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防止皇帝在睡觉时被人暗害。
坤宁宫是九脊重檐殿顶建筑,只是进深比乾清宫略浅。交泰殿为三开间
攒尖顶建筑,形体过小,地位局促,不太相称。
出坤宁门就是御花园,位于整个宫城最北一区。园东西长 130 米,南北
宽 90 米,占地近 11700 平方米。园内有 20 多座殿阁亭馆,结构精巧,建筑
古雅,间有山石、花木、盆景和一色石角道,是一处以建筑物为主的宫廷式
花园,也是整个宫内唯一贴近自然之处。
故宫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纵横开阔、四平八稳的建筑类别,纵向从正阳门、
天安门到内外三大殿,横向则由中轴线向两侧展开,能够深深体会到故宫作
为帝王宫殿的至高无上和非凡的气势。
“爱情的珍珠”
泰姬·玛哈尔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其早逝的爱妻泰
姬·玛哈尔建造的,是世界建筑史中最高最美丽的作品之一,被印度人民誉
为“印度的珍珠”。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的 227 年中,几乎一直充斥着动荡:
大英帝国的入侵使印度这个末代王朝蒙污带垢;王朝相传六代,父子争位、
兄弟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沙贾汗也曾起兵争夺其父的王位,失败后过了 7
年的逃亡生活。这期间,与他患难与共的是其宠妃阿姬曼·芭奴。沙贾汗登
基后,封这位多情美貌的宠妃为皇后,并赐以“慕姆泰姬·玛哈尔”的封号。
后人对这封号有两种解释,或曰“美人”,或曰“宫廷的王冠”。泰姬在一
次陪皇帝出巡途中产下第 14 个孩子,不幸产后得了传染病,不久死去,沙贾
汗在她临终前答应为她建造一座可与她的美貌与功勋相匹配的陵墓。
陵墓建在莫卧儿王朝首都阿格拉城堡附近。为了该墓的设计与施工,除
集中了全印度的著名建筑师和工匠外,还聘请了土耳其、伊朗、中亚、阿富
汗和巴格达等地的建筑师,可以说这座陵墓总结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精华。
它始建于 1631 年,每天动用两万名工匠,精心施工,历时 22 年,于 1653
年落成。
泰姬陵的入口是一座用印度特产红石砌成的城楼。穿过城楼,一条用红
石铺成的长 300 米的甬道直通白色陵墓,甬道中段有一个十字形水池,中心
为喷泉,四周植以竹草花木,陵墓两翼有红砂石的宫殿式建筑,西座是清真
寺,东座是接待厅。清水水池中陵体的倒影,宛如泰姬对着明镜在梳妆。为
了表现泰姬永恒之美,陵体从东西南北四个方面看都是完整的,各具美感。
早晨,大理石陵体在朝晖下呈桃红色,中午烈日把陵体照得浮光跃金,傍晚
夕阳西下后陵体又现出乳白色。
登陵石级有 22 级,代表陵园建造花了 22 年,陵墓建在一座 7 米高、长
宽各 95 米的正方形大型石基座上,寝宫居中,四角各有一座 40 米高的圆塔。
寝宫共分 5 间宫室,中央宫室放着泰姬和国王的石棺。宫墙和石棺用珠宝镶
嵌成各种花卉及人物、图案,十分雍容华贵。
泰姬陵峻工时,沙贾汗国王仍在位。他对泰姬的情思像一根无形的丝线,
萦绕在陵内外。国王曾梦想为自己建造一座与泰姬陵一样的黑大理石陵墓,
好与白色的泰姬陵遥遥相对。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动工,他的儿子奥朗则布
就起来“抢班夺权”,他杀死兄弟各一人,赶走另一个哥哥,并把其父沙贾
汗囚禁在阿格拉城堡中。这位多情的国王只能透过囚室的窗棂望着爱妻的陵
墓。最后,他终于被安葬在泰姬陵的石棺中,与爱妻并卧,他的绵绵情思总
算有了个了结。
巴黎圣母院
看过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同名电影的人,无不知
道巴黎圣母院这个名字。它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最伟大杰作,不仅因为雨果
的小说,更因为它是巴黎最古老、最华丽的教堂而名扬于世。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1163 年,历时约 150 年,直到 1320 年才建成。到了
19 世纪,又在上面加建了个尖塔。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
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
建筑有什么特征呢?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
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
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
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
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
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东西长 125
米,南北宽 47 米。东端是圣坛,后面是半圆形的外墙。西端是一对高 60 米
的方塔楼,构成教堂的正面。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每段各有一门,
当中是被称做“最后的审判”的主门,右边是“圣安娜”门,左边是著名的
“圣母门”。进门后大厅中端坐着怀抱婴儿的圣母玛利亚,玉石雕刻,慈祥
而端庄。这种门一个套一个,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尖
圆拱券。两条水平的雕饰把三个门联系起来,下层的装饰是 28 个尺度很大的
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正门的正中是一个直径 10 米的圆形玫瑰窗,精巧而华
丽。两侧的尖券形窟及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带着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高耸而轻巧,庄严而匀称。
在尖峭的屋顶正中,一个高达 106 米的尖塔,直刺天穹,好像要把人们
连同这教堂一起送上天国。教堂正厅顶部有一口重达 13 吨的大钟,敲击时钟
声宏亮,全城可闻。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
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 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
9 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
子。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 24 米,直通屋顶。两列
柱子距离不到 16 米,而屋顶却高 35 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
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
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
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
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
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市著名的历史古迹,雨果曾在小说中称赞它是巨大
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
圣彼得,是《圣经》故事里一个重要人物,是耶稣十二门徒中的第一号
门徒。相传彼得本是个渔民,和父亲西门·约拿及弟弟安德烈以打鱼为生,
过着清苦的生活。后来他和弟弟安德烈一起跟随了耶稣,宣扬基督教义。耶
稣殉难后,他和其他几个门徒一起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教会。然后去罗马传播
教义,不幸被捕,临刑时他表明了自己是耶稣的仆从,不配受与耶稣同样的
刑罚,于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就义。圣彼得开创了罗马教区,以后罗马教皇
都称自己是圣彼得的传人。因此,在圣彼得的基地上,建造了一座纪念性的
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公元 4 世纪,当时的建筑是一个早期的基督教式的
建筑。16 世纪初,教皇尤利亚二世为宣扬政教统一国家的宏愿,为表彰自己
的丰功伟绩,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地。他说:“我
要用不朽的教堂来覆盖我的坟墓。”于是,教廷计划建造一个规模超过古罗
马万神庙的大教堂。
当时,正值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人文主义思想很活跃。设计师伯孟特
把建筑平面图设计成正方形与希腊十字式迭合的集中式平面,中央一个大
厅,四面以同样形状和大小的小厅延伸出来,形成较强的宗教纪念气氛。可
是,这个设计方案与天主教精神不符。伯拉孟特死后,教皇立奥十世任命画
家拉斐尔负责教堂设计,要求将原设计改为正统天主教会的拉丁字平面。
“十”字的一臂特别长,形成一个较大的厅,这既符合天主教仪式的要求,
更象征了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这是两种思想的斗争,前一个方案代表了文艺
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后一个方案代表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强调了神的
精神力量。后来罗马发生了两件大事:因反对教会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借
口发售赎罪券的宗教改革运动;西班牙军队侵入罗马,使工程停顿了近 30
年。直到 1547 年,教皇保罗三世委派杰出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米开朗基
罗主持教堂工程。米开朗基罗抱着使古罗马所有建筑“黯然失色”的宏大理
想,凭借他的地位和声望,将修改的拉丁十字平面恢复到最初的集中式构图,
并设计了比半圆稍稍拉长的饱含弹力的中央大穹顶。工程进展顺利,到 1590
年已基本建成,大穹顶直径 42 米,高 138 米,是罗马城最高的建筑。在巨大
的穹顶边上,各设一个小的圆穹顶,与大穹顶互相呼应,显得十分和谐。然
而,17 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衰微和天主教会的复辟,教堂的命运再
次遭受挫折,教皇保罗五世下令拆去了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正面门廊,改成一
个长长的大厅,部分恢复了拉丁十字平面形状,使人们在近处无法看到大穹
顶的完整轮廓,大大损害了原设计的雄伟庄严。1655~1667 年,建筑家贝尼
尼设计了大教堂的入口广场,为从正面观赏教堂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成为一
大杰作。
圣彼得大教堂是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保守的天主教会势力斗争的产
物,它突出表现了建筑具有的深刻的思想性。
世界屋脊上的宫殿
号称世界屋脊的喜玛拉雅山下,世代聚居着我国的藏族同胞。这里,是
一片神秘诡异的土地,悠远而凝重,旖丽且浓郁,豪迈不羁却隐含悲伤。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拉萨盆地的玛布日山上,矗立着举世闻
名的琼楼玉宇——布达拉宫。这里是西藏过去的最高统治者达赖喇嘛居住、
朝佛以及处理各种宗教和行政事务的地方。这座建筑在山峰上的宫殿无疑也
是西藏建筑艺术的颠峰之作,它以浓烈夺目、气势磅礴的形象震撼着人们的
心弦,同时成为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重要象征与标志。
布达拉宫的修建年代,相传始于公元 7 世纪的唐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
定都拉萨后,由于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拜木沙公主,开始信仰佛
教,每天焚香静坐念佛。为了避免打扰和防御敌人,开始在他所住的山上修
建宫寨、高墙以及壕沟,后代又屡有加建。到 17 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受清朝册
封后,由当时的总管桑结嘉木错主持,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建工程,参加的工
匠除藏族工匠 7000 名、画师 281 名外,还有清朝派的工匠 114 名,以及尼泊
尔等国的匠人。整个工程历经 50 年之久,最终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规模。
布达拉宫由红宫、白宫和宫前建筑三大部分组成,这三部分都布置在玛
布日山的南坡上。整个宫殿四周有几米厚的石墙和三座城门围绕着。
从山脚开始,有一条曲曲折折的白色阶梯延伸至宫殿底,从大阶梯到达
的白色大门到第 6 层房屋,全部涂着白色,称“白宫”。从第 7 层到第 13
层殿堂,正中刷着红色,叫“红宫”。为什么会有红、白之分呢?原来这是
根据喇嘛教义的规定,凡经堂和塔必须刷成白色,佛寺必须刷成红色,白墙
面上必须用黑色的窗框、红色的木门和棕色的饰带;而红墙面上则必须用白
色和棕色的饰带。屋顶和饰带上的重点部分必须镏金。
站在布达拉宫的脚下赞叹、陶醉之余,如果我们走进这座宫殿,还会有
不少新奇的发现。在白宫的最高处,有一座日光殿,清晨它第一个迎来朝辉,
迟幕它最后一个送走晚霞,从早到晚,总是阳光灿烂。红宫内的灵塔殿可以
说是最神秘、而又最华丽考究的地方。几乎每世达赖死后,都要修一座灵塔,
存放在灵塔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