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黎的先贤祠。
雨果从小聪明好学,在课余时间很喜欢写诗。但是他的一位教师不愿意
让雨果把课余时间耗费在写诗上,每天都留下大量的拉丁文和数学作业来压
雨果。雨果赶完作业,天就黑了,学监监督学童准时熄灯睡觉。雨果没有时
间写诗,心中感到很苦恼。
有一天夜里,雨果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多么想写诗啊!可是,他
又不敢触犯校规。他睁大眼睛躺着,凝望窗外的星空。窗外星光灿烂,夜色
多美好啊!雨果脑中闪出了智慧的火花,一瞬间捕捉到了一句美妙的诗句。
他想把诗继续作下去,便默默地从自己所掌握的语汇中搜寻着。不一会儿,
他想好了一首完整的诗。他在心中又反复推敲、修改。天亮以后,雨果便把
这首诗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夜色是那样的美,四周是那样的静,这是多好的琢磨诗句的机会呀!就
这样,雨果每天在入睡以前都在想着新诗句。日久天长,他写出了大量的短
诗、抒情诗、讽刺诗及寓言、童话、诗谜。
14 岁那年,雨果不听从父亲要他学工艺学的安排,决心从事文学创作。
他声言:“要么做个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做。”(夏多布里昂是法国
著名作家)
15 岁那年,法兰西学院提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雨果以他的诗歌《读
书之益》得了奖,受到 40 位老院士的交口称誉。国王路易十八发给他每年一
千法郎的助学金。雨果一鸣惊人,他的名字很快就在巴黎传开了。夏多布里
昂称赞他是一位卓绝的“神童”。他的朋友苏梅给他写信说:“人人都在赞
美你的天才,你为法国文学展示了无限的希望。对我们来说,你简直是个谜,
这个谜只有文艺女神才能猜透。”
雨果一生勤奋写作,创作力历久不衰,作品丰富多采。他的主要著作有:
《布格—雅加尔》《死囚末日记》《欧那尼》《宝剑》《安琪罗》《葛洛特·格》
《哈维船长》《雨果诗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
面人》《九三年》《雨果论文学》等。其中以《悲惨世界》最为著名。
童话之王——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出生在丹麦中部富恩岛上的小镇奥登塞。
安徒生的家庭贫困不堪。父亲是个鞋匠,生意清淡,母亲靠为人洗衣服
挣点钱贴补家用。一家人常常为了生计问题而愁眉不展,安徒生在贫困和孤
寂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他对儿子说:
“我的命苦,没有捞到念书的机会,你一定要有志气,要争取学些文化,使
自己成为有知识的人。”父亲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忘掉对儿子的启蒙教
育。在他家那唯一的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只有一张做鞋用的工作凳、一张用
棺材架改装的床和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一条凳子。但父亲却为儿子布置了
一个艺术的环境: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装饰品,框子上摆了不少玩具,工作
凳旁还有一个矮书桌,上面放有书籍和歌谱,门上贴着一幅风景画。父亲常
在劳动之余抽时间陪安徒生玩。为了排解儿子的寂寞,常常给他讲一些《一
千零一夜》中的古代阿拉伯的传说。有时,为了调节一下气氛,父亲还特地
给小安徒生念一段丹麦著名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朗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
章节。这些剧本里的故事启发了安徒生,他经常把大人们讲的故事通过自己
的设想演绎成新的故事。他幻想自己是个戏剧导演,他把橱窗上父亲雕刻的
木偶人打扮成剧中人物,做各种戏剧表演。他还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
编木偶戏。为了扩大他的精神世界,父亲带他外出观察各种人物神态及行为
举止。他看到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着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贵族、地
主、市长和牧师。他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之间生活水平相差那么大。
1815 年冬天,安徒生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每天外出替人家洗衣服,孤
单的安徒生白天独自呆在家里玩木偶戏,有时也到一个同情他的邻居家玩一
会儿。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诗人”这个名词。主人知道他喜欢演戏,偶
尔也给他谈起一些他未听说过的剧作家和剧本的名字,这更激起了他对戏剧
的想象。
14 岁那年,哥本哈根皇家歌剧院有个剧团到奥登塞来演出。安徒生跟一
个散发节目单的人交上朋友,由此他得到了躲在后台的一个角落偷偷看戏的
机会。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决心要当一名艺术家。1819 年 9 月 5 日,安
徒生拒绝了母亲要他到一个裁缝店里当学徒的安排,只身来到哥本哈根。历
经多次碰壁,当演员的希望成为泡影。后来,经皇家剧院负责人拉贝尔安排,
他阅读了不少著名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写了很多诗作和剧本。此后,便进入
了创作旺盛期。1829 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书《阿马格岛漫游记》,上演了第
一个剧本《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从 1835 年起到
他逝世前两年的 1873 年止,安徒生致力于童话创作。他的童话作品客观存在
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称他是“世界童话之王”。
读书迷——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义者,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作家,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他除了写有著名长篇小
说《怎么办?》以外,还著有许多有关社会、自然和文艺理论的论文。
1828 年 7 月 24 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
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牧师,很有学问。家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
书室,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有空就到这里来。
7 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读书就简直入了迷,他经常一面吃饭,一面看
书。有一天早晨,妈妈看到孩子好长时间没从厨房里出来,心想这孩子到底
吃了些什么?于是,他母亲悄悄地走到厨房门前,只看到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正在那里为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泪。妈妈喊来了他的父亲,又拿了很
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喜欢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喜欢英国作
家狄更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还读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
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10 岁时,就已赶上了 15 岁中学生的水平。
他 14 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萨拉托夫的教会中学。那里的教师
多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除了讲些老掉牙的教材外,不能给学生提供任何新
鲜有用的知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不满。
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他不受老师的限制,很快写出了一篇关于读
书学习方法的文章。他说:“知识就像一座有无数宝藏的大山,越往深处发
掘,越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在知识的园地里不屈不挠
地耕耘。”文章写成之后,学生们就争相传阅,这像在他的心灵里,点燃了
更旺盛的求知之火。
16 岁时,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通晓 7 种外国语,大量阅读了俄国民主主
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文章。第二年,他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彼得堡大学
文史系。
在大学读书的几年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奋,读书常常是通宵达旦,
被老师和同学戏谑地称为“伏尔加河边的读书迷”。
“读书迷”,名不虚传,这也就是他最终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根本原因。
文学上的林肯——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 19 世纪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原名叫塞缪尔·兰格洪·克莱门斯,生于密苏里州一个不大的村落里。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地方法官,经济收入不多,家庭负担颇重。为了摆
脱生活的困境,全家迁移到密西西比河岸边的肯尼波尔城。这里是一片几乎
未经开垦的处女地,满目荒凉。童年的塞缪尔经常跑到附近的一个农场里,
和一群小孩子一起,偷偷地去游泳,捕捉响尾蛇和蝙蝠,采集榛子和野山莓,
他和那里的黑人交上了朋友,每到傍晚,就和孩子们一起围坐在黑人丹尼尔
大叔身旁,听他讲述娓娓动听的故事。塞缪尔热爱这些勤劳朴实的黑人,尊
重他们的智慧和品格,甚至把丹尼尔大叔看做是人类高尚品质的化身。肯尼
波尔城是哺育塞缪尔童年的摇篮,他在这儿找到了欢乐,找到知己,找到了
以后创作的丰富的素材。
塞缪尔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12 岁的塞缪尔被送进肯尼波尔城
的印刷厂当了学徒。这里仅供吃穿,不发工钱。他比老板矮半截,却穿着老
板给的肥衣长裤,简直就像钻进了帐篷里一样。后来,他离开了这家印刷厂,
做了一名流浪的排字工人,来往于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各个城市。在密西西比
河上,他经常听到轮船上的水手们测量水深时喊道:“马克·吐温!”意思
是说水有“两寻”深(“寻”是英美长度的旧称,一寻合 1.829 米)。领航
员听到这种喊声就放下心来,引导着轮船安全行进。他把领航员看做是密西
西比河上的“国王”和“主宰”,十分羡慕这个职业。经过刻苦努力,他掌
握了领航技术,做了领航员。他漂流在大河上下,接触到各种脸谱的人物,
洞察他们的心灵,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性格,长了许多见识。他开
始写些小文章在地方报纸上发表,并且用水手喊的那句话“马克·吐温”作
为笔名。
1861 年,美国南北战争打响了。马克·吐温真正的文学活动开始于这场
战争之后。他的主要作品有:《傻瓜出国记》《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
险记》《王子与贫儿》《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给坐
在黑暗中的人》《使用私刑的合众国》《战争祈祷》,等等。
马克·吐温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当 1900 年爆发义和团反帝斗争时,他称
赞义和团说:“中国人当中只有他们爱国,我希望他们成功。”他反对“人
国联军”对中国的入侵,要求“让中国人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
美国人民尊马克·吐温为“我们文学上的林肯”。他说“工作是世界上
最大的快乐”,他一生都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不愿意把“真理带到坟墓里去”。
1910 年 4 月,他病在榻上。临终前,他口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让速记
员记下来,准备发表于天下。4 月 21 日,这位文坛泰斗溘然长逝了。
诗坛泰斗——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著名的诗坛泰斗、小说家、戏剧家和
散文家。他是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市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弟兄很多,他排行最末。
在哥哥、姐姐中,有的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家里的接待室,
每天晚上都是灯火辉煌,客人络绎不绝。他的父亲是位有名望的哲学家和社
会改革家,对文学也很有兴趣。泰戈尔的聪颖从小就在这优越的环境里得到
了培育。
泰戈尔的童年有时也蒙有阴影,他那童年活泼的性格也受过很大的束
缚。他母亲去世很早,父亲又经常在外边旅行。他童年的保护者是几个男仆,
他们为了免除看护的麻烦,就把泰戈尔关在一间屋子,不准自由行动。有一
个仆人,常常叫泰戈尔坐在一个指定的地点,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把
他围起来,并且吓唬说,如果迈出这个圆圈,就会有危险。幸亏泰戈尔坐的
地方靠近窗口,可以窥视花园的景色,使他忘却“囚禁”的痛苦。
泰戈尔一天一天地长大,一天一天地渴望着走出家宅庭院的藩篱,去看
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哥哥去上学,他不禁哭起来,闹着要到学校里去。哭声使他的目
的达到了,家人把他送进“东方学校”。在学校里,凡是不会背诵功课的儿
童都被罚站在木凳上,两臂伸开,手掌上还要堆上石片。泰戈尔厌恶这个学
校,不久就转入师范学校。他专心读书,年终考试得了班上的第一名。一年
以后,他又进了英国人办的“孟加拉学校”,虽然没有碰上什么特别不如意
的事,可他总觉得那个学校死气沉沉,像一座医院。父亲了解他的心情,并
不强迫他去学校,请人在家里教他。他跟着老师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几何
学、历史、音乐以及英国文学等。他读了不少诗歌,对诗歌的兴趣一天天浓
厚起来。
泰戈尔把大自然当做自己的“老师”。11 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到喜马拉
雅山旅行。火车一路飞驰,广阔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