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蝉子是如何进入取经队伍的
为了使金蝉子成为取经队伍的掌权人,如来先把他贬到东土,取得大唐国籍,从而有了进入取经队伍的资格。然后又派遣心腹观音菩萨前往“寻访”取经人。这就相当于先把自己看中的人放下去,然后派遣自己信得过的人下去挑选“干部”后备人选,这么一放一收,就实现了培养的目的。
我们看一下确定取经人的过程:
如来说:“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如来觉得东土的人品性修养不好,希望找个信佛的把经书传送到东土,劝化众生。如果是从完成这项任务的角度选人,并不是什么难事,很多人都能做到。如果有诸天神佛在背后再帮助一下,这简直是很轻松的事情。按这个标准选人,可选的人很多,被选中的很可能就不是金蝉子了。
明明不是一件难事,如来却说“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人去,这话大有深意啊。观音出来主动承担这项任务后,如来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不过是找一个“善信”之人,怎么要用到观音“神通广大”的本事呢?这里的神通广大显然不是指观音的识人之能来说的,而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观音善能揣摩如来的心意;二是她不仅能揣摩到如来的心意,还有本事能把事给办成了。与此相对应的具体的两个方面就是:一方面,如来属意的取经人选是被提前安排贬入凡尘的金蝉子,这一点不能明说,但如来确信观音能想到这一点,所以很高兴;另一方面,去的这个人还要把金蝉子转世后的这个人找出来,这个任务并不那么简单,不过观音肯定能做到,所以观音是此去寻找取经人的不二人选。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3)
如来怎么就肯定观音一定能找到转世后的金蝉子呢?一方面,观音确实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对观音的本事,如来是了解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我们看看观音寻访取经人的过程就非常清楚了。
却说观音领了如来的佛旨以后,在长安寻访了很长时间,却没有碰到“真正有德行的”(其实重点当然不是碰到的人都没有德行)。正在这个时候,唐太宗要办水陆大会,并让陈玄奘做坛主。观音听到消息,是什么反应呢?“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
这段话揭示出来的信息再清楚不过了。菩萨为何十分欢喜,不是因为陈玄奘德行高深(这她暂时还看不出来),而是知道这“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更妙的是,原来金蝉子转世是“他原引送投胎的”,即由观音一手操办的。看到这里,佛祖说的“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方可去得”,这话的含义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这句话,听在别人耳中是一层意思,听在观音的耳中,显然是另有深意了。
观音“见得”法师坛主是金蝉子,并不是说她亲眼见到了玄奘,而只是说她“知道”的意思。为什么说“见得”不是“见到”的意思呢。原来,观音在水陆大会的第七天才决定亲眼去看一下,她对木叉说:“我和你杂在众人丛中,一则看他那会何如,二则看金蝉子可有福穿我的宝贝,三则也听他讲的是哪一门经法。”显然是没有见面就知道此人是金蝉子转世了。这不是如来说的神通是什么,这个神通孙悟空显然是没有的。
金蝉子被以“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罪名贬下界去,应该是在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不久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下界后,是个“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把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佛教事业。既然经历了十世,总要几百年的时间。如来这一手颇为高明,如果在取经行动开始前二三十年把金蝉子贬下界去,那他培养自己人的意图就太明显了。而在几百年前就把他贬下界去,这招棋就埋伏得很深了。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看起来就比较模糊,人们不大能把它们联系起来了。
◆如来的帝王心术
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给了如来一个采取行动的契机。如果没有悟空被压这件事,如来应该不会找借口把金蝉子贬下界去,毕竟再要找个合适的理由把金蝉子重新提拔回来是很困难的。现在有了一个像孙悟空这样身份的人做大弟子,那么,金蝉子重回西天之后,身份地位想不高都不行了。连徒弟都这么牛,师父不牛一下,怎么能说得过去呢,那不成个样子嘛。唐僧如果是作为别人的师父到达西天,即使取到经书,给他的安排也不会太高。真是机会难得呀。毕竟像孙悟空这样级别的神仙,如果稍微有点社会经验,是轻易不会犯下如此重大的错误的,而且,犯了错误一般也不用劳动如来出手,从而也不会被镇压在五行山下。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不大大利用一番实在太可惜了。
唐僧要做悟空的师父,也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孙悟空是出了名的顽皮。为了让唐僧坐稳师父的位置,如来是使了帝王心术的。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后,下一步考虑的就是在什么情况下把他放出来的问题。如果由如来自己放,一来没有什么意思,二来也太便宜孙悟空了,而且无形中贬低了自己,抬高了悟空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把自己的二弟子贬下凡尘,然后让他把悟空放出来,这就给金蝉子做了一个天大的人情。从此以后,无论如何,孙悟空就欠了唐僧一个很重的情,以此为基础,唐僧做悟空的师父就名正言顺了。在唐僧有了大徒弟的借力后,自然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收伏二徒弟和三徒弟,一支队伍就这么拉起来了。相反,如果是派个什么文殊、普贤之类的菩萨来,从五行山下放出孙悟空,然后把他领到唐僧面前,告诉他说,以后唐僧就是你的师父了,悟空肯定不会服气,师徒关系就又大不一样了。没有这一出,孙悟空可能真不听唐僧的,而唐僧一点辙没有。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4)
如来玩的这一手,《西游记》中的唐太宗在历史上也玩过。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知道自己已是“疴瘵弥积”,病得不轻了,遂于当年五月十五,一纸诏书把李世绩调出京师去做叠州都督。当时李世绩已是宰相,出京做地方长官相当于贬职。李世民的考虑是,李世绩和太子李治的关系浅,所以让李治在自己死后把李世绩调回来,借此给李世绩一个恩德,这样李治以后才好控制这位在贞观后期逐渐成为军中第一人的将军。李世民的这一招用得颇为高明,它还可以收到一些附带的效果,一是借机敲打李世绩,稍微抑制一下他的权力;而且在这个敏感时期,把他调离中枢,不让李世绩在辅政大臣中名位最重,反而有利于发挥他在军事领域的专长。二是让李治再把他提拔起来,而不是在李治刚上台时他就是位高权重的大臣,这样可以避免李治对他的反感,也让李治今后在使用李世绩时更放心些。
唐僧与悟空的关系与此确实极为相似,如果孙悟空没有犯错误,还在天上好好地做他的齐天大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如来把悟空领到唐僧面前,说以后齐天大圣就跟着你混,那还不把唐僧给吓晕了,他哪敢做这种人的师父。现在则不同了,悟空是可怜兮兮地在五行山下盼着唐僧早日来救他。而他如果做出什么于师父不利的事情来,难免在世上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不管怎么说,如来的这一手玩得颇为高明且成功。对于师父救自己逃离苦海,悟空一直心存感激,至少在口头上始终如此。在三打白骨精一役中,悟空曾给唐僧跪下叩头,说“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在黄袍怪一役中,当猪八戒请回孙悟空时,小猴们见悟空要走,慌忙拦住他,让他别走,悟空说这可不行,“天上地下,都晓得孙悟空是唐僧的徒弟。”看来顶着个师徒名份,有时也是能够压死人的。
◆唐僧的思维局限
如来为了提拔金蝉子,所用的一番苦心天日可鉴。不过,唐僧没有佛祖那么高的境界,看事情还不是很透彻,他还憋着劲要赶走孙悟空呢(如来也在哀叹:他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呢)。
很多人说,没有孙悟空,唐僧到不了西天。可唐僧本人不这么看,他认为只要有观音、佛祖的支持,自己就可以到西天,至于孙悟空,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在取经路上,数次坚决地要赶走孙悟空。他却不知道,到了西天后给他安排的职务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他的徒弟为参照系的。如果唐僧就带着八戒、沙僧到西天,那怎么好给他安排高级职务?撑死了也就是个副部,这还有人说闲话。要不,就安排个正局级?但如果那样这取经行动干什么费这么大劲啊,如来的一片苦心不也就全泡汤了嘛。不行,必须让唐僧打消这个愚蠢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观音明确地给了唐僧一个警告,唐僧才转变观念,不再提赶走孙悟空的事了。
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的是,只要有如来、观音的支持,没有孙悟空取经队伍也是可以到达西天的。毕竟很多妖怪孙悟空也不是凭自己的本事打败的。观音也可以给八戒弄个救命毫毛什么的。取经事业不是离开孙悟空就玩不转了,没有孙悟空,还可以去找别人嘛。但如来、观音的意思很清楚,他们选来保唐僧的就是孙悟空。由孙悟空保唐僧到西天,能够更好地达到宣传、教育以及选拔人才的多方面目的。由孙悟空保唐僧到西天,与另找一人保唐僧到西天的意义、意思是大不一样的,在这件事上,如来有他的考虑。
唐僧没有如来站得高,看得远,他不知道佛祖“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丁点儿事,总觉得悟空与他不和。却没想到,如来佛对整个取经活动有着通盘的考虑,这件事,就是从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才开始谋划的,唐僧要是赶走了孙悟空,那不是釜底抽薪,把取经行动的本意给淘空了吗。如来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要把这个不好管的刺头放在取经队伍内,再由唐僧给带好了。这样,就可以借取经路途之机,向整个天界社会展示取经队伍的能力与业绩,同时,也通过取经队伍内部的和谐,展示唐僧的“领导”能力,如此,才好名正言顺地把唐僧安排在高级官职岗位上。唐僧只知道死背佛家经典,没有政治家的视野,哪能明白佛祖的这些心思。
唐僧的成佛与如来的帝王心术(5)
试想一下,如果唐僧手下收伏的不是一个像孙悟空这样法力高强、难以管教、曾经让整个天庭都觉得头痛的徒弟,那怎么能显出唐僧的本事来呢?唐僧以一个凡人之身,就能带领悟空、八戒、沙僧这几个如狼似虎的弟子前往西天,这是多好的宣传创意。如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唐僧怎么能负气将悟空赶走呢?赶走了孙悟空,即使取经队伍到达西天,整个取经行动也失败了。如此一比较,如来与唐僧的高下简直判若云泥,真是天壤之别啊。不管怎么说,唐僧也许是个好人,但在政治上还不是很成熟。
让唐僧一路与孙悟空在一起,也是帮助唐僧的一个办法。唐僧的优点是政策水平高,听朝廷的话,缺点是有点死心眼,不够变通,不深入了解基层情况,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唐僧虽然讲起大道理来一套一套的,但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主要是书本上的那一套,什么“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等等。唐僧在取经路上奉行的,不外乎是温良恭俭让、逢人要讲礼貌,不动百姓一草一木等等之类的行动准则。他对妖怪、强盗也采取劝善的做法,试图以德服人,想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套用到强盗身上。他不知道自己奉行的这一套,在江湖之中是完全行不通的。漫长的取经之旅使他慢慢体会到,书本上描写的主要上是一种理想形态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取经路上,唐僧性格上的弱点多次被妖怪所利用。唐僧以后是要到高官岗位上工作的,不积累一点社会经验、政治经验怎么行?这十四年的锻炼,对于唐僧的成长十分重要,所以啊,就让他们在路上慢慢走,不着急,多锻炼锻炼有好处。
◆悟空对唐僧的帮助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悟空身上有很多值得唐僧学习的地方。让他们俩在一起,十几年朝夕相处,怎么着唐僧也能从悟空身上学到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