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万岁约阿希姆 >

第127章

万岁约阿希姆-第127章

小说: 万岁约阿希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德国舰队采取了大半径的右转机动,发动鱼雷攻击的英国轻舰艇需要航行更远的距离才能进入有效射程,前分钟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距离拉近之后,这些高速突击的轻型舰艇也依然只能用舰艏和部分舷侧火炮向德国舰队射击,这时希佩尔的战列巡洋舰已由航向东南转为航向正北,同贝蒂的四艘战巡回到了平行状态,只不过两者之间的距离从最接近时的米拉大到了米,基本超出了双方舰炮的有效射程。

    转向之后,四艘德国战巡依然保持着原有次序,即“德弗林格”领头,“毛奇”、“戈本”居中,霸气外露的“布吕歇尔”殿后,各舰之间保持着米的战斗距离,“布吕歇尔”右舷后方多米是德国轻巡洋舰“斯特拉斯堡”号,其后依次是“马格德堡”号、“斯特拉尔松德”号和“罗斯托克”号,至于希佩尔侦察舰队的另外两艘轻巡洋舰,“美因茨”号仍在远处海面为水上侦察机提供补给,“科尔堡”号则与“塞德利茨”号结伴航行在战巡编队西面。

    “鱼雷!敌舰发射鱼雷,左舷后方米海面发现两枚!”

    高分贝的喊叫声几乎同时在德国战舰尤其是那些战列巡洋舰上响起。在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之后,由轻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英国雷击舰群终于越过了战场中央的“死亡地带”,刚刚接近鱼雷射程,排头数舰便迫不及待地发射了第一批鱼雷。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机械技术迅猛发展,各种设计竞相斗艳,水面舰艇装备水下鱼雷发射管仍属于这个时代海军领域的主流配置,置于甲板或舰舷的水上鱼雷发射管则出现在了一些中小型舰艇上。在英国海军,无论是最新最强的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还是最快最猛的狮级战列巡洋舰皆配备若干水下鱼雷发射管,法国新服役的丹东级、意大利新造的加富尔伯爵级、奥匈帝国的联合力量以及日本海军定造自英国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也都保留了这种配置,列强当中只有美国和德国选择了“另类”的设计思路,他们毅然将鱼雷发射器具排除在主力舰的武器清单之外,一门心思地发展舰炮及观瞄设备。

    水下鱼雷发射管运行隐蔽,水上鱼雷发射管操作灵活,两者各领风骚,但英国的白头鱼雷也好,德国的黑头鱼雷也罢,皆属热动力鱼雷,也即蒸汽瓦斯鱼雷,以燃料和水燃烧生成蒸汽推动热力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旋转产生推力,具有稳定高效的特点,但排放的蒸汽在水中形成清晰的尾迹,不管定深米、米还是米,这些尾迹都很容易被舰上的瞭望人员观察到并提前实施规避或拦截动作。

    编队各舰纷纷发出鱼雷告警,弹痕累累的“塞德利茨”号看似无用,实则无碍,看到贝蒂已经带着四艘战巡仓惶逃窜,希佩尔也不再遮遮掩掩,他果断率领旗舰向战巡编队靠拢。当编队作战的舰队遭到鱼雷攻击时,旗舰难以发挥统一调度的作用,往往由各舰自行施展被动防御技能,这种情况下舰队极易失去阵列,若有不慎,舰艇之间还可能发生碰撞,但如果提前进行了战术布置,各舰指挥人员又能够在紧张复杂的战斗中严格执行既定策略,就可以在被动防御技能中增加主动因素,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防御,尽可能不给敌方舰艇以可乘之机。

    为了规避来袭的鱼雷,四艘德国战列巡洋舰纷纷向右转向。乍看起来,它们的战术机动拉近了自己与英国雷击舰群的距离,为对方的后续攻击提供了便利,事实上,降下炮口的毫米和毫米副炮正充分发挥德制速射炮的攻击威力。随着距离的拉近,德国战巡几乎每三发炮弹就有一发命中目标,而在舰炮方面,一艘正面突击的英国侦察巡洋舰通常只有两门英寸炮发挥作用,斜线冲刺可以增加到门,另有部分小口径机关炮可投入战斗,一艘相同状况的英国驱逐舰火力大致相当于侦察巡洋舰的三分之二,即便不考虑射击准度,一支由侦察巡洋舰担任领舰、包括…艘驱逐舰的雷击分队火力输出还不足以同一艘德国战巡的舷侧火力抗衡。两分钟之内,四艘德国战巡并四艘随行轻巡就以风暴般的凶猛炮火把一艘又一艘英国战舰打得焰光四起、黑烟翻滚。

    英制鱼雷游过米距离所耗时间也差不多是两分钟,在此期间,德国战舰的舰舷副炮不遗余力地向那些拖曳尾迹的鱼雷实施拦截射击。为了防备鱼雷攻击,英国海军的主力舰艇采用了设置防鱼雷网、装配小口径机关炮的动静结合策略,德国公海舰队的主力舰虽在训练操演和海上检阅时不厌其烦地装配使用防雷网,战时却将这些累赘的装备拆卸干净,务实地利用舰艇自身的防雷装甲带和防雷隔舱增强生存能力,并见缝插针地在舰舷甲板、舰桥和烟囱周围大量配置半封闭炮塔结构的毫米副炮和炮盾式结构的毫米副炮。对于定深超过米的鱼雷,普通子弹难有作为,小口径的速射火炮恰能发挥作用,何况在这个鱼雷技术尚待提高的时代,各国鱼雷的航速通常不超过节,直线的匀速航行使之更易拦截。




第11章 杀神荣耀〔中〕

“德弗林格”号,这艘德国海军战前服役的最新主力舰,在“塞德利茨”号回归战列之前临时担当德国战巡编队领舰。为了规避海面上的来袭鱼雷,遵循预先安排的作战方案,它在信号索上升起了“全速右转个罗经点”的信号旗,率领整个单线战斗纵队集体转向,“毛奇”、“戈本”、“布吕歇尔”以及随行的艘轻巡洋舰井然有序地做出规避。就在它们离开原有航线后,多枚英国鱼雷拖着长长的尾迹从水中滑过,对于这奇异的一幕,任何一名德国舰员都不会有鉴赏之心,他们无暇放松,而是继续全身心地投入这场不容有一刻疏忽的激烈战斗。

    在“德弗林格”号左舷后部毗邻副舰桥的毫米双联装副炮塔内,年轻的炮手们正汗流浃背地搬运炮弹和发射药。不同于安装大型测距仪并具备独立战斗能力的主炮塔,这种规格的副炮塔仅有简易的光学观瞄设备,对远距离目标的射击主要依靠全舰射击指挥系统的战斗参数——早期的战舰通过电话传递参数,而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式战舰开始装备参数仪表,炮手们根据仪表显示的参数调整舰炮射击诸元,人工击发火炮或由指挥部门统一击发,从而实现初步的统一射击,德国海军的全舰统一方位射击指挥系统就是对这种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当“德弗林格”号于年初开建时,前期的技术积累已使得德国海军对这种“高技术含量”的作战系统有了更加纯熟的运用,射击指挥室观测校正、绘图室演算调配,中远距离的攻击力较老式战列舰有几何倍数的提高。

    随着呱噪的电铃声响起,梳着二分头、蓄厚字胡须的金发士官双眼紧盯着炮塔内的参数仪表,等到指针完全静止下来,他大声报出读数:

    “注意!水平标的。,射击仰角。,射击准备……”

    炮手们应声而动,人工操控电动马达,使炮塔和炮管调整到准确符合指令的射击参数,与此同时,舰炮的状态也通过微电路信号传回主控绘图室,在各炮位相应的参数显示仪表上反应出来,由绘图室的技术人员进行最后的校对。

    一切妥当,炮塔内的电铃声再次发出呱噪的声响,金发士官高喊一声“开火”,分处两侧的两名炮手同时踩下击发踏板,两门倍径的毫米炮在相差无几的时间内发出震耳轰鸣。

    射击距离不足米,出膛的炮弹简直一转眼就落到了目标区域。金发士官透过炮塔前部的观察窗目视前方,由于战舰同舷的三座双联装副炮塔一并开火,同时还有毫米口径的单装副炮对敌射击,那艘遭到水柱包夹的英国战舰接连发生了多次爆炸。黄昏的海面光线黯淡,炮弹爆炸所产生的焰光显得格外醒目,而当这些焰光消去之后,大量黑烟以翻滚升腾之势从那艘英国战舰上冒起,时不时有橘黄色的火舌向外窜出。可以想象,那些在爆炸中侥幸生还的舰员们此时必须同炽烈的大火和窒息的浓烟作斗争,艰险处境可想而知。

    急促的电铃声不期而至,金发士官连忙低头看他的参数仪表,指针仿佛被磁铁吸住了一般,依然停留在刚才的位置上。就在他稍有犹豫的时候,炮塔内的扩音器内传来射击指挥官稳健如故的声音:“左舷炮位两分钟急射!”

    这意味着在射击命令下达后的两分钟时间里,向左舷射击的主炮和副炮将全力实施炮击。如无特殊情况,射击参数不需要进行临时调整——战舰自身的速度加上目标的移动,炮弹自然不会落在相同的位置上。

    “来吧!伙计们,两分钟急射,拿出我们最好的状态来!”

    金发士官一边发出呐喊,一边捋起袖子。听到明确的战斗指令,炮手们迅即打开炮闩,将待发炮弹和发射药包填入炮膛,而为了保证两分钟急射的最高速率,弹药库人员通过电动扬弹机将额外的待发弹和发射药送到炮塔,炮手们则按照操作规程将装着炮弹和发射药包的黄铜药筒分类移至待发位置。

    当第三枚备弹出现在待发位置,舰身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轰响声颤抖起来,金发士官正帮着同伴搬运发射药筒,他猛然抬头,大喊一声“开火”,为这场两分钟赛跑打响了发令枪。

    随着炮手们果断踩下炮位后方的射击踏板,两门毫米舰炮毫不迟疑地发出怒吼。震感还未消退,守候在炮闩旁的炮手便迅速开启闩阀,残留在炮膛内的发射药硝烟瞬间倒涌而入,设计良好的通风设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气味刺鼻的硝烟排出炮塔,但持续的急速射击对于炮手们的意志力仍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伴着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德国炮手们以不到秒的时间完成了两门炮的装填,如果有人在旁掐秒,那么他会压抑地发现,头两轮射击的间隔竟只有秒,在年,这绝对是一个接近极限的速度!

    射击进行中,炮弹和发射药包源源不断地从单口扬弹筒送到炮塔,炮手们将它们从倾斜的扬弹筒口转移至倾斜的托盘内,然后由人工进行装填。一发毫米口径的穿甲弹重达公斤,发射药筒全重公斤,虽然在人力可及的范围内,但对炮手的体能消耗是显而易见的,分钟急速射击过半,两轮炮击的间隔时间陡然降至秒左右,而全程下来,金发士官所在的双联装副炮塔总共进行了轮齐射。

    “德弗林格”号的全舷分钟急射,每门主炮平均进行了次射击,而毫米单装副炮的射击次数在至发之间,从场面上看,这可谓是一场疯狂的炮火展示,处于该舰左舷侧后米至米距离的多艘英国舰艇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轻巡洋舰“阿盖尔”号被打得千疮百孔,不仅失去了大部分动力,还变成了一支漂浮的火炬,驱逐舰“劳福德”号没挺过一分半钟就发生了全舰大爆炸,舰体接连被命中的驱逐舰“露易丝”号因伤势过重而发生翻沉……

    在“德弗林格”号大开杀戒的同时,两艘毛奇级战列巡洋舰也凭借三联装主炮的密集火力对英国轻舰艇展开了无情屠戮。对付距离不足两千米的目标,它们搭载的倍径毫米舰炮已降至俯角,炮弹几乎以出膛的速度落到水面或击中英舰,即便是不具备特殊穿甲能力的普通弹,也能够对一艘英国轻巡洋舰或者驱逐舰造成结构性的杀伤。两舰门主炮,多数都在两分钟内进行了四轮射击,而它们同“德弗林格”号一样配备座双联装毫米副炮塔及门单装毫米炮,近距离的快速射击同样对目标区域形成了有效的火力覆盖。

    至于从战斗一开始就有着神级发挥的“布吕歇尔”号,近距离射击的精准度依然令人叹为观止,但与此同时,危险也在悄然逼近这艘光芒无限的德国战舰。由于处在战巡编队末尾,它跟随前面三艘战巡进行转向之后,左舷方向仍有六枚快速袭来的英制鱼雷,最近的一枚距离仅有百余米。紧急关头,“布吕歇尔”号左舷副炮及机关炮火力全开,炒豆子般的爆响声中,密密麻麻的炮弹在海面上激起如林的水柱。理论上,只要落点够近,这些炮弹完全可以击毁航行中的鱼雷或使其改变航迹,然而德国舰员们的努力收效甚微,仅有两枚鱼雷在抵近之前发生诱爆,而最大的希望还是寄托在舰艇自身的机动规避上——在舰长埃德曼上校的指挥下,这艘。万吨的准战巡以节的航速在海面上跳起了探戈,力图以敏捷的动作躲开这些恼人的东西。在战舰高高的副桅杆上,两名嘹望员看着距离本舰越来越近的鱼雷尾迹而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在他们的视线中,第一条在水下延伸的白线最终从距舰尾三米多的位置擦过,看着就足够惊出一身冷汗的,而第二条更悬,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