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苏联 >

第189章

重生苏联-第189章

小说: 重生苏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破裂已经在所难免,而西方国家也开始出现了排犹倾向,只有苏联和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还与以色列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为以色列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不少资源,也向以色列提供了不少武器和弹药,为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战争的胜利,虽然确保了以色列的独立地位,也使以色列**和联合工人党得到了以色列人民的广泛支持,但却令苏联与中东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陷入了破裂的状态,也令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等中东伊斯兰国家向英美阵营靠拢,使西方阵营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东。

  对于这样的局面,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也感到相当的忧虑,因为中东在地理上比西欧和东亚还要靠近苏联核心区域,土耳其和伊朗更与苏联的俄罗斯高加索、突厥斯坦地区相接壤。

  万一美国取得了土耳其和伊朗的驻军权,在中东建立军事据点,他们将能够从中东地区直接打击苏联本土,对苏联高加索、中亚和俄罗斯南部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显然,这样的局面对苏联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当美国人把势力范围伸到苏联家门口的时候,苏联却无法对美国本土进行打击,变相使苏联失去了战场主动权,只能被动地在高加索和中亚区域部署防守。

  在很多人看来,苏联支持以色列的举动跟自我挖坑无异,虽然得到了以色列这个盟友,解决了自己国内犹太人去向的问题,但却使自己得罪了整个阿拉伯世界。

  然而,曼图洛夫并不这么认为,拥有历史记忆的他,清楚知道以色列的发展潜力,也大致了解阿拉伯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

  其实,在历史上的1940…50年代,就算苏联不支援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也不会采取亲苏的立场,直到阿拉伯社会主义者纳赛尔在埃及政变上台,并且与英法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才开始采取亲苏的立场。

  后来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夺权后,也因为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缘故而投靠苏联。在曼图洛夫看来,只要苏联能让纳赛尔和复兴党像历史上那样成功夺取政权,并且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支持埃及,相信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这三个未来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国家”都会转投东方阵营,而唯一棘手的是,以色列的存在始终还是和阿拉伯世界的利益有所冲突,这一点还需要用过人的智慧和手腕来解决。

  无论如何,既然苏联走到了这一步,那也就没有后悔和重新决定的余地了。当得知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取胜后,时任苏联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不仅给以色列发来了贺电,还向以色列**政府发出了出席苏共二十大的邀请,并承诺会向以色列提供更多的援助,以支持以色列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美国的犹太资本家也偷偷地向以色列的资本主义党派输送资金,试图借着社会主义势力在以色列根基未稳的机会,提升以色列亲西方政党在下次大选中的胜算。而美国的中情局特工在以色列的频繁活动也给以色列的**…联合工人党政权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380 苏共二十大

  月5日,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正式在苏维埃宫的小会堂里召开。

  和以往不同,这次的苏共党代表会议,不但在出席人数上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还首次邀请了以色列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和华夏共产党的代表以外国执政党代表的身份出席,并享有发言的权利。

  这些国家代表的出席,正好能给苏联国内的党代表们展现苏联对外输出革命的的成果,同时也能够让国外的代表们通过这场隆重的会议,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借鉴苏联党政体系的运作。

  国际代表的来访固然成为了其中一个焦点,相关的迎接机构、酒店、机场等位置都挂上了欢迎国外友人到访的标语,、等媒体上也充满了有关国际代表的新闻报道,可见苏联政府对这些“国外友人”的重视。

  但对于参加会议的苏联国内代表们来说,这些外国友人的到来并不值得他们重视,毕竟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国外友人的事情交给外交部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去管就行了。

  那什么事情能够影响到这些苏联国内代表们的切身利益呢?一般来说,除了苏共中央委员会,以及后面的政治局、书记处以外,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及其反映出来的政治风向也是大部分代表们重点关注的焦点。

  最受人关注的国家领导人当然非斯大林莫属,当他走上讲台,准备发言的时候,在座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集中十二分精神,细心聆听最高领导人的话语。

  斯大林的讲话内容和上次有很大的区别,他在党的代表会议上,当着一千多个代表的面,不点名批评了沃兹涅先斯基的政见,认为他所主张的所谓“价值观规律核算制度”偏离了党的路线,而他的改革方案也是是试图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行为。

  在座一些对政治比较敏感,对高层斗争有些了解的人,都从这次讲话中听出了一些言外之意,也大概猜到了斯大林所指的人是谁,这些人的命运会怎么样。

  斯大林批评沃兹涅先斯基等修正主义分子的同时,斯大林也对一些“跟紧党的路线”、“热心为人民服务”、“对国家发展建设带来贡献”的干部们加以赞赏,要求所有的党员都要以这些人为榜样,要坚决服从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同时也要以人民为本,不要有官僚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倾向。

  在当时的苏联,符合斯大林所说这些特征的党员和干部们数量其实并不少,至少当时大部分的党员都是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以人民为本,热心为人民服务,同时也在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而符合“服从党中央领导”这条件的党员就更多了,几乎所有的党员和干部都符合这条件。至少当时还没出现多少个吃党的饭,但又不服从党和苏维埃领导的人。

  但一些有心的人似乎有点曲解了斯大林的意思,认为斯大林这里所说的就是指曼图洛夫及其背后的西伯利亚派,因为西伯利亚派的人不仅符合斯大林所说的这些特征,同时还把这些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对国家发展建设带来贡献”这一点,在当时的苏联来说,除了斯大林以外,几乎没人能在政绩和国家贡献方面与曼图洛夫相提并论。如果没有曼图洛夫,苏联并不会变得这么强大,更不会有能力把整个德国、北意大利和挪威等地方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里。

  为了奖励曼图洛夫对国家发展所带来的贡献,最高苏维埃也给他颁发了共计2枚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奖章,而斯大林也让他进入了党中央的核心机构,甚至还当上了苏共中央第二书记,成为党的第二把手。

  不出众人所料,在后来的选举环节里,曼图洛夫也是毫无意外地连任苏共中央第二书记的位置,他的政治盟友——波诺马连科、佩戈夫也都通过了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选举,得以继续连任,而安德烈耶夫也得以重回中央书记处,重新干回他的老本行。

  同样不意外的是,被斯大林不点名批评的沃兹涅先斯基不但失去了政治局委员的位置,他在最高部长会议里的排名也从第一副主席降格为普通的副主席,仅保留了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主席、最高部长会议副主席和苏共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的地位。

  而沃兹涅先斯基的政治盟友——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也没法连任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其位置由重回书记处的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安德烈耶夫填补,仅保留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和苏共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的位置。

  除此之外,一些列宁格勒派的成员,和一些曾经支持过沃兹涅先斯基修正主义言论的干部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身处中央的都被安排到一些不太重要的位置上,身处地方的不是被贬就是直接被捕,而原本名列中央委员会名单的,除了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和帕托利切夫以外,都没能连任中央委员,算是党中央对修正主义分子的一大警告。

  这次代表大会之后,列宁格勒派的权势开始没落,其薄弱的政治力量已经完全无法与西伯利亚派相抗衡。而作为列宁格勒派的“政敌”,很多人都以为西伯利亚派会趁机将列宁格勒派一网打尽,让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等人毫无翻身之地。

  但出人意料的是,曼图洛夫却迟迟没有针对列宁格勒派的行动,因为他现在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要清除,那就是掌握着警察和肃反力量的贝利亚。


381 贝利亚的恶行

  苏共二十大之后,苏共中央书记处的排名和分工也因为阿列克谢·库兹涅佐夫的离去和安德烈耶夫的进入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原本负责意识形态的佩戈夫被安排负责库兹涅佐夫原来分管的国际情报局和对外联络工作,排名第五。原本负责监察干部和国家安全部门的波诺马连科则被调整为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书记,排名第三。而身兼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的安德烈耶夫,则理所当然得分管他所熟悉的监察工作,排名第四。

  至于排名最高的那两位——斯大林和曼图洛夫在排名和分工上并没有做出任何的调整,身为总书记的斯大林当然是书记处里面排行最高的一位,而身兼苏共中央组织部长的曼图洛夫也继续执掌着党内的人事调配大权,是公认的苏共党内第二号人物,也被外人猜测为斯大林的接班人。

  的确,斯大林是有把曼图洛夫培养为接班人的打算,毕竟曼图洛夫的能力是公认的强,个人形象很不错,在思想上也挺符合斯大林的胃口。

  但随着曼图洛夫地位的提升,再加上西伯利亚派及其盟友已经掌握了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的大多数,使斯大林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在苏联这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里,只要曼图洛夫取得了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控制权,并且得到了中央委员会大部分成员的支持,就已经足够把斯大林赶下台,让曼图洛夫当上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不过,到目前为止,曼图洛夫还没有这方面的打算。一方面,他虽然取得了政治局和书记处的控制权,但还没有取得中央委员会大多数委员的支持。况且,在“西伯利亚派”里面,也有为数不少的成员是斯大林主义者,他们到时候会否支持曼图洛夫也是一个未知之数。

  而且,历经多次政治斗争的斯大林,在个人政治手腕和权威上都是高曼图洛夫一筹的。在以往的政治斗争中,就算斯大林的势力在政治斗争中处于劣势,最终他还是能够以过人的手腕和政治智慧扳回局面,成为当之无愧的赢家。

  作为一个比较谨慎的人,曼图洛夫并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贸然发起政变,毕竟他的政治手腕并不比斯大林强,而且也没有像斯大林那样,拥有如此高的权威。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耐心等待,只要等斯大林去世后,他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而且风险近乎于零。

  不过,即便曼图洛夫并没有推翻斯大林的打算,但一向看重自己权力的斯大林也仍然会对曼图洛夫抱有一定的戒心。幸好的是,到目前为止,斯大林依然对曼图洛夫保持着相当的信任,因为负责监视曼图洛夫的人一直都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也找不到曼图洛夫意图谋反的相关迹象。

  和曼图洛夫相比,斯大林对贝利亚的信任程度似乎还真的低了一些,甚至已经低得不能用低来形容了。否则的话,他根本就不会把贝利亚移出内务部,给他一个政治局委员的虚位来架空他的权力。

  然而,就算贝利亚离开了内务部,这个负责全国肃反和治安的强力部门里的重要位置依然还是由贝利亚的亲信所把持,整个部门的控制权仍然在贝利亚的手上。

  只要贝利亚依然控制着内务部,他就随时能够利用这个部门来清除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还有传闻说,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的死都和贝利亚有关,是贝利亚指使克里姆林宫医院的医生把两个中央书记给害死的。

  虽然这些传闻暂时还没有任何证据可言,但却引起了斯大林对贝利亚的忌惮。万一贝利亚真的有这样的能力,恐怕身体本来就不怎么好的斯大林也有可能会成为被清除掉的目标,被自己身边的医生给害死。

  斯大林当然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当他收到相关的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