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580章

最后的三国-第580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辰韩和弁韩都只有十二个城邦,就算他们两国加起来,都尚不及马韩的一半,但长期同高句丽的战争,却也让辰韩和弁韩培养了民风彪悍的传统,汉军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显然不是那么的容易。

对此,汉军诸将则是纷纷请命,要求出征讨伐,这些蛮人没有见识过季汉王朝武力的强大,那就让他们见识见识,不服也要打到他们服为止。

不过刘胤显然有他自己的考虑,相对于重手清除北方边患,他对朝鲜半岛上的这些夷族则宽容的多,毕竟从悠久的历史上来看,朝鲜半岛上诞生的那些民族和王国都没有对中原王朝构成过太大的威胁,就算是高句丽,那也不过滋扰一下辽东地区,他们就连辽河都没有跨过,自然谈不上进逼中原了。

而且三韩地处半岛的南部,一直是农耕部族,这样的民族自守有余,扩张无力,刘胤原本都无意去理会,但为了追歼鲜卑的残余,来到了这里,那么刘胤还是想要有所做为的。

斩尽杀绝当然没有必要,最好的方式就是象马韩这样臣服于季汉,成为季汉的藩属国,每年象征性地给王朝一些朝贡即可,原则上汉军并不会在马韩驻扎,马韩国基本上还是保持独立自主的状态。

辰韩和弁韩没有臣服,刘胤也并不准备用武力的手段来解决,使用武力虽然简单粗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但使用武力必然会靠成流血事件,回大民族之间的矛盾来仇恨,如果可以用一些更温和的手段迫使他们屈服的话,刘胤还是不准备轻易地付诸武力的。

严询向刘胤建议,为新任辰王马箕搞一个盛在的登位庆典,邀请辰韩和弁韩两国前来参加,可以在庆典上展示一下汉军的武力,以此来震慑一下辰韩和弁韩两国之人。

毕竟辰韩和弁韩没有和汉军打过交道,他们对汉军的认识,还停留在高句丽人的那个阶段,汉军此次趁着辰王继位大典,彰显一下武力,或许可以让辰韩和弁韩知难而降。

刘胤同意了严询的建议,以辰王马箕的名义,向辰韩国王和弁韩国王发起了邀请。

辰王不仅是马韩国王,也是三韩共主,只不过三韩这种松散的部落联盟,辰王并没有对辰韩和弁韩有绝对的统治权,辰韩和弁韩奉马韩王为共主,其一是马韩比较强大,其二是共同对付高句丽人的入侵需要。

新任的辰王继位,辰韩和弁韩不可能置之不理,面对邀请,他们都派出王子一级的人物来参加庆典。

庆典当日,除了辰王马箕的登位仪式之外,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汉军的阅兵了,当汉军一个接一个骑兵方阵和步兵方阵绕着目支国进行游行之时,其威武雄壮的军威,看到辰韩和弁韩的使者是双股战战,簌簌发抖,他们很清楚,如此强大的军队,如果对他们的国度进行征伐的话,可以说在须臾之间便可毁灭其国。

庆典结束之后,辰韩和弁韩的使者立刻返国,没过几天,辰韩和弁韩的国王亲自赶往了目支国,递上了降书顺表,表示辰韩和弁韩从此愿意归附大汉,称臣纳贡,永世不叛。

很显然严询的建议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见识了汉军的强大的之后,辰韩和弁韩立马是俯首而降,以免遭到亡国之祸。

三韩归附,高句丽和鲜卑覆灭,似乎汉军的此次征伐已经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众将士欢欣鼓舞,等待着班师凯旋,但无人知道,刘胤的目光却投向东南海域。

第1278章倭国

伫立在海边的沙滩上,眼前是一望无际,波涛滚滚的蓝色大海,水天一线之间,极目远眺,也只能看到点点的白帆,根本就看不到任何的陆地。

但刘胤知道,在并不遥远的彼岸,有着一个国度,数千年以来,中原王朝的军队从来就没有踏上过一片土地,后世就算是曾经征服欧洲,开拓数万里疆土的蒙古帝国,面对着这个岛国,却是两伐皆败。

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很好奇的事,一旦弹丸的岛国,面对着一个庞然的国度,数千年来却始终未曾失守过,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用扯什么航海技术,三国时期吴国的卫温,就已经可以将船开到夷洲了,从长江口到夷州,超过三千里的航程,而对马海峡的最短距离,只有一百里左右,就连渤海海峡,都要比它宽上几倍。

而民间的肮路,早在汉代时候就已经开通了,甚至岛国的文明传承,都是因为渡来人带来的先进技术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严将军,你对对面的倭国了解多少?”汉代以来,一直称其为倭国。

严询道:“末将虽然没有渡海去过倭国,但倭国往来通商之人,末将却也是见过不少,故而倭国之状况,末将也略知一二。倭国在韩海之南,计有四座大岛,数千小岛,凡三百余国,战乱不休。有一国名邪马台,在诸国之中为最大,世代以男子为国王,前魏之时,立一女子为国王,呼为卑弥呼,善使鬼神之术,迷惑众人,据说这个卑弥呼长期隐于宫中,一生未嫁,朝政皆由其弟署理,除了一男子进宫送膳之外,他人都没有机会再其面,守卫王宫的,则是当数千宫女。不过在其治理之下,邪马台日益强大,吞并周围三十余国,俨然为倭国之中首屈一指的大国。卑弥呼曾派使者前来中原,求见魏帝,魏帝赐其亲魏倭国之紫绶金印一枚,并赏赐其若干财物。邪马台国之南有一国名曰狗奴国,素与邪马台国不睦,战端不休,卑弥呼曾求助于魏帝,但魏国也是鞭长莫及,仅以檄文相助。卑弥呼死后,其女台与继位,仍如今邪马台国女王。”

刘胤奇道:“这卑弥呼一生未嫁,为何会有女儿?”

严询道:“台与是卑弥呼从族中过继面来的女儿,不过有传言说此女乃是卑弥呼**后宫所生,为彰人耳目,卑弥呼才多年未曾出宫与外人相见。雍王此时问及倭国之事,莫非有渡海相征之意?”

刘胤没有回答,却是反问道:“严将军久镇带方,熟知倭国之事,以你之见,这倭国征得征不得?”

严询一时半会也摸不清刘胤的真正意图,乃道:“素末将直言,跨海而战,消耗颇具,而倭国乃蛮荒之地,物产匮乏,就算征讨获胜,也是得不偿失的。”

刘胤哈哈一笑,道:“经济帐肯定是不划算的,但除了经济帐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笔帐,关乎他子孙后辈的帐,却不是可以拿金钱就能衡量的。”

严询很是好奇,心里猜测着刘胤所说的这笔更重要的帐是什么,但刘胤没说,他也没有胆量来询问,不过在他看来,贫瘠而荒芜的倭国,完全没有征讨的必要,跨海作战不比陆路,所需要的战船和粮草补给都是相当地惊人的,如果征伐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所得的,那还不如不去征讨。

但刘胤的心思,又那里是他所能体会到的,固然从现在人的眼光之中去看,和蛮荒之地没有什么不同的倭国根本就不值得汉军劳师动众,兴兵讨伐。但数千年来中原王朝一直抱有如此成见,今岁不征,明年不战,让倭国一步步地走向强大,到后来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等发现倭国成为心腹之患的时候,再想去征讨它,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元蒙帝国对倭国的两次征伐,成为了最终的绝唱,强悍如蒙古人都无法征服倭国,到了后来的明清帝国,则逐渐沦为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小小的岛国,成为华夏民族最后的隐痛。

机缘巧合之下,刘胤站在了距离倭国最近的地方,几百里之外,就是那个岛国了,这一点,那怕当初刘胤出兵辽西的时候,都未曾想到。

是继续前进,跨海征进,还是见好就收,回师中原,此刻刘胤的内心,还是很纠结的,退则功成身退,进则前途未卜,毕竟在现有的条件之下,打一场海战,对刘胤而言,是一件风险奇高的事。

海战不比陆战,陆战只要有充足的粮草和完善的后勤被给,那怕是跨越万里的征程,都不会让人担忧。

海战也不比水战,同样是使用战船,但水战所进行的区域,一般是内陆的江河湖泊,没有什么太大的风浪,而海上则不同,无风三尺浪,一般普通的船只,是无法胜任渡海任务的。而海上的狂风巨浪,更是非常可怕之事,如果渡海之时遭遇狂风巨浪的话,再多的人马再多的船,也是于事无补的,只能是葬身大海。

不过刘胤却没有半点退缩的意思,他重生而来,本就是为了消弭中华民族的苦难而来,五胡如今已经被践踏在了他的脚下,随着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的覆灭,祸乱中华长达数个世纪的五胡乱华被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消除五胡乱华,是刘胤的近期目标,真正想来消弭华夏民族的苦难,却是一件非常之事,能不能起到作用,刘胤尚不得而知,不过刘胤既然已经站到了这里,那便断然没有后退和畏惧的念头。

尽管跨海作战对于刘胤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毕竟这十几年来,刘胤一直打得就是陆战,海战的经验上,刘胤完全是一片空白,但所有的这些,都不能令刘胤畏缩,没有经验,那就从摸索之中去寻找,现在刘胤不缺的就是斗志与决心,再大的困难,他也可以克服。

第1279章征倭准备

征倭很快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虽然有些将领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刘胤还是力排众议,坚持征倭。

但跨海作战不同于陆上作战,首先是船,三韩和倭国虽然有着往来,但所使用的船只都比较小,根本无法用做战船,汉军想要征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就是战船的问题。

对马海峡虽然并不太宽,但气候复杂多变,洋流变幻莫测,平静时,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而一旦有变,则是狂风大作,巨浪滔天,或者是大雾迷漫,乱流激荡。

普通的小船渡河,其实就是全凭运气,气候条件好的时候,便可以顺利地横渡,而一旦遇到台风和恶劣天气,那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过在长期的渡海的过程之中,往来于两岸之间的那些商旅还是能摸索出一些经验来,相对来说,冬季常刮大风,而夏秋常有台风,只有春天的三、四月,气候比较稳定,是渡海的最佳时期。

现在已经是深秋了,距离明年的适渡期也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讲,还是相当地紧迫的。

刘胤立刻下令从幽州和青州一带召集造船的工匠,前往三韩釜山港。

按照船的水平来讲,季汉肯定是不如吴国的,不过青州和幽州一带临海,常有渔民下海捕鱼,打造的这些渔船,却是非常适合在海里航行的。

江船和海船的建造,还是有着不同的方法,象东吴建造的那种高达五层的大型楼船,在海上根本就无法使用,一阵大风吹来,立马就倾覆了。海船一般都是底宽舷低帆高,这样才可以在海上航行无阻。

这次从青州召集来的造船工匠,都没有走陆路,直接就从青州胶东成山上船,横渡黄海,直抵三韩。从海路走,至少要比走陆路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同时也证明了现在的造船水平,完全可以适应渡海作战的需求。

三韩地区多山,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这显然为造船提供了便利,限于交通运输的不便,古代造船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优中选优,三韩和辽东气候条件相近,树种也大体相同,松树、柏树、榆树、杉树样样不缺,这也为造船提供了便利。

人多自然是好办事,刘胤目前麾下有着汉军的十余万人马,有着夫余国的军队五万人,有高句丽的降军五万人,再加上随时可以调动的三韩民夫,劳动力那是绝对富裕的,整整一个冬天进山伐木,堆集在釜山港口上的木材简直就要一座小山还雄伟。

而从幽州青州调集来的数千工匠,更是昼夜不停地打造船只,按刘胤的要求,此次建造的船只为大中小三等,大船宽有三丈,长达十余丈,可以用来运输马匹和大型的器械,中等战船宽约一丈,长五六丈,小型战船宽七尺,长三四丈,皆是用来载兵的。

总体数量上,刘胤并没有要求多多益善,而是根据需求发建造,按刘胤的要求,一次渡海,只需能载万人即可,象大型战船一次可载三五百人,中型战船可载百十人,小型战船可载五六十人。所以大型战船的只建了十余艘,中型战船和小型战船各分别建造了五十艘和八十艘,这些战船基本上就能满足汉军的渡海所需了。

比战船更重要的是后勤补给,跨海作战,对后勤补给的要求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本身远征倭国,就已经是创造了后勤补给最长距离的记录,而且横渡对马海峡,对后勤运输而言就如同是瓶颈一般,试想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的大军渡海登陆之后,所有粮草辎重补给都将需要通过对马海峡来进行,如果赶上风平浪静的季节还好点,可是一旦战争拖延下去,进入到了台风多发的季节,再想要通过对马海峡来运输物资的话,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兵马未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