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重生]两都纪事 >

第59章

[重生]两都纪事-第59章

小说: [重生]两都纪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崩系鄣南鲁〈游藓玫模人登穑还撬赖锰迕嬗敕癜樟恕
    余笙听她言语中都只在为唐潆着想,心中一慌,不由颤声问道:“阿嫂,你对小七莫非……”
    太后缄默了少顷,轻声道:“大抵罢。”
    薄玉答应留京几日,正事暂且告一段落,唐潆与她一道往长乐殿中走出。
    才出了正殿,便听闻西苑的方向嘈杂得很,隐约可闻鞭笞声与小孩的哭声,颇不寻常。
    恐惊扰主子,池再忙遣人去查看是怎生个情况。
    片刻后,随着西苑归为寂静,便有人来回:“陛下,小事而已。掖庭一个奴婢趁着用午饭的时候逃了出来,已被掖庭的人带回去了。”
    这内侍不知点到即止,竟絮叨起来:“这奴婢难不成以为自己的娘曾是只金凤凰,她便同是个落难的小姐?生来便在掖庭,几次三番了,挨了几顿打,都不知长记性……”
    宫人最忌多话。池再觑了觑唐潆的脸色,一拍他脑袋,连声呵斥了他几句,直将内侍吓得脸色发白,双腿发软,跪倒在地,哀声求饶。
    唐潆不以为意,只是听他说来,适才西苑那奴婢身份颇有些特殊,便问池再。
    池再犹豫着道:“是郑王世子的遗孀与遗腹子。郑王谋逆,世子亦随其父伏诛,世子妃那时有孕,殿下仁慈,减免了罪罚,容她于掖庭干些粗浅的杂活。”
    郑王世子,遗孀?
    唐潆一面想着,一面往前走,秀眉微蹙。池再见状,以为她是想起了数年前同室操戈手刃血亲的旧事,心中受了触动。
    却不知,她只是忽然想起一事来。
    这事,虽不急在眼下,但关乎国祚,需慢慢相看起来了。
    她要去与太后商议。
    作者有话要说:  久等了,大家。
    我说的今天大概要以我的作息时间为准,手速实在慢……哭唧唧
    咦,殿下和小七毫无互动的一章,预感评论会陡然变少。
    大概唯有撒糖或者捅刀才能刺激你们~啦啦啦~
    明天再见_(:з」∠)_

  ☆、第74章 袁毕

余笙与薄玉在长乐殿中用过晚膳,入夜后便不再逗留,出宫而去。
    夏日炎热,夜间偶尔几缕风吹来平添凉意纷纷,宛如一只温柔的手,穿过丛丛林间,将白昼被烈日炙烤得蜷起褶皱的树叶轻轻抚平,似有似无的风声约莫是它温和细腻的慰藉。
    凉亭三面环水,一条曲径通幽直往竹林深处,浮瓜沉李的时节,在此最是消暑。
    月悬中天,清辉倾斜,水面银波潾潾。
    两人一猫,一凉榻,一席话,清酒一盅对月酌。
    适才用膳,虽只四人,但到底比平日热闹,且余笙是个话唠,性子耿直但不莽撞,三言两语便能将气氛活跃起来。
    兴许是这个缘故,太后的食量略比以往多些。唐潆心中欣喜,与薄玉将一坛酒喝了干净,她长这般大,酒量至多一两盅,今日竟喝了半坛,幸而未醉。只是双颊红润,眼睛勾着几分迷蒙的酒意,又异常兴奋,到了这会儿,犹在饮酒——太后本不许,经她乖缠,好歹松了口风,只允了三杯清酒。
    “郑王叔谋逆时,我还小呢,难怪没甚印象。”唐潆放下手中酒杯,在榻上歪歪扭扭地一倒,便枕到太后腿上。酒杯未立稳,酒胡子似的左右晃了几圈,便沿着桌案摔落在地,杯底的酒液缓缓淌了出去,月光下,泛着盈盈水光。
    胭脂窝在太后怀里,竖着耳朵似同在听,陡然有个庞大的黑影朝它不偏不倚地压来,它忙往旁跃身,落到凉榻上,探出脑袋瞧清了是甚物事,它只喵呜几声,便安然团成一团,回过头来盯着地上的酒液目不转睛,不再“插足”二人。
    仿佛习惯了此种类似电灯泡的情形。
    允了三杯酒,便当真只饮了三杯酒。
    小七很乖。
    太后作如是想,伸出手,想揉揉她的鬓发。看不见,只得凭借猜想一寸一寸地慢慢摸索,她是如此熟悉她的身体、她的习惯、她对自己的眷恋,是以大多时候是能摸准的,少数时候——
    她冰凉的指尖才掠过她的下颌,便往上抬了抬手腕,又向左侧探去,却不防手腕蓦地被人握住了。唐潆侧过脸,先是看她,眼睛弯弯笑了笑,随即略微仰首,便在她掌心轻啄了一口,唇畔笑意愈浓愈放肆:“阿娘,我们养个孩子罢。”她能不册立皇父能不纳赘侍君,但不能不立储君。
    太后只觉浑身血液霎时凉了一半,明知近处并无宫人侍立,她心脏却骤然跳得很快。默了少顷,她才淡声道:“你还小,此事不急。”
    说罢,太后便收回自己被唐潆轻握的手。
    这一举动,唐潆并未放在心上。太后其实不曾对她亲口允过承诺,只是无论言语行为,都不再排斥她的靠近和亲昵,甚至偶尔会有回应。但仅凭这些,尚不能断定阿娘心中想法,问是问不出的,唯有耐心静待。
    大抵是我操之过急了罢。
    残存的酒意须臾间消散不少,唐潆目视太后。此处灯火寥寥,月光水光却清亮些,将她的面容衬得有如江边雾霭,雨中烟柳,氤氲着拂晓晨曦,浅浅清冷,淡淡暖意,如何看,如何欢喜。
    只恨不得将自己全身上下交出去,任君采撷,作尽今日欢。
    “我命人取茶与你喝,否则明日当头疼了。”太后摸着唐潆耳边乌黑的鬓发,温柔的手法与力度,让她险以为自己变作了胭脂。
    “胭脂”就着侧身的姿势,往太后怀里更靠近了几分,紧贴她身上所着薄薄一层轻纱,又蜷了蜷腿,口中糯声答道:“好。”
    这次,手很规矩,只随意放着,却恰搁在太后小腹上。
    她这模样,容易使人想起她儿时,粉雕玉琢的小女孩,长到了七岁,半大不小的年纪,却离不得母亲。能让母亲抱着,便决不让母亲牵着,能让母亲牵着,便决不会自己走着,不能让母亲牵着,便踮起脚来搂住她脖颈,央求她抱。
    一切,又是个圆。
    太后心下一叹,容她这般亲昵了片刻,便使她起来坐好,唤宫人前来。
    宫人很快呈上醒酒茶。
    唐潆接过茶盏,将饮时却瞥见胭脂在自己脚下绕圈打转,走三步便往回退一步,摇头晃脑,混似醉酒之人。唐潆定睛一瞧,便见胭脂附近卧着一酒杯,地上倾洒的酒液已不知被谁舔舐得干净。
    唐潆不禁失声一笑,腾出一只手来,俯身下去,将醉醺醺的胭脂提溜到太后眼前,笑它道:“阿娘,我没喝醉,胭脂倒醉了。”
    太后听她细说,才知胭脂是喝了几滴溅在地上的酒。胭脂本出自山林,并不娇弱,明日酒醒便好,无甚担忧。太后先屏退宫人,随即从唐潆手中接过胭脂,让它窝在自己怀中安眠,她抚摸胭脂的脑袋,察觉它柔软的耳朵在自己掌间轻轻抖动,又安逸地嘤咛几声,唇边便蕴起一抹温和的笑意来
    “你有我管,不会喝醉。”
    唐潆闻言,心里甜滋滋的。喝下醒酒茶,才玩笑道:“照这般说,胭脂一只猫在宫中略有些寂寞,该给它寻伴儿了。”
    “伴儿是好寻,猫儿房……”思及猫儿房教化宗室绵延子孙的用途,太后不禁顿了顿,想起过往之事,耳垂蓦然染了颜色,轻咳一声,转而正色道,“报国寺后山常有猫狸出没,你若想寻,便遣人去那儿。且你虽及笄了,寄名符亦取回来了,一日为师终生为师,于情于理,该去看看了缘大师,与他说会儿话,谈谈佛道都可。”
    唐潆知她信佛,再者,她过几日是要去报国寺一趟,便依言答应。末了,却不忘好奇问道:“猫儿房?猫儿房是甚?宫中还有这么一去处,我怎不知?是养猫的地方?”
    一连几个问题,显然兴趣满满。
    太后只觉头疼。猫儿房养猫不假,但并非只养猫,里间四面墙壁上勾勒香艳壁画,描绘巫山**。向来是皇室子孙初悟房事的地方,唐潆年纪到了,却未出阁,无人领她去,自然不知。
    本来这事情,父亲回避,该是母亲来教,但她……
    太后不由揉了揉眉心,悔之莫及提起猫儿房。
    唐潆见她如此,猎奇心起,穷追不舍。
    太后被她纠缠,实在无奈,想了想,竟破天荒地胡说八道起来:“猫耳房。忘记是哪座殿宇的耳室了,那儿的主人曾养过好几只猫,毛色很纯,又生得可爱。诞下猫崽子,常有爱猫的人来讨要,一传十十传百,将猫耳房误传作了猫儿房。”
    “……这般么……”怎么听,都荒诞得很,不像真事。但太后正襟危坐,神色更是认真,唐潆只好信了,又问道,“如今那儿可还有猫崽子?倘有,我寻一只来,可作胭脂的弟弟妹妹呢。”
    话音未落,太后便摇头:“没有。你莫要去那儿,摸了个空。”
    怎么看,都可疑得很。
    唐潆心想,阿娘岂会是个胡说八道之人?如此,她便真的相信了,只是“猫儿房”到底在她脑海中烙下了印象。
    报国寺。
    唐潆微服出巡,鸾仪卫亦着便装,混迹于寺庙中鱼贯出入的香客里,贴身保护。
    进过一炷香,又与了缘大师下过一局棋。
    午后,众佛僧在正殿中齐聚,由了缘主持经筵。
    唐潆听了一会儿,她对佛法其实毫无兴趣,只是太后喜欢,她便每每试着了解。
    忽而,池再在她耳畔细语几句,她频频点头,以示回应。
    片刻后,她看了看四下,才在池再的掩护下溜出了正殿,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步入一间禅房。
    池再候在外面把风。
    禅房中,须臾间只剩下相对而站的两人。
    眼前是个精瘦的中年道士,两道横眉眉头向上眉尾向下,眼睛狭长,唇薄似刀,生得一副油滑的相貌。他正打量禅房内的陈设,瓷器坛瓮书法字画,入了眼中的事物,必先看看嗅嗅摸摸,好似这般,便能从中淘出金子来。
    乍闻门一开一合,他却不讶异,只移眸看向来人,挥了挥拂尘,躬身道:“贫道袁毕,见过陛下。”
    唐潆见他好似有备而来,虽不知池再如何与他交涉,单凭往日长安提及他时的只言片语,兼之他适才眼中精光闪烁,物欲极强。遂开门见山道:“长安大长公主荆州的别业,亏你相看风水了。如今有桩生意,利润颇丰,不知你本事如何,又擅长什么,做不做得来这事儿。”
    袁毕已在摩拳擦掌,面上仍故作平静,抚须笑道:“既得长安殿下青眼,贫道本事自是不差,当入得陛下法眼。只是不知,陛下需差遣何事?”
    “撒谎。”
    出乎意料的答复,袁毕双肩耸动之下瞳仁微缩,既是诧异又是不解。
    唐潆又向他逼近一步,目光咄咄,冷声道:“撒一个弥天大谎。”
    唐潆再从禅房出来时,已过了半盏茶。
    池再服侍她乘车驾回宫,见她支着手肘阖眸养神,虽有倦意,但眉目温和,显然与袁毕相谈甚欢。但他着实不明白,陛下与一个半吊子道士,有何好说?还偷偷摸摸,连殿下都不曾知晓。
    月底,薄玉再次返京,却带来个称不上好的消息。
    这转轮枪,海州的工匠造不出来。
    同时,苏燮拟本上奏,谏议皇帝取消海禁,引进西来之物。
    朝野哗然!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收拾行李,十点钟才开始码字,所以现在才更新。
    明天回家,路途稍远,不一定更新,望知悉。
    嘤嘤嘤,抱住丝丝吃吃啃一口~

  ☆、第75章 死谏

海禁是太/祖定下来的规矩,太/祖是晋朝的开朝皇帝,后世的皇帝因着“太/祖的子孙”这身份,无论如何总矮过他一头,有悖于太/祖定例的政令便难以推行,往往第一只凶神恶煞咄咄逼人的拦路虎就是言官群体。
    此番,亦无例外。
    苏燮的谏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朝野议论纷纷,多数人不理解,不理解的人中又分激进派与温和派,或是上本弹劾苏燮本末倒置霍乱国本,或是拟本陈述取消海禁可能会导致的后果。方式直接抑或是委婉,言而总之,他们不同意取消海禁,更遑论引进西来之物。
    但如同历朝历代每次重大的政治变革,有反对者便有支持者。
    令唐潆颇感到意外的是,支持者的人数虽比不过反对者,却着实不少。其中自然有与苏燮沾亲带故之人,但不乏类似钟故、卫容这般附议取消海禁又句句发自肺腑毫无私心的人。唐潆自然偏向苏燮,且海州工匠造不出转轮枪,与弗朗基国开战又迫在眉睫,她少不得张榜招人,乃至开设工坊,如此的话,再想瞒着朝堂上泥古不化的老顽固们已不现实。
    但现下的反对声如浪潮翻涌惊涛拍岸,倘有不慎,恐遭舆论湮没。
    急是急不得了,唯有温水煮青蛙,届时,只要悄无声息地将水泼出去了,保守派的大臣再想把它收回来,为时已晚。
    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