子分地盘的时候,都是让和自己血缘更亲近的人占据更好的位置一样,地盘该怎么分,祁元询觉得确实要好生思量一下。
  诸王向外开拓地盘,当然很好,可是离大周本土最近的地盘,分给谁,实在得有个说头。
  前朝就是前车之鉴,前朝时期的中原与周边的那个汗国可是爆发了非常剧烈的争斗,压根就看不出双方的统治者是一家人的亲密。
  血缘关系离得太近,保不齐藩国实力强大,就会对中原起了不臣之心。
  确实,只要中原一直强大,就不会被吞并,可是未来的事,谁能看清楚呢?
  天子不愿意让宁王移藩,而是属意汉王,对祁元询来说,无论是汉王还是梁王,都还不如他的叔叔们呢。
  对移藩安西府有意向的,除去汉王,也就只有三位藩王,然而他们的竞争力都比不过人不在现场的二皇子,谁让天子会偏心呢。
  皇太孙这个位置相当于是给东宫的封口费,所以虽然内心有所倾向,祁元询在这件事上,还是没怎么开口。
  就是赞同了那些想要进取的诸王往其他地方开拓的想法而已。
  更何况,只是中原之地附近没有好位置了而已,整个世界那么广大,好地方其实多得是,也不愁地方会被叔叔、堂兄弟们抢光,能留给子孙后代去考虑的还有很多。
  宗藩之事议定后,没有马上公布出来。
  中原疆土自汉唐以来,便无甚变化,有些前朝疆域广阔,那也得先分辨他们是否是异族。
  开边之事,影响甚广,现在公布,定会惹得朝野物议纷纷,那还不如先冷处理,也可以将新拓之地作为实验场所,以观后效。
  对于京师的百姓们来说,和早早就藩、藩府从中原变到交趾省又迁到安西府的汉王相比,还是近在眼前的皇太孙更能吸引眼球。
  藩王们在京师待了一个月,参加了皇太孙的册封大典,接着便陆续回到了藩府。
  从乾圣时代开始,其实便开始削减、实际上已经收到打压的各地王府护军,却逐渐又开始扩招了。
  这都是一些强藩,还有一些藩府,则是主动上表请求削减护军。
  高皇帝给各地藩王的王府护军其实是有规定的。
  有兵权的藩王,他们强在能够在天子有旨的情况下调动边军,不能调动其他的各地镇守兵马,只动用王府护军的话,其实藩王也不足为虑。
  王府护军的人数满打满算也不过万余人而已。
  扩招的那些王府护军有很大一批是地方上的军户,并不属于王府直辖,就连训练都不是和原先王府护军在一处的,可是偏生在名义上他们又是王府的护军。
  面对这样神奇的景象,地方官员上报后留中,又有京中的消息传给他们,也都知晓了内情,不作干预了。
  削减护军的藩府则是藩王无能,或者没有拼一把的心,宁愿去交趾省这些地方做文官,收朝廷发给他们的禄米与俸金。
  反正不管怎么选,都是比被关在王府里当猪养要好的。
  而且护军削减了之后,又不是不能加回去,总还是有机会的。
  和自己的兄弟一样,代王回府后,也是积极准备,扩充了不少王府护军,只不过他扩充的速度太快,超过了天子和弟弟们约好的界限,以至于地方上奏疏禀报的时候,天子少见的发话约束,让代王不必如此勤勉。
  代王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就停止了扩招。
  只是代王府在后院方面的开销却愈发的大,奢侈到了地方上颇有风闻的地步。
  代王这个弟弟,原先和天子的封藩距离相近,二人又是连襟,在兄弟中算是感情比较好的。
  有了皇太孙后,天子对皇太子放权更多,日常四品以下官员所奏,基本上都拿给皇太子处理了。
  藩王的事,原本也是交给天子处理的,但是后来地方上送来的奏疏太多,天子也便先让太子批阅,一般情况下,都会按照太子的想法去处置。
  让祁元询觉得头痛的宗室,有几个堂弟,几个叔叔,代王在其中不是最显眼的那个。
  和自己的兄弟侄儿比起来,代王盘剥过甚,王府中人在代地又行事无忌,这已经只算是小错了。
  但是一旦和王府后妃扯上关系,连代王妃也牵涉其中,就让祁元询面上不好看了。
  诸王在封地,并不是处理一切事务的,各地依旧有地方官进行管理,只不过有些地方藩王强势,又知晓不戳到皇帝的某些紧张的点,皇帝位了亲亲之意也不会对他们如何,以至于行事愈发的肆无忌惮。
  祁家的诸侯王名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代王有这样的毛病不奇怪。
  可是代王府的后院按理来说应该是代王妃掌控的。
  代王并没有宠妾灭妻的名声,按照常例,王府自然也是王妃在主事。
  当年今上还是赵王的时候,赵王府的一应事务,其实就是赵王妃在主管。
  为什么当今皇后有那么大的贤名?
  自然是因为她当年在做王妃的时候,便积累了好口碑,北京士民无不感念于王妃的恩德。
  赵王府直辖的燕山护卫军,有不少人的家里曾经受过王府的关照,这都是王妃做主安排的。
  除此之外,每逢北平府有灾,王府也会在王妃的带领下与地方官员一起赈灾。
  一位藩王王妃的名声,如果她仅仅是在王府之中相夫教子的话,是不会传到别处去的,毕竟这样的女子还称不上贤,然而但凡涉及到外界,不仅藩王的声名会受到影响,王妃也是如此。
  代王妃,现在就因为代王府行事豪奢,甚至代王如此行事还是为了后院享受,以至于名声受到了影响。
  虽然地方上还没有因为代王妃与皇后的亲缘关系,而将之引申到皇后的身上,但是奏疏里,却已经有人提到了这件事。
  祁元询不是傻瓜,自然知道上奏疏的地方官绝对是不会为藩王说好话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要地方官没有和藩王勾结,那么在奏疏中,能说实话的就会说实话,甚至会隐隐夸大。
  反正朝廷忌惮藩王也是明摆着的事,现在在皇位的乾圣帝又不是宣武帝,宣武帝是藩王们的亲爹,有时候还会护短,乾圣帝嘛,文官们其实都懂的。
  说夸张了不会被训斥,要是真的戳中了天子的点,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其实不只地方官们这么想,看看光幕之中,那些诬告兄弟,甚至于诬告父亲的藩王、宗室子弟,也都是这么个想法。
  祁元询看到的奏疏里,就有人提及,代王和代王妃的名声不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