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gl]重生之大唐 >

第48章

[gl]重生之大唐-第48章

小说: [gl]重生之大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媚娘赶到之时,只看到高阳策马远去的背影。




☆、第六十四章

  高阳策马远去,身影渐隐没在人群之中。武媚娘一言不发地站在那处,她身旁有侍从将她密密地护在中央,不使人群冲撞了她。
  家令是识得她的,若是没见着也就罢了,既打了照面,一声不吭地走开未免太过失礼。家令走上前从容见礼,道了一句:“下官见过夫人。”
  武媚娘将视线落在了他身上,家令不禁打了个冷噤,二年有余不见,昭仪的目光好生噬人。他忙又施了一礼:“殿下孤身而去,下官要赶去护持。”
  武媚娘目光一柔,忙道:“你快去。”
  家令一揖,翻身上马,带着一众侍从赶了上去。
  武媚娘回头看了一眼,大慈恩寺恢宏的宝殿隐在烟雾缭绕之中。总有一日,她要与殿下把臂重来,再游故地!
  她身旁有婢子,上前轻声道:“昭仪,时候不早,再不归去,恐风声走漏。”武媚娘问道:“那几串供与佛前的念珠取了么?”
  婢子回道:“取了。若有不测,便拿出来。”此处所奉为文德圣皇后,是陛下的母亲,宫中虽布置了一番,但若有意外,昭仪擅自出宫为陛下所察,也不致应对无策。凡事,都要万无一失。
  武媚娘宽和一笑,道:“今日辛苦你了。”婢子忙惶恐称不敢。武媚娘未再多言,率先登车,婢子忙跟了上去,车外不过二三仆役,余者皆在人群之中,待到皇城前,再散开,各自取道入宫。
  武媚娘换了身轻薄的衣裳,坐于殿中,默然无声地呆了许久,忽道:“采葛,我要见她。”
  先前那婢子一时没反应过来,不解道:“不知昭仪说的何人?”
  武媚娘转过头来,目光沉静地看着她:“让你来我身边的人,你必有办法将话递到她面前。”
  采葛顿时面色惨白,昭仪竟是早知道的,却从未提过一句。她立即跪伏在地,却无半句求饶之语,亦未答应武媚娘先前的话。
  起初不知,但随着采葛跟在她身边的时日渐久,武媚娘岂会半点不觉?当日入宫,她孤身一人,陛下安置她在蓬莱宫,如此恩宠,深受后宫嫉恨,她身边无可用之人,正欲择数宫人收服做心腹,机敏忠诚的采葛便被派到了她的身边,随之而来,是后宫隐没在各处的宫人之中一条庞大的人脉。
  她就知道了,那是殿下派来的人。殿下一直都在,以她的方式,在保护她。正是这些暗中听命与她的宫人,让她逐渐立稳,反击,直至如今大获全胜。
  武媚娘重复了一遍:“我要见她。”
  采葛稽首道:“婢子受高阳殿下大恩,为殿下驱使已有十载。然,当初殿下令婢子忠于昭仪,便已出了殿下的门墙。”她是高阳早前背着太宗在宫里埋下的一群人中的一个。
  武媚娘眼中一黯:“她不许你与她通话?”
  采葛颔首:“除非昭仪有性命之忧。”
  武媚娘顿时眼睛一亮:“那就告诉她……告诉她我命堪忧,危在旦夕……”她直觉自己有些疯魔了,不见她还忍得住,一旦见了,思念无半点安慰反倒愈加蔓延。
  采葛本不敢拒,但此事是万万做不得的,她是个聪明人,不然也不会被高阳选来侍奉武媚娘,虽不知昭仪与长公主有何渊源,也知此时不宜乱,她道:“婢子不欺旧主。”谎报这样要命的假消息也太欺负人了。
  武媚娘愣了愣,殿中无旁人,多年养下的谨慎,她一入门便遣了众婢下去,武媚娘的目光再度黯淡,比方才更为无神:“你做得好,心慌意乱之下说的话,是不能当真的,纵使发自肺腑,也只能当做胡言乱语。”
  采葛不语。
  门忽被推开,皇帝未经同禀未叩门自己便进了来。采葛立即起身,再自然不过地扶着武媚娘起身,武媚娘瞬间便改换了神色,笑意吟吟,道:“陛下来了,何事开怀?”
  皇帝闻言,本隐忍着笑,当即便笑了出来,快步上前执武媚娘之手道:“媚娘,国舅许了朕,明日朕便下诏废后,王氏那毒妇往后再也害不到你了!”
  意料之中之事。武媚娘愧疚又不安:“皇后是陛下结发之妻,因我而生隙,我心实在不安,陛下去见一见她吧,她必有话要与陛下说。”
  皇帝冷哼一声,道:“那毒妇,先欲杀我爱妃,后又杀我爱子,如此不贤良,本不配为朕之妻。原先因先帝所赐,不得不容忍她,现在,”他深情望向武媚娘,“朕要立你为后,偿你这数年委屈。”
  终于说出来了,武媚娘垂首道:“大臣不肯应的,陛下何必为我与大臣作对。”她身后的采葛这时悄悄退了出去。
  皇帝道:“岂是朕与他们作对?分明是他们不敬朕之言。”
  武媚娘见采葛出去,与门外一婢子低语了两句,那婢子便隐了出去。武媚娘弯唇一笑,与皇帝道:“皆是国之栋梁,也是为陛下着想。”
  皇帝便有些不悦,哪个皇帝不愿令则行,禁则止,他们分明是要约束他:“为朕着想就该让朕过得舒服,朕要谁做皇后,就谁做皇后。”
  武媚娘看了看他,心中越是为他的狂妄与薄情恶心,眼中的情意便越是深不见底,她笑着道:“陛下还是去看看皇后吧,明日她就不是皇后了,一定很想陛下。”
  皇帝不想见皇后,但也不愿被人说无情,何况,皇后虽歹毒,也侍奉了他多年,也记得新婚之夜,她装作新妇,容貌婉约而秀丽。不如去见她一次,看看她可知过改过。
  皇帝叹息道:“委屈你了,皇后若是早如你懂事大度,何至于此?唉,朕便去看看她。”
  武媚娘一言不发,微微低首,嘴角翘起一点,眼中略带清愁不舍,看得皇帝很是心疼,果然只有媚娘是最为他着想的,重重地握了武媚娘的手道:“朕过会儿再来看你。”
  皇帝一走,采葛便上前来,好奇道:“昭仪何必让陛下去见皇后,若是皇后说了什么,让陛下回心转意了岂不麻烦?”
  武媚娘一面净手,一面淡漠道:“她如能有让陛下回心转意的本事,便不会弄到现在这样了。她若知晓她将被废陛下视她为毒妇,只会歇斯底里,让人厌憎——毕竟她没害过陛下,与其让陛下废了她又想起她,不如此时便彻底绝了他念。”皇帝这种性子,谁知废了王氏后,过几年见了什么不顺心的会不会忽然又忆起她的好,与其到时再生事,不如眼下就将事做绝,让王氏留给皇帝一个扭曲可憎的形象。
  采葛恍然,笑道:“阿箬已去了,定能在陛下到前便将陛下适才所说那几句话传到皇后耳中。”
  那几句话,足够让皇后发狂了。
  武媚娘并无得意之色,她最为难受的便是功不可毕于一役,她与高阳隔得还是那样远。今日殿下已看到她了,却快速地避走开,分明是不愿见她。武媚娘心中很慌,思念是随时日累积的,慌乱也扎根在了她的心中。
  她已无路可退,惟有破釜沉舟。她们,终有重新厮守的一日,这是支撑着她的唯一信念。
  让武媚娘深深挂念的高阳策马回府,见到武媚娘,她心情很不好。
  她刚一下马,入得府门杨琳便奔了来,见了高阳,深深一拜道:“殿下大喜,陛下已拟诏,明日便可宣读废后。”
  他已升任了御史大夫,又做回了御史,官阶却高了六级,跟着殿下混简直扶摇直上,幸而他聪明,早了几年便投在殿下门下,放到现在,高阳长公主的门墙非他可攀。
  高阳觉得胸口一阵闷堵,先是废后,再来便是立后了。她只说了二字:“甚好。”
  杨綝面有喜色,想了一想,又道:“下官再为殿下探新闻。”后面的事才是关键,若让别人做了皇后,那还不如王氏。
  高阳道:“你那里有的几件牵涉萧氏父兄的案子,可理一理送上去了。”萧淑妃儿子死了,万分伤心,先与皇后当面决裂,后又口口声声说是武昭仪害了素节,皇帝怜她丧子,很是包容她。高阳早搜集了把柄,只等关键时刻拿出来,让她无处翻身。
  杨綝心中一片亮堂:“下官领会得,这便去写本章上奏。”
  高阳抬头望了望天,道:“再思,快起风了。”
  再思是杨綝的字,他闻言忙道:“愿为殿下鞍前马后,遮风挡雨。”
  高阳一笑,返身入了内室。
  当夜,果然狂风大作,立政殿中不断传来皇后痛苦绝望的嘶喊与咒骂。皇帝去了不过片刻,便怒气冲冲地走了出来,扬言再不见此疯妇,将她别处囚禁。
  宫中鸡犬不宁,高阳长公主却是一片静谧。风声呼啸半夜,高阳始终浑噩难眠,不久又有雨,伴随着电闪雷鸣。高阳坐起,宽大的榻上她瘦弱的身躯犹显渺小。
  闪电划破天际,映在窗纸上,高阳赤足踏在地板上,不知怎么,她很想离开这里,到无相熟之人的地方去。
  若是她又一次死在永徽四年的春日,与上一世会有什么不同。
  地板是凉的,高阳走出房门,孤身坐在檐下看雨。雨势渐大,春雷阵阵,高阳往后坐了坐,以免雨水溅了她。庭前一片清新,在雨雾之中显出片片的哀愁来。高阳靠着倚栏,身上只穿了一件单薄的中衣,也不觉多冷。侍婢们都遣出园去了,那时因阿武在,她不愿人见了她们的耳鬓厮磨,夜间便不令人侍奉,渴了需人倒水,凉了需人盖被,都是她与阿武相互照顾。这样的日子很快乐,可惜太短了。阿武走以后,不知为何,她也未再让她们回来,漫漫长夜,她不需任何人陪伴,她只想一个人。
  人来过,总会留下点东西。这座府邸,处处都保留着阿武住过的痕迹,她利落地走了,却留她每日在此睹物思人。
  高阳揉了揉作痛不止的头颅,撑着柱子站了起来,踱回内室。
  雨渐渐小了,风也止了,不知明日是晴是雨。




☆、第六十五章

  王皇后众望所归地被废。接下去,长孙无忌先众人一步,请皇帝立新后。他是看出来了,他的倒霉外甥越来越有昏聩的趋势,先废后,再立后,他想立武氏。
  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大臣后悔死了,当年皇帝迎武氏入宫是先斩后奏的,把人先弄进去了。他们没来得及谏,后面补谏,让皇帝把武氏弄出来,当时褚遂良如是道:“陛下为天下表率,行为天下之则,言为天下之律,当甚行之,勿开恶例,”不要让百姓有样学样,又道:“《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每览前古,常兴叹不止。幽王纳褒姒之时岂知亡国之事?陛下有此为前鉴,为何不法己身?”
  然后重臣纷纷上表,要求皇帝谨慎,将宠武氏等同与亡国。皇帝差点顶不住,但武氏运道委实好,西突厥来犯,窦州、义州蛮酋先后反,大臣们不得不暂放下武氏,将重心转到国家大事上。皇帝调兵遣将,打了几场胜仗,威望大涨,等外夷平,内乱灭,再扭过头来的时候,武氏有子,说什么都晚了。
  弄到现在这样子。长孙无忌等人决定扭转一下,武氏一看就没王氏好摆布,陛下身边有这样一个人,非祥兆。说起来,淑妃都比昭仪合适,可惜淑妃家人在这时弄出了些事,不好提她了。且长孙无忌还查出淑妃事中有高阳长公主的手笔。
  皇帝一听长孙无忌说要立新后,很开心,正要暗示人来倡昭仪,他现在有经验了,知道皇帝要保持神秘,有想法要从大臣的口中说出。长孙无忌又道:“向者先帝临崩,执陛下之手谓臣:‘朕佳儿佳妇,今以托付。’现王后已废,臣无能,愧对先帝。今再择新后,不可不慎之再慎。”
  皇帝将武昭仪三字留在口中,未言。
  长孙无忌又道:“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之家。臣伏请选天下令族之女。”他们家就有不错的女孩,陛下你要不要考虑?
  皇帝默默地将武昭仪咽了回去。他没答应长孙无忌,草草退朝了,今日不宜提议昭仪,必要有人首倡方好。
  可惜,没人。皇帝遍观内外,没一个大臣肯上表。这事比当初立太子名声还不好听,无人愿做出头鸟。
  皇帝很生气,武媚娘与高阳就没指望过他,默默地各自调遣,即便不曾碰面交流,却配合地天衣无缝,一个找口才好的上表首倡,一个联合大臣,只等有人提出,便附议。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在王德俭的撺掇下,叩阁上表,请立昭仪为后。
  皇帝再问众臣,李世勣与李君羡皆称:“此陛下家事,陛下自断之。”许敬宗则当朝宣言:“田舍翁秋日多收三斛粮尚思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公事,奈何阻之?”
  大家都觉得许敬宗的话很无耻,很没有臣节。但是皇帝喜欢听,武媚娘揪准皇帝欲收拢大权的心思,趁机言许敬宗等臣之忠,褚遂良等人之“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