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2045-穿越峡谷 >

第2章

2045-穿越峡谷-第2章

小说: 2045-穿越峡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螺壳。后来,由于地质的变化,湖岸被尼洋河冲开,只剩下山窝里这块遗留的沉积地,便成了巨柏生长的好地方。”    
    听了这番话,我茅塞顿开,明白了这片柏林为什么既不往山上延展,又不往南滋生,而独独长在山窝里。    
    怀着好奇心,我认真地在那片土崖里搜索着,结果真的找到一些螺壳。尽管长期的风吹日晒已使贝壳丧失形状的完整性,但大体的样子还是存在的,只不过稍稍一碰,便粉碎了。林后大山挡住了冷空气的侵袭,同样为这片丛林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离开巴结的巨柏保护区,我又随着考察队向东奔往巴松湖。巴松湖风光旖旎,已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旅游景点。我们去那里的目的同样是考察来自印度洋暖湿气团对藏东南的影响。    
    顺着尼洋河,汽车向东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只见岔路的左侧,一座漂亮的牌楼呈现在我们面前,上面写着“巴松湖风景区”。    
    透过牌楼放眼望去,由于此处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公路一眼望不到头。车行半个小时后,地貌起了变化。只见山势陡峻,清澈而又猛烈的巴河从峡谷中流出,奔向我们身后的远方。让人称绝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在峡谷的右侧造就了一块陡然矗立的独立巨石,伸向高空,而面向河流的部分,成了陡峭的悬崖。藏族同胞利用这一独特的地貌,将一根100多米长的钢丝绳高高地搭在巴河两侧的悬崖上,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动。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如此动人心弦的景观。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藏民们是怎样把钢丝绳横空悬挂上去的。    
    曾经来过这里的考察队员称,这里也称老虎口,是一处颇有特色的景观。想拍摄时,却找不到适宜的地点。在密林的遮掩下,近处的巴河藏而不露,不靠近是看不到河流的。穿过密林,走到悬崖边,往下一瞅,五六十米深,不由得心惊胆寒。举起相机试试,树挡住了镜头,欲摄到全景,还得下去一些才行。一位胆大的队员已经有所行动,他手扯着树干下到陡崖的一个坡坎,小心翼翼地走了两步,侧躺着拍了几张。我把我的相机递给他,请他也帮助揿一下快门。在他颤颤站起想爬上来时,悬崖上的我则被他的举动吓得大气也不敢出,生怕他脚下一滑,不小心掉下去。    
    为了找到拍摄老虎口最佳角度,我拿着相机,穿过高山栎林,沿路往上爬,只见几根并排圆木深深插入悬崖,把不知何故断了的路接了起来。此处视野开阔,我高兴地举起相机就拍。拍完后,忘乎所以地往回走,没想到一脚踩到木头的边缘,再往前十厘米,我就会坠入30多米深的谷底。我赶紧退回,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好几分钟才缓过神来。我当时深深地意识到:以后拍照,摄完后,一定要先看清脚下的地形再挪步。    
    巴河河谷的风光是壮美的,不仅宽阔的河谷地带溪流滚滚,林草茂盛,而且覆满栎树的大山脚下,还矗立着一座座30多米高的石堡。由此推断,巴河河谷早年还是军事要塞。    
    中午时分,到达目的地。巴松湖是尼洋河最大的支流——巴河中上游的一处高山湖,在工布江达县西部约90公里处,湖面平均海拔高度约3538米,面积为25.9平方公里。但见碧波荡漾,蓝天、白云、雪峰、绿树争相倒映在湖中,错落有致,水天浑然一体,让人陶醉。    
    巴松湖有一湖心岛,为古冰川作用遗留下来的大型“羊背石”,顺其古冰川滑移方向,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冰川擦痕。兴之所至,大家顾不上吃午饭,便顺着石阶而下,到了湖畔,招呼对面岛上的摆渡者,请他渡我们过去。    
    摆渡者过来了,同时让我们看了新奇。他摆渡时放弃了木桨,靠牵拉钢缆带动筏子。原来湖心岛与岸边连着一根粗粗的钢缆,木筏上一根绳子的绳头系着一个结实的木钩,木钩就搭在钢缆上。我们站在筏子上,摆渡者就用手抓着钢缆,毫不费劲地把我们拉到湖心岛上。其实不用他,我们也能把自己摆渡过去,由于有木钩的牵系,无需担心筏子会漂离。这种摆渡既省事又安全,不知聪明的藏民当初是怎么构想出来的。    
    岛上有座庙宇,属黄教,建于17世纪,庙前是两个篮球场那样大的开阔地。一只饲养的獐子,在开阔地上走动。庙的左面有一棵树,令人称奇的是老化的树的主干中间竟然长出了另外一棵树,难怪当地人视之为神树,上面挂满经幡。树前方一座房屋,里有一个很大的转经筒,用牛皮制成,直径一米多,高五六米,上面绘着经文。筒的四周横插着几根木杆,如同推石磨上的木把,供信教的藏民推动转经筒时用。房里很暗,平添一份庄严与神秘。    
    离开了湖心岛,回到岸边。    
    流连于湖畔时,我发现有几块办公桌大小的石头上,刻着经文。不远处,是栋栋别具特色的小屋,近似欧洲哥特式建筑。    
    中午在湖岸休息时,我不忍将宝贵的时光花在聊天上,征得队领导同意,挎着相机,独自沿惟一一条大路往回走,进一步品味巴松湖地区的风光。我想,待他们启程回走后,必会看到我的。    
    路的两边均为山崖,树木青葱翠绿,原始林区散发的腐叶味扑鼻而来,耳畔不时传来说不出名的鸟兽的怪叫。刚走三百多米,我就觉得毛骨悚然,怕遇到黑熊和野猪之类的野兽。可我又不愿退回去,便硬着头皮继续向前。    
    没走多久,见到路旁一块峭壁,上面刻有经文和佛像,由于用红色颜料描绘过,十分醒目。这意外的发现让我欣喜,独处的紧张与害怕被淡化了。    
    越往前行景色越美。树木高耸入云,透过林间空隙,阳光落在地上,如同一片片碎银,若隐若现。再看远方,有一片过火林,低矮的灌木丛全被烧光了,唯有被大火燎过的黑黑的大树主干直刺云霄,颇有睥睨灾难的壮烈雄风。继续前走几步,见松萝密匝匝地垂挂在松树上,掩住了翠绿,呈现出一片柔柔的淡黄,美得让人心醉。    
    在巴松湖山林地带近一个小时的步行,使我更真切地感知通过大峡谷输往这里的大量水汽,真真地化作了美丽的高山湖泊,以及无尽的森林和灌丛。而这感知还是初步的。


第一部分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第4节 易贡茶园

    就我本人来说,没有到藏东南以前,一直以为西藏是寒冷的,除了密布着的冰峰雪岭外,便是无边的旷古荒原,以及红黄色的座座土岭。    
    赴藏的路上,当有人告诉我西藏易贡拥有碧绿的片片茶园时,我颇为吃惊。我参观过内地许多茶场,私下很想去易贡看看那儿的茶园,是否和江南的诸多茶园一样。    
    路经通麦大桥时,车子离开川藏公路,沿着山路往西北方向开去。路况很差,到处是沟坎、石头、泥巴和遗弃的树木,虽然越野车的越野能力很强,但碰到如此恶劣的路面,司机只好无奈地放慢了速度。路旁是易贡河,水流湍急,响声震耳。它与我们见过的东久河、帕隆藏布江清流不同,易贡河水质混浊,也许是上游水土保持差,加上水流过急的缘故,水中才富含泥沙。    
    车子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易贡。只见一列列青砖瓦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屋脊高挑,颇有规模与气势。我又是一惊,这远离川藏线的藏在山沟沟里的易贡怎么会有如此规模的房子?听介绍说,西藏自治区党校曾设在此处。不仅如此,过去还曾一度传闻,自治区首府也要迁移到这儿。理由是易贡海拔低,气候温和,植物茂盛,是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不仅有利于藏族干部群众工作生活,内地干部来这里工作,断然不会出现高山反应之状。当下释然:原来如此!    
    党校搬迁后这里成了茶场。站在主楼前,放眼远望,一片相当大的开阔地的前方是易贡湖。让人奇怪的是易贡湖全然没有湖的气势,除几洼积水之外,就是白白的细沙滩。我读过相关资料,得知易贡湖是西藏著名的外流湖,湖水面积约22平方公里,湖体呈河道型,湖面海拔约2200——2220米之间,湖长17公里,平均宽约1.3公里。按理,易贡湖不该是我眼前这个多已干涸的样子呀!    
    面对我的困惑,研究人员王维痛心地说:“从前的易贡湖确实不是这样的。”王维是研究大气物理的,十多年前,他和有关研究人员在通麦和易贡进行过气象观测,通过施放探空气球了解雅鲁藏布江的水汽情况。王维回顾道:“那时的易贡湖,波光粼粼,烟波浩淼。湖后的高山横空出世,倒映湖中,美极了。这次来西藏,我特别想看看易贡湖,没想到她成了这个样子,真叫人难受。”    
    不用说王维的痛心,没见过易湖以前风采的我也惋惜不已。我从资料里了解到,100年前,也就是1897年的一个夜晚,一次大型的冰川泥石流爆发,堵塞了河道,淹没了村庄,形成了这个长条形的湖泊。村里很多人死于这次泥石流,幸运者只有三人,即当时在山坡上露的宿3个放牛娃逃脱了劫难,同时他们也成为这次泥石流的见证人。美丽的易贡湖哟,系着一个悲哀的故事,如今,她又面临着一个悲哀的结局,环境恶变,走向消亡。前后不过一百年的时间,相对于漫漫的历史长河而言,这仅仅是弹指一挥而已,怎能不让人慨叹呢?    
    易贡湖为什么趋于消亡,而不能以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永存于世?原来,易贡湖湖盆发育在经过冰川作用的河道宽谷中,湖内水流缓慢,淤积加速,从上游和支流带来的泥沙不但促进了洪积扇和湖滩地的发育,还导致了湖心滩的出现。如今的易贡湖,在枯水期已不成其为湖,只有在雨季,方会蓄积一定的水,现出湖的样子。这是环境恶化的结果。想想罗布泊消失了,青海湖大面积缩小,均表明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边缘,实在应该引起警觉。    
    抛下惹人伤感的易贡湖,我来到山脚下。向山上望去,天上是高空的流云,云下是高山雪峰,再下的山坡上披着深绿色的林莽,眼前则为黄得耀眼的油菜田。可谓层次分明,壮美无比。    
    转过身来便是茶园。一条条茶垅,并排地或作南北向延伸,或作东西向延伸。茶园滴翠,枝盛叶茂,掩去了采茶女们的大半个身子。山风吹来,绿浪滚滚,采茶女工清脆的笑声不时传入耳中。任我努力,也未找出易贡茶场与内地茶场不一样的地方。茶场的一位老职工告诉我,易贡茶场当年还是有一定规模的。1994年,茶场就实现利润90多万元,年产绿茶10多万公斤。多年过去了,不知茶园具体经济效益如何。我找茶场负责人询问,由于语言不通,问不出个所以然。我又提出:“如果方便的话,最好给我找份茶场的材料看看。”于是,他们给我找了一张广告页,虽然里面未涉及经济效益,但还是使我对易贡茶园有了更多的了解。    
    此地的茶名为“珠峰圣茶”。易贡地处北纬30度。顺着这个纬度向东望去,杭州、洞庭、庐山、太平、屯溪、邛崃,以及红茶极品——祁红的产地祁门,正好与易贡处于相近纬度。这是与茶相关的“神秘纬度”。    
    “珠峰圣茶”与其它名茶相比,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生长地——喜马拉雅山东部的易贡湖畔。这是一片公认的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土壤适宜,雪水如从天降,浇灌孕育了这一茶品。    
    皑皑珠峰下这一片碧绿,起于何时?源于何处?属于何种?惟有西藏世代口头相传演唱世界第一长篇史诗的老艺人充满自信地告诉人们:自大唐贞观十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汉藏和亲,文成公主带来了茶种、蚕种与巧匠进藏,珠峰下才平添了这一片碧绿。    
    有人说易贡茶园是西藏惟一的茶场,也有人说是西藏建起的第一个茶场,还有人说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茶场,无论如何,易贡有茶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茶作为一种常绿灌木,是我国南方大宗经济作物之一。易贡地区大片茶园的存在表明,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为西藏的江南,一点也不牵强。然而这里也有内地江南不能与之相比的地方。夏季里,内地的江南的大山之巅,断不会有雪山为茶园点缀。在易贡,两者却能合谐地统一在一个画面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易贡如同江南又胜似江南。


第一部分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第5节 葬身大山之下

    地球上,青藏高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