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46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46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博览群书,使吴承恩博学多才,因此乡间百姓的结婚的喜颂、丧事的吊

文、做寿的祝词及节日的春联多是请他写,吴承恩也总是有求必应,写得又
快又好。
    有一天,淮安的一个粮商叫张皇兴的慕名前来请吴承恩,要他为“皇兴
粮行”写一副祝颂的对联。这位粮商平素欺行霸市,常常缺斤少两,谁敢稍
有不满,他便横鼻竖眼,拳打脚踢,当地群众恨透了他。吴承恩也早就听说
了这个人,心里种下了不满的种子。他拿定主意用对联来骂骂这位奸商,于
是欣然应允,挥笔写道:
    皇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扬
    横联是:去四首。
    张皇兴一看,喜不自胜,连连道谢,私下以为吴承恩是称赞他以慈善为
本,名扬乡里呢,于是请裱糊匠裱好,恭恭敬敬地悬在中堂。他哪里知道吴
承恩捉弄了他。原来,如果按照横批把上下联前两个字的部首去掉之后,正
成了:
    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
    乡亲们暗中知道了底细,无不拍手称快。
    吴承恩虽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来做了
浙江长兴县的县丞,正直的性格又使他看不惯官场中的欺诈作风,后来干脆
回家专心写作,不再涉足黑暗的官场了。他的诗文辑入了《射阳山人存稿》,
许多篇目都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据说他还撰有《禹鼎志》,但已
散佚。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的书
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他需要庇护和爱抚时,母亲却被病魔夺去了
生命。在板桥幼小的心灵中,早早地播下了痛苦的种子。尽管母亲没有把他
养育成人,但却给了他一个聪明伶俐的脑瓜。少年时代的郑板桥,赋诗撰文
就已经很有成就了。
    在兴化镇读私塾的郑板桥,没有被生活的贫困缚住手脚,相反却更加发
奋苦读。私塾老师看到这样一个有出息的穷弟子,不但不嫌弃,还倍加爱护。
    1703 年的暮春时节,只有 10 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
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正准备坐在两块石头上闲谈时,郑板桥突然发现水中
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便随口喊道:“先生,你看那是什么?”塾师顺着
他手指的方向一瞧,果然有一堆异物漂在水面,经师徒仔细辨认,确定是一
具女尸。老师见此惨景,心中产生一种痛惜之情,不觉随口吟出一首诗: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塾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
老师摇摇头说:“不认识!”郑板桥又紧紧追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
刚好 16 岁呢?”看到老师又摇头,小板桥又接着问下去:“先生既然没有亲
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又怎么可断定她是‘风吹落小桥’呢?”
还没等塾师来得及回答,他又一阵连珠炮:“您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
流吗?即使在浪里打转又怎么能看见?”私塾先生尽管被郑板桥问得哑口无
言,但他觉得板桥的话很有道理,且很有趣。于是塾师并不生气,和颜悦色

地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应该怎么个说法?”郑板桥皱了皱眉头,心情
沉重地吟咏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很有独到之
处。”
    郑板桥的字画和诗一样有名气。其中的奥妙,还是在于勇于革新,不盲
从他人,终于自成大家。板桥画竹最有名气,同时喜欢题诗一旁。他画的《墨
竹图》配的诗是:
    画竹插天盖地来,
    翻风覆雨笔头栽。
    我今不肯从人法,
    写出龙须凤尾排。
    在这首诗中,他算是把自己品评到家了。郑板桥自幼苦学,名声大噪以
后,不仅国内有无数的崇拜者,连朝鲜国的宰相李艮,也慕名前来拜见,并
再三恳求他题诗赠画,回国后奉为翰墨珍宝。
                     
       “真才子”——袁枚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在清代乾隆时期
的诗坛上被赞誉为“奇才”“真才子”,并被公认为诗坛领袖。
    袁枚幼年时家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又嗜书如命,勤奋好学,因此进
步很快。少年袁枚买不起书读,就借书看,或者到书店去站着看书。他往往
是一手翻书,一手执笔,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地摘录,摘录好后,他就分
门别类地进行整理,这样积累一多,写诗、作文、议论就可以顺手拈来,左
右逢源了。
    9 岁以前,袁枚除了读“四书”、“五经”外,对唐诗宋词还一无所知,
弄不清什么叫诗。9 岁那年,他偶然从别人家里借了几本《古诗选》,这本
书引发了他对诗歌的极大兴趣,他吟咏、抄写、背诵,很快就熟悉了历代诗
歌的发展与特点,天天摹仿着写诗,居然写得清新流畅。
    一天,袁枚随着大人们游览杭州吴山,拾级而上,站在山顶鸟瞰。杭州
城里千家万户尽在脚下,山腰云雾缭绕,云蒸霞蔚。大人们有的捋髭,有的
赞叹,有的感喟“眼前有景道不得”,有的只能连声赞美“好景好景!”这
美景触发了袁枚心中的灵感,他当即吟了一首五言诗,其中两句说道:“眼
前两三级,足下万千家。”大人们都非常惊异于袁枚的诗才,说这首诗想象
力丰富、亲切自然。晚年,已是老态龙钟的袁枚重游吴山,回忆 9 岁时写的
这首诗,仍很感慨地说道:“童语终是真语啊!”
    袁枚 12 岁那年考中秀才,在家乡一带被誉为“神童”,但他出身贫微,
影响了他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托人带袁枚到广西桂
林袁鸿处继续深造。有一天,广西巡抚金鉷共看见袁枚相貌不凡,想试试他
的才学,让他以“铜鼓”为题写一篇赋,“铜鼓”是广西边境的一个地名,
当时正值越南大肆入侵,才华横溢的袁枚略加思索,挥笔立就。金鉷一看满
纸金玉,文采飞扬,极为赞赏,力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这次考试,
生员一共 193 人,只录取 15 名。袁枚虽然名落孙山,但是由于他年纪最小,
所以顿时名满京城。3 年后,他考取了进士。

    袁枚曾任过几年县令,中年以后辞官,专心从事诗文创作。著有《小仓
山房集》《随园诗话》等。同代诗人赵翼读了袁枚诗集后写诗称赞道:
    八扇天门迭荡开,行间字字走风雷。
    才子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来。
                    
      铁道专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字眷成,是我国著名的工程专家。生于广东南
海县,曾祖和祖父都是经销茶叶的商人。到了他父亲詹兴洪时,正遇上鸦片
战争爆发,茶行破产了,只靠詹兴洪种田来维持家庭生活。
    詹天佑 8 岁那年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可是在这里,塾
师所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老是“之乎者也”“天地君亲师”一类陈
旧腐朽的东西,枯燥无味,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詹天佑对这一套腻烦透了。
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他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
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等,一有空就摆弄着玩。小伙伴们都称
他是“机器迷”。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
什么能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
地走?家里的大人都有事出去了,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
中的奥秘。他把闹钟拿到隐蔽的地方,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他自己的脑筋
也动开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
在一起?那一个零件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拆着,思考着,一直到
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拆为止。一大堆散碎的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詹天
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忆力,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
原理。
    1871 年,清政府派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负责筹办幼童
留学预备班。11 岁的詹天佑听到后恳求父母让他参加考试。因为家贫,正在
为詹天佑前途而忧愁的父母一听说是官费,便欣然答应了,但是他们又担心
詹天佑年纪太小考不取,可詹天佑满有信心地说:“保证马到成功。”考试
结果一公布,詹天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
生。
    1872 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 30 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
坐火车,对这些洋玩艺非常着迷,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轮船?他心
中顿时有一种羞辱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求学,用科学来振兴祖国。
    在美国,为了学好英语,詹天佑住到美国市民家里。第二年他考进了西
海文小学,仅用 3 年就小学毕业了,2 年中学毕业。他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
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他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也有自己的火车、轮船。在
这里,他少年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加上他刻苦钻研,各门成绩一直名列
前茅。
    1881 年,詹天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05~1909 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
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詹天佑因地制宜运用“人字形”
线路,减少工程数量,并采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工期,在中
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1883~1912),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
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4 个哥哥先后夭折
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
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
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
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
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1895
年只有 12 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
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
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
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 30 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
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 3 位华侨青年
作为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
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 8 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
功。
    终于,经过 1000 多个日夜的苦干,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
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
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然而,令西方世界震惊的是:冯如驾
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 3
倍多。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 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
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为了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冯如回到广州,
他要亲自驾机飞行表演以唤起民众的注意,动员社会各界为制造飞机出力。
不幸在一次飞行中,由于飞机突然坠地,冯如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想的依然是祖国、是事业、是飞机、是他飞向蓝天的梦!
                    
       腹内孕乾坤——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代邵阳(今湖南邵阳)人。是杰出的
爱国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一。
    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