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58章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第58章

小说: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因为京师地震,天子不能按原计划北巡已经很郁闷了,他还特意提醒天子,甚至要阻挠天子实施定好的择北京之地为陵址的计划,实在是勇士啊。
  见过作死的,没见过这么作死的。
  “高皇帝在时,朕便将北京升做陪都了。朕少年便在那里镇守边疆,登基后,更是知晓北京之重。你雷勉这一番话,置朕、置高皇帝于何处?”
  祁元询在心底默默地翻译了一下老爹真正的台词,然后给御史点了根蜡。
  这御史也是傻的,他爹看重北京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年皇爷爷在的时候都没说什么,京师地震以后,他居然还敢以皇爷爷为借口?
  他爹没直接蹦出句“放你娘的屁”已经是好涵养了。
  “高皇帝子嗣,各葬分封之所。他老人家向来怜惜黎民百姓,怎么可能因朕欲归葬北京便发地震戒之?你言高皇帝警示于朕,可是得了什么朕都不知晓的警戒之语啊?”
  雷勉吓得连话都说不好,只是连道:“陛下息怒,陛下息怒!臣不敢。”
  也不怪他一副被吓成鹌鹑的模样,朝堂上的其他人,现在谁不是安静如鸡。
  看天子现在的架势,若是谁再敢在北巡、陵寝选址于北京一事上再妄加置评,揣测已故的高皇帝圣意,怕是下一秒便要被送到地下问问高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天子给出这样的诛心之论后,也怪不得他们不敢吭声了。
  于是乎朝堂上快速通过决议,这一次的地震,应当是与交趾省有关,天子下诏,提高朝廷直辖的五府的待遇,遏制官员在那里的某些过分行为。
  即便是作为封藩的州府,除了原安南国王室直辖的两府外,其他的封藩诸府,也都得到了不要做得太过的警告。
  当然了,一边下诏安抚,另一边令人平叛,这也完全没有冲突。
  京师地震到底还是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天子准备北巡的步子也被稍微拖延了一番,可是他和祁元询之间的交接仍未曾停止。
  这就意味着,今年天子是一定会去北巡的。
  即便不去选陵址吉地,北巡震慑内附东胡以及草原上的东胡残部,也是有必要的。
  可谁知道,地震的后续,在天子下诏安抚交趾省后,仍然还没完。


第72章 作死
  地震的余波在天子下诏后; 仍有留存。
  后续乱象的起始之处,依然是交趾省,或者说; 起始点是朝廷; 但事情依然和交趾省有关。
  祁元询这个太子日常在文华殿理事,事实上做的是宣武年被裁撤了的丞相的活计。
  这就导致他每天要过目的事情一大堆,繁忙程度都快赶上他爹这个皇帝了。
  赶上有时候一天都没啥大事需要天子亲自下令处理; 或许天子还没有他忙。
  可以说他这个太子; 活得就像是帮天子处理繁忙朝政的工具人似的。
  可是他这个工具人,接到的这封奏疏,居然是天子亲自从武英殿发过来的。
  也就是说,这封奏章的批阅顺序,不像平时他先看完以后送呈天子这样的安排,而是天子先看完,然后发给他; 让他品评一下里头的内容。
  送奏疏过来是天子身边伺候的一位太监; 名唤王百福。
  祁元询平时就不会看不起太监; 面对王百福这么一位大太监,更是会高看一眼。
  倒不是因为此君在天子身边伺候,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狠人,这是一位能因天子喜而喜,天子怒而怒,步骤全然跟天子一致的天子忠犬。
  不管别的,宫中有好几个是天子还在藩邸的时候就跟在身边伺候的太监,可是只有王百福; 真的将自己当成了天子的狗——字面意思; 这位原名就叫“狗儿”; 天子亲赐的,后头改的百福,读起来和宫中贵人养的小犬儿也是一脉相承的相似。
  光看王百福送奏疏来的时候的状态,祁元询就知道,这封奏疏一定没讲好话。
  朝廷在交趾省,除了有直辖的五府外,其余的交趾诸府都被分给了宗藩。
  原本受封的,除了王爵之外,基本上都是郡公和郡侯,而汉王、梁王作为天子的亲子,也只能共分一府,是以朝廷宗藩在那里并不能独占一府之地。
  这也控制了他们的惹事范围,基本上不会闹出太大的事来。
  而相比于天子的原计划,在受到祁元询劝诫后,朝廷在交趾的行事已经和缓许多了。
  若不是之前的那封奏章,朝廷也不会将京师地震的事都与交趾扯上关系。
  可上疏将京师地震与天子意欲择北京之地为陵址关联起来的御史雷勉,这人实在不知是怎么想的,竟硬生生又闹出个新闻来。
  他炮制的这份奏疏堪称“出彩”。
  原先雷勉上疏虽然触怒了天子,但也只是妄加揣测,真正犯罪倒是没有,天子也没有降罪于他,只是斥责了事。
  也不知他是哪里来的动力,非要在这件事上死犟到底,又另外找了一个理由出来。
  祁元询寻思着,自家父皇是正常地让人按章程办事,没有给雷勉什么错误的“圣意”让他去领会啊!
  谁知道这位是怎么想的,上赶着给天子找不痛快,竟硬生生地带着他搜集来的证据,再度上疏了。
  呈送给天子的奏折纠集了吴王、齐王、伊王等诸王或其王府的罪状,上头记载的内容,让祁元询这个亲侄子读了之后都忍不住怒火中烧。
  典型代表是伊王,高皇帝长成仍在的诸子里,这位是其中年纪最幼的。
  原先伊王随高皇帝的几个幼子一道,都是留京未曾就藩的,一直到高皇帝临去前,让天子确认给诸王安排的出路,这才确定了离京时间以及去往何处。
  也不知道是否和生这个儿子的时候,高皇帝的年纪已经大了,以至于生出来的孩子质量不好有关系,还是说高皇帝对年幼的儿子毕竟容易心软,不似早年教子的时候那么严格,以至于疏于管教,反正以伊王为典型代表,高皇帝的几个幼子行事都很放肆,而伊王则是里头最出格的一位。
  原先还在京师的时候,伊王就特别容易放飞自我,如今更是夸张。
  到了交趾后不过短短时日,他便弄得当地怨声载道。夺人宅地、抑买民房、大辟官街,仿佛要成为交趾房地产无本万利开发第一人,这还只是他诸多恶行中的一项而已。
  什么骑马奔驰,在大街上随手就袭击百姓,私人作风出阁,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以他的行为,被送回高皇帝的老家凤阳府(原为钟离府,高皇帝在世时升格为中都,另命之为凤阳)的高墙之内圈禁都不为过。
  除伊王外,另外两位被实名制告发的吴王和齐王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齐王为人骄横,在高皇帝诸子中,本身就属于霸道的那一类,这也就不必说了。
  自从当年郑王因光幕言削藩事而被废后,齐王还是收敛过一阵子的,可是之后他自忖在废太孙之事上有过出言,于今上能安稳受封太子有功,是以行事愈发无状。
  只不过高皇帝在时,他不敢做得出格,如今还是收敛的时候,没有什么把柄。
  其他的罪状,并不足以天子对他治以大罪——而齐王据有富庶之地,本身为人又过于骄横,以小罪治之,其实不甚符合朝中的利益——只能且先留中不论。
  如果说齐王犯的还只是宗王们常见的过错,言行放肆、狂悖无礼,这也就罢了,高皇帝的诸多子嗣,哪个不是有些脾气在身上,犯起混来一个比一个出彩的?
  像天子当年做藩王的时候那样,夫妻搭配、美名远扬的,才是少见。
  和兄弟们相比,吴王家可就太热闹了,堪称是好戏连台。
  今上与吴王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彼此之间的兄弟情分与其他兄弟不同,朝野内外,盯着吴王的人也最多。
  宣武末年,光幕记载刚刚出现的时候,曾经说过历史按照正常轨迹发展,建文帝登基后削藩的种种举措。
  其中提及吴王的时候,说过他被废为庶人,而究其原因,是因为他的次子汝南王——现在当然是不可能受封王爵的了——告发。
  子告父,这已经是远远超出一般情况的家庭惨剧了,在外人看来,能与之媲美的,顾忌就只有晋府的弟告兄。
  但是,怎么说呢,老祁家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时候也是有传统的。
  吴王在亲哥登基之后,曾经诚恳地提出请求,这种孽子,要不就开除宗籍一了百了吧。
  他没下手弄死他的次子算是他有父爱,可让这个糟心儿子成天在他眼前晃,无论是他还是对这个儿子,都是一种折磨啊!
  祁元询知道的比外人多一点,他叔家闹出的笑话其实不只这一回。
  在吴王不知道的时候,他的这个亲儿子除了告爸爸,还告过兄弟,只是天子知晓这侄子是光幕出现之后就遭了厌弃,做的事情都像是失心疯了似的,没多去计较,否则的话,吴王就不是上禀天子请除宗籍那么简单了。
  吴府的热闹,真的论起来,实在是说不完。
  事情没闹出来,可能别人以为吴府只有吴王次子这一个儿子不孝子,可是实际上,除了最年长的吴王世子,吴王的几个年长儿子,都不大好。
  吴王世子到年龄就因受封世子之故,提早到京师受教于高皇帝膝下,起码具备了一个合格的宗室典范的必备修养。
  除了他以外,也不知道吴王是怎么养孩子的,居然让自己府上出了那么多的奇葩。
  吴王次子,有子告父的逆行,而除了这位之外,吴王的三子、五子,也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吴王的四子不像兄弟一样行事出格,虽然“智瑞顽皮”,但也算知书识礼,算是他们家除了世子之外,年长诸子里最端庄的一个。
  子告父、弟告兄,大周老祁家兄友弟恭,这样的行为,若是没有光幕,高皇帝去后,指不定会有多少人想要付诸行动,在王位继承上,告倒了前头受封的世子,自己继承主支爵位,这可以算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只是高皇帝在时,见不得自己的子孙里出这样的混人,压制了这样的情况出现。
  原先就蠢蠢欲动有苗头的吴府老三和老五,这才收敛了几分,他们家爱给世子长兄找不痛快,京师这边都快见怪不怪了,祁元询感同身受,也是非常同情吴王世子这个堂弟。
  吴府的老五考封后受封的是新昌郡侯,和他的二兄汝南郡侯是吴府现今有爵位的王子里爵位最低的两位。
  汝南郡侯毕竟有以子告父这样的行径在,爵位再怎么低也不会让人意外,新昌郡侯嘛,只能说他在诸兄弟里本身就不是什么起眼的人。
  朝廷的宗藩诸府,王子受封爵位后,爵号仍以其父王爵所辖之地的地名作为分封,但是实际上他们任事的地方,已经被调换,另做安排了。
  新昌郡侯不理事,对自己的爵位高低也似乎不是很在意,他在意的只有雷勉在奏疏上写明的一个爱好——食&人。
  祁元询看了以后,感觉不寒而栗,回想起这个堂弟的模样,只觉得毛骨悚然。
  他原先是不知道新昌郡侯的这个爱好的,而高皇帝若在,知晓子孙里有人有这个爱好,指不定会当场革除宗籍,打死了事。
  他原先不知晓新昌郡侯这个爱好,只觉得这个堂弟行事实在狂悖没有礼法了些,雷勉在奏疏上言及此事后,纵然没有其他证据,他也打算要着人好好查一查了。
  这哪里是人能干出来的事?
  如果说吴王的三子——其受封爵位为顺阳郡公——和新昌郡侯联合起来对付兄长的原因,是因为他有机会夺得世子之位——毕竟吴王的次子受到厌恶,又有光幕所言子告父的污点在,吴王已经上告朝廷,连开除宗籍都说出来了,更何况是请求剥夺次子对吴王爵位的继承权呢?那顺位继承的时候,吴王的三子自然比他的这位二兄更有机会——还可以用正常人的逻辑思维去理解的话,那他们家老五,可能就是纯粹看不得大哥好,想法清奇了。
  吴王青葱年少的时候,也是走马章台、行事无忌的人物,甚至于身为藩王,还公然违反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的禁令,跑到中都凤阳去旅游了一圈。
  结果后来他就被亲爹教做人了,吴王被废黜了王位,发往云南,按照祁元询的理解,就是高皇帝要让吴王亲身体验一回苦日子,好醒醒脑子。
  当然,吴王毕竟是亲儿子,发往云南游了一圈,人就被叫回了京师——吴王爵位虽被暂时废黜,但封地仍由吴王世子看管着,该是他们家的,依然是他们家的——几年后,就被恢复了王位,照样做他的亲王。
  只不过,当宣武帝问吴王去云南游了几个月,感想如何、有无悔过的时候,这位就好像自己真的是去旅游了一圈似的,没怎么当回事。
  闲暇之余,还出了一本医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