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寒门首辅 >

第153章

寒门首辅-第153章

小说: 寒门首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谢慎所知瘟疫都是集中爆发,断然没有什么征兆。像潞安府的情况已经基本可以排除是瘟疫了。

    不是瘟疫,那是什么?

    谢慎觉得水质有问题的可能性最大,便冲李同知道:“派些人去城中百姓主要饮水源打些水回来。”

    李同知虽然不明白知府大人要搞什么名堂但还是冲几名衙役沉声吩咐了一番。

    谢慎又问了几名染病的百姓,对病情的描述和那老翁都差不多。那些死去的病人也都不是立刻得了疫病死的,而是拖拖拉拉一个多月。

    谢慎和李同知返回衙门,耐心等待消息。

    等到衙役将水样取回来后,谢慎便上前一一察看。

    潞安府城的水源主要是穿城而过的苍河。

    除此之外便是城北的几口深井,不过这几处井是供府衙老爷们饮用的,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喝到。

    虽然现在不可能搞什么化学成分分析,但谢慎放眼望去,只见从苍河取样的木桶中水质浑浊不堪,完全不能饮用。而与之相对的供府衙饮用的井水则十分清澈。

    “这潞安府的百姓平日里就是饮用这么浑浊的河水吗?”

    虽然他知道这水肯定会烧过再喝。可这么浑浊,即便烧过也不会全部沉淀啊。

    李同知摇了摇头道:“这个倒不是。以前苍河的水质极好,经常能见到游鱼。可现在不但水质浑浊,连鱼也见不到了。”

    谢慎皱眉问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李同知思忖了片刻道:“大概就是地震后。”

    这便奇怪了。如果是有人投毒,将毒药投到河水里也起不到效果,不可能引发这么多人中毒。

    谢慎闭上眼睛仔细将各种线索串在一起。

    他印象中城外有不少灰褐色的土石漏出地表,看起来虽然不起眼但数量极多。

    “来人啊,去到城门外把那些暴露在外的土石取一些来。”

    这次谢慎没有假人之口,自己直接吩咐道。

    那些衙役不敢耽搁立刻前去取土石。

    别说府尊叫他们取土了,便是叫他们吃土他们也不会犹豫。

    很快衙役便将土样带了回来,谢慎察看过后脸上便浮出了笑容。

    果然和他想的一样。

    这土石不是别的,是铝矾土!他之所以确定是因为前世在科普杂志上看到过,对铝矾土外形印象深刻。

    山西布政使司地下矿产资源丰富。除了煤,最多的便是铝矾土了。

    这种矿产可以炼出氧化铝和铝,当然需要高温。以大明的生产力短期内是不太可能的。

    谢慎又记起从京师来山西赴任时发现在距离潞安府城不远处有一处火山口硫酸湖。

    起初谢慎并没有太在意,但现在看来潞安百姓中毒可能跟这个湖有很大关系。

    硫酸和铝矾土中的主要成分氧化铝反应,可以产生铝离子,铝离子通过地表水渗入地下再汇聚在苍河中。

    百姓们从苍河中打水就会喝到含有大量铝离子的河水。

    铝中毒可不是闹着玩的,轻则呕吐腹泻,重则神经衰弱痛苦身亡。

    这恰恰和潞安百姓的症状能够对上。

    当然可能还不仅仅是铝,其他氧化金属和硫酸湖中的硫酸一样可以起反应啊。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一起重金属中毒事件,却被李同知错误的当做是瘟疫。

    当然这也不能怪李同知,他毕竟不是穿越客,不可能知道铝中毒,也不可能知道硫酸和氧化铝能反应。

    但谢慎就不同了,虽然他学的是历史,但中学课本就学过氧化铝和硫酸的反应。加之山西遍地矿产已经是常识,将这些串起来自然就有了之前的推断。

    不曾想这推断是真的!

    既然是重金属中毒,需要排毒就要做到洗胃清肠。

    天然食物中有这种作用的有木耳和蘑菇,谢慎当即吩咐衙役去搜集一些木耳、蘑菇送到破庙给得病的百姓食用。

    一通吩咐完,李同知才窃窃的问道:“敢问谢大人为何会突然叫衙役们去搜集木耳、蘑菇?”

    谢慎哈哈笑道:“这可是祛除疫病的良药啊。”

    这下李同知彻底晕了。

    城中郎中试用了无数种药都不能祛除疫病,区区蘑菇木耳就能做到了?

    谢慎当然不会去跟李同知深讲什么化学反应,讲了李同知也不会懂。倒不如这么浅显的含糊过去。

    解决了“疫病”,谢慎心中大喜。

    要知道震后防疫哪怕在后世都是难题,何况在卫生条件并不算好的大明。

    如果真的是疫病大爆发,谢慎却是束手无策的。

    好在现在证明潞安百姓应该仅仅是重金属中毒,只要控制住水源便不会继续发生中毒事件了。

    当然,这有一个运送成本的问题。从邻近县调水肯定会加大花销。但什么都没有百姓身体重要,多花费一些帑银也是应该的。

    于谢慎而言,这不仅仅是防治了“疫病”,更是发现了一个聚宝盆啊。

    地震导致大量铝矾土暴露在地表,不用深采(以大明的科技条件也做不到深采。)就可以得到氧化铝的原材料,只要再解决了高温锻炼的问题似乎就可以炼铝了。

    当然这还仅仅是个设想,具体实施起来肯定有很大难度。谢慎也不是学化工的,不然此番一定可以大展拳脚了。

    。。。。。。

    。。。。。。

第三百一十二章 主政一方

    接下来的几日,染了“疫病”的潞安百姓纷纷开始了清肠清胃的饮食疗法。

    蘑菇、木耳等食材被烹制好送到了他们嘴边。

    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染了“疫病”的百姓在吃了这些菜品后病情迅速有了好转,有些竟然几日后就不再有疫病的症状。

    谢知府的美名一时间在潞安百姓中传颂开来。

    地震、“瘟疫”后长期压抑的情绪一扫而空,潞安府百姓纷纷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而在府衙之中处理公务的谢慎亦是十分欣喜。

    起初他还觉得父母官这个称呼有些矫情。但现在却再不会这么认为。

    不管是县令还是知府,都是主政一方的官员,是当地百姓的天。

    百姓们受了委屈有了难处自然想到要去找父母官哭诉。

    而父母官要像爱护自家孩子一样爱护这些百姓,为他们排忧解难。

    这是最理想情况下的官民关系,当然很多情况下不可能实现。

    谢慎在努力的让自己适应角色。从清流词臣到一方父母转变并不容易。

    毕竟父母官要做的不是刷声望,而是办实事。

    他似乎明白天子为何要将他外放了。

    谢慎实在太年轻了,十七岁的年已经做到了东宫侍讲,再往上就要熬年岁储备入阁。

    程序上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可经验能跟上吗?

    这一定是天子担心的。

    从谢慎的年纪看,在弘治朝入阁肯定是不可能的,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正德朝入阁。

    这样便需要谢慎在入阁之前积攒足够的资历。

    仅仅靠上书斗恶人权贵刷声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地方从政的经验。

    潞安屯留地震,天子便把谢慎派来救火。

    这火要是救得好,谢慎便有了资本能够堵住都察院那些言官的嘴。

    将来储备入阁就有了可能。

    如果谢慎没能处理好主政事宜,弘治皇帝也没有什么损失,最多是证明谢慎能力不足,把他从内阁储备名单里勾除罢了。

    所以,这一次看似随意的任免,竟然是谢慎仕途的一个关键点。这个点如果把握好,谢慎的仕途将会一番丰顺,再无坎坷!

    而如果他没有把握好,就将在天子心中大大失分,再想被当做重点培养对象将难如登天。

    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神童和文臣。你不去表现有的人等着去表现,你不去争无数人抢破头的去争。

    大明朝自胡惟庸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能否入阁便被文官视作仕途能否达到顶峰。

    假使能够入阁,哪怕不加封大学士的名号也会被人尊称一声阁老。这可是六部尚书都难享有的殊荣。

    人性总是贪婪的。年少时想着能够读上书就好了,读上书就会想考上秀才免除赋税徭役,考上秀才又会想着中举,中举后还想要进士登科。

    中了进士后人会变得愈发贪婪。名次好的想要留在京师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这样的热门衙门。成绩差的托关系想要去外放到油水足的州县。

    统而言之,言而统之人的这一生就是在不断自我认知并自我修正的过程。

    谢慎眼下前程似锦是因为简在帝心。但并不能保证他一直会简在帝心。故而他需要在主政潞安时拿出政绩来叫天子放心。

    正自想着徐芊芊走了进来笑声道:“夫君,我做了一碗莲子羹你快尝尝。”

    谢慎赶忙接过碗来道:“多谢娘子。”

    “一家人谢什么。”

    徐芊芊还是第一次下厨,心中满是忐忑,生怕谢慎会不喜欢,便偷偷看着他的表情。

    谢慎尝了一口羹汤只觉得味道十分纯正,由衷的赞叹道:“娘子你这手艺真是绝了。”

    徐芊芊面颊一红道:“夫君又在哄奴家开心了。”

    谢慎摇了摇头道:“哪里是哄,为夫这是真心话。娘子的手艺,便是掌勺酒楼也不在话下。”

    徐芊芊心中大喜,却是装出委屈道:“夫君肯叫我烟熏火燎的去炒菜?”

    谢慎却是走近徐芊芊身前将妻子一把搂到怀中道:“自然不舍得。”

    热气呼在徐芊芊耳中,惹的她一阵发痒,粉拳砸向谢慎胸前:“夫君真坏!”

    谢慎因为坚持每天锻炼,加之饮食的合理精细身体发育的很好,已经有了不少胸肌。

    徐芊芊粉拳砸到谢慎胸前就像砸在了铁板上反而十分的疼。

    谢慎笑声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嘛。”

    徐芊芊愕然。夫君嘴里总能说出一些歪理来,偏偏这些歪理听来还十分有道理。。。。。。

    谢慎拍了拍爱妻的后背,柔声道:“怎么样,潞安府住的可还习惯?”

    谢慎是一个大老爷们自然没什么,但徐芊芊毕竟是女儿家,长期生活在江南,只在京师待了半年。一下子转变生活习惯,谢慎真怕她有些遭不住。

    徐芊芊却是压低声音道:“没什么习惯不习惯的,只要能和夫君在一起,便是刀山火海我也愿意。”

    谢慎怜惜道:“尽说胡话,什么刀山火海的,我只要你好好的。”

    正是含情脉脉之时,鲁种田急冲冲的闯了进来道:“老爷,李同知说潞安府的豪绅设了宴席要宴请您老人家,您要不要参加?”

    平白被坏了兴致,谢慎没好气的转过头来白了鲁种田一眼道:“就不会挑时候?”

    鲁种田嘿嘿笑道:“要不,我这便去跟李同知说推掉宴席?”

    谢慎翻了一记白眼道:“推什么推!”

    任何一个地方官能不能获得好的风评考绩关键就要看能否和地方豪绅大族处好关系。

    不管是县令还是知府一般都不是本省人,这是为了不产生官绅勾结的情况。

    饶是如此,地方官和地方豪绅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

    其实稍稍一想就能明白,大明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土地。

    而大明朝的土地十有**掌握在这些豪绅手中。

    不管是春税还是秋税,朝廷都收的极少。大概是三十到四十税一,这反倒是变相便宜了拥有大量田亩土地的豪绅。

    。。。。。。

    。。。。。。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与缙绅交锋

    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是苦哈哈出身,不忍心收重税,大明朝的赋税也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且一条永不加赋就限定死了子孙后代的钱囊。

    明太祖的本意是好的,是为了大明百姓都可以吃得饱穿的暖。

    但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明朝廷的国库一直没有充盈的时候,多数时候都是勉强紧巴着过日子。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向京郊大户借钱。

    这对于一个天子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

    但天子却是毫无办法,一旦想要加税,文官们就会用一句祖宗之法不可废把皇帝堵回去。皇帝要是不甘心搞些小动作,文官们就会群起而攻之,用吐沫星子把皇帝淹死。

    至于文官们为何会如此拥护祖宗之法其实很好解释。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既得群体。

    文官本身就是大地主,由于可以免除赋税,往往其名下土地多到令人发指。

    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上除了那些皇庄,真正的民田十有**已经被文官群体兼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