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南宋之我主沉浮 >

第166章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166章

小说: 南宋之我主沉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生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这样做,岂不是巧取豪夺吗,江浙一带的良田,每亩价值千贯,朝廷以四十贯交子强行购买,长此以往,难不成无人造反吗。”

    “不会,朝廷此番推行之公田法,来历就是大宋开国时期制定下来的限田制度,这个限田制度,本意就是阻止百姓手中的耕地,流落到官宦权贵手中,导致百姓无田可耕种,以至于沦落为流民,成为动荡的来源,历史上这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故而此番推行的公田法,就是针对官宦人家的,官户人家按照人口,确定应该拥有之土地,其超过部分,三分之一由官府出钱收购。”

    “听大人如此解释,属下也感觉到公田法是可行的措施了。”

    “先生可能有些疑惑了,前不久我才说过,这公田法是无法顺利实施的,现如今却认为公田法可行,其实这不矛盾,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公田法依旧是由各级官府强力推进的,且公田法的目标,就是针对他们自身,难不成他们会对自身动手吗。”

    “可皇上已经下旨了。”

    “自然可以转移目标,让寻常百姓来承受后果,其一,朝廷依据公田法购置的耕地,由官府租赁给百姓耕种,可产量是由地方确定,各级官吏可趁机加重租赁之费用,让耕种土地百姓拿出来更多粮食,一部分上缴朝廷,一部分进入自己的腰包,其二,朝廷之公田法,提出在两淮与江浙一带,购置一千万亩公田,此目标根本就达不到,各级官吏未必就那么老实的献出自家的土地,于是,寻常百姓也被纳入到范围之中,一旦公田法实施在寻常百姓的身上,则诸多的矛盾瞬间就会爆发,大量百姓将失去本就不多、赖以生存之土地,沦落为流民。”

    郝经频频点头。

    “听闻大人这一番的分析,属下是真正明白了,属下以为,大人可给朝廷写去奏折,禀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此也可以让朝廷警觉。”

    “没有作用的,根子已经烂了,你去修剪树身枯萎的枝叶,能够有什么作用。”

    “这,难道就没有其他可以解决之办法吗。”

    “没有,先生,我不妨实话实说,就算是我到朝廷之中,负责推行公田法,也是无可奈何,贾右相此举,的确是为了朝廷考虑,为了能够维持朝廷之运转,且自身还献出了一万亩的公田,带动了部分朝中大人,献出了部分的良田,不过朝廷并未深入了解两淮以及江浙一带的情况,更不知道这些地方官吏之势力,他们盘根错节,相互交织,已经形成了外界无法撼动的力量,而且长时间以来,他们中间的部分人,贪墨钱财,鱼肉百姓,早就没有了良心,有句话说得好,千里做官只为财,若是没有了钱财的来源,仅仅凭着俸禄过日子,这些官吏怕是一天都干不下去,如此情况之下,想要推行公田法,怎么可能成功。”

    郝经沉默了,两淮以及江浙一带的情况,尽管他不是特别清楚,可他完全相信吴邵刚所说的情况,应该说如此情况之下,强行的推行公田法,的确不能够成功。

    “贾右相此举,看似是为了朝廷,可是会让富庶的两淮以及江浙一带,遭遇到沉重的打击,要说官吏之中,也有不少正直之士,他们是为百姓办事情的,他们可能会从内心支持公田法,不过这些人根本不能够形成气候,毕竟公田法首先就是针对官吏的,若是官吏队伍之中,有人首先站出来支持,必定遭遇到其他人的反对。”

    “支持公田法的官吏肯定是有的,我所担心的,就是那些宵小之徒,趁着这个机会,巴结讨好贾右相,不是去真正的落实公田法,而是对寻常的百姓下手,以此向朝廷和贾右相邀功,若是真的出现这等的情况,朝廷将更加的难以为继。”

    说完这些,吴邵刚发现,郝经的神色很是不好。

    “郝先生,也不用如此的失望,我们做好潼川府路的事情就可以了,我看这公田法,在潼川府路倒是可以推行的,至少其中一部分的内容是可以借鉴的。”

    “大人说的是限田制度吧。”

    “对,就是这个限田制度,不过想要真正落实限田制度,难度很大,就说在潼川府路,三五年之内没有问题,可十年乃至于二十年之后,那就不好说了。”

    泸县县令陆秀夫,主动到府衙来了。

    “大人,朝廷邸报之中所说的公田法,下官以为,也应该在潼川府路推进。”

    “不知道陆大人是如何考虑的。”

    “此番分田,府州县衙门已经摸清楚了基本情况,下官觉得应该对那些官吏以及富户实施公田法,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太多,就说泸县就存在此等的情况。”

    “有些道理,不知道陆大人决定收购这些耕地,准备以什么方式进行。”

    “按照朝廷邸报之要求做,下官认为就可行。”

    吴邵刚看着陆秀夫,微微摇头。

    “泸县耕地之价格,高低不一,府城外的耕地,价格约为三十贯,偏远地方,价格约为十贯,若是折合成为交子,价格就更高了,按照朝廷规定之价格,每亩田地不过是四十贯交子,远不能够与耕地本身的价格比较,我们若是强行的收购,与明抢有何区别。”

    “这个,大人的意思,是按照实际价格收购吗,若是那样,下官觉得根本就没有必要。”

    “陆大人,你说的不错,收购耕地的事宜,在潼川府路暂时没有必要,此地拥有耕地的官吏与富户,都曾经遭遇到劫难,家境已经不是很好,与寻常百姓差距本就不是很大,若是我们一味的按照朝廷之要求,推行公田法,怕是会引发太多的怨言,再说了,潼川府路本就免去了三年的赋税,这才过去一年时间,地方的府州县实际上也收取了农业赋税,以维持自身之开销,此刻再去推行公田法,怕是适得其反。”

    “大人之意思,下官明白了。”

    “嗯,在县衙理事的时候,暂时不要提及什么公田法的事宜,潼川府路与两淮以及江浙一带,是无法比拟的,我们需要的是稳定,需要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至于说其他的事宜,不管是皇上的圣旨,还是朝廷的敕书,若是与本地实际情况不符的,都可以暂时不予推行,陆大人,泸县是府衙所在地,所做的一切事宜,都会引发其他府州县的关注,故而这些重大的事宜,今后多与府衙沟通,以免上下不一致。”(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百二十七章 蒙古枢密院

    佟卫华扎根的地方在北方的燕京路,这个时候的燕京路,尚未成为蒙古王朝的京城所在地,不是特别繁华,佟卫华收集到的诸多情报,一直都没有引发情报署的注意,相反罗素林从成都府城送来的情报,倒是成为情报署研究的重点,此外就是四爷从京城送来的情报,以及两淮其他方面得到的情报,也是情报署重点关注的地方。

    其实来自于蒙古的情报是最为重要的,毕竟他们是吴邵刚最为强悍的对手,无奈蒙古朝廷在草原,太过于偏远,加之蒙古部落习惯性的游牧生活,佟卫华根本没有办法适应,怕是进入到蒙古草原,就会被特别关注,不要说搜集情报,活下来都很难。

    吴邵刚与情报署都不会为难佟卫华,而且交给佟卫华的任务,也就是在北方扎根,尽量能够稳定下来,机会合适之后,再行考虑搜集情报的事宜。

    罗素林送来的情报,的确很重要,因为吴邵刚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对准成都府路的。

    京城方面,吴邵刚隐隐的有些担心,四爷提供的情报慢慢变得少一些了,也不知道是遇见了什么情况,就说贾似道强行推进公田法的事宜,四爷提供的情报就有些模糊,与邸报上面的消息相差不是很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次佟卫华送回来的情报,同样没有引发情报署的关注,只是在整理出来的诸多文书之中,略微的提及了一下,那就是蒙古朝廷成立了枢密院。

    其实蒙古朝廷的很多机构,都是一步步慢慢完善起来的,也都是跟着大宋朝廷以及金国学习的,加之忽必烈身边的汉人大臣,也给与了很多的建议,而且身体力行予以推行。

    枢密院就是最高的军事管理机构,协助皇上管辖全部的军政事宜。

    蒙古王朝成立的枢密院,以皇太子兼任枢密使,这是虚衔,其实就是大汗直接掌控,此外由史天泽和忽剌出二人出任枢密院副使。

    这份情报,引发了吴邵刚的关注,同样引发了郝经的关注。

    这是一份让人感觉到奇怪的任命。

    枢密院的权力是非常大的,掌管国家的全部军事方面的事宜,蒙古朝廷既然决定设立枢密院,那就是需要统一管辖军队,按说枢密院的枢密使和副使,应该都是蒙古权贵,要知道蒙古的主要军事力量,说到底是由部落的军队组成的。

    这源于蒙古地势的特殊性,蒙古大汗实际上是由各个蒙古部落举荐出来的,只是后来慢慢的演变,固定为继承的制度,能够成为蒙古大汗的人,无疑是蒙古部落之中实力最为强大之人,而蒙古部落的这一特殊性,一直延续到历史上大元王朝的消亡。

    历史上的大元王朝每一次皇帝的更迭,几乎都会遭遇到一次的血雨腥风,其原因就是部落之间相互实力的比拼,游牧的生活习惯,让蒙古人习惯于推崇强权和实力,孝道与皇权的思想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谁的实力强,谁就有可能成为皇帝,至于说驾崩皇帝确定的继承人,不一定能够顺利的登上皇位。

    也正是这样的内耗太多,让强悍的大元王朝,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衰落。

    忽必烈与阿不里哥就是这样的例子,尽管忽必烈已经是蒙古大汗,可惜阿不里哥不承认,纠集了一些蒙古部落,开始了对忽必烈的讨伐。

    蒙古朝廷的每一次作战,不管战斗规模的大小,领兵的统帅几乎都是蒙古的亲王。

    现如今成为的枢密院,枢密使不用多说,可枢密副使就很让人看不懂了。

    忽剌出是蒙古朝廷的荣禄大夫、副都元帅,史天泽更不用说了,虽说是都元帅,可本就是汉人,这两人在蒙古权贵之中,不可能有多大的号召力。

    忽必烈为什么会让这两人出任枢密院副使,何况其中的史天泽,在淮北之战的时候,还吃了败仗,损失惨重,按说根本就没有资格出任枢密副使。

    一番思索之后,吴邵刚隐隐看出了其中的奥妙。

    郝经、黄家明、蔡思伟以及袁世春等人,皆来到了府衙的厢房。

    刚刚进门,众人还没有来得及坐下,吴邵刚就指着手中的文书开口了。

    “蒙古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的情报,郝先生与我讨论过两次,我们都感觉到奇怪,为什么蒙古的亲王没有能够出任枢密副使,经过这几天的思索,我隐隐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看样子忽必烈已经开始了大动作。”

    “诸位都知道,宝祐六年到天庆元年,蒙古大汗蒙哥,曾经率领大军大举入侵,妄图一举灭掉我大宋王朝,那一次忽必烈也参与作战,且单独率领一路大军作战,几年时间过去了,蒙古朝廷因为内部的纷乱,无力南征,我大宋朝廷也安稳了不少。”

    “其实忽必烈灭我大宋王朝的心思一直都是存在的,可惜他的亲弟弟阿不里哥的叛乱,牵扯到他太多的精力,让他根本没有办法再次的南征,只能够想尽办法稳定内部。”

    “现在,忽必烈开始了动作,成立枢密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诸位可不要以为这是忽必烈为了稳定蒙古部落,才有此举的,其真正的目的是南征。”

    “蒙古铁骑骁勇,不过诸位都知晓,他们由各个部落组成,很多时候乃是效忠于部落的首领,不一定效忠蒙古大汗,阿不里哥叛乱,也就是纠集了部分蒙古部落的首领,展开了对忽必烈的进攻。”

    “这样的情况,对于忽必烈凝聚力量是很不利的,若是征伐的关键时刻,各个部落各自为政,那么忽必烈的雄心就将毁于一旦,而且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于是,忽必烈想到了成立枢密院,统管蒙古部落的军队。”

    “至于说这枢密院的枢密使、枢密副使,必须是忽必烈能够直接掌控之人,若是让蒙古亲王出任,难以放心,故而任命忽剌出和史天泽两人出任枢密副使,这两人是忠于忽必烈的,绝不会有什么异动,而且这两人也是蒙古其他亲王无法拉拢的。”

    “通过枢密院,忽必烈可以名正言顺的整合蒙古部落的军队,对于那些不服从命令的蒙古亲王,可以毫不客气的动手,毕竟枢密院是最高的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