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读周德东的小说,是需要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商,才能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可喜的是,《门》的首印达到了15万本。这一方面说明了出版社对这本书的质量充满信心,而另一方面,我则看作是出版社对培养恐怖小说成年人市场的信心。是的,我们应该对恐怖小说的市场充满信心!而我也更希望青少年们也来读一下这本得花上一点心思才可以读痛快的书。
最后要说的是,在成书的《门》中,我们看到的是东德周、韩浩月与龚潮燕所撰写的结局。不过,我更想看周德东亲自写的结局。可惜,我们注定看不到周德东所写的结局,因为……哦,我不能说原因,因为说出了原因,就会引发读者更加剧烈的恐慌。卖个关子,只要你看了这本书,才会知道为什么我们注定看不到周德东亲自所写的结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大袖遮天:门,一个简单又深邃的故事
文/大袖遮天
在网上,真实的恐怖经历永远比最高明的小说更受欢迎,人们喜欢感受近在咫尺的恐怖,因为距离的缩短,恐怖的针尖能时刻刺激人的神经,即使最坚强的人,也会在某些时刻,被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小事吓出冷汗,比如:黑夜行路时背后传来的叹息声、料定无人的房间里忽然冲出一个人来、自己的影子突然变成了两个……恐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何还原他们,让读者完全渗入到故事中来,则是一种艺术了。
周德东的恐怖小说,无疑便具有这种真实的艺术。
周德东的恐怖小说,与其说是在看,不如说是在听——他使用的并非小说家常用的规范语言,而是一种类似口语的语句。翻开他的恐怖小说《门》,第一句话就是:“老天,不可阻挡地黑了。”随后他便开始了叙述,无论是对天气的描写还是对景物的描写,都带着一种随意性,似乎作者并没有精心营造什么,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天黑了,路边有酒馆,酒馆里在举行婚礼,故事就这么开始了。几乎一句话就构成一个段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也并不紧密,然而,只是这么短短几句,你就沉入了他的故事当中。讲述者并非是小说家,只是身边一个喜欢讲故事的朋友,读者也并非是读者,只是偶尔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我们就这样被周德东用简单的语句带到了他故事中那条马路,他甚至并不热衷于讲他的故事,只是指着某个地方说:“新郎冒雨去接新娘了。”因为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他不需要任何修饰;又因为这是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所以他懒得多说。作为听众,你非常焦急,因为从这条马路上你感觉到了阴森的气息,你预感到恐怖的来临,而周德东却异常懒散,他似乎有些走神了,讲完一段之后,你不得不催促他,他才猛然想起,继续讲下一段,并且懒得用更多的语言描述,只是简单地画个轮廓,有时候甚至轮廓都没有画完,他便转到了另一个话题上,于是你从这些简单至极的话语中看到了森森荒草、苍茫夜色,也隐约嗅到了夜色中传来的血腥味道。因为他不肯多说,所以你的想象便疯狂滋长,比真相本身更令人恐怖——每个人都曾经有一些恐怖的时刻,黑暗和荒芜几乎是人类共同恐惧的环境,一般的恐怖小说作者费尽心机来描写这种黑暗如何浓重、这种荒芜如何令人胆寒,而周德东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把读者带到那里,说:“望出去,黑糊糊的,看不到外面那条野狗。”他知道他什么也不用说,这就足够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最恐怖的事情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极大地带动了读者的想象,通过想象,故事和读者已经密不可分了。
而在某些时候,周德东也会恶意地恐吓读者。当一切都如此明朗,什么也看不到的时候,笔力似乎已经穷尽,读者的想象力也到此为止,周德东不怀好意地在你背后提醒着:“天上那弯残月,似乎更暗更红了,像一只独眼。人间这么大,它谁都不看,只盯着这辆奔跑的黑车。”于是一个简单地乘坐出租车的事件也变得诡异起来,让你忍不住汗毛直竖。看到这里,我几乎可以看到周德东躲在纸后偷笑,似乎在庆祝自己的恐吓成功。
《门》是一部简单的小说——确切地说,是一部貌似简单的小说。周德东用惯常的轻描淡写方式,在开篇的时候,漫不经心地说了一个故事,你觉得恐怖的事情要发生了,他又开始说另一个故事,你又觉得恐怖的故事要发生了,他又开始了第三个故事……这样看似毫无关联地说了几段之后,你忽然发现这些零散的故事竟然被一种强劲的纽带联结在一起。看似随意说的故事,实则结构鲜明,几个板块渐渐融合为一体。小说开始复杂了吗?没有,小说仍旧是这么简单,就好像一个裸露着内脏的人,一切都让你看得清清楚楚,周德东似乎特别老实,他丝毫没隐瞒什么,慢条斯理地把什么都说了出来——把什么都说了出来,那还有悬疑吗?还有期待吗?
妙处就在这里。周德东什么都说了,但是并不是说完就到此为止,记得以前有个韩国片名叫《看了又看》,周德东在《门》内却是说了又说。他毫不犹豫地揭开真相,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然而,且慢,如同车子来了个急拐弯,周德东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继续揭开真相,你又恍然大悟:原来最后是如此!哈哈,仍旧不是——周德东的讲述只要仍旧存在,你就永远不要以为看到了真正的真相,真相仿佛包裹在千层纸中,揭开一层,底下还藏着不知道多少层。你刚刚觉得一切都已经得到了圆满的解释,周德东便抛出几个你从来没想到的疑问,然后,在他的解答中,你才明白,原来当初不经意的一个细节,竟然是某个真相的关键。周德东从来不隐瞒什么,他把什么都说了出来,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手法,他不怕说出真相,他不吊读者的胃口,在悬念方面,他不是通过疑问,而是通过答案来吸引读者——在《门》这个故事里,周德东不是捂住读者的眼睛让他们猜测即将看到什么,而是让他们无限靠近他们所要看到的——因为距离近,所以感觉真实,同时也视野窄小,你只能看到周德东让你看到的,其他的东西一直在那里,但是它不在你的视线范围内,周德东慢慢地引导读者从一个故事转向另一个故事,最后提供一座高楼,让你得窥事件的全貌。然而,为时已晚,这个时候,读者已经满腔疑惑,即使是真正的真相也未必能让他们彻底相信,何况是那样一个不确定的结局呢?于是疑问永远留在了读者心中,《门》这个故事也就一遍遍在读者的心中回味,而周德东,继续偷笑。
结局的不确定性是《门》的另一个创新手法,这样一个与现实接轨的结局,让读者惴惴不安。周德东把别人的故事都说完之后,便撒腿跑了,剩下几个他的好友,在最后一章里,以惊曝内幕的方式,让人发觉故事背后的终极真相,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怖前景……这是西方恐怖电影常用的手法,在恐怖小说中也曾有人采用,但是与作者本人结合如此紧密、让读者感到真假莫辨的,倒还是头一次。如果说前面的部分都是在讲故事的话,那么最后一章由他人撰写的说明,则使得整个故事变成一桩正在进行的阴谋,恐惧随时会在生活中降临,读者们,小心了!看到这个结局,我真的无法肯定:周德东此时是在偷笑,还是在狞笑?我甚至也开始怀疑:也许我该和周德东保持距离?
《门》的名字和故事本身十分配套:推开一扇门,就形成一个故事,如果推开的是不同的门,那么故事也就不同了。人生如此,故事如此,讲述故事的手法如此,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是如此,看完全书,读者会觉得《门》这个标题符合以上多重定义。在这个故事中,真正的恐怖来自人的内心,鬼神精怪虽然异常,然而世界上最令人恐怖的,其实还是人心中的恶念。你可以对抗一切有形的鬼怪,但是人心防不胜防;你可以逃避外界的恐怖,却逃不过自己内心的黑暗。故事的主题是沉重的,行文过程中一直给人一种沉重压抑的感觉,黑暗的土壤滋生黑暗的故事,构筑在人心之上的故事,让人不由深思,同时更加觉得阳光的可贵。
'上一页' '1' '2' '3'
老家阁楼:周德东打开哪扇《门》?
;;; 文/老家阁楼
很长一段时间对周德东的风格印象所在:诡秘和诡辩。他对笔下的故事有如一个尖酸刻薄的老妇人,把每一个平常的细节都要抠出精彩与异常出来。需要点灯的场景他非要吹灯,和平清凉的夜晚他非要扬风起浪,正是这些不经意的东吹一下风,西煽一下火,一个个诡异莫测的故事就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环境里上演了。
我一直认为这种作者是残忍的,他搅乱了我等胆小百姓的生活,他为什么非要把恐怖场景安放在我们开眼闭眼都能看见的高楼胡同呢?如果是深山老林,本身就很恐怖嘛,看完也不至于让人整晚不停起床检查房门屋顶。
我一直认为这种作者是变态的,他在读者脑海深深植入了一种“所见皆恐怖”的意念,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你一思想,周德东就发笑,他一笑,你背后就似乎站了个人。那个人你永远看不到,却永远站在你身后半尺看着你,冷冷地看着你。
我一直认为这种作者是刻薄的,尽量他打开了一扇让人无法摆脱的奇怖体验,这种体验尽管淋漓尽致,尽管脱胎换骨,可是,一旦你的冷汗挥发贻尽,你的心跳平复下来,你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心里被插了把尖刀,一切经年的遗憾,逝去的渴望,甚至少年的恐惧,都被挖了出来,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你挥不去,也藏不住,别人看不见,你却躲不了,多么的难堪。
我还认为,这种作者是孤独的,孤独的人总是很安静,安静的人总是很深遽,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思索,去总结,《门》里处处可见周德东历年的思索总结,他认为,人生是离奇的,生活是古怪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变形的,不过,他们同时也是五彩的,炫目的。
周德东将他的残忍变态刻薄以孤独的笔触去打了一扇《门》,事实上,这是一扇###的门。每一个阅读的人,如果你有足够的孤独安静的心,那么,周德东轻而易举便能打开你的《门》。
有几个人会知道自己竟然也有一扇从未被打开过的《门》呢?
'1' '2' '3' '下一页'
()免费TXT小说下载
张宝瑞:周德东设计恐怖迷宫没有门
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作者:张宝瑞
我称周德东是个鬼才,他本身就长得鬼里鬼气,写的小说也是鬼气重生,因此,在读他的新作《门》之前,我先画了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