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开海 >

第761章

开海-第761章

小说: 开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往西走,可就到欧罗巴了,欧罗巴是什么情况,戚继光这帮人也都了解,各军府情报共享的工作做的非常好。
  放眼天下,可容纳十万人之巨城,凤毛麟角。
  马德里才不过区区几万人,塞维利亚倒是有十万人,不过如今那得算上大明港,是两个行政区。
  他们指望在这荒郊野地找到一座有几万人口的大城,无异于痴人说梦。
  没有大城市,就没有足够的粮食,遍地小村庄还有数不清的百姓,对征西军只能是庞大的负担。
  戚继光不愿意再打了,再打下去,他上百万人的军队就会变成二百万人的军队,可实际上他连三十万人的正规武装都拿不出来,却要养活二百万张嘴。
  而游牧,又是一种产出非常低下的生产方式……没被戚继光分部落的游牧兵每天大口吃肉高兴得很,一旦被分部落,吃肉的日子就此结束。
  那话怎么说?说是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他们一路西行沿途收拢抢掠的牲畜不知多少,万岁军与浙军将士又是吃肉吃惯了的,不懂也不想懂草原上的生存方式。
  明军吃,从征军也跟着吃。
  但多少牛羊架得住他们成天这样吃啊?
  发现事情不对,需要可持续发展,从征游牧兵里就会断断续续被拨出人分封牧地,一旦牧地分封了,生存方式就改变了。
  一个牧户养多少牛羊是有数的,今天吃了的羊明天不会再活过来,它只有活着,才能没完没了长毛、产奶。
  为了让它们活着,牧民心力交瘁,防狼、防雪、防熊。
  还得防着饿急眼翻越羊圈的游牧兵。
  谁都愿意当战兵不想当牧民,战兵不愁吃穿。
  戚继光不想打了,就得跟罗刹国谈判,他在图卡城和别利斯基谈判,结果派去的鞑靼信使被杀了,没办法,大军向西进攻二百里,到了下卡姆城。
  继续谈判,别利斯基又率军跑了,信使没跟上。
  又向西攻打二百里,这就到了伏尔加河畔的喀山。
  到喀山,眼看秋季来临冬天马上就到,戚继光认为这是个谈判的好契机,继续派人向西谈判,再往西就是下诺夫哥罗德了。
  这会儿明军的进军次序已经变了,他们能感觉到离罗刹国都城越来越近,除金国车臣汗一部从攻,主力已经换上浙军三营,万岁军在后面一手弹压部队、一手派人联系南方奥斯曼。
  不过董一元的任务难度非常大,他的斥候去了克里木汗国,派出去二百多个好手,最终能活着安全抵达克里木汗国不到五十人,通过克里木汗国抵达奥斯曼的,更是少之又少。
  至少在今年,没指望拿到奥斯曼的粮草援助,倒是对东方明军到来早有准备的克里木大汗格莱二世毫不犹豫地派部队北上,被明军筹措粮饷,并派遣使节划定边境、向大明皇帝朝贡等诸般事宜。
  人在喀山的戚继光对克里木汗国的动作有点难以理解,安排麾下大将炒花移师西南,防备克里木汗国进军的方向。
  戚继光没办法理解,既然是要给明军运粮,为何要派遣军队西进,而且空着手什么粮草都不运。
  后来几个月使者往来通信,让戚继光逐渐对格老二的意图有了把握。
  这是个借花献佛的过程。
  克里木汗国的几个万骑长向西发兵,进入乌克兰草原,抄了波兰立陶宛的波尔塔瓦城,掠得数万白奴、烧了许多村庄,沿线四百里烽烟四起焦土遍地。
  而后两个万骑长押运抢掠到的粮食、皮料、毛织物转向东北,赶着牲畜队在使者的引导下向喀山前进。
  其他万户则押运白奴回到他们的喀法淘奴隶市场,把东欧草原上抢来的白奴卖给宗主国奥斯曼。
  自克里木汗国立国以来,他们一直是这么干的,只是很少大规模出动,通常都是哥萨克、游牧兵独走越境,看见什么抓什么。
  弄回来卖给奥斯曼,奥斯曼对白奴有很大的需求,这也是克里木汗国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像这次这种大规模出动,以战争的形式进行抢掠倒是非常少。
  其实真要说起来,流落下诺夫哥罗德的金狮子其实也还不算惨,他要是从下诺城向西边逃跑,历尽千辛万苦逃到东欧草原上再被克里木汗的部队逮住,捉回去当奴隶卖给奥斯曼,那才叫真的惨。
  最后再让速檀赏赐给天朝驻上国使臣戚继美,出门走街上那都叫戚氏铁杆家臣,历事戚继光、戚继美二主,再写本《西土游记》也不免成就一段佳话。
  不过真实的金狮子,则要比这倒霉的多。
  他堂堂大明征西军百户,鞑靼部落酋长,居然在下诺城募兵时因为手脚冻伤射箭不准而被刷下去了,连这口铁饭碗都没抢上。
  最后还是仗着拥戴他的兄弟多,被城里的执政官收下当巡城警卫,发了根大木棒子,让他带人专门夜巡。
  然后就碰上了大明征西军使者深夜叫门,找别利斯基和谈的事。


第338章 改名
  别利斯基大公很狼狈,心里很苦。
  他确实是在权力斗争中被放逐出去,可到底朝中还有国舅戈东诺夫在,率军离开莫斯科时也称得上兵强马壮。
  当时莫斯科传闻东部新殖民的西伯利亚汗国敌人有三万,他都不怕。
  结果被坑惨啦。
  “什么他妈的三万,不知道是哪个狗娘养的王八蛋谎报军情,光是我亲眼看见的人超过三万!”
  酒杯盛着英格兰商人贩卖的葡萄酒,被别利斯基大公愤怒砸下,昂贵的银杯被砸得变形,鲜红的酒液撒了一桌子,正中间还嵌着颗本该在杯子上的小粒红宝石。
  在他身边,是废立派的舒伊斯基,以及下诺夫哥罗德教区的主教和一些本地贵族。
  舒伊斯基不是专程来找政敌别利斯基的,他本身就是下诺夫哥罗德的贵族,还是下诺夫哥罗德的督军。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
  全副武装的舒伊斯基用有力的胳膊拍着老旧的长木桌:“把塞里的幼子找回来!”
  塞里就是沙皇,凯撒的发音变化。
  他穿着一套这个时代标志性的沙俄武备,大甲片构成的扎甲保护整个上半身又不失轻便,挂着一双扎甲护肩与扎甲护臂,扎甲没能保护到的手肘则有内衬的锁甲保护。
  头上则顶着有镀金雕文的头盔,同样钉有眉庇,也就是帽檐,在帽檐中间还插有一根靠螺丝固定的竖铁条,眉庇下半部分的铁条能对面部起到保护作用,上半部分则在眉庇之上作为装饰。
  两侧披下的护耳中间还做了精美的镂空构造,利于战场及时得到听觉反馈。
  基本上,铠甲是金帐汗国风格的延续,头盔则带着浓重盗版奥斯曼的气质。
  不过这种东西,还真不好说谁学谁,就像大明仿制倭铳、葡萄牙火枪一样,军事交流最成功的方式永远是战争。
  在战争中,发现敌人优秀的智慧结晶,从而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能不能克制对方这种优势;二是能不能把它拿来成为自己的优势。
  罗刹国兵甲有金帐汗国风格是再正常不过了,在莫斯科大公国造反以前,他们原本就是金帐汗国的一员;而奥斯曼风格头盔影响过来的故事就比较曲折离奇。
  这区区一顶头盔,是莫斯科大公国与沙俄同波兰立陶宛、克里木汗国不断战斗的证明。
  其实尽管两个人在沙皇继承者的政见上算是政敌,可舒伊斯基确实是整个莫斯科最不希望别利斯基大公在前线吃败仗的——他支持的继承者,尚且年幼的季米特里可就在前线。
  现在可好,自己支持的继承人落到敌人手上,想废立都没人去让他废立了,难道还能把现在的弱智沙皇费奥尔多废了自己上位当沙皇?
  况且,不说下诺夫哥罗德离莫斯科只有八百里路,那是沙皇的事,他的领地可就在这,这如果被敌军攻破并实施占领,以后他的家族将会从王公大贵族沦落为空有头衔的小贵族。
  说到底这个时代财富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没有财富空有头衔,那就什么都不是。
  而在沙俄,封地与农奴是最大的财富。
  “拿什么把幼子找回来,你知道他们有多少人?那个将军说他有一百万军队,知道发生战争后花了一个半月才从部队中间走到前面。”
  “不可能!”
  别利斯基话音刚落,舒伊斯基便斩钉截铁道:“整个西伯利亚汗的臣民男女老少都不到一百万,怎么会有一百万军队,他在骗你。”
  “不,他们不是西伯利亚汗的部队,只是库楚汗的人加入了,来自更东方,比鞑靼人还要东,他们穿不一样的盔甲、用不一样的武器。”
  别利斯基补了一句:“我看见他们的军旗,是一张爬梯子的脸。”
  说着,别利斯基大公沾着洒在桌上的红酒,用指头在桌上先画出个‘囧’,又画了个‘月’,认真道:“就像这样,这个人有皱着的眉毛和耷拉的嘴角,就在梯子旁边。”
  舒伊斯基皱着眉头与桌上那张被画出来同样皱着眉头的脸面面相觑,半晌才缓缓问道:“这个旗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会举着这样一面旗?”
  别利斯基给他的回答只能是摇头:“我不知道,他们确实有很多人,不下十万人在追我,所过之处每一座城堡都会被攻破,即使是最勇敢的贵族也不能抵挡他们,几千个好战士都死在彼尔姆。”
  一直没有说话的主教终于找上能插话进来的机会,张开手臂感慨道:“真可怜,他们无法被安葬在神明照顾的土地,灵魂将会永远在炼狱里燃烧。”
  不过显然,到了别利斯基和舒伊斯基这种地位,他们对主教缺少常人拥有的那种尊敬。
  人的地位越高,未必能让他们明白世界的本质,却一定非常清楚人与人之间的支配关系与权力的本质。
  他们未必不虔诚,但就像菲利普写信责怪教宗一样,他们非常明白神明既不在教堂更不在头顶都秃了的老和尚身上。
  俩人不约而同地对主教怒目而视,尤其是下诺督军舒伊斯基,他的封地继承自家族,但手中权力却是以贵族青年身份从军,跟随伊凡雷帝南征北战才有今日。
  闻言怒起,走到主教身后两手重重地拍在其肩头道:“既然这样,主教你就去乌拉尔山下的彼尔姆战场,好好安葬他们吧,这是伟大的基督徒该做的事。”
  “这……”
  “你不敢去?”
  舒伊斯基走到主教对面,脸上并无笑容:“不敢去就老老实实在我的封地吃喝玩乐,除了把我吃到倾家荡产,别再像个威尼斯婊子喋喋不休。”
  说罢这个老军人转过头,对别利斯基带着几分担心道:“如果他们真有一百万军队,那可就麻烦……”
  突然,餐厅的木门被叩响,门外走进披着金帐汗国风格扎甲的城堡卫兵,脸上带着紧张道:“大人,敌人的使者在城外,让几个鞑靼人高声宣读议和条件。”
  舒伊斯基问道:“什么条件?”
  “他们要以伏尔加河为边境,两国罢兵,还有个奇怪的要求。”
  “什么奇怪要求?”
  “要把下诺夫哥罗德,改名为……尼布楚。”


第339章 壮勇
  戚继光在干一件自己并不知道原因的事。
  对于谈判,其实他是熟手,历来叩响边关的北虏被逮住,家里亲戚来谈人的时候都由戚继光主持。
  而且说实话戚继光也并不觉得边鄙之地的罗刹国对大明来说和察哈尔有什么区别。
  盟约的经验他也是有的,集结几万部下,登坛歃血为盟,写一片祭文发一堆毒誓昭告上天,等酒喝完一把火烧了就算约成。
  这种写出条约,留给后人看的东西,他没经验。
  就像陈沐和西班牙人谈条约,对戚继光来说一直是个很毁三观的事,明西第一次战争结束的条约,你陈沐在签订时就知道自己会出尔反尔,就知道还有第二次战争。
  那为什么还要签呢?
  条约上也没有时间限制,就好像嘴上一说就是永远,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这不可能啊。
  你夺了别人的地,别人一定是要积蓄力量抢回去的;别人抢了你的地,你也一定会卧薪尝胆打回去。
  除非有一方永远强大,强大到让对方兴不起对抗的意志。
  可要真这么强大,又何必签订条约?
  他更愿意把这理解为停战协议。
  不过关系到停战协议,皇帝先前从朝廷快马传信,吩咐了他一些小事,给城镇改名就是其中之一。
  皇帝说这是东洋陈帅对朝廷的请求,希望在签订条约时,如果仗还没打完,以后还会继续打,就把签订条约的地方起名为尼布楚,意味着这是个开始。
  万历问遍了朝中通译与讲武堂毕业的驻外武官,没有人能清楚理解尼布楚与开始之间的关联。
  不过没有关系,反正是改别人家的名字,万历并不介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