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霸世唐朝 >

第15章

霸世唐朝-第15章

小说: 霸世唐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这个笔记本来充电,所以这个电脑是起核心作用的,看看时间,下午三点左右了,空气湿度依然很低,证明短时间没有雨,从入夏到现在初秋就没有下过一滴雨,阳林看着银幕上的天气统计表,睡饱之后的好心情就没了。

    最热最干燥的秋老虎要来了,持续的旱灾,今年各地百姓的秋收粮恐怕没有平时的三成,按照大唐百姓没有余粮的情况,也就是说,将有七成人要挨饿,死亡率可能要达到五成以上,阳林打了个冷颤不敢想象那个数字,迅速的穿好了衣服向太极殿方向走去。

    “混帐,张芳平这个县令也太无能了,区区一个颖山县,总共不过三万人,居然饿死了七千多,朕要杀了他以儆效尤。”

    李二将一卷奏章拍的震天响,殿下,房玄龄,长孙无忌两人也是面色难看的垂着头。

    “陛下,张芳平杀与不杀还是小问题,眼看入秋,关中以西数十个县几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今年的秋收只怕是颗粒无收,这上百万人的吃饭问题若是不能解决,死掉的恐怕就不止是七千人了。”

    “是啊!秋冬两季到明夏还有接近一年时间,这数百万百姓的口粮是个大问题,若是处理不善,恐怕会危及社稷。”

    房玄龄长孙无忌非是无才之人,但是面对数百万张嘴,他们也是没有办法,或许他们还有一些办法可以筹措到一些粮食,但是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上面,只能是杯水车薪。

    太极殿内只有这君臣三人,显得极其空旷,说话都有点回音,阳林歪着脑袋站在大殿门口也听了有一会了,还没入秋,大量的灾民已经开始逃难,向长安城方向赶来,在封建社会里,皇帝就是天子,发生天灾的时候,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向天子靠近,天发难,找他儿子要一条活路,这才是理所应当的。

    “归德郎将阳林求见。”

    听到这个比较生僻的官职和人名,倒把李二一愣,按说从五品的武将是不能直接面圣的,必须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引见,但阳林现在就住在太子东宫,皇城之内,已然在皇帝面前百无禁忌,有暗侍卫的招呼,站殿的大汉将军也不敢怠慢,连忙通传。

    “倒是把他给忘了,且看看我大唐的祥瑞小神仙有什么事情。”

    李二准见了,阳林也就顺利进入太极殿,一番简单行礼之后,阳林已然是直奔主题。

    “陛下,关中大旱,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即将涌向长安城,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安置?”

    其实这样的诘问很是无理,皇帝要如何治理天下,根本就不需要向你一个挂着从五品武官虚职的七岁孩童交待,不过李二知道他有此一问恐怕是要献计,所以中规中矩的答道。

    “朕已经下旨令各道官员筹措粮草押送长安,江南道已有二十万石粮草起运,两月之内可抵达长安,其余各道加起来,总共约有三十万石粮食也将陆续运来,朕打算命令城卫司提前架设粥棚,必不让百姓饿死街头。”李二说的,基本上是大唐现有的全部国力,以及最中肯的赈灾方式了,按照这个方案,至少可以保证关中三成的百姓不至于饿死。

    “五十万石粮食,陛下就打算让上百万人从今秋吃到明夏?那怕是一斤米煮一百人的粥也不行吧!”阳林面色一沉,倒不是因为李二的方案不妥,只是想不到大唐全国之力,居然只能筹集到五十万石粮食,这比他心目中预想的可少了一半。

    “朕也知道不行,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若是能助百姓渡过了这一关,朕代天下人谢你。”李二的爆脾气此刻完全被压制了,他想听到哪怕一丝丝可能。

    “小子以为,虽然这是一个大灾难,却也是一个大机遇,只要处理得当,或许能在有限的损失之内,为大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对于如何应对旱灾和灾民,阳林胸中已有腹稿,此话一出,当然是让李二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三人眼中蓬发出了犹如实质的光芒。

 第十九章 赈灾计

    

    “房相是去过王家村的,您说,如果整个关中百姓都过上王家村那样的日子会怎么样?”阳林不慌不忙问道。

    “乃大治之像,关中若处处如王家村,则大唐根基之牢固,千年难以撼动。”房玄龄对于初到王家村的震撼感觉一直无比怀念,认为理想的大治,不外如此。

    “王家村的事例证明,合理统一的规划,高端的制作种植等技术有利于民,王家村民用极高效的劳力盖好了自己的新居,千亩药田产出的价值,足够王家村民吃喝三年。”阳林的话钩的大唐三位最有权势的人几乎灵魂离体,可他就是喜欢吊着人家的胃口,不愿意把具体如何做到这样的方法说出来。

    “你倒是先说说,如何解决百万人口的吃饭问题。”长孙无忌急不可耐道。

    “大唐的粮食,都掌握在几类人手中,第一是藩王,他们不但享有封地的产出,还享受朝廷的禄米,而且藩王的封地基本都不在关中,等于是完全没有受灾,所以,国蒙大灾,藩王当减衣束食,朝廷至少可以从藩王的禄米中省出几十万石粮食。

    第二是勋贵,他们同样也有各自的封地,有些受了灾,有些没有,可以将他们按封地所在地区分开来,令其捐粮,捐粮多者计大功,陛下或爵位,或官职,酌情给予丰厚的赏赐,相信所得米粮不会比从诸藩那里省下来的少。

    第三类则是世家富商,他们是大唐潜在的最大一股力量,世家底蕴深厚,田地不比勋贵的少,富商囤积居奇,关中旱灾他们早已风闻,恐怕手中的屯粮会十分惊人,尤其是江南地区,如果陛下放出风,说捐一定的米粮可以得到朝廷赏赐的官职或者爵位,相信这些世家子弟和富商会非常有兴趣,到时候他们会带着大把的米粮来找陛下讨赏,如此,则陛下筹集百万石粮食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再有,陛下可以封岭南酋长冯盎为世袭国公,长子为世子,令其前往交趾采购粮食五十万石,并潜世子押送进京,则旱灾米粮之危可解。”

    阳林一口气说了一大段,每段都让李二眼神大放光芒,这几条一讲完,李二顿时觉得,旱灾也不是什么大事了。

    “好好好,我大唐得此一子,真是洪福齐天。”李二兴奋的搓着手,在案前来回踱步,如阴云般的迷雾瞬间就被眼前这位小神仙驱散,而从未与阳林打过交道的长孙无忌则是用妖孽的眼神看着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至于房玄龄,已经见怪不怪了,普通人家七岁的孩子,又怎么会知道天下有多少个阶级,岭南酋长是何人,只有神仙手段才能解释的通。

    “陛下现在就高兴,恐怕还为时过早,旱灾明年未必就会过去,很有可能持续到后年,并且会有并发的蝗灾,瘟疫等滋生,解决了今年的吃饭问题,其实只是一小步而已。”阳林前面已经说的很多了,但是还没有说完,往正在兴头上的李二头上浇一盆凉水,让他吃个憋好好清醒清醒,是阳林乐见的。

    “那你又为什么断定旱灾会持续到后年?蝗灾瘟疫就一定会爆发呢?”李二觉得就此断言两年以后的灾害,未免太过武断了,反驳道。

    “老子能说自己看过史书吗!”阳林心里暗道,但是嘴上可不能这么说,且不说旱灾确实会延续到贞观三年,贞观二年的西突厥颉利可汗叛乱这场巨大的兵灾,就不是这群刚受过旱灾的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起的,当然,如果阳林连这也知道,就得首先承认自己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就算后年没有什么灾害,陛下也要按照我先前提出的计划继续征调同样多的粮食,因为我根本没打算将这一百多万百姓放回去,事实上,旱灾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相信,长安城的冬天,就算不下雪,也是能冻死人的,并且是很多很多的人,如果陛下不启动我说的另外一个计划,这些人大多数都活不到明年。”阳林又抛出了问题,并且又将李二等人的胃口吊了起来。

    “就是你所说的危机过后的机遇吗?快快道来。”李二听到兴起,将宽大的袖袍往上一撸道。

    “先前我就说过,王家村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富裕起来,就是因为他们有高效的劳动力,百万灾民到长安,陛下要供他们吃,供他们住,才能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而这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却是不用白不用的,陛下的白食可不能让他们免费吃,所以,这些灾民百姓进京之后,陛下要立即上马大工程,将他们的劳动力运用起来。

    我的建议是,开一条百丈宽的大河,连通渭水到长安城以北的护城河,同时开一条百丈宽的大河,连通灞水到长安城以南的护城河,同时拓宽护城河到百丈以上宽,开河的泥沙用于筑堤坝,烧砖瓦,沿长河两岸为这些灾民建房子,相信有这百万劳力,开一条百丈宽,百余里长的大河用不了几个月,这条大河开出来,一可以灌溉两岸田地,二可以将渭水灞水两条水路贯通,让各道粮食以及货物方便走水路运输,有了这条生命之河,后续粮草运送到长安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讲了这么多,阳林稍微停顿了一下,还需要给李二三人一点时间想象一下百丈宽的大河连接渭水和灞水是个什么景象,百余丈宽的护城河围绕长安城是个什么景象。

    “你的心可真够大,这么浩大的工程涉及到的面太多了,光是开河的田地,就是数万亩,还有,河道可能要经过的地方有村庄,百姓要面临拆迁的问题,据我所知,长安城郭外就生活着数万百姓,如果护城河拓宽到一百多丈,他们所居住的房屋都将要被推倒,这可能会影响整个长安城的安定。”李二明显已经对阳林提出来的想法有些意动,但是作为户部尚书的长孙无忌却是提出了关于民生的问题。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不是长安城太小,装不下几百万人,我也不会想这个难以执行的计划。”阳林无奈道。

    “长安城太小?”这句话李二就不爱听了,长安城在当世可谓第一雄城,常驻人口达六十多万,居然有人说长安城太小。

    “当然小,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在我看来,一个大帝国的首都,最少也得有几百万人才像个样子,这条百余里的生命之河,其实就是今后穿城而过的一条小河而已,百年后的长安城,必定北临渭水,南抵灞水。”

    开什么玩笑,后世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都会,那个城市不是上千万人,开个汽车还得跑几小时才能逛个圈呢!六十多万,还比不上后世的一个小县城人多。

    李二的心在颤抖,‘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本就十分支持这个计划的李二猛地一拍桌子大吼道:“干了。”

    阳林面上一笑,又道:“陛下雄才伟略,这点小事情必然是难不倒陛下的,接下来,小子就说说心中的全盘计划,等陛下指派命令的时候也好用做参考。”

    阳林的全盘计划一直从下午说到了天擦黑,直到众人的肚子都开始咕咕叫了,还意犹未尽,主要的内容有灾民的前期安置工作,沿途百姓的拆迁工作,这需要朝廷大员亲自督导,李二甚至一一指派了人选。

    其二是开河所需的工具,需要将作监赶紧打造,这里阳林还提出了许多新式工具的应用,让李二稍后派内侍到古月先生的小院领取制作图纸。

    其三就是土地置换,居民规划,主要是将长安城附近百余里所有勋贵的封地全部置换到受灾区域中去,当然面积将会有一倍以上的增幅,而居民规划方面,房玄龄提出完全按照王家村的办法实行,并且聘请王家村的工匠作为指挥,指导大家烧砖盖房子,这里阳林提出来了修建下水道,排污道,直接将居民粪便通过地下通道输送到农田区域,以供肥田。

    第四点主要就是阳林在述说,另外三个人在听,当然是灾后这些灾民的走向问题,百余平方里的地绝对养活不了数百万人的生计,而阳林口中所说的,建造大型工业区,开办家具厂,食品厂,制衣厂,培养建筑工人,伐木工人,矿工,制衣工人,食品工人这些新颖的词语让大家听到眼花缭乱,总之这一两百万人都会有事干,只有极少部分人会继续种地,并且,他还说到时候自然有人来帮忙安置这些灾民的就业问题,大唐三位最有权势的人只能且听且执行,因为阳林的计划完美到几乎没有任何遐丝了。

    “今日聊的畅快,两位爱卿和小家伙就与朕一同用晚膳,也好敲定一些细节方上面的事情,明日早朝,我们君臣一体,大唐万众一心,将这个宏伟的计划执行。”李二倒是会现学现卖,借阳林的词来勉励两位丞相大人。

    “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