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事实是,悟空对取经事业越来越卖力了。
在红孩儿一役中,悟空被红孩儿的烟火一熏,又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几乎丧了性命。后来被八戒使了个按摩禅法,救转过来。悟空醒来后就叫了一声:“师父啊!”沙僧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且苏醒,我们在这里哩。”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对唐僧还是有感情的。
在狮驼岭,妖怪传出假消息,说唐僧被他们夹生吃了。悟空听到消息后,反应十分强烈:
大圣听得两个言语相同,心如刀搅,泪似水流,急纵身望空跳起,且不救八戒沙僧,回至城东山上,按落云头,放声大哭,叫道:师父啊——
恨我欺天困网罗,师来救我脱沉疴。
潜心笃志同参佛,努力修身共炼魔。
岂料今朝遭蜇害,不能保你上婆娑。
西方胜境无缘到,气散魂消怎奈何。(第七十七回)
随着西天行程的继续,越往后走,悟空对唐僧的感情越深。最能反映悟空对师父态度变化的是下面这件事。在花豹子精一节,悟空先用瞌睡虫使妖精睡着了,然后:
跑至后园,高叫“师父!”长老道:“徒弟,快来解解绳儿,绑坏我了。”行者道:“师父不要忙,等我打杀妖精,再来解你。”急抽身跑至中堂。正举棍要打,又滞住手道:“不好!等解了师父来打。”复至园中,又思量道:“等打了来救。”如此者两三番,却才跳跳舞舞的到园里。长老见了,悲中作喜道:“猴儿,想是看见我不曾伤命,所以欢喜得没是处,故这等作跳舞也?”行者才至前,将绳解了,挽着师父就走。(第八十六回)
你看他,为了先救师父还是先打妖怪犹豫来犹豫去,这又有什么好犹豫的呢,先打妖怪还是先救师父有很大分别吗?两者的客观差别只在于让师父多受一会苦与少受一会苦,不过是早一刻晚一刻罢了。他的犹豫正体现了师父在他心目中地位的变化,也反映了降妖与尊师这两者在他心目中优先性的考虑。最后,他拿定先救师父的主意后,心情大好,“跳跳舞舞”地来到园里。唐僧也说他“欢喜得没是处”。唐僧并不真正理解悟空高兴的原因。其实,悟空的高兴,是一种明悟后的高兴。像手舞足蹈这样的自发反应,一般是悟了一种道理,体会到心灵境界有所提升时才出现。正如他在菩提祖师处初步悟道之时,喜得“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7)
对孙悟空这次的表现,不能只从他与唐僧关系的角度看。我觉得,这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即这件事体现了悟空对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新的领悟,比如说面对相似的情况,以后该怎么做?是先行善,还是先除恶。在这里选择先救唐僧,不过是悟空想通的普遍道理在这个特殊场合下的一个运用。
喜到极致,自是心神难定,悟空也不例外。悟空有这样的反应,在全书中不多见,也就是这里提到的这两次。即使在灵山被封为佛,也没见他有特别欢喜的表示。他想通了尊师重道的道理,心里特别高兴也是可以理解的。唐僧这次终于体察了孙悟空的一片挚诚,对本领高过他太多的徒弟放了心,此后再没有产生念紧箍咒的想法。从此师徒同舟共济,真是离西天不远了。
后来,在玉华县,玉华王的三位王子试图拜悟空、八戒、沙僧为师,他们三位也有收徒之意。当三位小王子拜毕:
行者转下身来,对唐僧行礼道:“告尊师,恕弟子之罪。自当年在两界山蒙师父大德救脱弟子,秉教沙门,一向西来,虽不曾重报师恩,却也曾渡水登山,竭尽心力。今来佛国之乡,幸遇贤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学武艺。彼既为我等之徒弟,即为我师之徒孙也。谨禀过我师,庶好传授。”三藏十分大喜。八戒、沙僧见行者行礼,也即转身朝三藏磕头道:“师父,我等愚鲁,拙口钝腮,不会说话,望师父高坐法位,也让我两个各招个徒弟耍耍,也是西方路上之忆念。”三藏俱欣然允之。(第八十八回)
这件事悟空处理得十分得体。他说,收徒弟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他们成了我们的徒弟,就成了您的徒孙,与您也有名分,因此这事不敢擅自做主,必须禀告师父。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十分大喜”,他喜的肯定不是收了三个好徒孙,这样的弟子,如果想要,可以有一大把,实在算不了什么。真正令他大喜的是,悟空如此尊重他,如此明白事理。八戒、沙僧说“我等愚鲁,拙口钝腮,不会说话”,其实,显然不是会不会说话的问题。唉,这事要不是悟空明白事理,说不定八戒、沙僧不禀明师父,就把徒弟给收了。
自第八十回以后,悟空对师父这样尊敬的表现是越来越多了。第八十一回,当唐僧偶感风寒,身体感到不适,怕耽搁了行程时,悟空对唐僧说:“师父说哪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一直在这里服侍了师父三天,等师父身体好了才上路。在汉语中,师父是“学习上的父亲”的意思,但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这一点呢,悟空做的是很不错了。
取经队伍的组合,一开始只是利益的结合,此时却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情谊,这个变化确实来之不易。悟空对唐僧的尊敬,显然不是紧箍咒起作用的结果,而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毕竟,紧箍咒是不能强迫一个人从内心尊敬另一个人的。
对体系外人物的态度
在取经路上,悟空接触到了很多新的事实,这些事实对他的认知形成了一定冲击,并改变了他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他对普通人、对强盗和对妖怪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在火焰山,他问路的时候,就对普通的老者表现得很尊敬:
那老者猛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哪里来的怪人?在我这门首何干?”行者答礼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什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钦差上西方求经者。师徒四人,适至宝方,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知地名,特拜问指教一二。”那老者却才放心,笑云:“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行者道:“不敢。”老者又问:“令师在哪条路上?”行者道:“那南首大路上立的不是!”老者教:“请来,请来。”行者欢喜,把手一招,三藏即同八戒、沙僧,牵白马,挑行李近前,都对老者作礼。(第五十九回)
悟空对长者这样的态度,在他做“齐天大圣”之时,连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都是享受不到的。
对体制外人物的态度(1)
◆不杀生的教育
悟空对妖怪和强盗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对应该如何使用自己的能力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这与他在取经路上受到的不杀生教育有关。
悟空在取经路上很快体会到唐僧对杀生行为的强烈反对。不过唐僧的态度,对孙悟空的教育效果有限。真正影响他的,是观音在这个问题上的做法。在红孩儿一役中,孙悟空在与红孩儿的争斗中受挫,于是请出观音。观音在降妖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顷刻间,早见一座山头,行者道:“这山就是号山了。从此处到那妖精门首,约摸有四百余里。”菩萨闻言,即命住下祥云,在那山头上念一声“唵”字咒语,只见那山左山右,走出许多神鬼,却乃是本山土地众神,都到菩萨宝莲座下磕头。菩萨道:“汝等俱莫惊张,我今来擒此魔王。你与我把这团围打扫干净,要三百里远近地方,不许一个生灵在地。将那窝中小兽,窟内雏虫,都送在巅峰之上安生。”众神遵依而退。须臾间,又来回复,菩萨道:“既然干净,俱各回祠。”遂把净瓶扳倒,唿喇喇倾出水来,就如雷响。……孙大圣见了,暗中赞叹道:“果然是一个大慈大悲的菩萨!若老孙有此法力,将瓶儿望山一倒,管什么禽兽蛇虫哩!”(第四十二回)
观音在降妖之前,为了避免杀死不相干的生灵,特意召出本地山神土地,把方圆三百里内的生灵全部送到安全之地,并等众神落实以后,方才放出大水来。对菩萨的做法,孙悟空的态度是“暗中赞叹”,是既赞且叹,显然非常赞成,并有很多感叹。令他感叹的,正是观音的做法与他以前做法之间的显著区别。
观音的做法传达了一个信息。它所包括的不仅是一种爱心,对悟空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使用自己的武力、自己的能力,要用自己的能力干什么、不干什么。显然,对于观音来说,高强的能力不是用于恃强凌弱的。这有助于使悟空明白,虽然天界是一个强者为尊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鼓励恃强凌弱的社会。在天界,真正受尊重的神仙不仅法力高强,而且要有善心、有功德。法力高强只是受尊重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一认识对悟空的人生道路会有较大的影响,对他如何做神的想法会产生一定的触动。
◆对强盗态度的变化
取经过程中,悟空对强盗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在刚踏上取经路途的时候,悟空对碰到的第一拨六个强盗的做法是,“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走将来”,觉得打死强盗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打完强盗,还“剥了他的衣服,夺了他的盘缠”,“笑吟吟”地,心情很好。强盗碰到他算是倒了大楣了,因为他比强盗还狠,强盗不过是要留下买路财,在不留下买路财的情况下才杀人,他却对强盗一个不留,全部杀光。
经过一段取经路途后,悟空的心性发生了变化。在第五十六回,唐僧师徒又碰上剪径的强人。这一次,悟空的做法相比之下温和多了。他先还和强盗们开了一阵玩笑,但玩笑归玩笑,强盗们不见到钱财是不肯住手的。悟空说他们没有盘缠,那贼大怒:
轮起一条扢挞藤棍,照行者光头上打了七八下。行者只当不知,且满面陪笑道:“哥呀,若是这等打,就打到来年打罢春,也是不当真的。”那贼大惊道:“这和尚好硬头!”行者笑道:“不敢,不敢,承过奖了,也将就看得过。”那贼哪容分说,两三个一齐乱打。(第五十六回)
后来他被那贼又打了五六十下。在这种情况下,才打死了两个强盗,让剩下的强盗四散逃生去了。悟空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对这些强盗不给钱不行,思想工作又做不通,打死两个,把剩下的惊走,算很宽大的处理了。如果一味宽容,反而会助长强盗的气焰。这次他打死强盗后,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有好心情。对悟空的行为,唐僧虽然不喜,大体上也接受了。后来,这帮贼人又试图追杀唐僧师徒,结果被悟空打杀了不少,唐僧一怒之下,把悟空赶走了。
在对强盗的处理上,悟空与唐僧的差异,严格说来还不只是价值观的差异问题,而是对什么手段更有效的看法不同。唐僧强调的是“劝善”,悟空信奉的是“惩恶”,在他看来,惩恶就是在“劝善”,而且,这种方法“劝善”的效果最好,也可以避免强盗对更多人造成伤害。
对体制外人物的态度(2)
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以及不同的经历有关。唐僧是佛门正宗,接受的是正统教育,加上长期在朝廷周边工作,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很高,讲起道理来一套一套的。至于孙悟空,往不好的方面说,是卑贱出身,长期在“江湖上混”,在取经路上也是直接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对于江湖之事,比唐僧了解的深得多了。深知对强盗、妖怪讲大道理、做思想工作是难以行得通的。而且,你不打他,他却要打你,唐僧在道理讲不通的情况下,却把局面交给悟空来收拾,他也是左右为难哪。
快到西天时,唐僧师徒在铜台府地灵县遇到最后一拨强盗,这伙强盗很凶恶,还杀死了曾经热情招待唐僧师徒的寇员外,抢了寇员外家的钱财。强盗见到唐僧师徒后,又想抢劫他们,“众贼遂持兵器,呐一声喊,跑上大路,一字儿摆开,叫道:‘和尚,不要走!快留下买路钱,饶你性命!牙迸半个不字,一刀一个,决不留存!’”看这架势决非善茬。这一次悟空的表现比以前更加温和,他使了个定身法,把毛贼一个个定住,将毫毛变成绳索,把他们捆绑起来,盘问了一番。然后从强盗身上搜出金银财宝,准备送还寇员外家。他也做了一点思想斗争,“行者欲将这伙强盗一棍尽情打死,又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只得将身一抖,收上毫毛”,让这些毛贼一个个落草逃生去了。悟空也动过打死这些强盗的念头,但考虑到师父的感受,还是放弃了。他在对付强盗的时候,还是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