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373章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73章

小说: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条柳丝,自然就是她的裙带了。一个“高”字,一个“垂”字,状写了她
动人的风姿。转向设问,显得自然,合句是形象化的回答,把这不可捉摸的
春风比做能工巧匠手中的剪刀,是它裁出了杨柳的新叶。全诗构思新颖,语
言清婉,形象鲜明,开合相应,读来饶有趣味。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举光宅进士。武后时上书议政,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直谏。后解职
回乡,为人所诬,入狱,忧愤而死。诗标举汉魏风骨。
[简注]①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说,这首诗是万岁通天元年(696)陈
子昂随建安王武宜远征契丹时作。武攸宜无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谏不
用,“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涕流而歌”此
诗。幽州台:即蓟北楼,也就是蓟丘,当时属幽州,在今北京市北郊。②怆
然:悲伤地。
[导读]这首诗抒写了作者纵观古今的慷慨悲凉之情,以及在现实社会中
的孤独寂寞之感。本诗文字流畅简洁,气意深重,为历来传诵之佳作。

王之涣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宦徒绛郡(今山
西新绛),只做过地方小官。天宝元年卒于文安县尉任上。他是盛唐著名的
边塞诗人。
[简注]①“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三层,前瞻中条
山,俯瞰黄河。时有鹳雀栖其上,故名。②“依山尽”,傍着山落下去。
[导读]这首诗写的是登鹳雀楼所望到的壮阔雄浑景色。诗的前二句用对
偶,气势磅礴。首句写白日从山旁缓缓西沉。这是远景、空景。承句写一泻
千里的黄河从西北天际向东南大海滚滚奔流,这是从地面写到天际,视线是
由近及远。这十个字的容量之大,可谓包罗万象。诗的三、四句,将意境提
到一个更加高远的层次,要求读者“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到更加广远,更
加雄壮的景象。这首诗仅从景物的欣赏角度来读,内容就显得单薄了。因为
它不仅是客观景物的描述,而且渗透了诗人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与活力。

崔  颢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
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简注]①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冒县蛇山黄鹄帆上,下临长江。②昔
人:传说中的仙人。一说三国蜀费文祎曾在此楼乘鹤登仙。一说仙人王子安
曾乘黄鹤经过这里。③悠悠:白云浮荡的样子。④历历:分明。汉阳:在武
昌西,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⑤萋萋:茂密的样子。鹦鹉洲:在武昌北长江中。
⑥乡关:乡城、故乡。
[导读]这首诗写登上黄鹤楼所联想到的有关传说,以及眺望江景所勾起
的思乡之愁。书传,李白与友人在黄鹤楼上,众人请李白题诗,李白应声答
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孟浩然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求学,曾游
历过大江南北,一度进京求仕,但失意而返。晚年张九龄镇荆州时,辟为人
事。自然山水是其诗的主要题材。
[简注]①“具”,备办。②“鸡黍”,代酒食。③“轩”,窗。④“场
圃”,“场”,打谷场。“圃”,菜园。⑤“就菊花”,赏菊花的意思。“就”,
靠近。
[作者简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被邀到朋友家做客的情景。首联是说故人
准备了酒食相邀,我就到了田家。文字平淡,毫无渲染。以“鸡黍”相邀,
足见农家待客之简朴,同时也说明朋友至交,不循虚札。次联“绿树”是近
景,“青山”是远景,村庄就是镶嵌在这样的背景中,使人感到既幽静、平
和,而又不荒僻。第三联写“开轩”后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庄稼和葱绿的菜
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眼前的景物;“话桑麻”,使人能领略到强烈的农
家风味,这是室内气氛。诗中“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构
成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画。最后一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淡淡
两句,作为诗的结尾,主客之间的融洽气氛,伸手可掬,使全诗从平静淡远
中显示了它的魅力。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简介]王昌龄(698?~757?),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

补秘书郎。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能诗,尤以边塞、闺情、送别之
作最佳。
[简注]①“出塞”,乐府旧题。②“秦时”句,是互文,意思为秦汉时
的明月,照临着秦汉时的关城。③“龙城飞将”,“龙城”应是“卢龙城”,
汉时为右北平郡辖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说:“广(即李广)居右北
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④“阴山”,绵亘于内蒙,与兴安岭相
接,是古代抵御北方匈奴族的屏障。
[导读]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首句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秦”、
“汉”两个时间词语,说明明月亘古如斯,秦汉是这样,直到唐时仍是这样。
但它却照过多少征人,关城上又洒下过多少征人的血泪,这是世世代代人们
的共同悲剧。希望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是世世代代人
们的共同愿望。这里的“龙城飞将”,当然不是实指。诗人的目的只把自己
对边防的关心和朝廷如何用人的意思表达出来。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因而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王  维(二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今山西祁县人。开元进士。做
过右拾遗,曾奉使出塞。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安史乱时,为安禄山所执,
被迫做了伪官。他的诗不求辞藻华美,淡淡数笔,即能形象生动,意味深长,
人称“诗中有画”。
[简注]①“暝”,音 mǐng,晚。②“竹喧”,竹林里一阵喧闹声。③“随
意”二句,是说春草要凋谢就任凭它去谢吧,秋色也不差,王孙自可留居山
中。“王孙”,这里指游子。
[导读]这是一首寄寓作者情怀的山水诗。首联“空山”点出环境清幽,
加上傍晚山雨初晴,空气一新,秋色如洗。次联承“晚”字写了月照松林,
泉流石上的清幽而明净的自然景象,寄寓了作者高洁的情怀。三联写隐蔽在
翠竹青莲中的一群无忧无虑的男女。“竹喧”始知其归,“莲动”才觉其下
的真实图景,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竹”和“莲”应是诗人高洁情
操的象征。在这样一个清幽明净的环境里,“王孙自可留”就不难理解,末
联即以此作结,显得自然得体。全诗用的是象征手法,以山水的美寄寓诗人
的理想,含蕴丰富,耐人品味。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简注]①此诗《乐府诗集》题做《渭城曲》。②“元二”,王维的朋友,
生平不详。③“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④“浥”,
沾湿。⑤“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出塞要道,在玉门关以南。

[导读]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后来说的《阳关三叠》就是指的它。第
一、二句,设置了增强离情别绪的特定环境与气氛。清晨,渭城客舍,杨柳,
一条伸向远方的驿道,“朝雨”只是刚刚湿润了泥土,天气乍晴,为行人安
排了一条洁净无尘的远行道路,这就增强了惜别的氛围。但这决不是“黯然
消魂”的离别,反而透过“轻”、“青青”、“新”等词语,使人感受到一
种轻快而又充满生意的情调。三、四句是一个整体。唐代国力强盛,西出阳
关是一种壮举。但绝域的荒凉,旅途的寂寞,风景人物与内地迥异,因此临
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是对友人的真挚而深厚的情谊的唯一表达
方式,这些语言更能寄托此时此刻既复杂而又丰富的思想感情。诗中所反映
的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离别,虽无特殊背景,却具深挚的惜别之情,这也许
是此诗能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李  白(三首)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格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出身于此。幼
时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多。二十五岁离蜀漫游。天宝初任供奉
翰林,受谗离京,曾入永王幕府为幕僚,永王败死,白流放夜郎,中途遇赦
东归。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后人称之为“诗仙”。
[简注]①“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②“朝”,早晨。③“彩
云间”,指白帝城地势高峻,云遮雾绕。④“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⑤“不
住”,不停。
[导读]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
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船回江陵时所作。首句“彩云间”,言白帝城地势高
峻,云遮雾绕,“朝辞”与“彩云”相呼应,点明出发时间。第二句“千里”、
“一日”,以距离之远与时间之暂做悬殊对比。尽管是夸张写法,然而其用
心是不言而知的。特别是“还”字,不仅表现了诗人还家的高兴,也隐隐透
出了中途遇赦的喜悦。第三句,写“两岸猿声”,这里的啼声自然是清脆悦
耳的,而不是凄凉哀惋的。“啼不住”是船行之速造成的听审经错觉,用以
烘托诗人畅快之极的心情。第四句,为了形容船的疾速飞驰,除了用“猿声”
烘托外,还用“轻”加以修饰。这里妙在言“虚”而不言“实”。瞬息之间,
三峡的万壑千山,都一掠而过,轻舟进入宽坦的江面。诗人内心的畅快,自
不言而喻。总之,这首诗写景抒情,达到浑然无间的高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注]①“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②“香炉”,指庐山的香炉
峰。峰上雾气常呈紫色。③“银河”,天河。④“九天”,九重天,状极高
的天空。
[导读]这首诗是写庐山香炉峰侧一道瀑布。首句写香炉峰屹立于群山之
间,冉冉升起的白云,在日光照射下,幻成紫色的烟霭,使香炉峰罩上一层

神奇的轻纱,显得更加美丽。这种神奇的感觉是因为“紫烟”、“香炉”是
与神仙境界相关的。承句点出遥望中的瀑布。“挂前川”,是遥望的第一印
象。“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比况真切,发人联想。第三句转写瀑布
的动态。“飞流直下”,既状山之高峻,又状水势湍急。“三千尺”是夸张
的说法,不是直指,形容瀑布之长,与“挂”字相呼应。至此诗人犹嫌状物
之功不足,又以“疑似银河落九天”加以比拟。真是响入天外,惊心动魄。
读者明知不是银河,然又只有银河远在霄汉。“直下”的瀑布,自然与“下
落”的银河化为一体了。这首诗作者在对瀑布这一壮丽自然景观的渲染中,
也表现出自己豁达的胸怀和昂扬的气概。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简注]①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②“相看”句:人和山彼此相看不
厌。

高  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导读]高适(700?~765?),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少时贫困。二
十岁后漫游长安、蓟门、梁、宋等地。四十岁后,授封丘尉,旋即辞去,在
节度史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累官至散骑常侍。诗以歌行体为佳。
[简注]①“董大”,可能是盛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