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青年人。这极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不利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完全违
背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因为幻想具有“脱离实际”的重要特点,所以幻想思维可以在人脑中
驰骋纵横,它可以在毫无现实干扰的理想状态下,进行任意方向的发展,构
成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幻想思维最为接近的是空想。日本发明家高桥浩认为空想是人们思想
的宝库,他认为天才的一大特点是空想思维发达。他在《怎样进行创造性思
维》一书中写道:“不论是天才还是凡人,他们同样都有着空想力,只不过
凡人是以现实的道理去思考问题,因而,他们的空想力便逐渐萎缩。反之,
天才却乐于运用空想力,在他思考事物时,首先求之于空想。天才人物能在
遥远的空想彼岸抓住启示,然后再回到现实中来,所以他的思想飞跃得高。”
高桥浩认为这是一种运用空想的天才思考方法。
当然,幻想越是大胆,可能出现的错误也就越多,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
系,只要幻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上来加以检验,错误的就会被发现,被
修正,正确的就会被充实,被发展。例如,对旗杆顶端故障的排除,非常麻
烦,人们却又无可奈何。可是北京市崇文区营房小学赵玉峰同学,幻想发明
一种机械人去解决这一难题,受到不少人的非议。但他仍执着地坚持,并脚
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分别设计解决了使绳扣松驰解脱的解扣器、可把穿入管
内的旗棍抓住,拽下来的拽旗器、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穿鼻引线器及将上述
三者送上旗杆顶端的攀缘臂等。他运用幻想思维和脚踏实地的工作,发明成
功了“旗杆顶端故障排除器”,荣获全国一等奖。
总之,幻想思维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开阔、思维奔放,因此它在创造中的
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创造的初期,更需要各种各样的幻想。某些学科
中的重大变革,更是以勇敢的奇异思想作为开路先锋的。幻想,这种从现实
出发而又超越现实的思维活动,在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
用。德国学者莱辛说得好:“缺乏幻想的学者只能是一个好的流动图书馆和
活的参考书,他只会掌握知识,但不会创造”。法国的狄德罗说得更实际:
“没有幻想,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
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种基本形式,它是人们在创造过程中达到
高潮阶段以后出现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突破。灵感思维常常以“一闪
念”的形式出现,并往往使人们的创造活动进入到一个质的转折点。大量的
研究表明,灵感思维是由人们的潜意识思维与意识思维多次迭加而形成的,
是人们进行长期创造性思维活动达到的一个必然阶段,很多创造性成果都是
通达灵感思维而最后成功的。所以,有人把灵感的到来看作是狭义的“创造”
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①灵感思维的特点
(Ⅰ)引发的随机性
又叫引发的偶然性。所谓灵感引发的随机性,就是说灵感既不能像具有
必然性的逻辑思维那样有可能自觉地进行思考,而是由创造者完全想不到的
原因诱发而产生的一种思维。究竟是什么东西、又怎样引起了人们的灵感,
目前还难以说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人灵感也会在不同的情况下
出现或产生。于是,灵感就显得难以预料、难以捉摸,即使创造者本人也根
本不可能自觉地意识到在何时、何地会产生什么样的灵感。这就是灵感的随
机性,或叫偶然性。例如,爱因斯坦一次在朋友家的饭桌边与主人讨论问题,
忽然间来了灵感,他立即拿起笔在口袋里摸纸,可是没摸着,于是他竟迫不
及待地在新桌布上写起来。又如湖北省郧县一中陈铭同学,发明“吹不掉的
衣架”的灵感,是在一次晾衣服时,错误地使用两只衣架而闪现出来的。灵
感出现的这种随机性,往往给灵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就使得人们研
究它时容易错误地陷入不可知论中。
(Ⅱ)出现的瞬时性
所谓出现的瞬时性,是指灵感往往以“一闪念”的形式出现,故它常常
瞬息即逝。我国宋代苏轼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即是对灵
感这一特点的写照。因此灵感一旦出现就要立即抓住。上例中爱因斯坦迫不
及待地在新桌布上演算,就是在及时捕捉灵感。据不少青少年反映,他们对
灵感的这一特性了解甚少,所以当灵感到来之际仍然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
何有效的方法捕捉灵感,致使事后头脑依然空空如也,这是值得惋惜的。英
国著名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年轻时经常在厨房里劳动,她每次都带着纸和
笔,随时把脑子里涌出来的思想(灵感)记下来。因此,随身携带笔和小本
子,是捕捉灵感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好方法。著名的发明泰斗爱迪生的衣兜里
总是装着一个小本本,不论何时何地,每当脑际忽闪出思想的火花时,就即
刻记在本子上。奥地利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也十分珍惜灵感思维,他一生创
作圆舞曲 400 余首。一次,他站在海边,望着碧波掠岸,浪花盛开的优美,
感情洋溢,不知不觉地同乐曲联系起来……突然来了灵感,产生了一个妙不
可言的音乐旋律。他拿出笔欲记时却没有带纸,于是毫不犹豫地脱下衬衣,
在衣袖上及时记下了这个旋律。后来的不朽之作《蓝色多瑙河》就是在这个
旋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再看科学巨人牛顿,有一天,他在街上走着走着猛然
悟出一个公式,正好路旁停着一辆马车,他随即走过去扒在车厢后板上聚精
会神地推算起这个公式,马车往前走,他也往前走,直到他跟不上了才反应
过来,原来他竟把车厢当成了黑板。
(Ⅲ)灵感的专一性
所谓灵感的专一性,指任何灵感都是针对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产生
的,即专一的问题引发专一的灵感。同一个灵感不可能解决多方面的问题。
多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指望出现一次灵感而得到解决。如长期研究缝纫机械
化问题的埃里亚斯·毫,成天沉醉于各种机械的思考之中,可是如何实现缝
纫机械化这个技术关键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使他一筹莫展。一天深夜,他
做了一场恶梦,梦见自己被一群原始人抓住,对他下了最后通牒,要他发明
能够缝纫的机器,否则就处死。原始人见他交不出来发明,便一起举着长矛
刺过来,当长矛逼近的时候,他看到每个矛头都有眼睛样的孔。醒来还想着
这种位置奇特的孔,想着想着,又想到了自己一直在研究缝纫机械化问题,
茅塞顿开,得出了创造性的设想:把缝纫机的针眼设在针尖处,而不是在针
的根部。他赶紧记下这千载难逢的设想。久悬不决的缝纫机械化的一大技术
难关,至此突破。如果他没有长期专一地思考,灵感就决不会产生。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思考酝酿一个问题,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才
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程度,就会将许许多多的事物同这个问题有意无意地联
系起来,外因(如某一现象、某种东西、某人的讲话等)就有可能向你提供
有益的启迪,一下子打开你的思路,产生专一的灵感思维。所以专一的灵感
思维必然是来自以前对某一专门问题的过量思考,不少青少年都有这种体
会。
(Ⅳ)灵感的新颖性
关于灵感的新颖性这特点,是从灵感思维的功能和作用上考察而得出来
的。钱学森教授在《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中指出:“光靠形象思维不能
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因此,思维的复旧性、重复性
与逻辑性是不会有所突破的,因而也是不会形成灵感的。古往今来的重大科
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无不与灵感的新颖性有关。诗人、文学家的神来之笔、
军事指挥家的“出奇制胜”、思想战略家的“豁然贯通”,科学家、发明家
的“顿开茅塞”等,都说明灵感新颖性的这一特点。
(Ⅴ)灵感的模糊性
关于灵感的模糊性,许多科学家似乎共同发现,灵感往往出现在醒与睡
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下,或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叉过程中,这就决定了灵
感的模糊性特征。所谓灵感的模糊性,是灵感所产生的新线索、新结论、新
成果往往并不是很清晰的,还需要及时地加以清理。因此,灵感产生以后,
就要对它们认真地思索与逻辑思考,方能得出明确的成果,这是创造过程中
极为重要的一步。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睡梦中产生的灵感,仅仅发现
苯的分子式呈环状,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正,才把这模糊的结果上升为清晰的
结构图。
(Ⅵ)灵感的普遍性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突变过程。根据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引起质变,因此,只要能在创造中做到苦苦思索、
过量思考,那么灵感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出现。从这点可知,灵感存在的普遍
性是有一定的理论根据的。
在美国,有人曾向 1000 多位著名学者调查两个问题:一是你在解决重要
问题时是否借助过灵感;二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灵感。对第一个问题,有
80%的人回答说曾借助过灵感;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多种多样了,诸如在
换衣、刮脸、开车游玩、整理庭院、钓鱼、打高尔夫球、散步、听音乐等时
间内,都可能会随时产生灵感。
事实表明,除了天才、学者外,一般人头脑中也常常会出现灵感。比如,
我们常听人说:“我一下子突然想到了……”;所谓“灵机一动”、“急中
生智”,很多都与灵感思维活动有关。据设查,说自己曾获得过灵感的青少
年大约为 60%左右,这主要表现在解决各种难题、处理日常事务及发明创造
活动的过程中。这足以说明,灵感思维决不是某些天才、科学家、发明家们
所独有的专利。一般人只要科学地进行创造力开发及创造性思维训练,大多
数人都会程度不同产生各种形式的灵感,解决各种不同形式的难题。
②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
虽然当前人们对灵感思维的本质了解得尚不充分,但是对于灵感产生的
过程还是做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可认为,灵感产生的条
件及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Ⅰ)头脑中要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由灵感的专一性所决定的,
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或必要条件。很明显,一个在头脑中并无要解决问题的
人,决不会产生有关问题的灵感。因此,灵感与要解决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
(Ⅱ)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及足够的观察、信息资料的积累。这是产生
灵感的另一必要条件。例如,一个不懂文学的人决不会出现写作的灵感,一
个对计算机毫无知识的人也决不会出现解决计算机问题的灵感。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他们不具备必要知识及资料。所以,灵感思维是要以一定结构的知
识积累或经验为先决条件的。
(Ⅲ)对欲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紧张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
考,也就是说,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这种过量思考是促使灵感到来
的必经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创造者和科学家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他们
常常被视为“精神失常”,是“疯子”、“狂人”等。例如,陈景润走路撞
电杆;牛顿在马路上把黑色的马车车厢后板当成黑板;爱迪生走进税务局交
税好半天竟答不出自己的名字;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曾昭伦在雨中行路不知道
打开手中的雨伞等许多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阶段科学家的过量思考情
形。到了这一阶段,头脑里的问题已经达到了挥之不去,驱之不散的程度,
有的思想逐步转化为潜意识。然而尽管这样,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在思
想达到饱和以后,思路也往往进入到僵局之中。
(Ⅳ)搁置。人们进行过量思考,使思路进入到僵局之后,便可把要解
决的问题暂时放一放,使大脑放松放松,也可以从事一些其他性质的工作,
或者可以去玩一玩,散散步,改换一下原来的环境,缓冲一下紧张的思考,
使大脑不受压抑,促进头脑中的潜意识进行活动。在搁置阶段,头脑已形成
的潜意识信息,一旦遇到有关的刺激,即会自然地产生“一闪念”的顿悟灵
感。
(Ⅴ)灵感的产生。人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