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224章

寒门首辅-第224章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富商会立刻热情满满的砸钱。在办厂之前,他们要做好各种调查事宜,确保万无一失。

    终于在一个月后,徐家开办的第一家民间织造厂开业了。

    徐家本就掌握着松江布行的近五成份额,开织造厂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为第一批办厂的家族,徐家自然得到了许多政策扶持,譬如第一年所缴税赋减半等。

    对此徐家家主徐昙十分满意。在他看来王县尊也不是那么食古不化嘛。朝廷要赚钱,他徐家也要赚钱。只有双方都赚到钱了才有继续合作的可能。不然要是钱都让朝廷赚了,徐家却只能吃剩下的,那也就没有什么合作的必要了,他宁可不赚这份糟心钱。

    对于织造厂产出的货品销路,徐昙是不担心的。以徐家的影响力,别说是华亭县了,便是松江府、南直隶都可以轻松销往。

    唯一让徐昙有些发愁的是织工。以前徐家虽然也从事织造业,但那只是手工作坊小规模生产,手里的织工一共也就上百人。

    可办厂之后,徐家织造厂规模翻了数倍,需要的织工数量也大大增加。

    据徐昙的保守估计,最起码也需要近千名织工。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哪怕徐昙已经将月钱翻倍,开厂前也只招到了五百人。对此,徐昙自然不会满意。他吩咐心腹前往松江府其余县所招募织工。之所以不考虑苏州府的织工,不是因为别的,是考虑到这些织工的乡土情结。

    让他们背井离乡从苏州跑到松江来织布,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若非这层原因,徐昙自然是乐意看到织布织锦水平更高的苏州织工来到徐家织造厂的。

    。。。。。。

    。。。。。。

第四百五十三章 徐家织造厂 下

    却说徐家织造厂开厂当日,华亭县令王守仁也到场祝贺。 

    百里侯亲自来祝贺,这让徐家家主徐昙大为惊奇。

    他本以为王县尊身为钦差不太可能屈尊来此,谁曾想县尊完全没有一丝架子,反倒来了次与民同乐。

    县尊驾临,徐昙自然上前逢迎,一边赔笑一边将王守仁请到了厂中。

    其实说是织造厂,不过是徐家一处废弃的宅院临时改造的。

    几百部织机整齐的摆放在打通的房间内,每五十部织机由一名管事负责管理。织工出了什么问题也由管事一并负责。

    这样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效率,十分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王守仁在徐家织造厂房中视察了一番,便被徐昙请到了一处小院喝茶。

    这园子本就是供徐家族人居住的,只不过这些年来荒了,但底子还在,虽不至于一步一景,但亭台楼榭却是一应俱全。

    织造厂房在外宅,看不到此般风景。但一经穿过几道月门,沿着抄手游廊来到后园,却是立刻换了一般风景。

    这园子据说是苏州府的一名匠人设计的,兼有苏州园林的隽永清秀和松江园林的大气,直是妙不可言。

    王守仁用茶盖刮了刮茶末,淡淡道:“徐员外真是好福气啊。区区一废弃的园子都布置的这么精美,本县都不曾住过这么精美的宅子呢。”

    王守仁这倒不是在瞎说。他虽然也是出自书香门第,老爹王华也算是朝中要员。可余姚老宅最多算是中规中矩,跟豪宅是完全不搭边。

    人比人气死人,看了徐家的宅子王守仁只觉得自家的祖宅寒酸破败,完全不像是官卿之宅。

    至于京中的宅子就更不必说了。

    京师米贵,居大不易。王家在京师的宅子只有三进,即便在寸土寸金的京师也只能算是寒酸,和王华老爷子的身份十分不衬。

    “县尊谬赞了。这宅子虽然还算精致,可是却住不下太多人啊。老朽家中有几百口人,都住这里也太挤了些,这便搬了出去造了新宅。”

    王守仁听到这里,险些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这五进的宅子还小?

    难不成徐昙还想住王府皇宫?

    但他压下心中的不快,和声道:“果然是豪族世家啊,本县算是见识了。”

    若论家族的悠久,琅琊王氏是不输给华亭徐家的。可是因为经营的关系,王家这一百年来在生意场上远不如徐家发展的好。加之琅琊王氏内部各房争斗激烈,内耗严重,这便衰败了下来。

    可徐家却一直是长房操持家务,百年来日渐鼎盛。

    一相比较,却是让人唏嘘感慨。

    “县尊,有一事老朽不知当讲不当讲。”

    既然王守仁已经来了,徐昙自然是想借着机会探一探他的口风。

    “徐员外但说无妨。”

    “不知这新政能推行多久?”

    能够开办织造厂,对于徐家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如果朝廷朝令夕改,新政没有推行多久就遭到废除,那对于徐家来说可是毁灭性的打击。

    一来几百一千架织机不是小数目,光是购置就需要花费大笔银钱,这一块等于就是烂在手里了。

    二来这会暴露徐家的野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点在商界尤其适用。如果徐家能够从办厂中获利良多,那么受到些委屈也就罢了。

    若是到头来只是一场空,那徐家可就太亏了。

    王守仁呷了一口茶道:“这便不是本县所知道的了。不过本县觉得,朝廷既然推行新政就不可能朝令夕改。有小阁老在朝中,这新政便能继续推行。”

    虽然并没有给徐昙作保,但王守仁的话还是让徐昙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此,老朽便放心了。”

    小阁老是什么人?那可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徐昙也是见过世面的,明白在大明朝一切官衔都是虚的,唯有帝心二字才是王道。

    王县尊说的不错,只要朝中有小阁老在,新政便能够贯彻推行下去。

    徐昙倒是不指望新政能够几十上百年的推行,只要有个十年左右可以让他赚的盆满钵满就行了。

    对于王守仁这个强项令,徐昙本人也是心情复杂的。起初他只以为此人是个愣头青,要将一切看不惯的东西砸烂。

    但后来发现此人是有大智慧的,也并不是完全不给他们这些豪族世家活路。

    至于办厂这个事情,更是对徐家这样的家族大有裨益,如果一切顺利,将彻底解决庞大家族开支的问题。

    “不过有一件事本县要给徐员外说在前面。”

    王守仁话锋一转,眉宇间显露出一丝凌厉。

    “县尊请讲。”

    徐昙作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和声道。

    “朝廷虽然给了你们办厂的权力,但并不是意味着你们可以将布匹绸缎随意售卖。如果让本县发现有走私海贸的情况,决不轻饶!”

    听到这里,徐昙直是打了个冷颤。

    他不是没有想过通过走私出售绸布,因为这样获利是最多的。

    虽然朝廷将第一年办厂的税收减半,但在大明朝出售绸布利润有限,到手的利也就是三成左右。

    而如果走私海贸,获得一倍两倍的利都是很寻常的事情。

    “县尊说的哪里话,老朽便真的要行海贸,也会提前报海经局的。”

    徐昙只觉得自己被王守仁盯上了,尴尬的笑了笑。

    如果真的要通过海经局走海贸,他就要在交办厂税的基础上再给海经局交一次税,算下来和将绸布销往大明两京十三省利润是差不多的。

    如此,他还何必多此一举?

    对此王守仁也只是随口一说,他并不太担心走私的问题。因为不管是弘治朝、还是正德朝,走私和倭寇的问题都不是很严重。

    他不是很明白谢慎为什么会在这件事上对他百般叮嘱,但本着对谢慎的信任,他还是要尽到监督的责任。

    该说的话都说到了,王守仁也不想在徐家多做停留,便放下茶盏道:“本县还有公务要忙,便不叨扰徐员外了。”

    徐昙早就巴不得王守仁离开,闻言自然大喜。

    只不过他面上流露出不舍的神色,假意劝留了一番。

    。。。。。。

    。。。。。。一袖乾坤说p:第二更送到,老坤去看《明史》了~

第四百五十四章 出身与立场

    王守仁走后,徐昙面色登时拉了下来。

    “老爷,您要查的小的已经差人去查了,这王县令确实是出自上塘王氏,但只是别支,从其父王华开始就已经分家了。”

    “恩。”

    徐昙轻点了点头,啜了一口茶道:“上塘王氏,好,好啊。”

    说罢挥手吩咐道:“去取纸笔来,老爷我要写信。”

    那家丁立刻恭敬的取来笔墨纸砚,替徐昙磨好磨,伺候他写信。

    徐昙拈起笔来轻蘸了蘸墨,在铺好的崭新信纸上写道。

    “易莲兄,见信如吾。。。。。。”

    约莫用了盏茶的工夫,徐谭才将信写好。

    他捧起信纸来通篇扫了一遍,确认就是他想表达的意思,这才将信封好,交给了家丁。

    “你马上去一趟余姚,亲手把信交到上塘王家家主手中,绝不能有意外。”

    “遵命。”

    家丁将书信收好,恭敬领命。

    “下去吧。”

    徐昙摆了摆手,露出了些许倦容。

    看来王守仁真的算是上塘王氏之后。这样他便可以放心了。

    徐昙的发妻是上塘王氏前任家主的嫡长女,也就是今任家主王,王易莲的亲妹妹。

    只要他将话带给易莲兄,王家那里势必会作出表示。

    虽然王华这一支已经分家,但两笔写不出一个王字。他们身上始终流着一样的血,是同气连枝的。

    有这个顾忌在,王守仁多少会对徐家客气一些。即便他不怕,王华也会怕人戳着嵴梁骨骂他忘本。

    宗族是根本无法绕开的,哪怕已经分家,其影响力也是不可小觑。

    真要是公事公办,徐昙真担心王守仁这个愣小子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还是得倚仗妻兄,好好敲打他一番。

    这废弃的宅子如今又开办了织造厂,正是人声鼎沸。徐昙自然不打算在这里休憩,便坐了轿子返回新宅了。

    。。。。。。

    。。。。。。

    从徐家织造厂出来,王守仁便返回县衙。

    见大老爷回衙,一众衙役便都迎了出来。

    张德张班头弓着腰谄媚道:“大老爷今日想吃什么菜,小的去给大老爷买去。”

    王守仁蹙眉道:“便吃衙门厨子做的就行,不必多事了。”

    张德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十分尴尬的笑了笑,不敢再提这事了。

    回到后衙王守仁脱下官袍,换了一身松软的便袍,便坐在书桌前品起茶来。

    跟他一同来松江府赴任的侍妾水洛凑了过来,一边给王守仁捶背,一边柔声道:“老爷今日心情不错呢。”

    王守仁微微颌首道:“今日徐家织造厂开厂,老爷我又算是推了一件实事。”

    水洛莞尔一笑道:“老爷倒是和范相公一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王守仁咳嗽一声道:“吾辈读书人,之所以寒窗苦读为的不就是能够造福百姓吗?如今有了这个机会,怎么可以随便敷衍了事。”

    “这新政真有老爷说的那么灵?难道大明朝没有这新政以前百姓就不能活了吗?”

    王守仁摇了摇头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要说活便是战乱之时一样可以活。可那时,你看百姓活的有个人样吗?妻离子散,易子而食。。。。。。现在虽然不如战乱时那么惨,但百姓活的也很苦啊。如果不推行新政,一切照旧,那若是老天爷赏脸,百姓们勉强可以混一口饭吃。如果遇到灾年,那可是连饭都吃不上了。”

    用谢慎的话说,新政改的不是表皮,改的是大明朝的筋骨。

    只有改了大明朝的筋骨,一系列东西才会随之改变,大明朝的国运才能上升。

    虽然王守仁觉得谢慎的话有些玄了,但细细品来也未必没有道理。

    这满朝公卿,其实都不愿意大明朝动了筋骨,美其名曰遵奉祖制。其实他们是怕动了自己的利益。

    毕竟他们才是大明现有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就连王守仁,也从中受益良多。若不是有个身为朝官的父亲,他也不可能从小就接受到那么好的优质教育。

    很难说这种制度就是错的,但确实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

    谢慎的新政就是要将这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加以纠正。

    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守仁也会自问,为什么他就想不出谢慎的这一套理论。

    直到他来到松江,接触到这些缙绅他才恍然大悟。

    他之所以没有谢慎的决断,是因为他从小就是被按照既定利益者来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