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423章

最后的三国-第423章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均是频繁地告急。

而文鸯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手中兵力的不足,同时应付三条战线,确实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蜀军最先突破晋军防线的,还是最先投入战斗的虎骑军,虎骑军就如同是一把尖刀,依靠最为凶悍的冲击力,强行地撕裂了晋军的防线,在扶柳方向上,首先地完成了突破。

听到这个讯息之后,文鸯脸色大变,现在晋军已经是倾尽全力地在外线进行防守,而内线,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兵马了,如果这条防线一旦被蜀军突破,那就意味着整个防线的彻底崩溃。

果然,虎骑军的突破之后,虎步军和永安军也相继完成了突破,晋军的整个西面防线全部瓦解,扶柳守军在蜀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全线崩溃,死伤惨重,余部无力抵抗,纷纷溃逃。

西线的失守,让整个信都的战局一下子变得困难起来,也让整个晋军的防线面临被拦腰截断的风险,信都没有拿下,晋军的防线却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撤吧!”文鸯无可奈何地下达了撤退的命令,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将西线和北线的两处的守军全部撤下来,与南线的守军汇合在一处,抱成一团,这样就可以避免被蜀军分割歼灭的风险。

虽然蜀军兵力上占据优势,但一口气想吃掉七万多的晋军,绝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文鸯将扶柳和武邑的守军撤下来,但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信都,现在晋军的大营,就屯扎在信都以南,南宫以北的地方,在这儿,晋军早已是深壕高堑,壁垒森严的扎下了营盘,准备与蜀军决一死战。

刘胤也没有想到文鸯在外围防线已经崩溃的情况下,还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营盘,不禁暗忖,这文鸯果然是名不虚传,临危不惧,坚守营垒,这样的一种困境中也没有能彻底地将其击垮,确实是了不得。

诸将都杀在兴头上,纷纷向刘胤请命,愿率本部人马前去攻打晋军的营寨,与文鸯决一死战。

傅著、罗袭、张乐他们三个求战欲望最为强烈,晋军撤得相当地迅速,几乎没有同蜀军进行过多的纠缠,就已经向南撤离了,这让傅著、罗袭、张乐他们憋了的一口气都无处发泄。

文鸯向南撤离,却没有撤出信都周围,依然还是利用信都南面晋军原有的营盘再行负隅抵抗。这正是文鸯的聪明之处,现在晋军的防线被突破,各军纷纷溃逃,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指挥官将这支军队进行收拢的话,很可能就会被蜀军分而围之,围而歼之。

如果文鸯率军南逃的话,情况只能是更糟,现在南宫的南面,是蜀军的骑兵部队,晋军这么一支步骑混杂的溃逃之军想要突破蜀军骑兵的阵地,其困难可想而知,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晋军可谓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信都一带地势地洼,一马平川,无险可依,这样的作战环境,对步兵是极为不利的。

更何况,逃跑是一种耻辱,是文鸯绝不可接受的行为,所以文鸯只是让晋军从外围的防线上撤下来,全部集中到信都南面晋军大营之中,这儿有现成的营盘,早已挖回的深沟,早已立起来的寨栅,完全可以用来抵御蜀军骑兵的冲击。

更重要的是,晋军大营距离三处防线都很近,晋军从前线撤下来之后,可以很快地得到营寨的辟护,避免遭到蜀军的猎杀。

面对诸将的纷纷请战,刘胤却是轻轻地摇了摇了头,此一役只为解信都之围而来,想要一口气吃掉文鸯的数万大军,蜀军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胃口,突破晋军的防线,已经是重创了文鸯,解围信都的目标也已经是达成了。

现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蜀军形势大优,但实际上,信都的局势依然是十分地微妙,文鸯坚守信都南面大营不退,而司马骏的人马此刻正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杀了回来,快则一日,慢则两日,就可以重新地逼近信都。

当然如果仅仅是司马骏的这一路人马,刘胤倒也不惧,但除了司马骏之外,从青州而来的马隆听闻到了信都军情紧急,也加快了行进的速度,几乎和司马骏这一路人马是并驾齐驱,估计他率军到达的时间,也不会晚于司马骏到达的时间。

马隆的这十万人马,才是刘胤所真正忌惮的,如果没有马隆的入局,晋蜀双方几乎是势均力敌的局面,甚至是蜀军稍稍地占优,毕竟刘胤略施小计让司马骏是疲于奔命,先前的战斗之中,也已经重创了文鸯的军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只要刘胤保持这种优势,赢下信都之战,还是大有希望的。

但马隆的突然杀到,却让信都之战增添了许多的变数,面对晋军三路人马的围攻,蜀军的形势陡然间变得不乐观起来,甚至是危机重重。

在这个时候,如果蜀军还一昧地对文鸯穷追猛打的话,反倒会被晋军给拖住,等一两天后,晋军的两路大军杀到,形势便会立刻逆转,蜀军反倒会有被包抄围剿的可能。

战局如此的险恶,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与众将跃跃欲试的态度不同,刘胤一直是紧蹙眉头,思量着应敌之策。

这一战关系重大,甚至将决定以后冀州之战的走向,刘胤自然得慎之又慎。

不过显然留给刘胤的时间并不多了……

第929章捡了个大漏

难道真的是中计了?

文鸯也是悚然一惊,如果城外真的有蜀军的埋伏的话,那情况就不太妙了,毕竟这次文鸯进信都城来,也不过只带了一两千的骑兵。

指望一两千的骑兵能守住信都城,那纯属扯淡!文鸯不敢怠慢,立刻率兵冲出城去,如果真的中了蜀军的埋伏,在空旷的野地上,骑兵还有逃跑的机会,但如果被堵死在城中,那可就真的要死了。

刚一出城,就看到信都的东面,尘烟大作,铁骑隆隆,有扑天盖地之势,向着信都城席卷而至。

文鸯定睛一看,尘烟之中隐约可以看到晋国的旗号,原来并不是蜀军的伏兵,而是晋国的青州军杀到了。

既是自家人马,文鸯也就安心了,他吩咐手下骑兵亮出自己的旗号,列阵相迎。

先前文鸯心中还有一个疑团,那就是蜀军为何会撤得如此匆忙,现在看来,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解释了,原来是青州的援兵已至,刘胤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所以才主动地撤走了。

好个奸滑的刘胤!

文鸯顿时生出一丝的无力感,刘胤的运兵之道果然异于常人,该打的时候,迅猛有力,不给对手任何的喘息之机,该守的时候,固若金汤,滴水不漏,不给对手任何的可趁之机,该撤的时候,却是雷厉风行,果决专断,没有半点的拖泥带水。

这样的对手,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冀州的州城,那可是重中之重的战略要地,说放弃就放弃了,没有半点的栈恋,拿得起放得下,如此的胸襟气魄绝非是一般人可比的。

可以预见,刘胤无论此前还是此后,都必将成为晋国的大敌,如果天下真有人可以撼得动晋国基石的话,那必定也是刘胤无疑。

文鸯这边胡思乱想,对面却是来如疾风,一彪人马很快就冲到了眼前,旗帜上赫然显现着大大的“马”字,毫无疑问,来者正是青州刺史马隆。

马隆发迹于青州,在此之前,也不过是兖州的一个小小武官,此前从未在洛阳任过职,所以文鸯也是只闻其名,不识其人。

显然对面的青州军也看到了晋军和文鸯的旗号,原本抱着的敌意顿时也消散了,人丛之中闪出一将,白马银甲,披了一件绿色的披风,整个人看起来很清瘦,颇有几分儒雅的气质,与寻常那些槐梧有力,威猛高大的武将全然不同。

只见他在马上冲着文鸯这边拱手道:“敢问那位是文将军?”

“在下便是,尊驾可是马将军?”文鸯回礼道。

马隆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道:“久仰久仰。在青州,在下早就听闻文将军之大名,勇冠三军,名振天下,今日得见,真乃三生之幸也。”

文鸯在朝中少有人缘,大多数的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更别说对文鸯有所恭维了,此刻马隆一见面,就竭力地盛赞文鸯之名,文鸯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拱手道:“马将军客气了,素闻马将军声震青兖,今日有缘相见,果真英雄本色也。”

马隆微微一笑,道:“文将军谬赞了,在下些许微末之功,又怎能与文将军相提并论,此番奉圣谕前来冀州讨伐蜀逆,某不敢怠慢,倍道而驰,希望可以助汝阴王和文将军一臂之力,不过看现在的情形,倒是我多虑了,文将军顺利拿下信都城,可喜可贺啊!”

文鸯苦笑一声,如果说刘胤是被吓跑的,有人会信吗?但事实就是如此,信都这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司马骏和文鸯十五万大军的围困之下,坚守多日未失,现在蜀军大举反攻,文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却因为青州大军的来援,蜀军是弃城而走,反倒是文鸯未发一矢未损一兵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信都城。

马隆远道而来,不知道信都之战的内情,看到文鸯已经拿下了信都城,自然要恭贺一番了。

文鸯倒也不好再解释什么,当下便邀请马隆入城,再怎么说他也是冀州刺史,马隆前来,倒也不妨让他尽一尽地主之谊。

马隆的青州军前脚刚到,司马骏率军后脚便赶来了,当他看到文鸯已经拿下了信都城,反倒是怏怏不快起来。

虽然司马骏是讨逆大都督,全权指挥冀州战事,拿下信都这样的大功劳自然也不会少了他的那一份,但是此役司马骏打得并不光彩,中了刘胤围魏救赵之计,被人家调虎离山,在信都和邺城之间疲于奔命,无所作为。

如果说文鸯这一战是经过全力厮杀浴血奋战拿下的信都,司马骏很可能心情会稍好一点,毕竟人家努力过,付出过,但现在的情形却是蜀军主动的撤走了,让文鸯兵不血刃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信都城,等于文鸯捡了一个大漏。

这个走了****运的家伙!

司马骏在心中暗暗地腹诽着,不过表面上他还得维持一份客套,现在冀州刺史和青州刺史都归于他的麾下,晋军兵力达到了近二十万人,再加上匈奴人的降兵十万,司马骏拥兵三十万众,又拿下了冀州的州城信都,一时是风光无二。

司马骏立刻向洛阳朝廷报捷,同时秣兵厉马,准备挥师北进,一举消灭盘距在冀州北部的逆蜀军队。

洛阳朝廷闻讯之后,也是一派欢欣鼓舞,首战旗开得胜,大涨晋国的士气,看来司马骏事先表示三个月之内消灭蜀军,绝非狂妄之言,晋军挟得胜之师北进,收复冀并二州,完全是指日可待。

司马炎大喜之下,赏赐无数,同时给司马骏下令,要他即刻进军,不给蜀人以任何喘息之机,彻底地将他们全部歼灭。

司马骏领命之后,不敢怠慢,立刻是兵分三路,西路由文鸯率领,从阜城出发,直取下曲阳,东路由马隆率领,从广川出发,直取南皮,中路由司马骏亲统,从信都出发,直取河间郡。

三路大军,浩浩荡荡,气吞如虎,杀向了冀北之地。

第930章将战场变大

放弃信都让许多的人都深感惋惜,毕竟仅仅是阳安军一支人马就已经挡住了十几万的晋军,蜀军主力到达信都之后,完全可以一战,保住信都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但刘胤却不这么想,拿十几万的蜀军和三十万的晋军在信都拼消耗,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如果这一战这么打下去,不论是胜是负,不论信都守得住守不住,蜀军肯定是输了,蜀军的底子薄,和人家拼消耗,决计是拼不过的。

败的话自不用说,就算胜了也是惨胜,晋军有强大的后盾支持,死上再多的人也不惜,而蜀军不一样,拼光了就真的再也没有了。

所以,最明智的选择,就是避免与晋军打消耗战,尽可能地发挥蜀军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将战场变大,这样的话蜀军才有可能打得赢这场战争。

“将战场变大?”当刘胤在议事会上提出这个最新理论的时候,包括傅佥、罗宪在内的蜀军将领都是一头的雾水。

战场是死的,该是多大就是多大,如何个变法还真没听说过,众将除了疑惑之外,更多的是感到新鲜,同时也希望可以听到刘胤的详细说明。

刘胤很有耐心地讲道:“将战场变大,简单地来说,就是扩大作战的范围和区域,比如此次的信都之战,如果条件有利,我们就可以与晋军硬拼,如果条件不利,就必须要主动地予以放弃,假如一昧地死守信都的话,我们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却未必能取得所希望的胜果。战场之上,利则战,不利则退,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重。有人说我们放弃信都很可惜,毕竟我们还没有处于下风,守住信都可能性还很大。但他只是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如果我们将战场只局限在信都,那结果就是必须要和晋军去拼消耗,而拼消耗我们是拼不过晋军的,这一点勿庸置疑。

“死守信都就是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