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
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
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
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1940 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厂方要看他的学历
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
书来。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
光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
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
的妥协。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
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 年 7 月 25 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
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毛泽东为他写
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
“万世师表”。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
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
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你放心去吧!”
现代人民教育家叶圣陶的故事
“叶老”是大家对叶圣陶老先生的尊称。叶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叶老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要从解放前夕说起。1948 年 11 月,叶
老住在上海,当时上海还没有解放,还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之下。这时,
叶老接到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请他到解放区去。一向追求光明,心向革命的
叶老,高兴地接受了邀请,秘密地离开上海后,先到香港,再从香港乘船北
上,来到解放区。
这时,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解放已指
日可待。解放了的地区需要发展教育,需要办学校,需要有课本。中国共产
党请叶老到解放区来编课本,编出宣传革命思想的好课本,编出培养新中国
建设者的好课本。
叶老当时已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但是,他接到任务后,却像年青人一样
激动起来。叶老从 20 多年前就想编一套好的教材,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但
是每次刚编出一些,就遭到反动势力的打击、压制。现在终于盼到了这天,
他可以在解放了的土地上,放开手脚编一套好的课本了。
可这任务多艰巨啊!中学、小学有 12 个学年,每个学年有两个学期,而
且每个学期都要有语文、数学课,另外还要有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多
门学科。
叶老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就干起来,而且提出:“解放军打到哪里,
教科书送到哪里!”
叶老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干起来。他亲自挂帅组成编委会,亲自挑选
干部,制定提纲,确定编写原则,组织人编写、审定。
叶老对语文教材很重视,决不能让有反动思想的文章毒害中小学生。他
组织了四个编写组,来编小学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
要编一套全新的、革命的语文课本。
初稿写出来后,叶老要求各组开会,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叶
老亲自听,还要请专家们听,看看内容好不好?语言好不好?适合不适合学
生接受?
如果发现有的课文不好,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叶老就自告奋勇地说:
“我来写一篇。”他白天上班,和大家一起开会、研究工作,晚上就连夜写
出一篇,第二天上班就读给大家听。
课文打印出来后,叶老还要一一审读批阅,逐字逐句修改,在他修改过
的地方,他还要夹上一个小纸条,说明修改的理由,请编书的同志们传看。
大家都被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动了。
在叶老领导下,编写课本的工作进展很快。1949 年 8 月,初小、高小、
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由新华书店发行了。9 月,大学的语文课本也发行了。
新中国的大、中、小学教科书,和新中国一起诞生了。
叶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写在新中国的教
育史上了。
新中国成立后,叶老仍然主管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当了教育部的副部
长,仍然主管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编写课本的工作任务不像解放战争时那样急了,但叶老
却要求更高了。他为了编好课本,坚持开门编书。他常到学校里和教师、学
生座谈,征求意见,还常到学校听课,了解教师学生使用课本的情况,还确
定一些学校作为教学基地,将编出来的课本先在这里试教,取得经验后再推
广。仅在 1962 年 2 月到 5 月,四个月期间,他就到教学基地和老师一起备课、
听课、讲课有 14 次之多。要知道,这时他已是将近 70 岁的老人了啊!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几乎都是经过
叶老审阅、修改过的。
人们说,叶老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最具体、最切实的工作。
叶老主编了这么多课本,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有人肯定地说,
他那么大的学问,一定是个大学毕业生。
叶老其实并没有上过大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材的。
叶老出生在苏州市一个平民家庭,他自己这样形容家里的情况:“我家
无半亩地一间屋,家况很清苦。”
父亲对年幼的叶圣陶要求很严格。3 岁起就要求他识字、描红摹字,到 6
岁进私塾时,叶圣陶已经能认 3000 字了。进私塾后,读书更苦,老师要求学
生成天读书、背书,不许玩,只有到春节前后,才可以休息。父亲常带叶圣
陶出去,贺年、祝寿、赏灯、闹元宵……每次出门,走在路上,看见一块匾
额、一个牌楼、一座小桥,父亲就要讲些传说故事。回来后,还要求叶圣陶
写一篇作文,记叙沿途见闻。叶圣陶从那时产生了热爱生活和喜欢写作的兴
趣。
12 岁那年,叶圣陶考进了苏州第一所洋学堂——公立高等小学。学制是
3 年,可是,他的功课特别好,一年之后,就考入了公立第一中学,成为中
学生了。
中学时代令叶圣陶终生难忘。这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有新思想的青年
人,他们倡导学生爱国、强国,教育学生热爱乡土,立志振兴中华,还注重
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叶圣陶在这里学会了篆刻、写诗,还办了一张小报,
自己刻蜡版,自己印刷。叶圣陶的学习成绩优秀,课外活动又很活跃,表现
出很高的才能。大家都认为,中学毕业后,他肯定可以上大学。
但是,叶圣陶的父亲失业了,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家里有父母和两个妹
妹,还有奶奶和外婆,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办?叶圣陶只好放弃上大学的想法,
开始找工作。17 岁那年,他开始当小学教师了。
叶圣陶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他中学时代的一个好朋友考上了北京
大学,他就请朋友把大学的课表和讲义寄来,自己按照大学的课程学习。每
天早上学三小时,晚上学三小时。他认为工作后也能学习,他要给学生讲课,
讲课前认真备课,看很多参考书,这样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他还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很多小说童话,在全国很有名气。因
此,后来有的中学请他去教书。有的大学也请他去教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
材的!
叶圣陶先在苏州一所小学当教师,他给自己提出:“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和学生亲密无间。
他给学生讲课,常讲小故事、小童话,学生特别爱听。
他在校园里种花、种草,美化环境,给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他对学生,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衣着干净的、肮脏的,都一样和蔼,
一样亲热。
叶圣陶当时只有 17 岁,而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叶圣陶长得比较瘦小,
和学生差不多高,可学生们都喜欢他,尊敬他。
但是,当时学校是被旧势力控制的,容不下这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
他只好辞职回家。
后来,他到上海的一所小学当教师,这里气氛好些,一些教师思想也比
较新,和叶圣陶在一起相处得很好,大家一起想办法活跃学生的生活。
学校成立了“少年书报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叶圣陶发动教师捐
助,买了一些书籍报刊,办起了阅览室,请高年级学生当管理员。每当学生
来借书,叶圣陶就发给他们一张调查表,请他们写上姓名、年级、月日,还
要写读书心得。叶圣陶从表上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再进行讲评、辅导,
使学生越来越爱读书了。
学校还成立了“学生新闻社”,叶圣陶常带这些学生外出采访,回来后
鼓励学生写作。
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旅行。叶圣陶向学生讲名胜古迹,带领学生采集标本,
回来后又指导学生写游记、画记忆画、制作标本。
叶圣陶还带着学生参观钟表厂和印刷厂,给学生讲钟表和印刷的发展
史。
在上海当小学教师期间,他每天要上四五节课,要给学生批改作业,他
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每天中午休息和夜晚,都是他读书的时间。
以后,他又回到苏州,到一所镇上的小学教书,他把精力和志趣全都转
到教育实验上,尤其注意研究改进语文教学。
他自编课本,大胆采用白话文的课文,他把一些课文改编成剧本,指导
学生排演话剧,这样学生就都喜欢语文了。他又指导学生写作,指导学生写
诗、篆刻。学校工作十分活跃。
叶圣陶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以后,他又当
了作家,他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就是描写小学教师的。他写的
第一篇童话《稻草人》,就是写给孩子的。他还当过编辑,出版了很多书,
大多也是写给学生的。后来,他编写教材,当教育部长,始终没有离开教育
事业,他的心一直和教师相连,一直装着学生。
他的名字,永远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闪光。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的故事
他,当了 35 年的小学教师,教过的学生能有几千;他,讲了几十年的故
事,那和蔼可亲的声音打动着千千万万小听众的心灵。不用说,你肯定猜到
了,他就是全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故事专家孙敬修。
“故事爷爷”
现代的儿童都称他“故事爷爷”,其实,他最早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才
二十几岁。那时他在北平市汇文第一小学教书。学校有住校生,一次周末,
他晚上去学生宿舍的时候,看见他们打的打,闹的闹,有的生气,有的抹泪。
他灵机一动,吹起哨子,让同学们到礼堂去,他给同学们讲故事。这个办法
很灵,同学们过得又快乐,又能学到许多东西。以后,每个周末的晚上,孙
老师就都额外地给学生讲故事,一直讲了几十年。1932 年的一天,孙老师带
着学生去北平广播电台演播节目,当时没有录音,是现场广播。学生们排的
节目演完了,可是离应该结束的时间还差几分钟。不能让电台空播呀,孙老
师沉着地清了清嗓子,给听众讲了一个小故事:《狼来了》。电台负责安排
节目的先生很感兴趣,邀请孙老师每星期到电台讲一次故事。从此,孙老师
就和电台有了缘分。
解放后,党和政府很重视儿童教育工作,也很尊重这位小朋友和家长早
已熟悉的故事员。1950 年的一天,北京广播电台的一位同志找到孙老师,请
他为北京电台少儿节目讲故事。1951 年 5 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开办了少
儿节目,孙老师又成了中央电台少儿部的特约播音员。不久,由于小听众要
求多播一些故事,电台领导和市文教局、学校领导协商,最后达成一个协议,
让孙老师一半时间在学校当教师,一半时间到电台讲故事,孙老师就更加注
意研究讲故事这门艺术了。
1957 年,北京市成立了少年宫,教育局领导为了发挥孙老师的特长,调
他到少年宫去专门讲故事,时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