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重生之大唐-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阳现在对如何做一个令陛下满意喜欢的女儿非常的得心应手,即便她仍对前路怀有畏惧,感觉迷茫,但并不妨碍她打下最好最坚实的基础。待晋阳在婢子们的连番哄劝下好不容易喝下一碗苦药汁,高阳便对李世民道:“是时候用晚饭了,阿爹可要留了饭再走?”
李世民看了看墙角的铜漏,果真不早了,便摇了摇头:“不,我召了无忌,眼下怕是已在甘露殿等着了。”
听到无忌二字,高阳耳朵动了动,但她脸上没有半丝不对,上一世都没斗过长孙无忌,更别说眼下还什么势力都没有,她并不以为现在的她能和谁做对。
李世民走了,走的时候,顺手还将那乳母带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五章
从那以后,高阳再未在这偌大的太极宫中见过那位见识浅薄、自命不凡的乳母。
隔了一日,晋阳仍旧不见好,李世民得知后,便令太医长驻立政殿,直到晋阳病愈才许他回太医院供职。这一来,便一直拖到了来年二月。
贞观十一年二月,李世民改封蜀王恪为吴王,其同母弟梁王愔改封蜀王,又令此二人并齐王祐离京之藩。
长安城中一下子少了三位亲王,与此同时,宫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帝宣布要亲自抚养九子晋王与晋阳公主,又将离甘露殿最近的安仁殿赐予高阳公主居住。
相较皇帝亲自抚育皇子而言,赐一座宫殿给一位公主就是一件小事,朝臣们的目光俱停留在晋王事上,然而在高阳心中,这就是大事,因为,这与上一世不一样了,上一世她住的是景致幽静大方,却并不与甘露殿如此接近的山池院!这于她而言意义不同凡响,这便意味着她可着手更改命运,意味着这世上的事并非是照着划好的道道进行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日,天高云阔,韦贵妃亲自前来坐镇,监督宫人将高阳公主的行李物件并这位公主殿下一道打包拎去了安仁殿。自此,立政殿才是真正的空下来了。
高阳听得一声低沉的碰响,回头便见立政殿庄严高阔的大门已紧紧合上,她不禁在心中细数,立政殿将会一直空置,直到十二年后,九郎即位,册王氏为后,这立政殿才会迎来新的主人,而九郎素不喜太极宫,以为太极卑下,常往东内大明宫居住,王氏为后,自然相随,这立政殿,还是空置的时候居多。
时日无多,眼下是贞观十一年,再过三年,陛下便会将她许配房遗爱,虽然不曾立即便下嫁,但天子一言九鼎,出口的话,岂能轻易更改?她要在此之前便让阿爹打消念头才行。然而,最令高阳迷茫为难的却非这一件,而是,她究竟要走怎样一条路。
她近日读史,见史上固有吕后之流乱朝乱政,为后世唾骂,亦有贤德明后自成本纪千古称颂。前者祸国殃民,为一己之私,争权夺利,后者心怀天下心胸为寻常人所不及。二者高下立判。如此细想来,她前世所为,与一个房遗直争斗,着实是目光短浅,史书又将如何记载她?
而今世,她又该何去何从?
高阳眼中的迷茫越发浓郁,韦贵妃先行,半天不见人跟上,回头一看,便见高阳愣愣的看着那冷冰冰的宫门,小嘴紧抿,一言不发。韦贵妃自然便以为她是留恋故居,忙上前哄了:“安仁殿一应俱全,样样精细,你必会喜欢的,快去看看新房舍罢,晚间陛下也会来,到时也好说道说道。”
高阳立即收敛起面上的怅然,回头笑与韦贵妃言:“正是呢,今日多谢贵妃啦,改日贵妃有要出力的但与我言,必来与您效力。”
她这一开朗,说得韦贵妃也开了笑容,虚点了她一记,嗔道:“你个鬼灵精。”
“贵妃笑了就是,总不能先令您劳力,再令您劳心。”高阳回过神来就是落落大方,一面走一面笑。韦贵妃倒是真的笑出来了,这太极宫偌大,最不缺的便是人,聪明人就爱与聪明人说话,位高者,更爱与说起话来不累人的人交谈,若是高阳一直怏怏不悦,韦贵妃想必也会哄到她乐了,但心中的评价必然是不好的,不若现在,众人皆乐。韦贵妃看了眼高阳光彩四溢的面容,心道,难怪陛下如此看重十七娘。
又有韦贵妃之女临川公主也在,一行人说说笑笑,浩浩荡荡的就到了安仁殿。
安仁殿空阔,殿后还有秀丽的小花园,较之高阳从前所居山池院更为别致,亦更为宽敞,高阳生来尊贵,与饮食穿住之上讲究精细,眼光甚是挑剔,便是如此,看到眼前这情景也是满意了。陛下对她,比上一世更为关心优待。
安仁殿与甘露殿不过一墙之隔,这边刚安顿好,那边李世民就来了,还带着晋王一起,来贺妹妹入住新居。
这二人还不是空着手来的,李世民带了一方古砚,晋王携上古玉佩,充作贺礼。
高阳欢喜的收下贺礼,令人将古砚置于书桌之上,也与晋王道谢,表达了对他所赠之礼的喜欢。
晋王见此,悄悄松了口气,他真怕十七娘不喜欢,所赠之礼若不得人喜欢,岂不是尴尬?这回倒好了。
对其他皇子不了解,高阳对晋王却是知之甚深的,她笑了笑,请两位“远客”坐下用茶。
“兕子呢?怎地没来?”高阳一开口就问。
晋王先道:“兕子本也要来的,只是昨晚又受了点凉,阿爹便很不敢让她出来吹风。”语气里包含担忧。
不知是晋阳本身底子弱,竟上回一病,都引了出来,还是旁的什么,这段时间,晋阳总是不舒服,不时的就风寒咳嗽,精神也不好。
高阳忙问“太医如何诊断?”
“需静养。”晋王再道。
高阳皱眉,这样可不行,上一世晋阳就是这样,一直静养着,却始终未见成效。她转头与李世民出主意道:“但凡疾病,越早医治越易痊愈,越拖延则越易入肌骨,阿爹不如延天下名医,为兕子诊治?”
李世民迟疑道:“天下名医皆供职于太医院,民间何来医术超凡之人?”
“许有不愿入仕的呢?”
李世民仍有迟疑,但转而想到有些才俊隐于市而不愿入仕,这等人大多真性情,必能极言直谏,说不定还能再得一魏征那般的直臣,这两件事恰可一同执行,便颔首:“我去令人暗访。”
高阳见李世民答应了,便稍安心,她知民间有一药石名家,名作孙思邈,此时名声不显,再过几年便会以年高体健被地方官员举荐入京。此人医术高超,用药别具一格,且犹注重养生,正适合兕子眼下的情况。
一旁晋王安静的听二人说话,见高阳竟还说动了皇帝,看高阳的目光也带有一丝不同,似乎更郑重了一些,这一分郑重恰好被高阳纳入眼中,她心头猛然一动,突然生出一个想法来。
她既知后事,为何不利用这一先知,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这一席之地并非后宫,亦非往日房府区区一个家主之位,而是得人尊敬,说话掷地有声,做事有人追随的重权在握。不依附于任何一个男人,房遗爱不行,谁都不行。她不想嫁给房遗爱,也不想嫁给其他任何一个男人,为人、妻子,生儿育女的滋味她已尝过,也不过如此。嫁了人,她之所思所想,所谋所划便是为了另一个家族,不嫁人,她做的就全是为自己。
早先便觉谁人都依靠不住,不如只仰仗于自己,只是那时她单有这样一个念想,究竟如何实行,却是不知的。眼下她仍不知究竟要怎样去做,但眼前却已打开了一幅新天地,那里绿草悠悠,生机盎然,那里从无人踏足,竟是一片新鲜待垦之地。
她要做成这一件事,做成这一件事,不单今后有立足之地,有自保之力,且能开天辟地,做成前人所不能做之事。
高阳心跳噗噗,望向晋王的目光柔和无比,简直可滴得出水来。三位嫡皇子中,太子不肖,魏王凶险,唯有晋王,孝敬仁弱,有容人之量。上一世的事,她虽也怪晋王,但最恨的却是长孙无忌,而今,晋王在她心中又有了更大的用场。
晋王硬是没看出高阳眼底那一抹精明的算计,反为她那善意温柔的目光所感,笑容干净斯文的对她道:“而今十七娘住的近了,日后也可常来常往,有什么事,叫一声便是,我必不推拒。”
高阳偏了偏头,笑意恬然,天真无邪:“有九郎这一句,我是再不好客气的啦。”
李世民见兄妹二人和谐,亦是高兴,想到晋阳若能也这般活泼恣意便好了,下决心明日便使人暗访,定要好好的寻个名医来,治愈晋阳。
由此,父子兄妹,尽欢而散。
作者有话要说: 阿武快来了,她还是个青涩的小姑娘,很单纯的,你们不要欺负她。
☆、第六章
良才美玉难得,名医如是。宫中派出人去,过了数月仍未闻得音讯。天下良医,俱收于太医院,外面的大夫颇有不及,要打听一个医术高明人人称颂的神医并非易事。
外出暗访者一直无佳音。
皇帝自正月起便忙着广制封建的事。朝廷将高祖子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为刺史,咸令子孙世袭,又封长孙无忌等十四位功臣为刺史,亦令其子孙世袭罔替,君臣一同,共守李唐江山。
这事是皇帝欲仿周制,以期李唐如周,国祚绵长,但长孙无忌等重臣皆以为不可,父贤,子未必贤,此制古陋。皇帝固行之。
高阳既然对自己未来的路有所打算,近日就在宫里读书,时不时又与晋王与晋阳小聚,偶尔有问晋王前朝事,晋王皆知无不言,他对朝廷里的事并不如何感兴趣,倒是初显风流多情的本性,爱与王孙游玩。
宫里同龄孩子不多,大的出宫建府,参知政事,小的才会走路,实在说不到一处,如晋王,说他小,却已懂事了,说他大,又远未到娶妻的年岁,也不能上朝听政,是个闲人。高阳与晋王看起来年龄相当,且高阳又摸得准晋王的脾气,二人往来不过一两趟,晋王便爱主动与高阳接近。
今早朝里又在争吵广制封建的事。晋王在书斋听闻后便闷闷的,跑来寻高阳说话。
高阳那时正伏于案上,头枕自己修长光洁的手臂,少女体态初现的公主殿下,莹润如芙蕖,娇艳若玫瑰,慵懒惬意的执一枚如意结在看。
晋王一来便见这样一个景象,他的姐姐们都是美人,眼前又有一枚皇家高贵优雅的美人在长成,晋王心情顿时就舒畅起来,一坐下,不等高阳发问,便忍不住主动抱怨起来:“各自分封,世袭罔替,便如周朝那般,诸侯外尊周天子,内各攘边境,无需争斗,安逸舒适,百姓和乐,有什么不好?大臣们俱可受益,真不知他们反对的什么!”
语气里颇多不满,晋王说完,又有点尴尬,十七娘比他还小呢,怎么会知道?在他看来,高阳问他朝事,也只是小女孩的好奇罢了,朝事繁琐,他听着都烦,难为十七娘还能听得津津有味。
正欲说些旁的,就听高阳懒洋洋的道:“御史已说了,父贤子未必贤,若行此事,坑害了社稷该如何?”
这一说,晋王又有了新的怨言:“纵使如此,周历八百年,总不是假的罢?”
高阳笑了笑,周历八百年是不假,周天子仿若虚设也是真的,分封之后便要之国就藩远离京师重地,长孙无忌等人,怎么肯走?必定会锲而不舍的进谏。陛下如今仍在坚持,再过两年便会叫众臣说动了。见晋王仍旧不解,便提醒了他一句:“陛下今日又叫大臣驳了,此事关乎李家天下,回来说不定就会问你,你可要想好怎么答。”虽说有太子贤德,魏王英明,但晋王也不可不通道理,此时太子在东宫,魏王于王府,隔得远,要问,也只有住在眼前的晋王是最好人选。
晋王听罢,沮丧的嘟哝:“阿舅真是多事。”转眼看到高阳手中的如意结,脸色又亮了,指着道:“这东西做得别致,哪儿来的?”
“自己做来玩的。”高阳终于直起身来,将亲手编制的大红如意结放到一旁的几上,身子微微一斜,便优雅的靠到了贵妃榻上。
晋王便想讨了去赏玩:“十七娘心思灵巧,这个,不如就与我了。”
高阳笑嗔他:“与你,你又要与哪个美人儿?我的物件儿,可不能随随便便的流到什么阿猫阿狗手中。”
说得晋王也笑了,被埋汰了也不生气,忆起一事,以调侃的语气道:“宫外有流言,已故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女,年十四,貌美无双,不知阿爹是否会召其入宫。”
武士彟?本是件风流韵事,高阳听过笑笑便罢了,只是武士彟之名似乎在哪儿听过,不由便问:“武士彟是何人?”
晋王也不知,不大肯定的道:“仿佛是个商贾?有功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