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74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74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度史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累官至散骑常侍。诗以歌行体为佳。
[简注]①“董大”,可能是盛唐音乐家董庭兰,排行第一,故称。②“曛’,
音 xūn,太阳落山时的余辉。
[导读]这是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严酷的冬景。黄
云千里,大雪纷飞,雁声凄楚,北风呼啸的景象,烘托出董大所处环境之恶
劣,也写出日暮天寒,游子何之的惆怅。后两句以劝慰的语气,勉励他不要
因为环境艰苦,旅途寂寞而悲愁,而要看到四海之内有知音。表明了作者与
董大友情之真挚,也反映出诗人质朴、豪爽、开朗、达观的情怀。这首诗采
用白描手法,以景烘情,语言朴素,感情真切,风格健美,余意无穷。

刘长卿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开元进

士。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曾被陷入狱,后贬南巴尉,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
[简注]①“夏口”,唐以武昌为夏口,后以汉口为夏口。②“汀洲”,
水中沙洲。这里指鹦鹉洲。③“渺然”,遥远的样子。④“孤城”,指汉阳
城。⑤“背岭”,背靠着山岭。指大别山。⑥“贾谊”,西汉文帝时人,曾
上书朝廷,贬长沙王太傅。这里用来比元中丞。
[导读]这首诗当为作者任淮西岳鄂转运留后,任中出巡夏口时所作。首
联写景,无浪无烟,正好纵目洞庭,然而道路遥远,自然撩动对“楚客”的
“相思”之情。“益”有不望犹可,越望越愁的意思。次联从自己眼前的景
物着笔,想象到元中丞贬所岳阳的景象:“汉口夕阳”中的飞鸟,“洞庭秋
水”的广阔。第三联则是写的作者所处夏口的景物。“孤城背岭”,号角吹
寒,“别戍临江”,行舟夜泊。通过广阔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将两颗心联
成一气,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感情。末联以贾谊上书的典实况中丞,表示对
他的同情与慰勉。全诗语言圆畅,意境开阔,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杜  甫(三首)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后迁居巩县(今属
河南)。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漫游各地,居长安十年。肃宗时,授左拾遗。
安史之乱平定后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居成
都。晚年出蜀,病死于湘江旅途中。被称为“诗史”。
[简注]①“国”,国都,指长安。②“感时”,感伤时事。③“恨别”,
深恨离别。④“烽火连三月”,指安史之乱整整延续了一个春天。⑤“簪”,
绾发用的插针。
[导读]这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诗人被安禄山叛军俘获困居长安时写
的一首触景生情的诗。首联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满长安,只是失去了
往日的繁华景象。“破”字令人怵目惊心。“草木深”,则是满目萧条的写
照。次联是抒情,写诗人感念时事,痛恨别离,见春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
心。感情深沉悲痛。第三联转写由于战争隔绝,音讯早断,诗人盼望平安家
书的迫切心情。末联写思念亲人,忧心国事的惨寂情态。“更短”,即见衰
老之形,又状忧愁之深。这首诗,深切地表明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也蕴含
着希望早日平叛,使国家安宁,人民乐业,个人生活改观的良好愿望。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简注]①“当春”,正当春天需要雨水的时候。②“潜”,悄悄地。③
“润物”,滋润万物。④“野径”,旷野中的道路。⑤“花重”,花饱含着
雨水而显得沉重。⑥“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
[导读]这是诗人寓居成都城描写春雨的一首诗。首联切合题意“喜雨”,
用“好”宇点出。雨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春”,正需要下雨的季节“发
生”。这是拟人的写法,读来显得亲切。第二联是对“好雨”的形象进行细
微生动的描写。“潜入夜”、“细无声”前后对应,表明“入夜”的是和风
细雨,旨在润物。“潜”、“无”意味深长,耐人品味。这两句,是具体地
写“好”。第三联写的是旷远景象,正贴合雨夜所见,既生动真切,又表现
了春雨绵绵的实况。这是用景物进一步烘托“好”。末联是描写次晨看成都
雨后的一片艳丽的景色。“红湿”、“花重”,既概括而又典型,发人联想。
这句虽是“虚”写,但又与“实”融合一体,构成一幅和谐幽美的春夜喜雨
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注]①“河南”,指黄河以南洛阳、相州一带。②“河北”,指黄河
以北,今河北省北部一带。③“剑外”,剑门关以南地区,这里泛指四川。
④“蓟北”,指唐代幽州、蓟州地区,今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⑤“却看”,回头看。⑥“即”,即刻。
[导读]这是一首描写听到胜利消息后,充满欢乐的激情的七言律诗。首
联首句写传来胜利的喜讯。“忽”字表明消息突然,出人意料,有山洪突发
之势。次句则接写“初闻”时的反常情态。涕泪满衣裳,是乐极生悲,悲喜
交聚的逼真写照。第二联以转作承,直接抒写狂喜的场面。“却看妻子”,
“漫卷诗书”,状出了狂喜的情态。“却”字、“漫”字,用词别致,传神
逼真。第三联随即设想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述。末
联提出了北归的具体路线。“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并
用“从”、“穿”、“下”、“向”等词语串接,形成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表现了诗人急切回乡的感情。全诗笔墨流畅,感情喷发,奔腾着欢欣鼓舞的
胜利激情,为千古所传诵。

岑  参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三十岁举进士,
一生中有较长时期过着边塞或军营生活。后随杜鸿渐军入蜀平乱。做过一年

多时间的嘉州刺史。罢官后病死于成都旅舍。
[简注]①“漫漫”,路途遥远。②“龙钟”,泪流貌。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旅途逢使入京,请其传语问候家乡亲人的事情。首
句写西去途中,东望故园,山高路远,诗人愁肠百结,不禁汩汩地流下了思
乡之泪。“东望”,表现出对故乡的怀念,“不干”,说明悲伤之极,具有
夸张意味。这两句是后两句的张本。三、四句的“捎信”就是在这种激情下
产生的。然而与京使是在马上相逢,行程匆匆,想写封平安家信是不能提笔
的,只有捎句口信,向远在“故园”的亲人,报声“平安”,以慰藉诗人的
耿耿情怀。这首诗顺理成章,不加藻饰,并善于将旅途偶遇的平常事情,进
行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意义。情深意挚,感人至深。

张  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做过盐
铁判官,代宗时入朝为内侍,后任检校祠部员外郎。
[简注]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②“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
渔人的灯火。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④“夜
半钟声”,当时寺庙里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夜泊枫桥时的景象与感受。首句写的是露天夜景。
“月落”、“乌啼”,分别写所见所闻。“霜满天”,则是写感受,这句诗
的意思是:灰蒙蒙的夜色载着砭人肌骨的寒气向夜泊的小舟逼来。接句写“江
枫渔火”,前者的景象是模糊的,后者的景象是明灭的,一近一远,一明一
暗,这种错暗迷蒙而又孤寂清冷的氛围,自然撩动羁旅的愁思。“对愁眠”,
正好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心境。三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以闹衬静,是实
写;寒山寺的景象在月落的夜晚是看不见的,因闻其声而知其有寺,是虚写。
虚实结合,使诗的意境得到深化。全诗在写景方面“月落”、“乌啼”与“夜
半”、“钟声”相呼应。在设色方面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的
暗影交织一起,又用“渔火”加以烘托,使诗的构景匀称,设色和谐,耐人
品味。

韦应物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今陕西西安人,少时狂放不羁,中唐以
来曾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简注]“滁州”,唐州名,治所在今安徽滁县。②“涧”,两山夹水为
涧。“西涧”,指城西滁水。③“独怜”,独自喜爱。④“春潮”,二三月

间河水盛涨,称为春潮。俗称桃花汛。
[导读]这是一首描绘滁州西涧风景的著名山水诗。起句写诗人“独怜”
涧边自甘冷落的“幽草”。次句以“黄鹂”悦耳的鸣声作为陪衬,一静一闹,
形象鲜明。诗人不慕荣利,恬淡自处的思想性格,跃然纸上。第三句,写“春
潮”加上入夜的暴雨,水势更猛。“急”字状出了滚滚滔滔,一泻千里的势
态。结句写郊野的渡口,行人稀少,水急舟横,寄托了诗人寂寞的情怀。这
首小诗如果仅从景物描绘着眼,抛开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它描绘涧边幽草,
深树黄鹂的浓丽春色的同时,又极力渲染了春潮急雨的壮美景观,显示了大
自然的勃勃生机。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确是一幅生意盎然的风景画。

卢  纶

塞下曲(其一)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十
才子”之一。屡举进士不第。曾在河中充任元帅府判官。官终检校户部郎中。
以景物描写和边塞诗见长。
[简注]①“单于”,古匈奴的首领。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②“轻
骑”,轻装迅疾的骑兵。
[导读]这是一首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小诗。一、二句写敌军乘着月黑的
掩护遁逃的情景。“月黑”,直言天宇一片漆黑;“高”说明单于遁逃时惊
起宿雁高飞,可见敌军已经全线溃败。“遁逃”,形容敌军狼狈的情态;然
而,由于“宿雁”的高飞,敌人的形迹终于被察觉。三、四句便着力写将军
带领轻骑冒雪进击敌人的行动。这里只写了准备进击的场面,以烘托出战士
们高昂的斗志和勇武的雄姿。然而战斗是艰苦的。“大雪满弓刀”这一典型
景物,就是这种追击环境的生动写照。这首诗表现出了将军的刚毅果断和战
士们的英勇顽强。字里行间,充满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孟 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
少时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五十岁始中进士,只做过小官。其诗多不平鸣。
[简注]①作者自注:“迎母源上作”。这时孟郊五十岁,在溧阳(今江
苏溧阳)县尉任上。②“寸草心”,小草嫩心,双关。③“三春晖”,春天
的阳光,喻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春季有三个月,故称三春。
[导读]这是一首母亲的颂歌。这首诗的前四句,“手中线”、“身上衣”,
是两件极普通的事。“密密”,是动作,“意恐”,是心理状态。作者通过

这些描写,构成一个“缝补衣服”的场面。这个场面既有空间的转换,又有
时间的推移,母子间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用“谁言”提起反问语气,意谓
对于像“三春”阳光般温暖博大的母爱,仅以“寸草”之心,是无从报答万
一的。这首诗捕捉的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缝衣镜头,而表现的却是母亲对儿子
的淳厚真挚而又深沉的内心情感。语言清新流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