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几个钟头蹲在蚂蚁洞边,观察着这些小昆虫的生活特征。
巴甫洛夫受的是神学教育,但他热爱的却是自然科学。有一次,小巴甫
洛夫偶然在父亲的书架上翻到一本《日常生活的生理学》,作者是英国的生
理学家路易士,小巴甫洛夫贪婪地读起来了。正是这些书,打开了巴甫洛夫
的眼界,使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69 年,他离开神学校到彼得堡去读书。大学毕业后,为了进一步充实
自己关于人体生理和病理学的知识,又进了外科医学研究院。后来又出国学
习了两年,归国后,他把终生精力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他研究消化生理、
循环生理学和大脑生理学,不管生活怎样艰苦他都是坚韧不拔地向前迈进。
有一次,一些朋友凑了些钱给他,为的是给他补助一下生活,可是他却买了
一群狗回来,因为狗是他实验工作的最重要的东西。
1927 年,他发表了《大脑两半球的工作讲义》一书,这是巴甫洛夫几十
年来研究大脑神经活动的科学总结,这本书立即轰动了全世界。书中指出了
所谓“意识”、“精神活动”也是“大脑”这个物质活动的产物,也要消耗
一定量的能,这就给唯物主义一个最直接、最有力的例证。
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
威尔伯·莱特(1867~1912)和奥维尔·莱特(1871~1948),科学史
上称他们为“莱特兄弟”,是美国飞机发明家。19 世纪末开始研究航空,通
过一个简单的小型风洞进行试验。1903 年,设计制造出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有
人驾驶飞机。同年 12 月 17 日试飞成功,飞行时间达 59 秒,飞行距离达 852
英尺。
莱特兄弟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达顿市一位牧师家庭。一次,他们从做
木工的爷爷那儿拿了些碎木块当积木玩。这时,妈妈来了。“啊,妈妈,这
积木怎么摆啊?您快教我们……”
妈妈没有伸手,她温和地说:“是啊,怎么摆好呢?自己想想看。要是
好好动脑筋,你们能摆出了不起的样式呢。”说着,就在一旁看孩子们怎么
摆法。一会儿,兄弟俩叫了起来:“成了,妈妈您看,我垒得多高哇!”“我
垒的这个才是漂亮的房子呢!”
妈妈看着兄弟俩的成绩,鼓励地说:“两个人垒得都很好。这回你们俩
合在一起,想出更好的样子。”
一次,他们扛着自己制作的爬犁到铺满厚厚积雪的山岗上参加爬犁比
赛。大家都嘲笑他们制作的爬犁样子古怪。别人都是坐着滑行,而这两兄弟
则是趴在爬犁上。“预备,开始!”口令一发,几个爬犁一齐从山岗上滑下
来。莱特兄弟的爬犁由于体积轻、阻力小,很快冲在最前面,第一个到达终
点。
1878 年,威尔伯 11 岁,奥维尔 7 岁。他们的父亲从外地给他俩带来了
一件礼物——一只名叫“飞螺旋”的玩具。这个奇形怪状东西的顶部有一副
螺旋桨,中间挂着橡皮筋。转紧橡皮筋,带动螺旋桨转动,飞螺旋就会飞起
来。这件玩具使莱特兄弟入了迷。“为什么飞螺旋能飞起来呢?”“把它放
大了,我们人坐上去能飞起来吗?”他们的小脑袋里,浮现出许多新奇的想
法。他们真想长大以后做架大飞机,飞上天空。可是,那时的人们认为,人
是没办法飞上天空的。
1883 年,莱特家搬到了里奇蒙城。这里的孩子喜欢放风筝,莱特兄弟不
久也成了风筝迷。他们的风筝越做越好。每次和小朋友比赛,兄弟俩的风筝
总是比别人的风筝飞得高。小朋友们非常羡慕,请莱特兄弟制作风筝卖给他
们。兄弟俩一下子成了“小专家”。
莱特兄弟常常躺在草地上,观看着天上翱翔着的老鹰。他们真羡慕老鹰,
它们多么自由、惬意呀!如果人类也能长上翅膀,在蓝天中自由地飞翔,那
多幸福!
当时,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人类的千年梦幻,将会在他们手中变为
现实。
爱思考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学家。生于德国,因受纳粹政权迫
害,1933 年迁居美国。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都有重大的贡献,其中最重
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于 1921 年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幼时发育较迟缓,三四岁时候还不大会说话。但是,小脑袋中
经常沉思着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他常常托着下巴在想:“雨为什么会从天
上掉下来?月亮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在他四五岁的时候,爸爸给他
一个罗盘。他非常喜欢这个玩具,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罗盘的指针轻轻抖
动着,转动着。当静止下来的时候,涂着红色的一端总是指着北方,另一端
总是指着南方。他小心翼翼地转动罗盘,想偷偷地让罗盘指针指向别的方向。
但是,罗盘仿佛发觉了他的心思,红色的一端仍然固执地指向北方。他突然
猛转身子,想让罗盘措手不及。但是等指针停下来一着,红色的一端还是指
向北方。
“真奇怪!”小爱因斯坦惊奇极了。“为什么它总是指向南北,而不指
向东西呢?”他喃喃地向自己提出了一个许多小朋友没有想到的问题。
他为罗盘的指南性着了迷,也为自己提出的罗盘问题着了迷。他一个人
玩着,试着,痴痴地思考着,整天精神恍惚,沉默不语,父母还以为他生病
了呢!
终于,他找到一个答案:“这根针的周围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
于是,他想找出罗盘周围存在的某个神秘的东西。但是,找来找去却一直没
有找到。
在爱因斯坦对罗盘的探索中,已经孕育了一颗作出伟大发现的种子。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话语不多,手也不太灵巧。同学们讥笑他笨,老师
也不大喜欢他。一次老师教同学们做手工,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是一条歪歪
扭扭的小板凳。老师不高兴地说:“这像什么板凳?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槽糕的板凳吗?”
“有的”,爱因斯坦回答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条板凳更糟糕的板凳。”
说着,他从课桌的抽屉里拿出两个做得更差的小板凳对老师说:“这是第一
次做的,那是第二次做的。您手里的一只是第三次做的。第三只比这两只要
好一些,这两只比您手里的一只更糟些。”
老师的气消了。爱因斯坦的手工虽然做得不够好,但他是认真的、努力
的。而且,在盛气凌人的老师面前,他竟能镇静地说明事情的真相。从此,
老师也喜欢这个平时不大说话的孩子了。
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自然科学家、
工程师。他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
母亲是农村妇女,但很早就死了。
达·芬奇从小就很聪明,长得也很漂亮,非常惹人喜爱。上小学时,他
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异,算术课上他提出的一些问题,经常使老师感到棘
手。课余时间,他的爱好是绘画。他在木板上、地面上、墙壁上居然无师自
通地画出了栩栩如生的蛇、蝙蝠、蝴蝶、蚱蜢……父亲见了,非常欢喜。邻
居们见他画什么像什么,都亲切地称他为“小画家”。
芬奇的父亲本来不想让孩子学画,希望他子承父业,当一名律师。但儿
子非凡的画艺,把固执的父亲征服了。在他 14 岁那年,父亲终于高高兴兴地
把他送到了当时的欧洲艺术中心佛罗伦萨,拜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
费罗基俄为师。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他的教法也很有些特别。达·芬奇来到画室的
第一天是学画鸡蛋,第二天是学画鸡蛋,第三天仍是这样。无休止地画呀画
呀,枯燥乏味极了,就这样画了一年。芬奇画腻了,心里想:“这有什么必
要呢?一笔下去画一个圈儿就行了。”费罗基俄老师仿佛一眼就看穿了他的
心思,对他说:“别以为画蛋很容易,很简单,要是这样想就错了。在一千
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只蛋的形状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
下角度看它,形状便立即不同了……所以,如果要在画布上准确地把它表现
出来,非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听了老师这番教诲,达·芬奇懂得了老师的苦心,就决心不停地练习基
本功。他每天一大早就对着鸡蛋画起来,直到夜深人静了,仍然对着鸡蛋画。
经过 3 年的努力,达·芬奇的技艺大长,他画的鸡蛋各具形态、维妙维肖,
对色彩的感觉敏锐了,线条的把握准确了,手中的画笔也能绝对服从自己的
意志了。老师看了非常满意。
有一天,费罗基俄画了一幅《基督受洗图》,他自己很满意,得意之余,
对达·芬奇说:“芬奇,在这幅画上再画两个天使吧!”芬奇高兴地答应了
一声,很快就把两个天使画好了,这两个天使体态活泼自然,面部表情生动
柔和。老师一看大吃一惊,相比之下,自己画的是多么生硬板滞呀。他在心
里承认学生超过了自己,感到既高兴又惭愧,从此竟然搁笔不画,专门从事
雕刻了。
达·芬奇结束了学徒生活,开始了独立创作,《最后的晚餐》《蒙那丽
莎》等都是他的不朽名作。他的绘画成就越高,作画越是严肃。据说达·芬
奇在画《最后的晚餐》时,为了把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画好,曾到各种场合
去潜心观察赌徒、流氓、罪犯的各种形象和举止。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让犹
大惊惶失措和手里紧握钱袋的表现手段。这两处细节描绘的巨大成功,是与
少年时长达数年的刻苦画蛋分不开的。
5 岁作曲的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雷奥博是个优秀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和
出色指挥,担任大主教宫廷乐师。
莫扎特智能超群,自孩提时代就对乐曲产生了兴趣。他一听到音乐就用
小手拍着。奇妙的是,他拍得很合拍,很有节奏感。
莫扎特的姐姐玛丽娅每次练习钢琴时,爸爸总是精心指导,因而玛丽娅
的进步很快。每当琴声响起,小莫扎特就不吵不闹,静静地聆听着。
有一次,当玛丽娅正聚精会神地练琴时,4 岁的莫扎特走到姐姐跟前,
乞求姐姐让自己弹弹好刚刚演奏过的那首曲子,玛丽娅亲昵地指着弟弟的鼻
子说:“看看你的小手,还不能跨过琴键呢,怎么弹琴呢,等你长大了再学
琴吧。”说过她又继续练起琴来。
一天,全家用过晚餐,玛丽娅帮助妈妈在厨房里洗碗时,莫扎特就坐在
钢琴上弹起来。雷奥博正在边喝茶边抽烟休息,听到琴声后,猛然站起来,
惊喜地说:“听,玛丽娅把这首曲子弹得简直妙极了!”话音刚落,玛丽娅
就从厨房里走了出来。雷奥博呆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立即爬上楼轻轻
地推开门,哇,只见小莫扎特正在聚精会神地弹奏呢!父亲看出儿子有着优
秀的音乐天赋,便开始对他进早期教育了。从 4 岁起,莫扎特就弹起了钢琴,
拉起了提琴。莫扎特的接受能力极强,许多曲子只听一遍,就毫不费力地记
住了。父亲怕莫扎特负担过重,不想过早教他作曲。可是到 5 岁时,莫扎特
看着父亲写乐谱,便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
他正趴在桌上,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他随手拿起一看,不禁吃了一惊。
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格。
一天,父亲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他要儿子把这个乐谱送到剧院院长处
去,并说明这是专为他女儿创作的。不料,路上一阵大风,把莫扎特手里的
乐谱刮跑了。他一面哭着,一面追赶着到处飘荡的乐谱。乐谱没有全找回来,
怎么办呀?莫扎特跑到小伙伴家里,借来笔纸,自己写了首乐谱送去。第二
天,院长带着女儿来拜谢,说莫扎特父亲的舞曲写得太妙了,他还让女儿把
舞曲弹了一遍。莫扎特的父亲听后惊呆了。他说:“这不是我作的舞曲。”
他转身问儿子:“这首乐曲是谁写的?”莫扎特只得说出原委。父亲听后激
动得流出了泪,一下子把儿子抱在怀里。
此后,父亲就开始教他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聪明加勤奋的莫扎特,在
家里不是弹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像大人一样整日埋头音乐之中。为了
让莫扎特开阔眼界,少年成名,自 1761 年秋天起,父亲就带着 6 岁的儿子到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演出。接着,又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
每到一地,都获得好评。7 岁那年,他在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会上,为一位著
名的女歌唱家弹琴伴奏,只听她唱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