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推理电子书 > 天坑世界 >

第447章

天坑世界-第447章

小说: 天坑世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号墓的墓室结构与1号墓大体相同,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在吸取1号墓的经验上开凿而成的。刘胜的尸骨很有可能在这座墓中。然而出土的许多物品都是当时女性的用品,另外还这里陪葬武器也很少,种种迹象都表明这里埋葬的应该是一位女性。

经过组装的这件铜灯和刘胜墓中的“当户”灯不同,2号墓中的这座宫灯是一个“宫女”的形象。这座宫灯设计十分精巧,能根据需要调节光亮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烛火的烟灰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身体当中,使烟灰停在灯身中,以保持室内的清洁。

河北省博物馆馆长曾经这样说过:“基辛格看过以后,特别幽默地说,中国人真了不起,你们两千年以前就有了环保意识。”

这座宫灯的外侧刻有“阳信家”三字,阳信家的字样共有六处。那么“阳信”指的是谁呢?据史书记载,阳信是指诸侯王刘揭。尤其重要的是灯座底部刻有“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的铭文,“长信”指的是长信宫。汉文帝时期,长信宫的主人是汉文帝的皇后窦氏,而她正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祖母。后来考古工作者给这件铜灯命名为长信宫灯。

1968年9月16日,在2号墓的后室一个锡制的盒子里发现了一枚铜印。经过室内清理,发现这个印是方形的,中间有孔,叫串带印,正面是窦绾两个字,背面是君须两个字。这个窦绾印经过郭老分析,后来认为窦绾是这个墓的主人。据此,专家们进一步推测,窦绾应该就是刘胜的妻子,即中山国的王后。而那个长信宫灯就是窦太后送给窦绾的陪嫁品。

就在考古工作者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定而欢欣鼓舞时,另一件更令人惊喜的事情在工作队中迅速传开……2号墓中又发现了一件金缕玉衣。 出土的这件玉衣比刘胜墓出土的玉衣略微显小,玉衣胸部的玉片不是用金丝编缀,而是用丝织物编结而成,由于年代久远,织物早已腐烂,又受玉璧及棺椁朽木灰所叠压,部分玉片已经散乱。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满城2号汉墓玉衣时,发现在玉衣里面有墓葬主人的颈脊椎骨和四条肋骨,以及三颗牙齿,看来2号墓的主人是穿着玉衣入葬的。这更加重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1号汉墓里没有刘胜的尸骨呢?

专家们试着打开刘胜的玉衣后,发现里面有一些枣泥灰样的东西,和一些牙齿,他们推断刘胜的尸骨就在玉衣里面,只不过已经腐烂成灰。原来,刘胜采用厚葬的形式,随葬品非常丰富,而动物的残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机物,导致尸体容易腐烂。另外,墓室中潮湿的环境也加速了这一过程。在研究玉衣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玉衣的结构很像古代战争中士兵所穿的铠甲。专家们发现在玉衣的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要数玉衣的手套部分,它也是玉衣中最为精巧的部分。

玉衣所用的金丝一般长4-5厘米,最细的金丝直径只有0。08毫米,只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分布在手套各处。按照现在的工艺水平推算,西汉时代制作这样一件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大概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夏长生原是定州博物馆的副馆长。1991年,他接受了复制金缕玉衣的任务。历经数载,终于复制成功了第一件现代的金缕玉衣。

第四百七十三章 四周静悄悄

第四百七十三章 四周静悄悄

夏长生家中的这件玉衣。由于是复制品,只能用细小的铜丝来代替金丝,而在汉代的史书中,对玉衣用什么样的金属丝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汉代人认为玉能保持尸体不腐烂,而在满城汉墓一号墓和二号墓中结果却恰恰相反。而且玉衣价值连城,反而更容易招来众多的盗墓贼。

据《三国志。魏文帝本纪》记载;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同时玉衣的减少还因为它的制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所以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金缕玉衣。与此相印证,今天的人们,再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金缕玉衣。

满城汉墓出土的上万件文物中,金缕玉衣无疑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刘胜墓中出现了大量的兵器。这些兵器,可以使我们想见当时中山国军队武器配备的精良。出土的这几根金针和银针,是针灸九针中的几种。它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金属医针,可见汉时的针灸水平的是相当高的。与医针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医疗器具。

1968年9月19日,两座汉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满城汉墓的发掘打破了考古界多年的沉寂。在陵山上,除了刘胜夫妇的1号墓和2号墓,还有18座暴露在外面的小墓。这些小墓分别是刘胜妻妾或者子孙的附葬墓。有专家推断在这些附葬墓的不远处,很可能还有一座隐藏在山岩中较大的墓室。因为陵山的某些地段的地貌特征与1号墓和2号墓极为相似。”

“最有价值的金缕玉衣是哪件?”李雪用手电筒往上照了照,头上上方的高度难以确认。由于光线不足,一时难以看清上面的空间是什么样的。

这里边件件远古制品。哪一件都能卖到几十万元。要说这金缕玉衣的全衣,那可是用了两个多片玉片,金丝约1100多克,做工十分精细。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着实令人惊叹,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奢侈的生活。价值,可是无法估量的。此时的吕涛,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李雪这个问题,只能讲解一下金缕玉衣的过程:“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世界。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吕涛为什么认定玩古,首选择了汉代之前的历史文化?一路走过来的他。证明了自己当初判断的思维没有错。商代晚期,华夏疆域广阔,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空前发达,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之一。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以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制车、制骨、陶器、原始瓷器烧造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而享誉世界;以造字方法成熟、表现内容丰富、传承有序的甲骨文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领风骚。殷墟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华夏先民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一个世纪以来在殷墟的发现和发掘,不仅使它成为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摇篮,而且为湮灭了3300年的殷商文化,提供了一种独有的、历史的和科学的见证。殷墟作为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及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蜚声中外而又影响深远,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一页……

李雪隔了半晌才回过神来,总觉得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搞清楚,始终却想不起来,其实她也不知是想不起来,还是不忍心去想,越想头就越疼,便尽量不去想了,她转身对吕涛说:“那这具尸体会是谁呢?这里的人,怎么也佩穿戴玉衣?”

“目前只知道金缕玉衣出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也只能认为这具尸体是汉代的。至于是谁,还得找一些其它的证据,”一时各种杂乱的思绪纷至沓来,吕涛脑袋也是沉甸甸的,他伸手压了压自己的太阳穴,让自己快速清醒下。

突然,一道灵光在李雪的脑中一闪而过,她腾的一下就从地上蹦了起来。神情呆滞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把奇特的椅子,与这具金缕玉衣应该能联系在一起吧?”

“应该吧,”见李雪突然用力的抓住了自己的手臂,不断的摇晃着,吕涛一脸兴奋的说道:“这具金缕玉衣决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这把奇特的椅子,也是如此。”

从整个现场分析,这里一定曾经出现过一场类似屠杀的场面,至于屠杀的真正原因,三人不得而知。混乱的场面中,虽说有不少的人战死,同时还散落着不少当时人类生活的必须品。几只“尊”的出现,引起了吕涛三人的好奇心。“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形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尊”,常与“彝”并称成组的青铜礼器,此类器物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基本造型是侈口、高颈,圆腹或方腹、圈足较高。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尊的铸造盛期。以四羊方尊式的方形尊和觚式尊,共同特点是在器表的合范处多饰有凸起的棱脊,且通身雕满了精密繁缛的云雷纹、兽面纹、蕉叶纹,整个器物给人以雄浑厚重之感。

四羊方尊,是我国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

走马看花过后,三人知道了站在这里的空间部位,相当是一个南来北往的交叉路口,加上他们走过来的那个洞口,一共有5个。这5个入口不知通往其它地穴的什么地方,还有一些较小上上下下的溶洞像蜘蛛网一样贯穿。李梅心中更是觉得奇怪,回想着这事情的前因后果,总觉得有点不对劲,抬头看向吕涛,只见他也正低头沉思,浓黑的眉头都凝到了一起。“这么多的溶洞口,朝哪边走?”

“哪个大,朝哪走吧,”吕涛的眼睛静静的注视着前方,嘴角不由得溢过一丝无奈的苦笑。探险催人老,强大到令人窒息的生死压力:“不知道古人是不是这样走的。”

李雪这次看到吕涛那有些沧桑悲痛的眼神。不知不觉间为他心酸,李雪有着想要流泪的感觉:“还有其它更有效的办法吗?”

“没了,”姐妹俩同时靠在吕涛肩膀上。柔柔而旖旎的恬静气氛,在吕涛心头诵上一股股暖流,就像是吞了人参果般心灵和肉体都舒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