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楼兰情缘 >

第398章

楼兰情缘-第398章

小说: 楼兰情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着,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美国辛克莱着,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沦)德国卡尔。马克思着,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着,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论)德国卡尔。马克思着,1947年,群益

    着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戏曲集)193o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店

    棠棣之花》(剧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943。群益

    南冠草》(剧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下的笑声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论)1947,文光

    抱箭集、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1982一1987

    编辑本段'

    郭沫若书法成就

    行草见长韵味无穷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o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年以后,他的着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上世纪2o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年他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笔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幅米x米的宣纸上,郭沫若用苍劲有力的行书,书写了“自力更生奋图强”八个气势磅礴的大字。市场拍卖时底价为万元人民币,最终以319万元的价格改写了郭沫若书法作品成交记录,同时也刷新了近现代书法单件作品的成交记录。值得一提的是,乐山日报和乐山晚报的报头字体,也是集郭沫若手书作品而成。

    若以书法家视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沫若可归入学者型或“文化人”类型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关于书法的学习,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从他的自叙可以看出他早年师颜鲁公的用功刻苦。从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见颜鲁公的精神,比如线条的朴茂、敦厚;结体的宽博。郭沫若行草书的精妙之处,在于“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郭沫若在的成就使他拥有了人格的浪漫与文化思想的深刻,转换成书法作品时,即有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学、人格上的浪漫与文化上的“狂飙”来视其书法创作,应该是耐人寻味的。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关于郭沫若书法作品的系列出版物

    主要有郭平英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郭沫若书法集》(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两种,印制精美,信息量大,极富欣赏价值和长久保存价值。如果说这些出版物的不足,则是因循惯例,仅在作品旁简单标注题名、尺寸、年代等,高雅有余,普及不足,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不能够从中了解书法家其人及其作品的价值。赵笑洁、东野长河着《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艺苑出版社2oo2年5月出版)恰恰弥补了上述不足。

    中国书法家全集·郭沫若卷》融郭沫若书法作品、传记、印章、论艺言论以及作品赏析,使读者既能够欣赏到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又能够了解郭沫若的人生(包括艺术)道路、书法理论,还可以帮助读者欣赏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实为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

    五章:第一章,生平概述;第二章,书法艺术历程;第三章,兰亭论辩;第四章,“郭体”解析;第五章,论艺摘录。附录包括常用印章、年表、主要传世作品、主要参考书目、释文等五个部分。该书收录郭沫若书法作品9o余件,附录中的“释文”部分,分别将这些作品的文字逐一录出,以便读者对照阅读、欣赏。

    “生平概述”简要叙述郭沫若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兰亭论辩”介绍论辩的由来和意义;“书法艺术历程”、“‘郭体’解析”两章,是书中文字叙述的重点,此前这样的系统论述并不多见。

    郭沫若并非专门的书法家,但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却有目共睹。“书法艺术历程”一章,探索郭沫若7o余年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展。少年时代:心仪“苏(东坡)体”,又受民国书法主流碑帖结合的影响。东渡日本:探奥甲骨,研究早期造型符号,而且用毛笔撰写,虽非书法作品,字里行间的金石气已油然而生。对于晋(二王)、唐(孙过庭《书谱》)以及明中后期一些书法的追溯,明显看出他消化与吸收传统法帖的种种痕迹。为抗战而书,使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幅式走向大众化。字型结体、笔法起运、章法行气等,都有了新的面目。格调刚柔并举,或含蓄温和,或疾厉昂扬,成为郭沫若书法走向成熟的前奏。书写新中华,“郭体”形成世纪6o年代,是郭沫若书法成熟、风格更趋强烈、创作更为旺盛的时期。他的书法风貌精气饱满,形式与内容又有新的开拓。风格的独创性,由早期的碑学功底,到融汇碑帖的广泛吸收,到晚年的风貌独立,最终走向成熟,显出**洋溢、涤满乾坤的浪漫风采,形成风靡神州的“郭体”书法,成为2o世纪学者型书法家的一个典范。

    结合郭沫若书法作品进行解析,是这本书不同于一般书法集的一个特点。“郭体”解析一章,从“当于目而有据”的点画出,综合作品的特征,了解其思想境界、人格品性,了解其心理,了解其时代精神,从而对“郭体”作出品评:浪漫风格――豪放明快、不拘绳墨;笔法特征巧于变化、深厚凝重;结体风神洒落、平中寓奇,章法匠心独具,运用玄妙;草舞墨见豪情。归纳郭沫若书法“巧于变化、深厚凝重的笔法特征”为: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内擫外拓结合;藏露互用,方圆并施。归纳郭沫若书法“风神洒落、平中寓奇的结体”为奇正相生、疏密得当、虚实变化、开合伸缩、俯仰有姿、避让妥帖等六点。这对于读者理解、认识郭沫若书法风格,颇有帮助。

    需要改进的地方,表达既要科学严谨又要通俗易懂,二叙述与书法作品的穿插要配合得当。此外,书法作品编号与其他插图编号应当区分开,有所脱漏的书法作品“释文”应当补入。

    编辑本段'

    郭沫若轶事

    巧对嵌字联

    曾经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陈铭枢将军,字真如。他是当时着名佛学家桂百炼先生的弟子,对佛学颇有研究。

    年在武汉时,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有一天,他和李济深、黄琪翔、余心清一齐造访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与正在磨墨写字的郭沫若谈笑。陈铭枢说:“听说沫若兄善对嵌字联,今天要劳驾你了,有人用梵文两句将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联,尚无下联,请你也用梵文对如字的下联吧。”郭沫若笑着说:“你是故意来找麻烦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猎,手边又无书可参考,怎么对呢?”李、黄、余见有此雅事,就叫陈赶快把上联念出来,都说沫若兄一定能对好。陈于是念出上联“真有人古,谁为真宰”,嵌了两个真字。郭沫若偏着头想了一会儿,对曰:“如是我佛,此即如来”,也嵌了两个如字,自然浑成,珠联璧合。大家一齐鼓掌叫好。又要求写成条幅,郭亦不推辞,一挥而就。

    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后,郭沫若曾生过一场病。陈铭枢来看望他,跟郭沫若谈论起桂百炼充满佛教哲理的辞世诗,趁机又要求郭将他的字再嵌一联。郭沫若思索片刻,挥笔写下了“真理唯马克思主义,如来是桂百炼先生”。以鹤顶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联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坚定信仰,下联以哀悼桂百炼先生,虽然明白如话,却是工整贴切。

    萧三郭沫若合作联珠对

    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一句云: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萧三将下联空着,并题附言:“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事有凑巧,时隔三天,郭沫若也来这里参观,看了上联,便信手为之续出下联: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妙解怪字

    世纪5o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丿虫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