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开海 >

第752章

开海-第752章

小说: 开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事,娃儿看我骑马,把我当成贵族了。”
  “孩子,以后不打仗了,去学堂。”


第319章 启发
  曼彻斯特的男人被人从屋子里推出来,每个人心头都有不好的预感。
  当几个试图反抗的人被射翻再地,人们带着手无寸铁的恐惧被士兵推搡着向城内的教堂广场集结。
  在路上,他们有些人被士兵带着去灭火;有些人则被士兵带着救人。
  人群被有序地管理且疏散开,确保同一时间,教堂大门前的广场上只有二三百人。
  广场周围持火枪、腰刀与长矛的士兵旌旗阵阵,那些经历厮杀后的阴暗面孔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
  每个人都在心底担忧着,这些士兵会不会突然把他们杀死。
  五十多万亿个细胞组合在一起,有些成为大脑、有些成为心脏、还有些手和脚、皮肤与骨组织,当它们是一个整体、各司其职,就能构成更加伟大的人。
  但同样五十多万亿个细胞不是整体,只是一坨无意识的肉块,什么都做不了。
  漫长的等待让人群变得骚乱,他们对今后的际遇感到担忧与害怕——发生在曼彻斯特的这一切太反常了。
  这是个什么时代的什么地方?
  但丁的《神曲》希望推动道德治国作为基本原则、马丁路德《九十五条纲领》以学术辩论为出发点驳斥教廷的错误……人们都希望关注的视野回到人的本身,但这只是回到统治者身上,哪里有百姓的事。
  在这个瘟疫流行、气候转冷、粮食歉收、战乱频发的时代,掠夺就好比部队获胜后的庆功宴,是常态。
  不要说国家组织形态更为低级、更加穷困的欧罗巴海外岛夷,就是在大明和西班牙,这两个富有、强大的国家,经常欠饷的部队,士兵依然会把掠夺视为正常。
  人类素来残忍,残忍在于对待世间万物,也在于对待人类自己。
  人类仁慈,只因为仁慈对人有益。
  更严谨的组织、更严格的军法有助于部队有更高的战斗力,能以更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但想得到这样的结果,需要给士兵更高的待遇。
  如果放弃掠夺,就只能拥有更高级的掠夺形式。
  谁还不希望在道德上更加崇高呢?但道德比起生存不值一提,除非已经满足对生存的需求。
  就算是海盗拥有花不完的钱,也会鄙夷别的海盗,甚至没准穿上新衣服还会给自己当最大的海盗立个牌坊呢。
  而现在这支部队在破城后无丝毫掠夺意识,仅仅为追捕人而行动,哪怕在屋子里看到财货都不动心,现在又把人都捉到这来——这并不能让百姓安心,反而令他们更加紧张。
  他们是不是……想屠城?
  带着这种恐惧,在沉默中骚动的人群直至以孟信为首的哨兵列队而来,才稍微镇定,每个人用惊慌的眼神盯着这些全副武装的新来者,看着他们把刀铳放下,搬来了……桌子?
  那桌子看起来好像不是用来杀人的。
  一张桌子前坐俩人,孟信一招手,士兵就推搡着百姓青壮往前走。
  “看你样子像是以前给贵族当过兵啊,别给他们当兵了,回家好好过日子吧。”
  “来,把你叫什么、家里几口人、房子在哪,都说一下。”
  一个个半天前还上阵厮杀的征召农兵,这会大气都不敢出,乖乖在哨兵翻译下按照明军的要求把相关信息登记,有了第一份属于自己的户籍。
  有些人已经成家,提到孩子,又仔细登记了孩子的情况,登记的明军说会给他们的小孩准备学校。
  最后登记结束,交给他们几张加盖官印的纸,叫其收好,建议回去后做个木盒,把户籍随时带着,遇到明军盘查出示户籍能证明是曼彻斯特的百姓。
  那些纸四四方方,上面普遍带着几道压痕,反面还有印刷的墨迹,上面写着牧野烟的字样与东洋军府的标识。
  牧野烟的烟盒,是刘汝国乃至应明,唯一能给这片土地大规模提供的纸张。
  为了筹集这些纸,最近应明给刘汝国提供的卷烟,在发给士兵时发的都是散烟。
  一批批惊魂未定的百姓被派至教堂广场,完成登记后又一个个好像劫后余生般归家,整整一天从早到晚。
  等到第二天,没有完成登记的百姓再一次像先前一样被叫出去登记,不过相比第一天变得有序得多。
  没轮到的百姓不必再被叫到别处,只需要在家等着即可,等时间到了,整条街的男人便排着队去教堂广场,人们的心里也安定了许多。
  他们听说,那些登记完的人就没事了,只是暂时不能离开家。
  等到第三天,已经有人在说第一天完成登记的人里,有人被官府分到了土地,还有些人被组织着出城接收了一批山区打造的农具,那些农具好像将来都会发给他们。
  与此同时,官府的税收标准也跟着分田的消息一同在人群里传开,每家每户依照人丁数目,会分得数目不等的土地,且几户人会被共同分得一片共用牧地。
  过去有田的人,被官府分到的土地比以前更多;没有田的人,分到的土地更会显得特别多。
  明军里的英格兰士兵说,这是因为教会与贵族的土地都被没收了,没有贵族和教会,他们本来就能拥有这么多土地。
  官府对土地的税率很低,但要求他们必须一直耕种,如果谁家的土地荒废,就会被官府收回分给别人。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唯独对明军士兵来说,需要处理的事务非常繁杂……百姓户籍的登记,似乎登记不完了。
  第一天,他们仅登记了四百多户人。
  第二天因部队因地制宜地改变登记规则提升效率,登记了六百多户。
  按说依照曼彻斯特的规模,到第三天这活儿应该就办完了。
  却没想到第三天依然登记了六百多户。
  等到第四天,不单单城内开始躲起来的人跑到教堂广场去请求登记,就连原先跟着溃军逃往城外的人也跑回来请求登记。
  上杉景胜都不知道这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他在北方布防的部队随后每天都能逮住上百人试图跑向南方的人。
  这样的登记一直持续到第七天,曼彻斯特的土地已经没有能再分给百姓的了,这座城甚至吸引了周围的城镇。
  很快,西边便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因曼彻斯特发生的事,利物浦的百姓在一名商人的带领下武装起来,抓捕城内的贵族,并向曼彻斯特求援,希望明军能调集炮兵把困守城堡的贵族消灭掉。
  在这一刻,刘汝国认为自己成功了,成功的启发了更多人。


第320章 地不能荒
  刘汝国在爱尔兰、英格兰的所作所为,不是革命。
  是华夏特色的起兵造反与托古改制。
  只因为发生在海外,无宗族血缘之牵挂,因而更为彻底。
  他们不像后来的革命者,用更因地制宜的先进生产关系打破旧社会的制度,以进行工业化生产。
  但有相同的本质,即阶级斗争的缘由不在个体是好是坏。
  在英格兰这片土地上,这个时代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先进的?
  是旧贵族大地主和新贵族大商人土地兼并、放高利贷、买卖人口、圈地养羊。
  只有如此,一个仅有十三万平方公里土地却有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国家,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积蓄力量、增加出口,与欧陆霸主争夺广袤的新大陆。
  刘汝国看不见这些,他只能看见,因为旧贵族与新贵族的土地兼并、开手工业工厂、放高利贷,让英格兰出现大量失去土地无以谋生的农民。
  那些农民一开始为微薄的军饷加入英格兰王室海军,后来又在一次次兵败、受俘中死去、逃走,还有一部分加入他的顺天安民义军。
  刘汝国的追求也并不先进,他的口号就不是富贵、不是社会进步,而是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
  而这恰恰是这个时代最为朴素也是最大的正义。
  不是说封建地主不好、封建贵族或新的资产贵族不好,人嘛,哪儿都有好人、哪儿都有坏人。
  但生产资料的总数是有限的,国与国之间竞争享有生产资料的总数有限的,分配至个人也必然是有限的。
  富有的人拥有的多,自然乐善好施;穷人根本没办法乐善好施。
  而作为封建地主,也做不到一直乐善好施,在这个天灾频繁的年代,不土地兼并、不放贷收地,根本无法维持地主的身份。
  因为你不放贷别人放贷、你不兼并别人兼并,等你遇到扛不住的灾年,就只能把地卖给别人,地主就掉回自耕农、自耕农掉回佃农。
  等到民怨沸腾,就只能重新分配。
  也许这片土地上,原本就民怨就已经沸腾了,但因圈地养羊失去土地的农民没有能力发出自己声音。
  也许英格兰原本的土地兼并还没到民怨沸腾的程度。
  但时至如今,都不重要了。
  因为战争,战争让更多人失去赖以生存的空间,不论他们是否愿意,在已被占领的土地上、在双方反复争夺的土地上,他们必须选边站。
  没有中间地带。
  顺天安民义军继续踏步向前,占领曼彻斯特不过半月,便先发将军赵灿收取利物浦,后命上杉景胜移师北方,奔杀约克郡谷地。
  利物浦不是个大地方,只是个有百余户的小镇,就算集结周围村镇,也不过上千户人。
  但它在赵灿眼中位置很好。
  “这很好,可以建海港、造船坞,直通艾兰,把山区的石灰、大理石,铜、锡、铅、银卖过去。”
  在赵灿身边站着的,是从前线退下来的孟信,似懂非懂的点着头。
  “艾兰的朱晓恩和白老虎都有钱,那边还有成熟的船厂,咱们的东西卖过去,回头就能买船有自己的船队,有了船,跟东洋军府的常胜做买卖去。”
  赵灿什么都不细说,因为再细说的事他也不懂。
  换来孟信大眼瞪小眼:“那将军,我在这该干嘛?”
  孟信身有十七个首级的功勋、能听说汉语,又正赶上知府汤显祖、总兵官应明对英格兰多提拔爱尔兰军士的建议,直接由火枪手升任百户。
  被调到利物浦,现在这地方的名字叫鳗鱼港百户所,隶属于山北千户所。
  因为利物浦原本的名字就叫鳗鱼池塘,这守着默西河,默西河里有许多鳗鱼。
  这附近居住的百姓,都归鳗鱼港百户管理,属于军政一把抓的官职。
  “咱们山北千户所将来要升卫,十个百户所会有五个升为千户部,鳗鱼港下辖土地大、百姓多,是最容易升千户部的。”
  赵灿说的还是车轱辘话,他没当过百户、也没当过千户,打从爱尔兰跟着刘汝国起兵就是将军,仗是不太会打,治理地方更没经验。
  很难从百户该做什么事上给孟信提出像样的建议。
  他想了想,经过深思熟虑,说出一句至理名言:“反正,地不能荒,荒了就种点什么。”
  实际上这不是将军给百户的建议,而更像是一个资深农民武师给儿子的建议。
  他们这帮人,或者说类似大中华观念下的半独立军阀政权顺天安民义军,刘汝国也好、赵灿也好,他们都拥有相同的人生。
  命贱骨头硬,半生面朝黄土,不论垦辟荒野还是揭竿而起,忘不掉自己的手艺。
  他们眼里最大的罪过就是眼看着地荒了,也都相信手上有粮心里不慌,这种朴素观念在义军中极为流行。
  即使战争,对他们来说战争的一切计量单位也都是粮食。
  在这个英格兰的乱世里,人没了可以再招,到哪都不缺为混口饭吃投身应募的人,可粮没了,仗就输定了。
  “吃的,是最重要的东西,在艾兰有土豆,港口建好,船队过来,就托人去买,回来种上。”
  赵灿眺望着默西河汇入大海的方向,对出身艾兰的小徒弟言传身教:“对我们来说,世上只有三种东西,食材、药材,还有建材。”
  孟信试图从脑子里想出一个不属于三类的东西,最后非但没想到,还想到了相反的石灰。
  既是食材、又是药材、还是建材,真正的三位一体。
  “活着的也只有两种,能直接吃的;需要想些办法收拾收拾才能吃的。”
  刚经历一番思考的孟信对这话简直不能再认同了,正是因为食材与药材的涵盖面太广,才让他根本想不出有什么东西不属于这三类。
  继而对将军的话完全认同。
  毕竟他见过顺天安民义军里那位从东洋旗军里出来的军医,世上就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入药的。
  如果有,磨一磨。
  看着孟信渴望的小眼神,赵灿实在是觉得自己教不出什么东西,干脆道:“回头汤知府会给鳗鱼港百户所派个塾师来建汉文学堂,你多去学,有事问先生就行了。”
  “心里别有负担,车到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