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苏联 >

第89章

重生苏联-第89章

小说: 重生苏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曼图洛夫已经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事情,于是转换了话题。他瞄了紧闭的厨房,然后对伏罗希洛夫说:“对了,塔蒂亚娜今天怎么了?她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哦,没什么。约瑟夫·雅科夫列夫维奇(科京)最近向她抱怨你大力发展T…34坦克的生产,改进T…34的设计,也抱怨我听从了你的意见,批准T…34坦克的投产,所以塔尼娅(塔蒂亚娜)她,最近的心情并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喜欢你,所以我才带她上来,让她和你们俩交流一下。

  本来,我是想带约瑟夫(科京)过来的,但他在列宁格勒那边还有很多工作,又想到他不会这么快肯接受你,所以最后还是没把他带过来。”

  曼图洛夫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知道科京小气的为人,“我做事从来对事不对人,T…34坦克确实是一款优秀的坦克,为了国家和红军的利益,我才选择了它。”

  “这个我知道,”伏罗希洛夫也赞同曼图洛夫的看法,“上次的测试证明了这款坦克的作战能力,所以我说服了斯大林同志批准它的投产,而斯大林同志也让您大力发展T…34战时生产线的建设工作。

  约瑟夫·雅科夫列夫维奇虽然也是我的养女婿,也很有能力,但我并不会因为他,而牺牲国家的利益。

  只不过,他似乎并不理解这一点,始终容不下他的竞争对手。”

  “哪有什么竞争对手?”曼图洛夫摆出了政工人员的口吻,“我们的党重视合作,而不是竞争。既然都是国家的军工企业,基洛夫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关系。

  竞争是可以有,只有竞争才有进步。但阻止对方进步,阻止国家进步的行为并不可以容忍,这点我想科京同志需要注意。”

  曼图洛夫这次在伏罗希洛夫面前,说话也少了一分顾忌。因为他已经和伏帅混好的关系,娶了他最疼爱的女儿。更重要的是,曼图洛现在已经是人民委员,地位和同是人民委员的伏罗希洛夫差的不远。

  只是,伏帅多挂了个政治局委员的位置,而且又是开国元勋,所以曼图洛夫的地位和岳父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他这样的年纪,可以混到人民委员的位置,在苏联已经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沃罗佳,你说得对,”伏罗希洛夫点了点头,认同了曼图洛夫看法,“苏联各个企业之间,应该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的坦克工厂可以互相合作,我想苏联坦克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数量还可以提高高。”

  “是啊,这个问题,我想您需要和科京同志谈谈。”

  “放心吧,”伏罗希洛夫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这个,我有机会就和他谈。”


强推感言


  今天《重生苏联》终于要上全站强推,下周五就要上架了!首先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

  没有各位的支持,也许我根本就没有动力把这本书写下去。

  这半年以来(半年前就开始动笔,五个月前才发书),为了写好这本书,我找了无数的资料,阅读了不同的,有关苏联历史的书籍,还抽时间出来自学俄语,上网找英、俄语史料,填补中文资料的不足,为的就是能认真地,写好这一本书。

  尽管牺牲了很多精力,很多时间,但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值得的。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是大家对我的支持,还有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憧憬,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怀念。

  说实话,在开始写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想过这本书能上三江,能上强推,毕竟我的能力十分有限,写作实力更是不敢恭维,这两个推荐十分珍贵,怎么会留给我呢?做死的我,还偏离受众较多的小白路线,不开后宫,不开神挂,爽点自然不多,我写的时候,也会感到有一点枯燥。即便如此,本书却得到了一波又一波的推荐,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责编虎牙大大,感谢历史主编锐利大大,更要感谢阅文集团所有编辑,感谢他们给我安排了这么多的推荐,感谢各位书友们的鼎力支持。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一些和我“并肩作战”的,曾经帮过我,指导过我,或者给过我章推的作者,包括红场唐人(作品:《莫斯科1941》、《燃烧的莫斯科》)、一袖乾坤(《寒门首辅》)、青山(《大时代1958》、《我的苏联》)、陈家过河卒(《苏联1991》)、荣誉与忠诚(《席卷天下》)、狼崽(《隋末之乱臣贼子》),还有月影梧桐(《铁十字》)、终极侧卫(《德意志崛起之路》)、木子蓝色(《唐朝好地主》)等。

  其中,最要感谢的,还是红场唐人。在我上本写不下去的时候,我想出了几个新书的题材,并且向他询问了有关题材的意见。和他讨论一轮之后,我最终敲定了重生1938年当州委书记的设定,这才有了现在这本书的设定(虽然在讨论之前我就已经决定用这个题材)。


151 裂化技术


  回到莫斯科,曼图洛夫的手上又多了一大堆的工作。有些是上面给他安排的,当然也有一堆是他自找的。

  作为建设人民委员,负责全国各项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经常都要和不同的工业管理部门,还有不同的地方政府打交道。这些部门有任何的大型建设方案,都会去找建设部,曼图洛夫这个部长,担子也越来越重。

  当时,苏联处于战备的状态,除了不同的工业部门以外,曼图洛夫还接到不少有关国防建设的方案。这些项目,并不是由国防部,或是军械工业部、军需工业部所提出的,而是由斯大林本人和政治局商量之后,直接分给曼图洛夫的。

  和其他的部门不同,建设人民委员部的职权范围非常广泛,全国的工业、国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由他们负责。

  至于工业的管理,那就由数十个不同的人民委员部分工管理,例如纺织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部等等,职权分得很细,范围比较小,只是负责特定行业的管理工作,总体来说,担子都比较小。

  而曼图洛夫目前,则需要负责三项重大的工作。第一,就是搞好国防工业的建设,第二就是搞金属工业,第三就是搞秋明油田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

  “曼图洛夫同志,你终于回来了。”坐在建设人民委员办公室里的曼图洛夫,正在埋头苦干之时,忽然听到了一把熟悉的性感女声。

  曼图洛夫并没有抬头,单凭声音就判断出那人是谁,“乌斯季诺娃同志,你不回秋明,来我这里干什么?”

  维罗妮卡·乌斯季诺娃看着正在执笔苦干的曼图洛夫,说:“来你这里干什么?人家正要找你商量什么流化……催化裂化设施的时候,你却飞去了新西伯利亚。”

  “你在列宁格勒的时候,怎么不跟我说一声?”曼图洛夫的双目依然对着桌面上的那叠文件,“还有,打个电话过来预约时间也不是件很难的事吧。”

  “说话的时候望着对方,这也不是件很难的事儿吧。”还没等曼图洛夫反应过来,维罗妮卡就伸出了右手,用她那只雪白的手,轻轻地将对方的头拉了起来,直到曼图洛夫的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脸庞为止。

  曼图洛夫连忙推开那双白滑的玉手,他可不想和卡蒂娅以外的女人有任何身体接触,就算跌倒扶他一把也不能接受。“不难,所以我自己抬头就行了,用不着你帮我。”

  维罗妮卡坐在曼图洛夫的办公桌前,开始说起正事来,“你上次在列宁格勒,是不是跟我提过什么流化催化裂化技术?”

  “是的,我跟你说过。”曼图洛夫虽然抬起了头,但他并没有正视着对方的脸,只是看着脖子和胸之间的位置。

  “弗拉基米尔·费多罗维奇,您说话不看我的脸就算了,但不要看我的胸。虽然我知道,我的胸很好看。”

  “好吧,”曼图洛夫这才正视着维罗妮卡的脸,“那个你不用担心了,我们建设人民委员部已经在筹备流化催化裂化设施的相关工作。不过在项目展开之前,这个技术要先得到专家的确认,所以到了现在,还没能得到落实,而你们秋明地方组织,当然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

  “你不就是专家吗?”维罗妮卡的眼神略带不屑,语气也充满了调侃的味道,“上次在列宁格勒的时候,你还口口声声地,说那些专家要花上十年八年的时间才能搞出你这套技术,结果你现在还是找他们去了。”

  曼图洛夫在工作方面,是个颇为谨慎的人,他每弄出了一样东西,都要拿给专家看看,得到专家的认可,才肯放心。“不找他们怎么行?参考多点意见不好吗?这是为生产和施工安全起见,我想你也不希望发生什么意外吧。”

  维罗妮卡托着下巴,想了一下,“我当然不希望有意外发生,但你总得向我们交代一声吧。”

  “我已经向鄂木斯克州党委、行政委员会发出了通知,而你的市委第一书记应该也知道了这件事情。”

  “是吗?我怎么不知道?”维罗妮卡那双碧绿色的眼睛就像碧玉那样发亮,透出了翡翠般的光泽,也透露了她内心里的惊讶情绪。

  “你当然不知道,”曼图洛夫扶了下眼镜,说道:“你都不在秋明,前几天还在列宁格勒,现在又来了莫斯科,当然不知道那边发生的事。”

  “好,这次你赢了。”

  “什么赢不赢的?我们都是全联盟共产党的党员,都是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大家要赢一起赢,要输一起输。”曼图洛夫说道。

  “能给我一份文件吗?”

  “什么文件?”

  维罗妮卡挺前身子,那双大大的,碧绿色的眼睛,直视着人民委员那年轻,但时刻散发着成熟气质的脸庞,“就是那项技术的文件。”

  “米兰!”曼图洛夫大声朝门外喊了助手的名字,“给乌斯季诺娃同志复印一份有关流化催化氧化的文件!”

  “是!”

  “慢着,复印?”维罗妮卡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复印”这个新鲜的词汇,“什么意思?”

  “你待会儿就知道了。”

  在复印机普及之前,在那个时代,文件的复制工作主要使用炭纸或者复制机来完成,并没有复印机这玩意儿。

  虽然最早的电子复印机在1938年就已经被美国人切斯特·卡尔森发明出来,并且获得了专利,但由于当时的技术尚未成熟,加上人们对电子复印机的需求不大,卡尔森遭到包括IBM和通用电气在内的公司拒绝。

  历史上,直到1944年,才有组织肯与卡尔森签订合同,并完善复印机的工艺。复印机的技术才得到继续的发展,并在1950年代开始普及起来。

  不过,曼图洛夫却改变了这个历史,他在担任西西伯利亚边疆区共青团委书记的时候,就已经偷偷地开始研发复印机的技术,毕竟他这个现代人并不习惯没有复印机的办公室生活,抄写一份文件可是非常花时间的事。

  只是他工作太忙,一直没有把复印机的技术加以完善,于是交给了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的专家研究。直到1939年,全世界第一款复印机在新西伯利亚投产。


152 慈父的来电


  “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曼图洛夫一边看着手中的,有关在乌拉尔地区建设炼钢厂的文件,一边用言语应付着坐在前面的那位颜值高,职位高的市委…书记。

  “一般吧。”维罗妮卡很少会称赞别人,就算在政治新星曼图洛夫的面前,也不例外。

  “一般?”曼图洛夫放下手中的文件,直视着对方那双碧玉般的美目,做出一副开明的,认真听取意见的样子,“还有什么可以改善的空间?请您说明一下。我一定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并且做出适当的修正。”

  “我觉得……”维罗妮卡皱了下眉头,说:“我总觉得这是你给我设的一个陷阱。”

  “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维罗妮卡也盯着曼图洛夫那双老虎般的眼睛,“我也很难解释,反正我就是有这样的感觉。准确来说,是我的超感官知觉发现了这么一点。”

  所谓“超感官知觉”,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第六感”。早在1930年代,美国杜克大学对超感官知觉展开了研究,因而衍生了这么一个词汇。

  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感性的女人,维罗妮卡很相信自己的“第六感”,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超感官知觉”。

  “超感官知觉?”曼图洛夫虽然也听说过这个研究,但理性的他,并不相信有这些未证实的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