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

第36章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第36章

小说: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抓周后,长得就更快了,不知道是不是祁元询的错觉,反正他每次去看儿子的时候,都有种孩子一天一个样的感觉。
  儿子已经满周岁,放在后世,一般情况下祁元询都已经是大学毕业了,而在这个时代,他这个新鲜出炉的太子,还在等着亲爹给他安排东宫属官。
  好在他爹没有关键时刻掉链子,册封完太子以后就不管事了
  很快,受到征辟的人才名单就送到祁元询案上了。
  当然,科举正途出身的人才也不能忘记。
  就算某几位出众人才在朝廷中任职,事务繁多,也不怕,今年不仅正值新君登基改元,还正值三年一度的科举正科举行之际。
  若是新科进士里有出彩的,也能入东宫叙用。
  具体名单还没有出,天子只是暂时给了祁元询几个名字做参考。
  当看到因游学四方,广有文名的杨寓(字士奇)的时候,祁元询就知道最起码他的保底有了。
  爸爸还是爱我的。
  但是,当看到方孝孺的时候,他觉得亲爹不是爱他,其实是恨他吧。
  前太孙郑王被废,虽然光幕,只是写了他削藩的具体经过,但是披露今上的未来事迹的时候,是明确用到了“靖难”这个词的。
  所谓“靖国难,清君侧”,用到这个词,当然是因为天子身边出现了奸佞之臣。
  所以郑王被废黜太孙之位后,原本的东宫属官也都获罪,回家自自己吃自己,都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想不到啊,方孝孺因为在外地还没有被未曾登基为帝的废太孙征辟,天上的光幕又没有提到他,竟然幸运地逃过一劫,依旧作为名士被士林推崇。
  可是现在,这位是不是要来祸害他了?
  方孝孺其人,身孚天下之望,要说他作为太上皇都称赞过的人,没有资格为祁元询讲经,那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是,祁元询对他的初始印象不好啊。
  依照考证,传说中的“诛十族”是假的,但他不仅殃及亲族,连门生故旧也连累到了,这总是事实。
  或许相处之后,祁元询会改观,但现在,他对方孝孺这位天下众人所称道的“读书种子”,还没对杨士奇来得看重。


第46章 出阁(下)
  京师应天府自年初天子拍板升北平为都; 便改称了南京。
  只是称谓上的变动,是半点没影响南京百姓的心气。
  那北京是个什么模样,他们没看过; 说不上来; 可有一点是最能下定论呢; 北京再好; 能好得过他们这儿?
  “金陵自古繁华”; 可不就是佐证?
  国朝定鼎已有半甲子; 算上开国前上皇称王的那些年头; 即便原籍不在此地,又有多少人已经在这儿过了小半辈子?
  是以能在南京找一处合适的居所,便成了许多外地来京之人的难题。
  若只是寻常落脚、羁游数月也就罢了; 就是在寺庙落脚,也是不妨的,有钱阔绰的,租赁房屋、酒楼住宿,都可以当成方法。
  然而想在这里久居,尤其是在京为官的,便成了难题。
  远道来京; 临时寻摸住处; 便是难题,纵然有住处,上衙需不需要起早赶路; 也是个问题。
  各地的房子都一样,价格和地段也有关系。
  新被征辟入京的杨寓; 就面临着“京城居; 大不易”的烦恼。
  天子即位之后; 便开始下令广采天下书籍修书,杨寓因此受征召入京,进入翰林院,在编纂馆任职。
  也就是说,从此他也半只脚迈进官场了,只要表现好,很快能得授正职。
  纵然已经开国三十年,但从人才储备上来说,还只是堪堪度过了国朝草创的阶段而已。
  除了科举授官外,国子监生直接入朝廷,征辟大儒、名士入朝,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入朝为官的方式。
  杨寓的才华为人称道,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编纂馆考试后才名远播,然后以才俊之士的身份被选入东宫为侍读。
  和才名相比,他的财力就减薄了。
  “居所简陋,李兄见笑。”
  同样入了编纂馆的“李兄”笑道:“此言差矣,纵是陋室,有杨兄你在,也远胜轩堂高屋啊!杨兄能选入东宫为侍读,何愁圣恩不降啊!”
  这话说得倒是在理。
  他们这些人再怎么才名远播,到南京来,也是人微言轻的小官一个,还得等什么时候圣上听到了他们的名字,对他们感兴趣了,起用他们。
  甭管这个时期新人比之皇朝中后期再怎么容易出头,也改变不了一个时间,他们还要熬上不知道多久的时间。
  就算时间短,可未知是最愁人的。
  入了东宫就不一样了,就算当今天子不重用他们,他们还有皇太子这个盼头呢!
  更何况,能在东宫出头,也更容易让天子注意到他们。
  东宫官与朝官有很多都是可以同时兼职的,这可是一步登天的大好事啊。
  按照国朝制度,教导太子者为四方名儒与功勋宿将,而在这些老臣之外,太子还有才俊之士作伴,每日陪太子读书的便有侍读官、侍讲官、侍书官等。
  李、杨二人同在编纂馆修书,虽只有数日,交情却颇好,谈及杨寓得为东宫侍读,很为他高兴。
  谈论中,不免论起未来的东宫同僚。
  背后不可语人是非,但提前知晓自己未来的同僚是什么人,也是很重要的。
  要说文人,名气传得快的有,却也有才华出众却不乐交游、文名不显的。
  诸多东宫官里,大儒方孝孺,进士出身的姚友直、尹昌隆、黄淮(尹、黄二人皆为恩科进士,为南榜录取之人)自然广有人知,杨寓虽在各地有文名,在京中却还不甚出众,只有少部分人认识他。
  不过这没关系,儒臣文士之间,多加相处,也就熟悉了,只是未来的东宫武官,却不好说能不能相处好。
  头一个,便是很得天子看重的藩邸旧臣,以底层行伍出身一路拼搏至燕山中护卫千户的丘福。
  值得一提的是,此君就是在光幕中提及汉王元诲欲夺嫡时,记载中出现过的“善元诲”、支持皇次子夺嫡的武将,又有淇国公之封。
  虽则此人现在只是今上藩邸旧臣,可是被重用是迟早的事。
  光幕中又言其爵封国公,可见若是有“靖难”,此君必定战功赫赫。
  旁的不说,这人能被安排给皇太子做东宫官,最起码,在圣上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至于会不会如光幕记载中一般支持汉王夺嫡,这已是过眼云烟了,自从光幕点出这一点后,此人若是对太子有所不利,便得接受天下人的质询,是否有助庶孽夺嫡篡逆之心了!
  甭管丘福日后有何等成就,封爵拜公,如何风光,现在到底只是今上旧臣,还未有功勋,并不是最难管的。
  难对付的是天子以“学问之暇,兼讲武事”为由,为皇太子择选的那一批侍从以及武勋家族送来的侍读。
  除了天子,据闻还牵扯到了上皇。
  只是这样的事情,不是他们能够多谈的,便暂且搁置不论,只说这道命令。
  天子诏在北京、南京、江北凤阳、滁州,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广等地,选民间十七至二十岁的勇健子弟,送入京师,全程的路费、禀食朝廷都给包了。
  这意味着什么?
  当今天子对下一代天子的教育准则,也是要文武兼修,这给人的感觉,不就是防着他们这些儒臣将未来天子教导得只知诗书礼仪吗?
  对于他们这些文人来说,天子信重,自然是他们立身的根本。
  如今来了一堆武将与他们相争,且这些侍从健儿都是天子精心为皇太子挑选的,指不定就有谁得了太子的看重呢!
  为着太子出阁读书的事,天子发下的诏令搅动了朝廷许多文武大臣的心,便是南京的百姓,也能在闲谈中说个一二来。
  东宫官的人选关乎到皇太子的利益,祁元询自然不会万事不管,只做甩手掌柜。
  可是他爹如此精心安排,已有的东宫官人选还不算完,还要在今年春闱得中的进士中为他择取属官,什么杨荣、杨辅、金幼孜、胡广,不知道的还以为东宫要组未来文官天团出道呢。
  东宫文官已是如此了,武官侍从含金量更是不低,武将勋贵家的适龄人也送来了东宫出仕。
  祁元询就在这里头看见了自己徐家表弟的名字。
  连皇后娘家、堂堂国公都愿意送自家子弟进东宫率卫,可想而知,这个时间的东宫官遴选是怎样的激烈。
  得封皇太子,亲爹选的人又如此的合心意,祁元询真是喜不自胜。
  侍从健儿到底还要一段时间,倒是文官就绪,祁元询可以找个日子,典仪之后就能出阁读书了。
  天子原本为东宫太子的时候,是在文华殿办政,武英殿反倒送给了祁元询,如今天子搬回乾清宫,祁元询也入住东宫,是以天子理政的地方便改回了武英殿——从宫殿来说,祁元询这位太子原先竟在武英殿读书,又成了他简在帝心、乃圣上爱子的佐证之一——祁元询每天早朝听政完毕后,便要回文华殿读书。
  期盼读书的皇太子殿下,重新体验读书生活三日后,就觉得有些撑不住了。
  他们这些原先进京读书的皇孙,也和宫中的皇子一道接受教学,但那是小班制,一个老师管他们这么些个人。
  太子不一样,一个学生,却有一堆老师。
  老师多也就算了,不就是能问问题的对象多了同时,问自己问题的老师也多了嘛,作为标准好学生,跟自己的二弟比更是皇家典范的祁元询,根本就不带怕的。
  至于每日练上百字,俱要娴熟优美,也没什么问题。
  这个时代不像祁元询的前世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科目,只不过是上新课要学写的字多了点,反正他已经掌握大部分的常用字了,练字只是温故知新的同时,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得到提升而已。
  最让祁元询受不了的,其实是费嗓子的读《四书》、《五经》、史籍等书的项目。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要大声诵读出来的。
  读得差不多了以后,才是侍讲讲解这一项。
  侍读官其实就是为天子或皇子授书讲学的,可是书这个东西,尤其是这些典籍,字句都是经过斟酌的,祁元询觉得,读书的时候自己不读,光听别人读,是没有什么用的。
  就算他天资聪颖,光听别人讲解着学习,怕是效益不大。
  祁元询是把侍读要为他讲读的今日学习的内容,当做新课预习加早读来读的,这也是他的习惯了。
  只是一天要学习的内容有许多,就算文学的学习只有上午,但是出阁读书后便没有假期,每月只有初一十五和天气实在恶劣的时候会停讲——当然,他也可以耍赖请假,但这对他的名声将会有过大的损害——一直读下来,最近光是清凉润喉的草药他就不知饮了多少。
  而且这些东宫官都是他未来的班底,读书之余,他还得表现出自己作为太子的礼贤下士、体谅臣僚,有空闲的时间还要和东宫官们联络感情,刷刷自己的声望。
  然后,约莫过了五日,他下午的武学课程也正式开授了。
  过上了自己想要的读书生活,充实的同时,还有皇帝爹、上皇爷爷时不时的帝王施政心得讲授课程作为小灶,祁元询只觉得自己读书已经读得昏天黑地了。
  当然,痛苦的同时,他还是很快乐的。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想稍作休息。
  所以当朝鲜遣人为其册立的世子来申辩,天子让祁元询过来参预的时候,他是欢天喜地地就来了。


第47章 对答
  天子接见朝鲜使节; 因是问罪的,态度便很不好。
  殿中还站着天子简拔的几位做助手的翰林官——因其多入文渊阁参预政事,时人以“阁臣”呼之; 然而其本职仍在翰林院——朝鲜能入殿的又只有正使; 这样的人数对比下来,更显阵仗大了。
  特使契长寿进来便先请罪; 态度十分谦恭:“下国小邦; 僻居海外; 所学粗浅,得罪上邦; 实在该死。然而事大之心甚诚; 还望圣上明察!”
  朝鲜国一道歉便是这么一副调调,祁元询都快能背下来了。
  尤其这契某人; 朝鲜国内朝天的熟面孔了; 更是熟谙这样的套路。
  宣武年间; 上皇因其行事、行文措辞等诸事,屡有责问,朝鲜无论是派人告罪还是行文阐明原委,首要的一条; 便要推到他们是偏僻小国,不识王化; 纵然心向往之,仍有所疏忽这样的事情上去。
  “你们可学儒?”
  “回圣上; 臣等心向上国,勤学圣人之训; 不敢懈怠。”
  “你也莫说什么小国粗鄙。你们国君身边之人再怎么学问浅薄; 立嫡立长; 总是该知晓的吧?你等常说事大,对我朝甚恭,只是我看,你们却是言不由衷得很!
  从前来朝贡,只让父皇册封李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