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33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33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声望都很高,张怀庆便常常抄袭他们的作品。
    大臣李义府写了一首“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诗。意思是要
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时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时穿的衣
裳,想象奇特。张怀庆一看,便抄了下来,并在每句诗的开头加上两个字,
凑成了一首“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诗。经他这么一“创
作”,诗句都不通了,谁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
    张怀庆这首诗一传出,人们就议论纷纷,有人根据他常常抄王昌龄、郭
正一作品的行为,还给他编了顺口溜,嘲笑他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这句话,经过简化成了成语“生吞活剥”,
使用上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人不经过思考,不经过消化,就生
硬地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方法。

           四面楚歌
                   
    “鸿门宴”之后,项羽、刘邦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双方
又发生了多次战斗。项羽本来兵精粮足,但由于他实行了错误的政策,失掉
了人心,所以军事上节节败退,最后被刘邦的汉军包围在垓下(现在安徽省
境内)。
    一天夜里,项羽突然听到军营外边歌声四起,歌声凄凉悲切,动人心弦,
原来唱的是项羽家乡楚地的民歌。
    项羽军中不少人是楚地的士兵。这时听到家乡的民歌,有的情不自禁地
跟着低唱,有的被歌声感动得热泪滚滚。全都想念起家乡来了,哪里还想打
仗。项羽听到歌声,大吃一惊。他想:“楚国大概全被汉军占领了吧!要不,
汉军里哪会有这么多楚国人呢?想到这里,他一骨碌爬起来,准备与刘邦决
一死战。但冷静一想,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外面又包围得严严实实,怎么能
行呢?他只好决定拼死突围。他一面愁闷地喝着酒,一面想着这些年来的战
斗生活和眼前的惨败,伤心地和心爱的妃子虞姬告了别,就带着士兵冒死冲
了出去。
    项羽冲杀了一阵,带着剩下的一点士兵杀出一条血路,但是汉军紧追不
放,把项羽一直追到了乌江边上。项羽眼看无路可走,想到失败的局面已无
法挽回,也没脸再回江东去见家乡的父老,就悲惨地自杀了。
    这就是有名的“霸王别姬”的故事。成语“四面楚歌”就是从这个故事
中产生的。“楚”是古国名,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四面楚歌”字面
上是四面八方全是楚地的歌声,引申开来是四面八方全都反对,陷入了非常
孤立的境地,用来形容极端孤立的境况。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治上谋
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
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
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
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
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是说,见多了也就不觉得新鲜了。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
    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
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
    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
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
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
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
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
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
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
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
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山戎国,获得了胜利。山戎国王逃到了孤竹
国。齐桓公紧追不放,又向孤竹国进军。
    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出
征时还有茂密的树林,现在尽是枯枝败叶;那时只见遍地的鲜花,现在全是
茫茫的白雪,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都找不到了。齐国军队迷了路,被围在
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出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
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终于回到了齐国。
    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途”
就是路途、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有
时候也写作“识途老马”,意思是一样的。

             老当益壮
                   
    东汉时期的名将马援曾在北方经营畜牧业,因为管理得法,发展很快,
许多人都来投奔他。
    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他周围的人说:“大丈夫立志,越是穷困,越要坚
强;越是年纪大,越要不服老(原文是‘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们听了,都很佩服他。
    马援有几千头牛和羊,还有大批粮食,但是他不看重这些财物,常把经
营得来的钱分给大家,自己却过着比较朴素的生活。他说:“积累资财,就
在于用它来帮助别人,否则,只不过是一个守财奴罢了!”
    马援在这里说的“老当益壮”,后来被引用,成了成语。“当”是应当;
“益”是更加;“壮”是雄壮、强壮。常用来形容年岁越老,志气越壮,干
劲越足。

           死灰复燃
                   
    西汉时候,有个大臣叫韩安国,因犯罪,被关进监狱。狱官田甲常常侮
辱他。有一次,韩安国气愤地对田甲说:“烧过的炭火灰难道就不会再燃烧
起来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意思是难道我会永远坐监牢,就
没有出头之日了吗?田甲听后冷笑一声道:“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
尿浇灭它!”
    后来,韩安国果然出了狱,并且担任梁孝王的内史。侮辱过韩安国的田
甲怕遭到报复,就偷偷地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田甲要是不回来,我就
要灭他整个家族!”田甲无计可施,只好回来战战兢兢地向韩安国请罪。韩
安国看到田甲这副模样,幽默地说:“你现在可以撒尿了啊!”田甲羞得满
脸通红。最后韩安国还是原谅了他。
    韩安国说的“死灰独不复燃乎”,后来经过简化成了成语“死灰复燃”。
“死灰”是烧完后剩下的灰烬;“复燃”是重新燃烧起来。这成语现在一般
用来比喻已经被打倒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说明失势后又重新得势的还有个有成语叫“东山再起”。是指东晋时谢
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的事。“东山再起”一般只用于人。

           因势利导
                 
    战国时期的孙膑是有名的军事家,他曾经与庞涓一起学过兵法。后来庞
涓在魏国当了将军,很受信任,但是他深知自己的才干不如孙膑,就假意邀
请孙膑来到魏国,设毒计挖掉了孙膑的两只膝盖骨。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秘密逃到了齐国,受到了齐国的信任。
    有一次,魏国派庞涓与赵国一起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
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带着军队前去帮助韩国。孙膑和田忌一进军,就直
指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庞涓撤兵回国。
    孙膑见庞涓被引诱回来,就对田忌说:“魏国军队强悍,看不起齐国,
总以为咱们的军队胆子小。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就要顺着这一趋势往有利的方
面来引导(原话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现在我们可以假装败退,
采用逐日减灶的计策,好让敌人产生误解。”于是田忌命令部队修灶做饭,
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大修五万个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个灶。
    庞涓看到齐军的柴灶一天天减少,以为齐军士兵胆小,逃跑了大半,便
只带一部分轻骑兵去追击。
    孙膑估计追兵夜晚可以赶到地势险要的马陵,就选定一棵大树,刮去树
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并且让一些射手埋伏在大树周围
的乱草丛中,约定见到火光时,一齐放箭。
    果然,庞涓在夜里赶到了马陵。当他派人点着火把辨认树上的字迹时,
无数飞箭一起朝火光射来。顿时,魏军大乱。庞涓这时才知中了圈套,走投
无路,只好自杀了。
    这就是历史上“孙庞斗智”的故事。成语“因势利导”就是由孙膑所说
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简化来的。“因”是顺着、按照;“势”是趋
势;“导”是引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来很好
地加以引导。

           自相矛盾
                 
    矛与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长矛用来进攻,可以刺杀敌人;盾牌用来防
御,可以保护自己。
    楚国有个出售武器的人,带着他制造的矛和盾到处推销。逢人就说他的
矛和盾是用最坚硬的材料制成的。他一会指着盾牌对人夸口:“我的盾是特
制的,最坚硬,任何武器也刺不透!”一会儿又举着长矛吹嘘:“我的长矛
是最锋利的!能刺透任何东西!”
    有个人问:“那么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又会怎样呢(原话是‘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问得他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成语“自相矛盾”就来自这个故事。它用来比喻那种办事、说话前后抵
触、互相对立的情况。

           后来居上
                 
    汉武帝的时候,有位大臣叫汲黯。他为人正直,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
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
    汲黯是位老臣,当汉武帝还是太子时,他的职位就比较高了,可是后来
他再也没有得到升迁,而他手下的人却一个个不断得到提拔,超过了他,这
使汲黯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终于忍耐不住,对汉武帝说:“你任用大臣的办法,就像堆
放柴禾一样,越是后来的就越放在上边呀!”(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积
薪耳,后来者居上。”)汉武帝知道他是在发泄对自己的不满,也就默默地
听了。
    “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
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
的人尽管缺乏才能,但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现在这句成语的意义有了变
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

           芒刺在背
                   
    汉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为大将军。汉武帝死后,他又辅
佐年幼的汉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决定。
    汉昭帝死后,由昌邑王继位。他不干正事,霍光因此极为不满,就把他
废掉了,迎立了汉宣帝。
    由于霍光地位高、权力大,汉宣帝也很怕他。
    一次,汉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与宣帝同乘一辆车,宣帝非常紧张,
感到如同有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样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芒刺”就是细小的刺。现在成语“芒
刺在背”一般用来形容因为恐惧,或有某种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
    与“芒刺在背”相近似的还有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