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91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91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是没义气!……”赵有恭怒气冲冲的望着赵构离去的背影,哭笑不得地看着身边的两人,要不是这两人是自己父亲派来,只怕这一刻杀了他们的心都有了。

  赵构溜之大吉,不管不顾赵有恭,暗暗地想道:“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好不容易摆脱父皇派来的侍卫,要是跟他在一起,只怕没什么区别,正好也想看看这灯会到底如何。”

  于是,赵构与赵有恭兵分两路,赵构无人看管,轻松惬意。与之相反的是赵有恭,他是如坐针毡,要是没有认真便会被身旁的两大侍卫默默地记着,一言一行犹如在他人的眼皮底下行事,这让他非常的不舒服,却又不好说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赵构举头仰望着星空,不由得感叹一声:“脉脉相对,迢迢相会,金风玉露情珍贵;渺渺银河,恋恋鹊桥,两情长久青山翠;纤纤素手,盈盈柔情,佳期如梦今又醉。”

  没有赵有恭,也没有其他人跟随,赵构就像是脱了缰绳的风筝,随处走动。他才不会认认真真地看女子,看看有没有中意的,这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故而他之前所言也不过是应付赵佶、韦氏的,就连借口赵构都想好了,所以心无旁骛的认真游玩。

  汴京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地行人,清一色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还有刚刚成婚不久的娘子,以及尚未婚娶的男子,就连娶妻的男子也来凑凑热闹,让窄小的街道变得更加拥挤,却没有半点抱怨,反而兴致勃勃。

  刚刚成婚不久的妇人尚未有孕,故而昨日便沐浴更衣祈求早生贵子;未曾婚配的女子则是祈福早日遇到如意郎君。今天便是七夕佳节,众多未曾婚配的女子都盛装打扮,参加这次盛会,众人都梦寐以求的想要遇到一位中意的夫君。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贩做的牛郎织女的泥人,就连灯笼上都贴着牛郎织女的纸张,还有卖糖葫芦、胭脂等物,最多的便是花灯,形状千奇百怪,唯一不变的便是依照生活中常见之物制成,如:西瓜、莲花、葫芦等形状。

  花灯原本是悼念亲人祭奠之用,不过在今日放的花灯乃是为了牛郎织女早日相见,带着浓浓的祝福之情,还有绵绵的情意。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名门望族的女子,或是平民百姓之女都会买一盏花灯放在护城河中,任由流水而去。

  女子放河灯是为了祈求如意郎君,男子放河灯是为了觅得妻子,赵构走到小贩面前,驻足停留片刻,小贩便吆喝赵构买一盏,祝他早日觅得意中人。赵构哭笑不得的买了一盏,花了比平时多了一倍的价钱,喃喃道:“不愧是生意人,果然精明!”

  赵构拿着花灯一时间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从未参与这样的活动,也不知道该如何,总不能将好好地花灯弃之一旁,或是随意丢弃,此乃有失礼仪,眼前的情况又不允许,无奈的苦笑一声:“真是自讨没趣!”

  “兄台,你不知道放花灯的路?”一位面冠如玉的男子,微笑的看着愣在原地的赵构,出声说道:“正好在下也去放花灯,不如兄台与我同行可好?”

  赵构无奈的点点头,那人又接着问道:“看兄弟年纪不小,又器宇不凡,不知何故为何尚未娶妻?”

  “……”赵构无话可说,只得沉默,那人也不介意,又自顾自的说道:“我因家境贫寒,母亲催的紧,又恐伤了母亲的心,只得前来觅得一位意中人,以我这样的身份也只有如此方能娶妻!”

  赵构好奇地问道:“娶妻与富贵贫贱有关?”

  “当然有关!”那人见赵构回话了,顿时来了精神,郑重其事的说道:“若是家境尚可,焉能不曾婚娶,就算未成家,家中自小定了亲事也是一样;家境贫寒之人岂有如此福气,焉有女子看中!”

  “言之有理!”赵构想起了后世亦是如此,不由得赞同的点点头。

  “敢问兄台名讳?”

  “赵卫国!”

  “忠君爱国,果然好名字!”那人情不自禁地说道,“在下杨政!”

  赵构喃喃自语:“杨政?”

  赵构用的是化名,并未使用真名。本姓不便,将构改为‘卫国’,其意便是‘保家卫国’。杨政道出自己的名讳,赵构听上去有些熟悉却又想不起在哪里听过,在杨政看来认为赵构有些好奇。

  杨政尴尬地说道:“赵兄见笑了!杨某本名直夫,只是这名字觉得有些不好,自幼喜好读书,偏偏自幼习武,最后一气之下改为杨政,还望赵兄见谅!”

  赵构心知杨政误会了,不过他也没有解释,只是淡然一笑,只觉此人虽是习武之人却又知书达礼,不像是那种江湖莽夫或是嗜武成痴之人,又听闻他的名字来历不由得会心一笑,思忖道:“此人性子倒是耿直憨厚!”

  

第三百二十四章 劝说从军

  “赵兄,不知你文采如何?”杨政憨厚地说道,“若是赵兄不介意,不妨代我提首诗在上面!”

  “这是为何?”赵构一愣,好奇的看着杨政。

  杨政回道:“母亲说过,要想心想事成,便在花灯上题写一首诗句,寄托自己的心意。母亲期望我早日成家,我也答应母亲如此做,只是我不懂文墨,就连名字也勉强写出来,故而赵兄要是不介意的话……”

  赵构掷地有声地说道:“这有何难,赵某立即给你题上便是!”

  “多谢!”

  杨政道谢一声,便向路边的摊贩要来宣纸、毛笔,还有浆糊;赵构见他如此认真,也不好拒绝,提笔便写道:“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杨政大字不识几个,仍然看出赵构飘逸的书法,苍劲有力地字,忍不住赞叹一声:“好字!”

  赵构诧异道:“杨兄识得?”

  “不识得!”杨政毫不犹豫地回答,讪然一笑道:“文字不识得,不过字体飘逸、苍劲有力,必是佳品之作。”

  赵构付之一笑,这首诗不是他自己所作,只不过是用来应急罢了。杨政见赵构自己不题诗,关心的询问一下,赵构也没有隐瞒,只说自己前来并非是遇见意中人,只是游玩见识一下京城的繁华。

  杨政听闻后没有再问,也没有强求赵构,自顾自地将字条贴好,然后又拉着赵构来到护城河旁,四处皆是熙熙攘攘的男女,众人手中捧着一盏花灯放在河流中,任由河水流淌。

  杨政、赵构二人好不容易挤了过去,还未等赵构反应过来,杨政便拉着他将手中的花灯放在河中,赵构哭笑不得地看着他,杨政根本没有注意,只是默默地祈求遇见自己意中人。

  “来了!来了!……”

  不知何人大声呼喊起来,赵构猛地抬起头只见河岸另一侧清一色衣着靓丽的美丽女人,每个人都盛装打扮过,比平时更加美丽。赵构感觉到自己身体被人退了一下,接着硬生生的挤在护城河边缘,与河水仅仅相隔几公分。

  赵构哭笑不得看着这群激情高昂的青年才俊,哪怕是风度翩翩的公子也失了分寸,直接穿梭在人群中,不停地向前拥挤。至于身边的杨政,赵构与他相距数米之远。

  直到此时,赵构才知道这些人为何早早地站在河岸边,只是为了一睹佳人风采。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此乃千古不变的道理。赵构也是无奈的被众人挤了过去,只是他悄然地退了出去。

  杨政激动不已,他从未瞧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子,一时忽略了赵构,待他转身以为赵构在身边时,他已经不见踪影了。于是,杨政狠狠地看了一眼莺莺燕燕的女子,四处寻找赵构。

  他也不知道为何如此做,直觉告诉他,赵构不简单。赵构本想转身离去,听闻后方有人呼喊自己,转身一看,不是杨政是何人,微微一愣,笑道:“杨兄不去欣赏了?”

  杨政尴尬地说道:“不看了,就算是看了也不见得拥有,那些人岂是我能想的!”

  赵构笑而不语,眯着眼睛直愣愣的看着杨政,笑道:“杨兄,你还是继续觅得意中人,赵某要四处逛一下,长长见识。若是有缘势必会再见,不知杨兄是否想过从军?”

  “从军?”杨政一愣,苦涩的说道:“实不相瞒,我自幼便有此想法,只是家中有老母亲安在,不敢轻易从军。若不是为了参军,我亦不会自幼习武,未曾习文,只因家境贫寒,母亲只有我一人在膝下,要是我也走了,出了什么事情,只怕抱憾终身!”

  “赵兄提及入伍之事,莫不是你已从军?”

  赵构见杨政惊讶的模样,付之一笑道:“杨兄多想了,赵某并未入伍,却又这样的打算。在下看杨兄身怀武功,要是无法报效大宋乃是大大的损失,以你的武艺唯有从军会有大成就,只是你的文墨怕是有些影响。”

  “若想做先锋,身先士卒便可;若想做将军,不仅仅拥有过人的胆识,还需要卓越的目光以及谋略才行。眼下大宋正被辽国、金国等虎视眈眈,身为七尺男儿,又身怀武艺,何不投身于军队,报效国家!”

  “正如杨兄所言,以你现在的本事不过是先锋,要想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军还需要谋略,势必需要读书。既然杨兄母亲尚在人世,百善孝为先,理应尽孝道,何不趁这段时间好好地读书习字,也为日后成为将军。”

  “这个赵卫国到底是什么人?”

  赵构字字珠玑,杨政听得沉默不语,他不曾习文只学武便是为了参军,赵构的一番话彻底的打动他。只是家中贫寒,莫不是读书习字,只怕养活自己都困难,必须外出做工才能保证家中开支。

  虽然杨政提及来此是为了有一门亲事,好安抚母亲的心,只是他言语之间透露出的无奈出卖了自己。赵构便猜到杨政不是真心前来,他的心早就奔向军中,只是碍于家中尚有母亲,不得不退而求次。

  杨政内心十分挣扎,他难以想象要是自己真的一走了之,只怕寒了母亲的心,可他却一心从军,这本来就与母亲的意愿有些相悖。赵构见杨政有些心动了,再次鼓动道:“若是杨兄担心家中母亲反对,只需如实道出心中所想,想必会理解,那时便没有后顾之忧!此外,赵某愿意出两百两,赌你势必成气候!”

  “若是拿着这两百两不去做,岂不是赔了?”

  杨政震惊了,赵构随口道出两百两,这是他这么大都未曾见过的数目,要是有了这笔银两,不仅仅毫无后顾之忧,自己也可以放手一搏,只是他还是难以相信,仅仅相见不到半个时辰便出手阔卓,还如此相信自己,士为知己者死,他的心动了。

  赵构见杨政说出这样的话,心里更加笃定了,大笑道:“不妨事,区区两百两而已,无伤大雅!若是你敢拼,我便敢赌这一次,再说要是我想找你,只怕天涯海角都难逃!”

  杨政沉思许久,铿锵有力地回道:“我答应!”

  “好!此乃君子协定,望你日后不要让我失望便是!”赵构赞赏地点点头,随手掏出两百两银票直接交给了杨政,眼睛都不眨一下。

  杨政恭敬地接下两百两,有了这笔银两,要去做自己的事情才是真的没有后顾之忧,自己的母亲必定能够安享晚年,足够了。但是,杨政并没有将拿着银票便离开了,而是找到摊贩写了字据,化了押,写上自己的名字。

  赵构收下这张字据,然后杨政躬身作揖,兴冲冲地转身离去了。赵构也没有阻拦,微笑的目送着杨政转身离去,喃喃自语:“若你不是杨政,赔了只认自己倒霉;若你是杨政,必定不会赔,相信不久之后还会再见的!那时候让我见识一下今日相助是否有成效!”

  

第三百二十五章 吃出‘祸事’(一)

  赵构如此做,实则是想起杨政此人到底是谁!若是他没记错的话,杨政乃是大宋将军,他的功绩足以与吴璘相提并论,后来比之更厉害!此外,杨政没有任何背景,得以重视完全依靠自己卓越军事才能。

  虽然赵构不能肯定此杨政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不过两百两要是换来一位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的将军也不是坏事,哪怕不是也没什么关系,就当是救人于水火之中。

  或许是相同的命运,恰逢相遇,那便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至于最后的结果,赵构已经不在乎了。他的心再次被繁荣的大街吸引,全神贯注地漫步在人群中,看着众人满面春风,赵构情不自禁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