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宅男的大明 >

第51章

宅男的大明-第51章

小说: 宅男的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丞相这诗,真是好!”郑成功没想到,眼前收复京城的偶像还会作诗,也是文武双全,深感性情相投,道:“小生愿意效劳。”

  “好!这就对嘛。”吴应熊力排众议,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明日本丞相亲自陪你去南京水师大营,我已经带了一些新式西洋舰炮来南京。”


第六十八章 提拔阎应元


  吴应熊重用郑成功,是要在南京重建大明水师。而吴应熊不拘一格选的人才,除了郑成功,还有阎应元。因为吴应熊要把史可法派到山东去督师,南京还缺一个将才镇守。

  吴应熊知道,如果要在明末的铁血舞台上推举出几个慷慨赴死的忠臣,很容易的,虽然变节的将才很多,但是为明朝尽忠而死的人也很多;如果要推举集忠臣良将于一身的人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而江阴典史阎应元可以算是一个英雄人物,吴应熊甚至觉得,阎应元比史可法更难得。

  阎应元一个小小的典史,相当于一个正科级的县公安局长。在那民族危亡之秋,率义民拒24万清军于城下,孤城碧血81天,使清军铁骑连折3王18将,死75000余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如此石破天惊的壮举,在黯淡的晚明夕照图中,无疑是最富于力度和光彩的一笔。但洋洋大观的《明史》和《清史稿》对此竟不着一字,吴应熊觉得这不公平。

  阎应元确实是个粗人,他没有获取科举功名,在那个时代,这就意味着在官场上很难有所作为。严格地说,他担任的那个典史算不上官,只能称为“吏”。

  但吴应熊知道,阎应元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弹丸之地的江阴城,悲壮惨烈地进行了81天,孤城困守,6万义民面对24万清兵,并且让满清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以算得上一个大奇迹。守江阴时,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阎应元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登陴楚歌……无所不用其极。最壮烈的莫过于派白发耆老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时,火发炮裂,当场炸死清军3000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两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与此同时,江阴城头也响起了悲怆的炮声,那是在为慷慨赴死的乡贤耆老们志哀。

  吴应熊觉得,应该重用阎应元这样实实在在的英雄,他派人从江阴找来了阎应元,命他做南京的兵部侍郎,负责南京的城防。

  这一任命相当于将阎应元从正科突击提拔成了副部级,犹如晴天霹雳,史可法没有说话,南京原来的兵部侍郎阮大铖站起身说:“臣反对!阎应元本是守仓库小吏,一下子担当如此重任,恐怕众人不服。”

  “这位大人,你是何人?本丞相要用的人,哪轮得到你反对?”吴应熊故意问道。

  “在下南京兵部侍郎阮大铖。”

  “哦,你就是臭名远扬的阮大铖啊!吴应熊笑道:“听说东林党的人恨不得将你唾骂死呀!是因为你读书少没文化嚒??”

  “阮某家里的书汗牛充栋!”阮大铖虽然人品不堪,但是文学才能还是有的,听吴应熊说他读书少,他不服气。

  “那阮大人知道李斯嚒?他当丞相之前是干什么的?”吴应熊问道。

  “这!”阮大铖一脸尴尬,李斯当秦国丞相前也是守仓库的小吏。

  “还有,阮大人你是怎么当上兵部侍郎的?你带兵打过仗呢麽?要不这样吧,你和阎应元打一架,谁打赢了兵部侍郎就归谁。”吴应熊说。

  “啊!”阮大铖彻底无语了,阎应元是武人,他也是一介文人书生,哪里打得过阎?他只好灰溜溜坐下了。

  见吴应熊铁了心提拔阎应元,其他人也不再自讨没趣,吴应熊那天突击提拔了一大批像阎应元那样的忠义之人,他们自己都很诧异,磕头谢恩。

  削藩,开征工商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那天武英殿的闭门会议开得很成功,吴应熊这三把火,加上迅速灭掉刘泽清的十万大军,让江南文武百官见识了他的魄力和决断,史可法都不得不佩服吴应熊少年老成。临别时,史可法对吴应熊说:“江南有丞相主政,老夫就可以安心去山东督师了。不过,江南人心叵测者居多,还请丞相提防。”

  “史大人放心去山东吧,等这天下太平了,本丞相陪你去秦淮河畔走走。”吴应熊说。

  那天会议结束,郑成功走出武英殿,顿觉风清云淡,他没想到自己能一步登天,但想起吴应熊说的,“乱世为官,其实是肩头的担当更重了”,觉得很有道理,他也觉得自己上沉重。

  那天在武英殿的会议很长,作别老师钱谦益,他有点内急,急忙去找解手的地方。因为郑成功第一次去南京紫禁城,情急中走错了路,跑到了一个后花园里。

  在后花园中,有一石头假山,假山下有一方亭,亭中有一妙龄少女,唇红齿白,举手投足之间温柔似水,她手拿一把桃花扇,眉头紧锁,却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那女子正是李香君,她心里正想着情人侯方域,心中相思苦,于是放下扇子,抱起琵琶,清唱一曲:“紫嫣红遍江南,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问天,赏心乐事,谁人共听……”

  青年郑成功听了这几句词,不觉多看了一眼李香君,点头自叹,心下自思这是谁家的姑娘,在这宫中独自凭栏伤神。

  郑成功自己也不曾想到,只因为第一次见面,他这多看的一眼,他从此便于李香君结下不解之缘。而历史上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从此改变。

  因为吴应熊知道,历史上的侯方域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虽然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袖,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更可恶的是,侯方城回到归德府老家,由于不甘寂寞,还积极为清朝镇压农民军出谋划策,当了汉奸,为镇压清初最大的农民起义榆园军起义立下奇功。

  靠汉奸侯方域献计,清军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张存仁精准地扒开荆隆口黄河大堤,将直隶、山东、河南许多地区化为无人区,杀人以百万计,一举镇压了号称有百万之众的榆园军各部,只是事后清朝朝廷讳忌提及清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的事迹,并未给予侯方域相应嘉奖。

  吴应熊得知郑成功喜欢李香君后,就千方百计撮合他们,当然,这是后话。


第六十九章 无敌水师


  主政南京之后,吴应熊最关心的还是军事,因为马上要跟满清大战了,军事上做好准备,才能确保江南半壁江山。

  吴应熊提拔阎应元为南京兵部侍郎后,便带着他去南京火器局视察。

  阎应元的身材高大,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颇有云长再生之感。他也是使用大刀,和满云龙跟在吴应熊身后,并不说话。

  南京兵器制造局位于南京城的北面,占地百余亩,里面有数十个作坊,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建造,建立的时间比北京的兵器制造局还早,规模也大。

  吴应熊此次前去,并没有事先通知南京的工部,而是突然到访视察。此前,他已经将孙和斗、孙和京从京城招来南京兵器制造局当主事,提前来摸底。

  吴应熊等人坐一辆八匹大马拉动的豪华马车,走了半个时辰的时间,来到南京兵器制造局的大门口。

  “这南京兵器制造局规模比京城的大很多,有五六千人。”孙和斗和孙和京听说吴应熊来了,赶紧带人来迎接,汇报说。

  孙和斗和孙和京的年纪比孙和鼎小几岁,但两人都有二十年余年制造兵器的研究经验,都是难得的人才,所以吴应熊对他们很看重。

  “带我们进去看看再说吧。”吴应熊点了点头,转而对跟在身后的阎应元和满云龙道:“你们也跟本丞相一同进去看看吧,以后阎侍郎直接管这兵器制造局,多多费心。”

  “是,丞相。”阎应元答应得很痛快,跟随在吴应熊身后一同走进南京的兵器制造局。

  兵器制造局里面非常宽敞,叮叮当当正在生产刀剑,长枪,弓箭,铠甲,盾牌之类的冷兵器,几个人一起,像是独立的作坊。

  吴应熊每视察到一个作坊,里面的诸多工匠便会停下手头的活参拜行礼。一连看了几个作坊,吴应熊问道:“怎么都是冷兵器,洋枪和西洋火炮在哪里生产?”

  “回丞相,火枪和大炮的生产作坊都在后面边。”孙和京道。

  “过去看看。”吴应熊吩咐道。

  来到火器作坊,吴应熊一看,巨大的屋里面,竟然只有寥寥几个人在里面摆弄一些火药,生产大炮的人一个也没看到,所有工作台全都处于停工状态。

  “这里的工匠都到哪里去了?”吴应熊很生气,皱着眉头问道。

  “回丞相,近年工部的拨款极少,而火枪和大炮等火器造价昂贵,除了一些火药之外,原尚书大人史可法下令停止了火器的生产,工匠们没有事做,又发不上俸禄,那些匠人们都回家去了。”孙和斗解释,南京兵器制造局跟京城火炮厂一样缺少拨款,火枪和大炮等火器做工太过精细,造价又昂贵,才一直没有重新恢复生产。

  “原先的火枪和大炮有没有存货?”吴应熊知道南京户部原来的官员都忙着内斗,哪有时间管这里的问道。

  “回丞相,我清点了一下,还有三百支火绳枪,十门大炮。”孙和斗道。

  “拿火枪来给我看看就行了。”吴应熊吩咐道。

  很快,便有一名小管事去仓库取了一支火枪过来,跟吴应熊在京城火炮厂见到的差别不大,整支枪身有四尺多长,大约十几斤重的样子,吴应熊接过枪,递给阎应元,道:“你看看,这枪怎么样。”

  阎应元接过火绳枪看了看后,摇了摇头:“这把火绳枪打鸟还差不多。难以上战场。”

  吴应熊点点头,对孙和斗说:“孙主事,明日你就按照花名册将南京所有制造火器的工匠全部召集回来吧,火器的生产必须要尽快恢复,管理制度和匠人们的薪水,都按照京城火炮厂的经验来。”

  “丞相,工部今年的拨款甚少,火器昂贵,若要恢复生产,需要大量饷银。”孙和斗说,“我以前去找过户部,户部也没钱。”

  “这个你不用担心,火器生产的拨款我会从商业税中拨出。”吴应熊道,“以后火器的生产归阎应元的兵部直接管制,不由工部牵制,阎大人多费心。“

  “下官领命。”阎应元道。

  过来四五天,工匠们被召集回来,南京火器局重新开始恢复生产,阎应元进宫汇报:“火器已经全面停工了近两年,工匠只召回了大约七成,有三千多人。”

  “好好干吧。”吴应熊点了点头,能诏回这么多的工匠已经很不错,道:“待火器局恢复生产之后,原先的火绳枪就不要生产了,全力生产最新式的米涅步枪,还有新式野战火炮,不必担心费用问题。”

  阎应元道:“卑职领命。”

  处理完南京火器局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吴应熊便去视察南京水师。

  吴应熊启用郑成功为南京水师提督的战略非常成功,此时的南京水师,在郑氏家族的帮助下,已经初现规模——吴应熊接管江南军政之后,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政策,积极招降各地的势力效忠大明;此时,郑芝龙坐拥整个福建,水师又无敌,自然是吴应熊急欲招抚的首要对象,而从郑成功下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郑芝龙是海寇出身,吴应熊知道他对明朝根本谈不上忠不忠心,郑家有强大的海军,大小战船只三千余艘,麾下包括福建的明军,有十多万人马,整个东南海疆都在其掌控之中,东西往来商船皆要向郑家交保护费,大船过往一次要交三千两;光是收保护费,郑家每年就收入几百万两,可谓是富可敌国。郑芝龙要的只是保住郑氏家族的利益,至于效忠大明,只不过是一个名义而已。

  吴应熊提拔郑成功为南京水师提督,也是想试探一下郑芝龙对待朝廷的态度。

  郑芝龙收到郑成功的家书后,知道了在南京发生的一切,他感觉这吴应熊不简单,他竟然在李自成的眼皮底下,将太子朱慈烺带走;而且凭他一己之力,将刘泽清说灭就灭了,而且他还很快稳定了南京的局势,他召集弟弟郑芝凤等人开会商议。

  郑芝凤说:“大哥,这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