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46章

最后的三国-第46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代的匠人,地位是相当卑微的,一日为匠,终身为匠,一代为匠,世代为匠,匠人和奴仆,从本质上来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象兵器坊之类的要害部门的工匠,更是完全被限制了自由,不光是工匠自己,就连他的后辈儿孙,世世代代也只能从事这个职业。

这种对工匠人身自由的限定,从技术保密角度上来讲,是完全必须的,比如炼制百炼刀的第三兵器工坊,正因为有着严苛的工匠户籍管理制度,才使得蜀汉的这项先进的治炼技术没有被魏国的间谍所窃取。在兵器工坊总司,还有更加严苛的管理部门,生产元戎弩的第六兵器工坊更是重中之重,据说第六工坊的工匠完全是形同囚犯,就连一丁点的自由的都没有。

刘胤想建造的火药工坊,自然得需要大量的工匠,石匠、铁匠、木匠等等诸多工种的匠人都需要,从社会上招募闲散的匠人显然不太合适,刘胤便想到了去兵器工坊总司。

兵器工坊总司的主事不过是一个六百石的官员,一听刘胤想要找一些工匠,二话不说,立刻给刘胤拨了两百名各工种的工匠,还一脸巴结讨好的模样对刘胤道,如果缺人,直管向他来要便是。

刘胤不禁是一阵的苦笑,在现阶段,自己的火药工坊纯属私人性质,使用兵器工坊的匠人完全属于一种以权谋私的行为,在因为他挂着中尉右丞的印绶,这件事办起来变得轻松无比,两百名工匠只是工坊主事一句话就搞定的事。

有了工匠,刘胤立刻是大张旗鼓地开始“炼丹”了。

火药从诞生到应用到军事领域,是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最初生产出来的火药,虽然有爆炸和燃烧的功能,但其效能低劣,使其在很长的时间内只是沦为烟火表演的道具,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火药从原料配伍、提纯、生产、贮存都有着严格的条件,想提高火药的效能,就必须在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

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东西方火药的一次全面对决,当时英军用使用的黑-火药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上,都是远远地超过了清军,英国人用近代科技的结果狠狠地教训了一番发明出火药的东方人,学生超越老师绝不是梦想,落后就注定要挨打。

前世的刘胤酷爱读这些军事史料,对鸦-片战争中英军所使用的火药生产工艺他一直是记忆犹新,火药的最佳配比比例是:硝75%、硫磺10%、木炭15%,只要按照这个比例制造出来的火药,才可能达到最大的威力。

当然,配比比例只是一个先决条件,其后的各个生产工艺,也是不容许有一丝的马虎的。

首先是原料的提纯,原料的纯度越高,火药的爆炸威力就越大,反之原料之中所含的杂质越多,火药的威力就会明显地下降。

益州所产的硫磺和硝石,在品质上,刘胤是放心的,但原料终归是原料,如果不提纯的话,是远远无法达到配方要求的。

在这个时代,硫磺和硝石的提纯全部地用土法来完成,即蒸馏法和结晶法。

硫磺的提纯是用蒸馏法,硫磺的溶点是200度,沸点是400度,将硫磺置于大锅中,加热至溶解,去除不溶解的杂质,继续搅拌加热至400度,硫磺气化,收集硫磺气体降温冷却干燥之后,就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硫磺了。

硝石的提纯是用结晶法,使用先用90度以上的高温草木灰水溶解硝石,饱和后略为过量,过滤去不溶物质,然后滤液降到常温,过滤出析出物质,析出物质就是更纯的硝石。草木灰水可与硝水中的各种钙盐、镁盐、铁盐反应,形成碳酸盐或氢氧化物,沉淀清除。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多次,就是可以得到高纯度的硝了。

木炭则是选用优质的泡桐木烧制的,泡桐木炭粉是轻质易飞散的粉末,在所有木炭粉中所于最轻的一种,与硫硝混合后燃烧效果最好,是制作高威力火药的首选。

在火药工坊之中,刘胤采取的是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一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可以确保不被泄密。每一道流水线上工序上的匠人只能掌握一种技术,将来就算是魏国能俘获一部分的工匠,也只能是掌握他所知道的这部分工艺,除非魏国能将所有流水线上各个工序上的工匠都捉来,才可能掌握火药生产的全部工序,但凡中间有一环缺失,就不可能制造出火药来。

毕竟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一旦投入战场,必定会为敌人所觎觑,敌人一定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这种武器的生产方法,如何保密将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刘胤未雨绸缪,绝不容许火药的工艺落到敌方的手中。

第98章潘多拉的魔盒

原料的提纯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诸道工序了。火药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粉状形态,一种是颗粒状形态,用于制造导火索引信之类的火药采用的是粉状,爆炸威力大的火药则全部是颗粒状的。颗粒状的火药由于颗粒之间有着缝隙,点火之后可以实行迅速地爆燃,释放出大量的化学能。颗粒越小越均匀越致密,火药的爆炸威力就越大。

理论上如此,但在实践操作之中,刘胤发现难度很大,这方面毕竟没有经验可循,好在刘胤以前读过明代戚继光的《继效新书》,对其中所载的火药粒化方法记忆犹新。就是先按比例将硝磺炭混合反复多次捣碾,使之成为细末。再加上适量水或烧酒进行第二次捣碾,制成泥状物。阴干后碾碎过筛就能得到成品颗粒火药,筛孔大小不同,得到的火药也分别用于不同的火器。

粉碎采用大型的石碾,由马或骡拉动,提纯后的硫磺和硝石还有泡桐木炭分别用石碾细细地研成粉末,经过筛选加工,三种粉状的原料被送到了拌和间。

在拌和间,三种原料按比例严格地混合在了一起,作为导火索和引信用途的粉状火药直接被送往烘干间进行烘干。而进行粒化加工的火药则掺入一定量的酒精,调成糊状,阴干之后再次被送上石碾。二次加工的石碾与初次粉碎的石碾不同,初次粉碎的石碾光滑平整,二次石碾则有碾上刻有螺纹状的凹槽,通过碾压,就可以得到比较致密的颗粒。最后再通过筛选,将大小一致的颗粒成品挑选出来,不合格的颗粒将再次送回到石碾上再次加工。

高纯度的酒精含水量较少,何况本身酒精也是一种易燃物,刘胤没有选择用水拌和而选用高纯度的酒精,便可以使火药的含水量大大地降低。

不过想要获得酒精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汉代人们饮用的米酒属于发酵酒,比较浑浊,度数也比较低,善饮者一次饮酒一石都不成什么问题。想要获得高纯度的酒精,就必须用蒸馏法来制酒,刘胤改造了酿酒方法,造出了清澈透明的蒸馏酒,并进行了二次提纯,达到了七十度以上,这样的酒精才算是勉强合格。

一次张乐无意间来到了酿酒间,闻着酒香醉人,忍不住舀了一瓢尝尝,他喝的酒虽然没有经过二次提纯,但那也是接近五十度的原浆,张乐只把它当做了普通的白酒,吃得爽口,喝了个酩酊大醉,一直醉了一日方醒。

事后张乐暗暗称奇,对刘胤道:“大哥,你造的是什么酒,后劲如此之大,平日里我可是千杯不醉,只喝了你的一瓢酒就醉得不省人事了。”

刘胤不禁是苦笑不已,这可是高度白酒,和现在的低度米酒能是一个极别吗?

不过张乐倒是意犹未尽,连声称赞刘胤酿出来的堪称是天下第一美酒,如果大量出产的话,那可真发财了。

对此,刘胤倒是不置可否,如果赶上太平盛世,这倒不失是一个发财致富的好门路,但乱世伊始,命都快保不住了,还去酿酒,那不是吃饱了撑的?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火药给鼓捣出来,这样在阴平阻击战中,自己才能多几分胜算。

最后的工序是烘干,这也是火药制作最关键的一步,潮湿是火药的致命问题,潮湿的火药几乎不可能被点燃。烘干间很狭长,两面是空心的夹墙,左右各设有十条火道,顶部还开有通风口,左右墙壁上,还挖有六个大的圆洞,刘胤为之设计了手摇式风扇。烧火后,烘干间的温度可以提升到六十度以上,加上手摇风扇的效果,被送到烘干间的粒状火药很快就可以达到所需要的干燥程度。

在烘干间的末端,是包装间,烘干好的粒状火药被装入特制的木桶中,木桶的内壁贴附有油纸,底部放置有生石灰,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防潮。

火药的生产即使是放在后世,那也是属于高危行业,稍有不慎,便可以造成毁灭性的事故,刘胤创立火药工坊的伊始,就把安全生产列在首位,制定出安全生产的十大规程,并要求所有的从业工匠完全遵从生产规程。

在各个生产间,除了工匠之外,刘胤还委派了若干个管理人员,由安平王府的家丁担任,往来巡视,一旦发现不合规程的操作,当即处于严苛的惩罚。

在安全生产上,刘胤绝对不会半点容情,任何一点的麻痹大意后果都是无可估量的,因为他很清楚,火药生产绝不是儿戏,工匠们挨上几鞭子不会要他的命,可一旦发生事故,不光是犯事的工匠,就算是整个操作间的工匠管事都有灭顶之灾,为了他们的生命安全,铁腕政策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好在这些工匠身份低微,大多逆来顺受,严苛的管理措施倒没有给他们造成不适,他们也不会有什么不满的情绪,在威吓之下,为了防止自己受罚,每个工匠都不敢心存侥幸,不折不扣地严格按操作规程来做。

十多天之后,第一批粒状火药生产出来了,刘胤攥了一把在手中,心情那个激动。这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思的,从今天起,人类战争史将会掀开新的一页篇章,火药的出现整整地比原先历史早了六个世纪,人类战争的格局从此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冷兵器的时代将会逐渐地终结,以火药为代表的热武器将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从先前历史火药无意识地发明到今天刘胤有意识地应用,火药将很快地为世人所熟知并给世人带来强烈的震憾,这也许将会是一只潘多拉的魔盒,连刘胤都无法预知接下来人类社会因此而有多大的改变,它究竟会给人类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可是站在历史的节点,刘胤别无选择。

第99章试验

火药是生产出来了,至于它将以何种武器形态出现在战场上,刘胤也早有过深思熟虑。火枪火炮一直是刘胤心中最大的期冀,假若此时他能拥有一支成建制的火枪和火炮部队,别说是消灭邓艾,就算是横扫天下,那也绝对不是梦想。

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三国时代的治炼水平根本不足以制造出枪炮这样的高精尖武器来,就算刘胤有心来提高现在的治炼水平,时间也上是不容许的,将来有时间和有条件的话,刘胤一定会考虑制造火枪火炮这些武器,但现在时间紧迫,刘胤只在制造些简易的火药武器,用来阻止蜀国的灭亡。

简易的武器包括投掷类的,炸-药包和土制地雷,这些武器虽然射程和威力较低,但对于完全是冷兵器作战的三国时代,也必将是石破惊天之举。

最简单的莫过于火药箭。在普通的箭矢上面,绑上一个类似于二踢脚炮的纸筒,纸筒内填装上粒状火药,发射之前,点燃导火索,再通过弓弩等装置发射出去,射中或射不中目标,都将发生爆炸。

火药箭的特点是射程远,由于是绑在箭矢上的,箭矢能射多远,火药的攻击距离就有多远。但由于火药的填装量有限(填装火药过多的话将严重影响箭矢的射程和准度),爆炸后的威力可想而知,可以对敌方士兵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致命性显然不足。

不过好处也是显然而见的,箭矢命中之后火药爆炸,可以对敌方士兵造成二次伤害,如果能击中要害,比如炸伤眼睛等部位,便可以使敌方士兵失去战斗力。在战斗中大规模应用,也可以产生对敌人的震慑威力。

更关键的一点,火药箭制作简单,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只是在现有弓弩的基础上略做改进,加装一个纸筒状的火药筒,完全可以规模量产。

于是刘胤在考虑大批量建造弓火药箭和弩火药箭的同时,又设计出了一种“手雷”。这种手雷完全是就地取材,用蜀中广泛的竹子来做原料。首先挑选胳膊粗细的竹子,截成八寸左右为一断,烘干之后,一头用胶泥密封,在竹筒内填装粒状火药,为了增加爆炸后的杀伤效果,火药中填充有直径黄豆大小的铁珠,压实后仍用胶泥密封,在竹筒的一侧早已钻好的孔中安装导火索,这样竹制手雷便完成了。

使用的时候点燃导火索,由士兵投掷出去,投掷的远近取决于士兵的臂力,通常可达五十步至七十步左右。相比于火药箭,填装了十倍左右火药的竹制手雷的威力就大的多了。除了火药爆炸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