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开海 >

第736章

开海-第736章

小说: 开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这是一片被大明军舰包围的土地。
  万历开始觉得这话有点太大了,后来在军事室点了点舆图,数了数军港和战舰,嗯……老头儿说得对。
  此时的奥斯曼同样有这样的感觉,一种浓重的危机感笼罩着努尔巴努太后速檀,尽管她从未对大明表现过敌意、西洋军府也没对她及奥斯曼表露过敌意,但威胁它就在那,并不是真的有敌意它才算威胁。
  她第一次觉得奥斯曼的疆域不算大。
  其实论说疆域,奥斯曼的疆域从来都不大,但也从来没小到能让人包围。
  可坏就坏在这不算大也不算小上头,要是再大点儿,不至于教人包围;要是再小点,一直被包围也没什么压力。
  就是如今突然从四面八方收到大明人的消息,让努尔巴努太后感觉很不好,快要窒息了。
  而且这个要求在努尔巴努太后眼中并不是单纯一个要求,而意味着今后的选择,甚至影响到国策。
  是死硬到底坚持独立,还是答应大明这个要求,准许他们的部队入境,并在接下来大明帝国的军事行动中协同作战。
  也许这是联盟,但作为联盟中被包围的那一个,恐怕在联盟里也只有少数利益,还极有可能影响到速檀的威望。
  但她很难拒绝戚继美。
  因为戚继美救了她,在去年,宫廷中有人对她下毒,宫廷医师束手无策,戚继美受穆拉德速檀的托付,以自己的军医救了努尔巴努太后。
  并且整个过程中西洋军府都未趁人之危对奥斯曼露出任何敌意。
  至于谁下的毒,则是个糊涂账,有太多可能刺杀她的人与势力了,哪怕证据确凿都不敢确定。
  即使得到救治,这次劫难依然让努尔巴努太后元气大伤,以至于穆拉德速檀都必须亲政,整个国家也到了必然的拐点——事情已无法再拖,究竟是答应大明西洋军府的要求,还是拒绝。
  万历十二年五月末,穆拉德速檀在伊斯坦布尔王宫召见大明西洋军府印南总兵官戚继美,授予其大明驻奥斯曼第一任外事武官称号,同时为方便其行事,还给这个称号增加了一系列比方说扈从速檀、进入大炮之门、购置粮草等职务。
  有意思的是,由于奥斯曼帝国其实是后人给他们的名字,他们在外事中通常自称‘上国’,而别人称他们多为‘奥斯曼家族’结果就造成戚继美的官号非常新颖。
  天朝驻上国使臣——戚继美。


第287章 害怕
  讲道理,穆拉德三世这种感激戚继美救了自己母亲而在亲政后没完没了大加封赏的态度,快把他娘努尔巴努速檀气死了。
  在那个曾属于苏莱曼一世的王宫里,珍藏着数千件精美的中国瓷器。
  就在那些瓷器旁边,努尔巴努太后将穆拉德速檀训斥得抬不起头。
  “谁让你准许他出入宫廷?你这是把刀递给他,这个人随时都有杀你的机会,你等不到孩子出生就被他杀了!”
  穆拉德面对母后时像个小受气包,心里还贼委屈,急的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我看他们挺谦逊温和的,还救了你。”
  “确实救了我,可是谦逊温和?我让你看的书,你看了吗。”
  不用说,努尔巴努看穆拉德这个样子就知道他没看,转过身瞪了在宫殿里站着的黑人太监一眼,怒道:“都出去,在这里做什么!”
  等殿内没人了,只剩下穆拉德速檀轻微的喘气声,努尔巴努太后只觉得天旋地转,她闭着眼睛瘫坐在王座前的地毯上,长长地叹了口气。
  她的儿子有些过于软弱了,不像他的前辈那样,继位前经历血腥厮杀,不是个拥有独当一面大权的速檀,却偏偏被自己推到了这个位置。
  他太容易听信于人了。
  自西洋军府出现在阿拉伯海,努尔巴努派出许多人收集情报的同时,也对过去有关中国的记载加以留意。
  开始还只是因为大宗贸易与宫殿中那些来自中国的精美器物想要对东方有所了解,这多出于一种排解无聊的情绪,但后来就不是那样了。
  努尔巴努对大明印象不好,心中满是忌惮,来源于过去与西洋军府一段不好的交往经历。
  有关莫卧儿。
  几年前,数不清的大明人、日本人、缅甸人杀到印度次大陆,把蒙兀儿军队打得丢盔弃甲,蒙兀儿驻伊斯坦布尔的使者还向奥斯曼求援。
  努尔巴努认为奥斯曼应该帮助蒙兀儿的阿克巴,他们有共同的敌人,蒙兀儿能为奥斯曼牵制萨菲波斯的东方。
  起初努尔巴努想依靠影响力,以及大明对奥斯曼诸多苏丹国的贸易依赖来保护蒙兀儿的阿克巴,她也确实这样做了。
  在那七个月里,那应该是万历十年的三月底到十一月初,奥斯曼不准大明商贾在阿拉伯海岸贸易,并派人前往西洋军府,与西洋大臣殷正茂就大明于蒙兀儿用兵进行交涉。
  双方没能谈拢,殷正茂认为自己很冤枉,阿克巴惹了皇帝还不道歉,皇帝派了一群和尚去宣扬佛法,关我西洋军府什么事,你们鲁密地面的头人怎么能把这事怪罪到我老人家头上,还用我的业绩做威胁呢?
  殷正茂很生气,跟使者约定了时间,派中国兵船去沿岸把商人都接回来,并把奥斯曼使者送走,告诉他西洋军府缺了这三个月的业绩,一定要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后面的四个月,奥斯曼得到情报,他们正在进行战争的邻国——波斯的萨菲王朝,急于一雪前耻的阿沙穆罕默德,与大明西洋军府达成一项秘密协议,关于组建一支新军。
  这项交易包括购买四千杆火绳枪、军服一万八千套、六百领铠甲、一百八十门火炮、两艘赤海级千料舰、十二艘四百料鲨船以及铳炮所需的弹药火药。
  交易款项巨大,折银三十七万两,不过真正用银交易仅占十分之一,余下款项以马、矿物、珍珠、羊毛、粮食等实物交付。
  除铁、铜、金、银、煤之外,他们还在收购波斯人没发现、不使用的倭铅,也就是锌。
  而且和这个消息同时被奥斯曼探明的,似乎波斯还在谋求一个规模更大的军火贸易订单,只是西洋军府还没同意。
  信号释放非常清晰,努尔巴努再一次派人至西洋军府,恢复了沿岸贸易,并希望殷正茂不要再继续与萨菲波斯商谈接下来的贸易。
  最后,经过一番友好协商,奥斯曼向西洋军府以折银二十五万两的价格,买了四十船中国火。
  把努尔巴努速檀气的够呛,本来她想买瓷器和丝绸,但殷正茂不卖,任何东西都不卖,指定了要让她买火油,因为殷正茂知道奥斯曼不缺这个。
  正因如此,努尔巴努对戚继美充满感激,但对戚继美身后的西洋军府和大明,满是忌惮。
  她已经认识到大明或者说西洋军府,已经在她无意识里成为这一地区影响极大的势力,当这样一个巨无霸的触角突然伸到身边,没有人能不试着了解。
  后来她便搜寻了王宫及各地可能掌握的信息,包括东方的现在和过去,然后更忌惮了。
  尤其当儿子说出‘他们看起来挺温和’这样的话,更是把她气的发疯:“他们谦逊温和,那是你不知道真正的样子是什么!”
  他们周围有多少国家、奥斯曼本身有多少附庸的祖先都是从东边被收拾过来的。
  努尔巴努就差指着穆拉德的鼻子说话了:“他们有一个词叫蛮夷,能创造出这个词,你就已经知道他们谦不谦逊,他们温不温和了。”
  “他们军官的最高荣誉叫封狼居胥,说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把匈奴驱离家乡的故事,他们以前经常做些几个人冲到别人王宫把国王杀了改朝换代的事。”
  说起这个,努尔巴努就满面惊恐,奥斯曼家族除了担心禁卫军,以后还得担心大明来的外国人?
  “一个大明商人给我说了一些名字,鬼地方、土地方、饥饿奴婢、狗军人、乌龟在草木茂盛的地方、黑孙子、卑贱新杀的鱼,你看看哪个像好名字,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因为他们都被打过。”
  这些名字依次是鬼方、土方、匈奴、犬戎、龟兹、乌孙和鲜卑。
  原本还凑合的音译名字再经过二次意译后,立刻就变得不像样了。
  穆拉德被母亲说得目瞪口呆,可此时此刻,他已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将极大危害他本就不多的威信。
  所有一切,只能寄望于戚继美的个人道德。
  只是现在想到戚继美的脸,穆拉德就有点发自内心的害怕。


第288章 蹭课
  大明亚州宗室大学新建校舍在万历十二年落成,在墨西哥城北方的山上,与其附属亚州大学连成一片,延袤十里,灯火相辉,宛若山城。
  宗室大学的山门直通墨县官道,官道是近年来新修可容八架马车并行的大道。
  在东洋地面上,尽管军府近年来鼓励养马,可生出来的小马驹还抵不上早年西班牙留在这的驴子多,战马都被放到牧场去配种了,市面上跑得全是穿新衣裳的小毛驴。
  官道路面并未使用墨县城内的轨道,而是是直接铺了沥青。
  在本土,原本沥青铺路的造价很高,中国古代主要把沥青作为少量使用的粘合剂。
  但亚州北方的麻家港炼油产业已成支柱,大明本土的炼油业比亚州发展的还好,导致主产品与副产品运回去都不符合成本,就干脆把副产品留在亚州。
  而在墨县,因为有天然沥青湖,土民百姓对沥青有很高的认识,过去在印加时代就用沥青与碎石铺路,同时也作为医药使用。
  经过亚州宗室大学的实验,沥青路的马车、货车通过性极好,很难被现有承重压坏,而且掌握大量开采的产地,让沥青的成本并不像看上去那么高昂。
  就好像南洋军府掌握南洋后,本土的珍珠价格都遭受冲击一样。
  因此,东洋军府便在墨县郊外的天然沥青湖开办了沥青厂,贯通大西港与常胜港的主干道及周边货车流量大的地方统统铺上了沥青路面。
  它不损坏车辆,也不像土路在雨天容易陷入泥泞,更好的道路能让常胜向大西港的陆路运输更加便捷、更多行商会选择走这条路,也意味着更多税收。
  不过陈沐一直想把亚州的沥青大量送回本土的愿望还是落空了……说起来挺丢人,本土的基建设施比他这个穿越者主政的亚州要好得多。
  尽管皇帝与朝廷都认为沥青路面挺好,但谁也顾不上大规模铺设。
  人家玩的太高了,本土大面积铺设电报网络、木铁复合轨道以每年数千里的速度修建铺设,谁还顾得上修路啊。
  朝廷最近给陈沐发来的信里简短介绍本土修建铁路的热情,让陈沐想象不到。
  乡绅忙着给朝中实权官员写信要让家乡通铁路,有些地方甚至朝廷修铁路都不需要出钱,只要出个文件、工部拿出规格派出吏员督造。
  数县之地成百上千的乡绅、大姓家族自己就凑出修建铁路所需的工钱、料钱,自募后生子弟投身力夫,热火朝天地将铁路修起来。
  有些县甚至会出现两条、三条平行铁路,就因为先前已经在修的那条铁路不通某个乡都,这个乡都的百姓便资金自筹、人料自募,再修出一条二三十里的小铁道,说什么也要连上才行。
  野蛮生长的年代里,陈沐以后来人的眼光,非常明确地认知到这些乱修乱建的小铁道恐怕将来一多半都会因没多大用处还占地而被扒掉。
  但至少现在,本土这份热情让他不愿去说那些风凉话——这是铁路发展最好的时代。
  马、驴、牛,马车、驴车、牛车、手推车,没有任何力量能与火车头竞争,只要一个乡都通上铁路,乡绅自筹都能买得起一架拖运三五节车厢的火车头。
  大户人家连地不用种植了、铺子不用开了,就在那三五十里的小铁道上雇几个人终日为乡里乡亲运送货物,收个票钱就能赚个盆满钵满。
  还不用想那些乱七八糟的避税方法,朝廷根本不收税,万历的小算盘打的鬼精,他压根看不上那点儿路税,蒸汽火车头要想跑起来是要吃煤的,煤是谁的?
  他的。
  都是他的。
  他不但不收税,而且还要在卖煤时给朝廷交税。
  万历早就算明白了,收税是省心,可哪儿有赚交了税以后的那部分钱舒服啊。
  百姓也高兴,铁路的出现进一步让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
  过去一户农家,一年到头织不到十匹布,不是女主人和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织机织不出更多,而是织出更多的也没用。
  用,已经够用了;卖,不知道卖给谁;去县城,先背着布走四十里过去,再走四十里回来,若请了脚夫这布就算白织了。
  尤其在这个纺织厂挤压小织户生产的时代,更让人过不下去。
  可有了铁路就不一样了,有些大家族连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