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凰涅天下-第4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察哥在这里。兴灵无帅,能挡北军几何?”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同样的道理,十将易得,一帅难求。
种瑜心道,雷动必然还有其他手段,否则伐夏战争越久,对北廷越不利——但雷动的凭恃是什么呢?
他看了卫希颜一眼,认定这位必然知晓些内情。
卫希颜神色依旧淡然,接过种瑜的话道:“除了种靖岚说的这四项外,还要加一项——北廷职方司的情报能力。之前对金作战能够胜利,谍报细作占有大功。如今对夏作战亦如此,地理形势、军镇布防、朝堂动向等,刺探得越详细,战争就事半功倍。”她话中带着深意道,“有时候,战争的胜负并不决于战场之上。”
丁起忍不住问:“卫国师的意思是……?”
卫希颜道:“雷动枭雄之辈,权略智计过人,不做无把握之事,伐夏之前,岂会不顾虑我朝出兵?除非,这场战争不会打多久。想来,雷动灭夏还有其他凭恃。”
议事厅沉静下来。
过了一会,赵构看向卫希颜道:“南北必一统焉,枢府可有谋略?”
皇帝这话问得高明了,不再逼迫枢府出兵,而是问南北统一的大业——枢密院决军国大事,拿个谋略出来吧!
卫希颜心中自有盘算。
在攻打金国之前,她和名可秀就多次议过南北如何一统。金国灭亡后,她和雷动松蓬山之议,立下约定——西夏灭亡,南北一统。
她目光掠过长桌对面的八位宰执,回应皇帝的话道:“南北两宋,是同根兄弟。陛下与北面那位君主,是叔侄。靖康国危,先帝废宁王(赵桓)帝位,诏立陛下,但民间也有诽议,说先帝当时已经神智不清,废立诏书是他人写的伪诏——当然这肯是从北廷传出的诬蔑之论。但后世史书怎么写,谁又知道呢?无论正朔之争如何,南北君主俱出赵家,分别为南北军民臣服,这是事实。而北廷因占地利之便,遂可逐去侵宋胡族,挥师北进,灭宋寇仇;吾朝虽也渡海北进,亡金有份,但公正而论,建功不如北廷;如今再伐西夏,若收复西北之土,则天下皆认为北廷承继祖宗之志,复燕云、亡西夏,建业功勋盖过吾朝,应当为赵宋正统。”
在位十年,赵构城府已经历练得很深,但闻听此话也不由变了脸色。
议事厅内气氛很微妙,宰执们都木着个脸,谁都不愿在这时候接话,这种敏感遭忌的话也只有卫希颜敢直言不讳地挑破。
“如今,北廷挥师举伐西夏,此正是完成大宋历代先帝未竟之功业。若吾朝于此时兴兵北进,敢问陛下及诸位相公,这檄文中如何称道?说北边君主是伪帝,吾朝北伐是讨伐伪朝,一统中原,恢复赵宋正朔?——只怕难堵天下悠悠之口,说真了剖白了,那就是‘趁火打劫’。”
赵构心中怒意腾生,又强自按捺了下去,且听她说下去。
卫希颜仿佛毫不在意皇帝越来越冷的脸色,声音平静如恒,“当然,南北终须一统,不能这么分裂下去。但不能为了统一,把中原打得败坏了。战争打起来,死的不止是两方将士,还有两方百姓,无论哪边的百姓都是大宋的子民。战火一起,又不知多少地方将成废墟,良田庄稼,城池房屋……,这可不是攻金攻夏,伤筋动骨都是大宋的基业。打得越厉害,收拾重建起来就越费力。这场战争迟早要打,但何时打,怎么打,却须得顾虑周全。”
她看了一眼对面的宰执们,语气仿佛带着两分嘲讽,“你们士大夫治天下,总是讲仁义为道——这南北统一之战不是讨伐胡虏,对面同样是宋室百姓,不知还讲不讲仁义?又怎样才算仁义?如今朝廷在议南北大业,有多少是从天下安治出发?又有多少是为大宋万民考虑?是为了千秋功业?还是为了官升得更高,手握的权力更大?”
她眉毛一扬,敛去了嘲讽,语气很诚挚、很真心地赞道:“当然,陛下是仁德之君,诸公是圣人门生,想来必是为了天下万民的福祉。”
赵构顿觉一口气上不上下不下,噎得难受。
宰执们的表情也仿佛吞了一个生鸡蛋。李邴后背冒汗,木着脸充愣。种瑜已经回到座位,一派肃然表情,暗里笑得打跌。
“以枢府意见,不赞成此时出兵。南北统一,是光明正大的事,要战也要光明正大。此时出兵,只会予人话柄,两军对阵,攻讦起来,恐会影响将士军心。——不过,枢府职事,只论兵事;至于仁义与否当由政事堂处之。若朝廷执意出兵,枢府便执兵事而行——朝廷颁下出兵诏书和宣战檄文,江北行营即开拔北进。”
卫希颜这话是摆明了,此时开战不道义,枢府不建议出兵,皇帝和政事堂执意要战,那就下诏,枢府不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赵构心中虽有不满,但卫希颜不再阻挠出兵,让他暗中吁了口气。至于史书笔削,只要完成南北一统的大业,恢复赵宋天下,他就是后世子孙仰望的中兴之主,多的是歌功颂德,还怕什么污名,再多的非议也被功业掩盖去了。
但宰执们与皇帝的想法不太一样。
史官评皇帝是论帝王业,不论私德,但评文臣就不是只着眼功业,品性、德行、清名,都有落笔法处。所以说得俗白一点:皇帝可以不要脸,士大夫却要脸。
叶梦得觑见范宗尹面上如罩寒霜,心中暗乐:这起诏写词头的活儿这位是捋不脱了。史官的笔最是刻薄,谁起诏谁倒霉。
按常规讲,出兵诏书和宣战檄文都应由枢府写词头,即诏书草稿,政事堂同意签押,呈皇帝御批,再交由中书舍人按格式书写并修辞,才是正式诏书。但卫希颜已经明白地将球踢给政事堂——枢府不赞成出兵,所以不起诏。
叶梦得心想,即使范宗尹写了词头,他也不会签押——在草诏上签押表示同意——否则以后难逃非议。他本就不赞成出兵,更犯不着为了皇帝的急切,把自己给搭上去。
宰执们心思沉浮不定,有犹豫动摇的,也有决意不变的。
“政事堂,明日早朝前,词头呈御前。”赵构直接下令起诏,不容政事堂再议同不同意出兵。
丁起心中不悦,脸上却没有显出颜色来。
众人起身行礼,送走赵构。跟着,宰执们也散去。
***
种瑜吊儿郎当地坐在相阁的扶手椅上,手里转着釉色茶盏,口里啧啧道:“你就不担心惹恼了赵官家?”
卫希颜神色悠悠,“我哪句话说得不对了?句句合着仁义、道理,没有谤君,也没有批评哪位相公。君是仁君,臣是贤臣,个个都是圣人门生。”
种瑜哈哈大笑,“你这明赞比真嘲还要戳人心窝子。我看赵官家恨不得杀了你。”
“心想不等于事成。”卫希颜从来没有将赵构的痛恨放在心上,她口里说着似乎和军议无关的话,“已是建炎十年,后。宫还没生出一个蛋来。听说,谏议院又在议皇帝收养子嗣的事……。如果宗室择不出合适子弟也无妨,临安城另一位赵官家还是生得出儿子的。”
种瑜慢慢睁大眼,然后弯下腰笑得喘气,“行,你行。比起南北大业,估计宫里那位赵官家对子嗣更上心。合着你将宁王带回来,是给宫里那位添堵呀。啧,这下连后备都有了。国朝不愁无君呀。”
卫希颜道:“行了,你这就回府,看看父母妻儿便回江北。过不了两天,京里就要闹腾起来了。这事你们武臣都不要沾。”她表情严肃,“回到行营,命令各军做好开战准备,军营训练加重一倍,无病不得允假,无事不得出营。——说不准何时就开打。”
种瑜哎哟一声,“你倒是给个准话。还有可秀到底是咋想的?”
卫希颜一副莫测表情,“佛曰:不可说。——总之,加强训练,做好备战就是了。”
种瑜气得跳起来,“佛曰个鸟,你是道士,道士!”
“要不,你去问可秀。”
种瑜眼里飞刀子,起身拂袖走人,动作一气呵成。
他能从名可秀嘴里掏出话来才怪了,从小到大,斗智就没赢过一回。
得了,管她怎么折腾,他是武臣,服从命令就行了。反正,让赵官家各种不顺心,他很乐意旁观——赵佶的儿子,他一个都没好感。没有比较还好说,有了比较,真是鱼目比珍珠。
作者有话要说:皇帝下不出蛋,好郁闷~~~~
正文 360尊王攘夷
宋代的原始(早期)工业经济。
宋代,正处在汉唐和明清之间。汉唐的立国基础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气息浓厚;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之基础上,已经生长出城市、货币、商业、信用、海外贸易等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雇佣劳动、包买商惯例、商业信用、集资合伙等新生事物均有踪迹可觅;已然处在迈向近代社会的前夜。
与汉唐相比;宋代经济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商品经济成分在传统社会母胎中的急速成长。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剩余率的提高;煤铁革命的出现,手工业生产的扩大,以及运输工具(如漕船、海船)的进步和交通条件(如汴河和沿海海运)的改善;原始(早期)工业化进程得以启动。
就欧洲而言,早在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中,分布在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小型手工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集中表现为从资金、企业主、工人、技术乃至市场等方面,为其后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美国学者门德尔斯为此提出了“原始工业化”理论。
在他看来,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原始工业化和工厂(机器)工业化这样两个阶段,所谓原始工业化进程就是“传统组织的、为市场的、主要分布在农村的工业的迅速发展”。
为了与早就存在的家庭手工业相区别,原始工业化进程由区域经济内同时并存的三种要素构成,即乡村工业、外部市场和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由于城市是批发商人的基地,技术、资本密集,城市甚至通过商业资本参与、支配乡村地区的某些手工业生产,这样城市就构成了原始工业化进程的第四个要素。
其后不久,德国学者克里特等人进一步把原始工业化定义为“其人口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为区问市场或国际市场进行大批量的工业商品生产的农村地区的发展”。其意义在于把人口作为第五个要素引入了原始工业化理论,而且由此引发出原始工业化进程赖以孕育的历史过程及其内部机制。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构成原始工业化进程的五个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一个要素就是“为市场而生产”。门德尔斯、克里特等人对市场的强调,应该说是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考察相一致的——所谓“为市场而生产”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生产。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盛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市场的扩大,包括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都在急速扩大。而在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历史环境中,宋代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不仅在时间上早于地中海北岸国家和英伦三岛,就是在规模和水平上也毫无逊色之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煤铁革命的发生和民营需冶作坊中雇佣劳动的出现。
北宋以铁产量的激增和灌钢法的推广为标志,迎来了中国冶铁铸造业的第二个重大变革期。这个变革是由煤的规模开采和工业利用(如炼铁、烧瓷)所激发的。史实表明,北宋河东(今山西)、河北、陕西等路的煤炭采掘业相当发达。为了和原先的木炭(时称“软炭”)相区别,宋代出现了“石炭”、“需炭”等词来专指煤炭。
煤炭采掘业的兴起既缓解了传统柴炭燃料短缺的矛盾,提高了铁的产量,同时又因炉温和冶炼效率的提高而推动了铸造技术的变革,特别是以“生熟杂镖”为特征的灌钢法的大面积推广,以及作为这一切之必然结果的农具和各类工具之熟铁钢刃化等,这些重大进展构成一幅宋代煤铁革命的壮观景象。
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指出,徐州附近利国监所辖“三十六冶”中已经产生雇佣关系。据苏轼所言,这36个民营铁冶作坊各有百余名工人,已具手工工场气象;各冶炉主“藏镪巨万”,官府关闭河北市场(“利国监铁不许入河北”),冶户皆有“失业之忧”,不久取消禁令,“使铁北行”,冶户“皆悦而听命”,可见这是商品生产,且已拥有区间市场。而总数达三四千名的冶铁工人多是“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反映他们已经不同程度地脱离土地,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