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169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169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桓心里暗恨:“这个老九当真是不给本宫任何面子,居然敢当着群臣的面让我下不来台。若是再让他崛起,只怕那个时候本宫都奈何不得,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

  “你以为我还想以前那样吗?妄想!既然撕破脸皮了,那就不要怨我下狠手!纵然你是兄长,只可惜你做得太过了。我从未与你争夺过皇位,只可惜你咄咄逼人,要不是念及父皇的颜面,我羽翼未丰,一直忍让到今天。”

  赵构冷笑连连,心想:“李邦彦的死只是开始,敲山震虎已经开始了,那便接下来就是真正的打虎了。大哥,皇位理所应当是你的,只可惜你不应该与那些贼人同流合污,这一切只能怨你急功近利导致的。”

  太子赵桓一心想得到皇位,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大宋百信生活如何,也没有想过大宋危机,这让赵构非常气愤,眼中只有手中权力,想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这让赵构很是恼火。

  赵构从未想过与赵桓争夺皇位,因为有些事情在历史上不能改变。赵桓本来就是皇长子,又是太子,理所应当的成为皇上,人所周知的事情。并且,宋徽宗不会真的废了他太子之位另立他人。

  只可惜太子赵桓急功近利,拉拢高俅、梁师成等乱臣贼子,而这些人更是赵构需要铲除的对象,这些人多活在世上一日对于大宋就危险一分。赵构不敢赌,今生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决不能白白浪费。

  赵构本来是抱着看戏的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是接到自己的父皇传递而来别有深意的眼神后,赵构恍然大悟。原本赵佶便没有惩罚刑部尚书的心,要知道这件事真正的来龙去脉他比谁都清楚。

  得到宋徽宗赵佶的授意,赵构才站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求情,最后看见刑部尚书感激的眼神后,他才明白这一切是父皇给他安排的,就是为了让他拉拢人心。虽然他不知道刑部尚书名讳,不过从刚才看到的情况来说,可以断定他不是太子赵桓的人。

  经此一事,赵构是监察御史,与刑部关系本来就需要牢固,这让他更是如鱼得水,不会有任何的阻碍。赵构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为刑部尚书求情,这样一来深深地打动了他,故而赵构身边多了一位得力助手。

  “太子有事?”宋徽宗见太子赵桓眼神有些阴狠,脸色骤变,冷厉地问道。

  赵桓咋听到自己父皇喊自己,冷汗直流,浑身一震立即回道:“回禀父皇,儿臣无事可奏!”

  “既然无事,那便这样吧!”宋徽宗不怒自威,寒着脸冷哼一声,撇过头看向了赵构,低声问道:“李邦彦到底所犯何事,为何会被你抓起来,打入天牢的,如实说来!”

  赵构躬身回道:“回禀父皇,儿臣接到探子回报,说是李公公鬼鬼祟祟的从宫中外出,心下奇怪便跟了上去。不曾想到李公公外出不是去自己的府邸,倒是来到了一处不知名的府邸,大门紧闭;此外,府邸中居然还有几名太监,并非家丁奴仆!”

  “恰好儿臣手中握有一些关于李公公的传闻,便在探子的带领下找了过去。破门而出,看见几名小太监,经过后来的询问他们都是宫中太监,却被李公公私下里留下来送往那里。”

  “最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发现府邸中居然还有一处封闭严实的小屋,儿臣便命人破门而入,只见李公公拿着马皮鞭正在抽打几名十一二岁的少年,那些少年身上的衣服都被鞭子毁坏了;另外,儿臣还发现并得到证实,李公公有龙阳之好,无可厚非。”

  “偏偏这些少年乃是李公公派人在民间掳掠而来,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少年父母乃是家境殷实,也有穷苦百姓家的孩子。并且,李公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已经死了好几位少年。”

  “前些日子在京城流传的少年失踪案便是李公公所为,若非儿臣及时赶到,只怕这些少年也难逃厄运。即使儿臣将他们解救,也派人通知他们父母,不过他们的心灵上还是留下不小的创伤!”

  纵然宋徽宗昨夜便已知晓事情经过,此时听到后还是怒火中烧,他也知道宫中太监或是宫女也会有些个别的特殊喜好,偏偏没想到李邦彦这厮居然有龙阳之好,还弄出人命,更是滥用职权,将宫中太监扣留在自己府中,这让他如何不愤怒。

  “岂有此理,这厮罪该万死,理应受千刀万剐之刑。”宋徽宗怒气冲冲的吼道,重重的拍打在龙椅上,群臣纷纷低垂着头颅,承受着他的怒火,“若不是那些贼人杀死,朕也不绕他,这样死真是便宜他了。”

  站立在宋徽宗两旁的太监,浑身颤抖不已,冷汗直流,惊恐不安的看着盛怒的赵佶,他们心里七上八下的。虽然这件事与他们无关,不过他们担心赵佶将怒火发在他们身上。

  “现在那些少年在何处?”

  “他们正在监察院休息,儿臣唯恐他们有任何闪失!”赵构不卑不亢的回道。

  赵构的话更是深深地刺痛了太子赵桓,他嘴角抽了抽,方才明白昨晚那件事根本就是赵构设下的圈套。即使赵桓猜到了,这句话从赵构嘴里说出来得到证实了,还是让他有些愤怒。

  “难怪一直没有找到他们的身影,原来这一切都是计划好了!”

  宋徽宗接着问道:“既然他们在监察院,也不必让他们来此了,让他们好好歇歇,待朕朝会结束后再去看他们到底如何。李邦彦这厮真是该死,枉费朕对他的信任,居然做出此等大逆不道的事情。”

  群臣没有想到宋徽宗连面都没有见,直接了当的相信赵构说的话。知情人的眼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只因昨晚宋徽宗没有见到李邦彦,却见了这些孩子,亲眼看过他们睡眠时颤抖且蜷缩在一起的小身子,要是真的露出人前,只怕心有余悸,想了想也就算了。

  但是,在不知情的眼里赵佶这样的行为无异于相信赵构说的一切,根本不需要求证,只要赵构所言他一律相信。不仅仅其他人受不了,就连太子赵桓等人都震惊了,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之外。  

第二百八十三章 你是王云?

  太子赵桓眼见于此不敢再多言,要是再多说一句话,只怕惹恼了父皇后果不是他能够想象的。从赵佶进入大殿之始,他的目光都没有停留在赵桓身上超过一分钟,都是匆匆而过。

  即使看向他也没有好脸色,目光冰冷犹如看透了他一般,让赵桓如坐针毡,最气人的是赵佶看向赵构时,哪里还有什么冰冷,除了喜爱还有宠溺,这让他更是气恼却无可奈何。

  今日发生的事情,太子赵桓心里已经明白了,要是自己再多言只怕惹火烧身,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缄默。纵然心有不甘也必须承受这样的结果,赵构成功拉拢了刑部尚书不说,还让他的威严进一步丢失。

  若是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只怕过不了多久朝堂上再无他立足之地了,赵构越来越受到皇上宠信,不需要面见人证直接判刑。现在又有刑部尚书,可以说只要赵构确定的事情就算是闹到皇上那边,最后还是自己倒霉,也只能认栽,就算是被斩杀也得忍着。

  众人都没有忘记赵构手中有一并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想到此处,众人脖子一寒仿佛那柄剑朝着自己劈来,浑身一震,惊恐地看着赵构。现在有些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了,有些人则开始考虑一下自己的立场了。

  根据今天发生的事情判断,太子赵桓已经失宠了,就算是太子也不过是现在,不代表以后也是,故而有些人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以至于大殿内的气氛显得沉寂许多。

  高俅等人面面相觑,此时他们心里也非常震惊,要是这件事真的这样发展下去,只怕未来的局势对自己会越来越不利。如今赵构只是监察御史,要真的手握大权,只怕他们的末日真的到了。

  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惶恐,眼前的局势告诉他们真的不远了。高俅等人慌了手脚,冷汗直流,恍恍惚惚,眼神满是惊恐之色。当他们再次抬头看向赵构时,眼里已经不是之前的那样的奚落,而是畏惧。

  李邦彦的死只是一个契机,这个契机的效果是赵构没有想到的。他猜中了自己所为必定会引起群臣激烈反应,却不想留给众人敬畏之色,甚至一些大臣想要重新站队,不愿意与太子赵桓共同进退,就连高俅等人都产生畏惧之色。

  可想而知,李邦彦的死让赵构立于朝堂之上再也不需要担心了,这便是真正的契机;其次,赵构也想借此机会正式与太子赵桓争锋。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赵构愣是为刑部尚书求情,这样的一来一些大臣心中对他的形象大为改变,不再像之前那样只有畏惧,生怕与他接触太多,惹了更大的麻烦。

  刑部尚书的事情让群臣看见了赵构公私分明,心胸宽广一面,李邦彦的死看见了赵构行事谨慎,雷厉风行干练的一面。众人又想起他率领大军取得的胜仗,又有皇上的宠信,可以说赵构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成为必然趋势。

  这一次朝会正式宣布了赵构立于朝堂之上,他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即使太子赵桓都难以动摇,宋徽宗之前的态度已经表明赵构在他的心中地位远高于赵桓,孰高孰低立见分晓。

  散朝后,众人各怀心思,沉默不语的躬身告退。

  赵构、赵有恭等人面带微笑地离开了,赵有恭不解的低声问道:“你不是说看戏吗?为何又站出去了?”

  赵构低声笑道:“堂兄,总有些事情超出预料之外,这样不是很好吗?”

  赵有恭沉默了,赵构的话说的没错,经此一事赵构羽翼丰满已经不容小觑了。李邦彦的死本身就是为了给予赵桓警告,也可以说赵构重要一步棋子,却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直到现在赵有恭还记得群臣看向赵构的眼神与以往不同,不仅仅有畏惧,还有敬佩之意。可以说,赵构自此以后不再是孤军奋战,又收获刑部尚书的忠心,一举数得。

  “无论计划多么详细,总会有变化的一天,唯有随机应变才是王道!”赵构扫了一眼四周,见没有其他人,压低声音,无奈地说道:“本来我也不愿意站出来,只是父皇的眼神一直盯着我,你说能置身事外吗?”

  “什么,这是……”赵有恭一时没忍住,差点说漏嘴,看见赵构瞪着自己,连忙压低,哭笑不得地说道:“原来这是皇上的意思,难怪你会突然现身求情,明白了!”

  赵构无奈的摇摇头,彻底被赵有恭打败了,在心里狠狠地鄙视了一下。

  赵有恭的智谋的确不差,只可惜不懂得察言观色,要知道赵佶对赵构使眼神时,他就在旁边。那个时候赵有恭还以为是自己有什么问题,心里有些奇怪却没有想明白到底怎么回事。

  就在此时,身后传来一道急切地声音:“郡王殿下且慢走!”

  赵构听见有人喊自己,好奇的转身看了过去,赵有恭也转身望去,只见来人便是刑部尚书,也就是赵构求情的人。虽然赵构向皇上求情,二人从未有过交集,就连他的名讳都不知道。

  “尚书大人有事找我?”赵构惊疑的问道。

  刑部尚书重重的点点头,感激道:“若非朝堂上郡王求情,只怕我已经不是刑部尚书了。此次蒙受郡王恩情,王某铭记于心,日后但凡有任何差遣必定鞠躬尽瘁!”

  “尚书大人客气了,我只是据实已告,并没有多说什么,大人不必如此!”

  “若真是据实已告,又如何朝堂之上并无其他人求情,唯有郡王一人!”刑部尚书自嘲的笑了笑,他平日里甚少与人走动,朝堂上私交甚笃的官吏没有几个,故而有些心灰意冷。

  今日赵构在朝堂上的求情,对其他人来说不过是拉拢,对于他而言却是比任何时候来得重要。官场不比平常,私底下关系再好也不会有人冒着官位不保的情况帮你,锦上添花的太多了,雪中送炭的人屈指可数。

  赵构见他一丝不苟没有任何开玩笑的意思,也就欣然答允了。接着,他又问道:“不知尚书大人名讳?”

  “王云!”王云脱口而出。

  “什么,你是王云?”赵构心里一惊,急忙问道:“你可是山西泽州人氏?”

  王云被赵构惊讶的吓愣住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里也奇怪他是如何知道自己的户籍,还是恭敬地回道:“王某正是山西泽州人氏,莫不是郡王听闻过微臣?”

  赵构哭笑不得打量起王云,见他相貌堂堂,忠厚的脸庞,瘦骨嶙峋的模样,无奈的想道:“没想到居然会是他,还真的是有缘啊!”  

第二百八十四章 好险

  不仅仅王云被赵构惊讶的模样吓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